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6分)
“带着祝福,常回家看看……” 1999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在春晚上一炮走红,唱出了许多家庭的期盼。12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速,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约1.67亿,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严峻的养老形势: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是今后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而就在不久前,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据透露,《老年法》此次修正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等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了进去。此消息一传出,随即在网络、在民间引发了一场亲情回归的讨论。回还是不回?当“回家”遭遇“春节”,又被“法律”搅和了进来,这原本应该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真的能被法律约束吗?诚然,将孝亲伦理写入法律,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 。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竟然要靠法律这条最后“底线”来保障,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抑或是一种悲哀。
【答案】①空巢老人增多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②体现了社会对孝亲伦理的重视 ③也体现了传统孝道的衰落 (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前后句的关系,①句后面的文字的重点是“空巢老人”的问题,诚然后面应该是对“回家立法的好处,但是后面应该是一些弊端,后反应出的一些无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建筑的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的表现。 ① ,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 ②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阁。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 ③ ,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都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
【答案】①也如同做文章一样 ②有“大文章”或“小品” ③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每句2分)(文段选自《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文段的总体是“建筑”和“文学”,用“文学”诠释“建筑”, ①前面是“建筑”,后面是“文学“,中间应该接入衔接的句子;②很明确注意后面的“大文章”“小品”; ③注意后面的“影壁”“牌楼”和前面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的对应,中间也应该加上衔接的句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杭州某校高二的一堂选修课上,老师与学生打开微信,上课时师生刷微信进行讨论交流。
把微信带进课堂,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意外发现,不少家长觉得是件好事。有的家长说,网络容易让人放松;有的父母就利用家校微信群,来和老师,甚至自己的孩子沟通。也有家长质疑:“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地与人直接交往和沟通,现在学生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花在电脑、手机上了。如果课堂上老师还以这些信息化手段为主,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只会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交流?”
你对微信带进课堂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案】
示例1:微信进课堂不错。(1分)微信是一种新型的即时移动通讯工具。老师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上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应该肯定。在微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放松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微信上,学生是快乐、积极地参与讨论,即使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有平等的交流机会。所以我赞成微信进课堂。(6分)
示例2:微信进课堂不妥。(1分)在课堂上,师生本来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必要再借助微信。课堂上使用微信,可能会因为信息量太多而淹没真正有效的信息。学生课余已经花很多时间在信息产品上,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还使用微信,这样就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不利于学生的人际直接交往。所以我不赞成微信进课堂。(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关注6分的分值,理由不能太简单。语言表达要规范,不能有错字,病句,错字病句都会成为减分的因素。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请就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文字。
要求:1.扣住中国某个传统节日的特点写。 2.必须有描写、抒情、议论。 3.语言生动。4.两百字以上。
【答案】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解析】
试题分析:写作要点:节日的来历、过节的风俗、现在的情景等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请以“中国梦,我的梦”为开头,写一组排比句,80字以内。
【答案】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她的心跳;我的每一个梦想,都是她梦想的基石;我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她的进步。(共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的能力。在内容上,要注意“中国梦”“我的梦”的关系,在句式上,写出三个句式相似的句子。要注意语言要简明、连贯。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任选一题作答。(5分,100字左右)
(1)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中的故事,请问:歇后语讲述的是什么计策?为什么要实施这个计策?具体过程如何?结果怎样?
(2)“岂有此理!”聂赫留朵夫同收拾好皮包的律师一起走进接待室时说,“这样明明白白的案子,他们还要死扣形式,把它驳回。真是岂有此理!”这里被驳回的是什么案子?为什么被驳回?请简述。 (《复活》)
【答案】
(1)歇后语讲述的是苦肉计。(1分)为了实施火攻曹操的策略,周瑜决定实行苦肉计。(1分)在周瑜与各位将领商议退敌之策时,黄盖故意大唱反调。于是周瑜下令把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2分)黄盖假装投降曹操,曹操上当,火攻曹操顺利实施。(1分)(2)这里被驳回的是玛丝洛娃上诉案。(1分)被驳回的原因:总共有四个枢密官。两位枢密官主张撤销原判(1分);首席枢密官反对撤销原判(1分);另一位枢密官因为聂赫留朵夫决定为了符合道德的要求同玛斯洛娃结婚,在他看来是可恶之至的,所以也反对摊销原判,于是上诉就被驳回。(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回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在整体理解文意的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表述时注意理清内在的逻辑性。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就要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7分)
尥蹶子、滹沱河、荦荦大端、分爨……相信看了这些词语,很多人都会捏把汗:别说听写正确,认都没法认准哦!近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荧屏“黑马”,众多冷门汉字从故纸堆里走出来,成为“拦路虎”。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理由。(150字左右)
【答案】答案示例:我认为选择这样的汉字没有意义。首先,这些汉字太偏、太难,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知识范围。其次,语言是不断更新、吐故纳新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生僻字已经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有的生僻字恐怕一辈子都用不上,不搞古文研究的人根本不懂。再次,学生为了比赛只能死背字典,不能达到真正运用这些文字的目的,就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无法考查学生的创造力。(7分,观点2分,理由阐述5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根据材料中“别说听写正确,认都没法认准哦”“众多冷门汉字从故纸堆里走出来,成为‘拦路虎’”这些带有感情倾向的句子,不难看出命题者是不造成这些汉字出现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关注7分的分值,理由不能太简单。语言表达要规范,不能有错字,病句,错字病句都会成为减分的因素。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近来抗日剧雷人剧情引起网上热议:英雄徒手撕鬼子,掷手榴弹炸落日机,匪夷所思的武功秒杀数百敌军,浙江横店影视基地不断上演抗日科幻剧,“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打死的鬼子都够围地球三圈了”。(5分)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答:
【答案】示例1:反对这种做法。(1)娱乐化的抗战剧,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先烈们的不敬。(2)当人们真正把历史剧当成武侠剧,把我们的耻辱当成过目即忘的电影娱乐的时候,就是对历史磨难的背叛。(3)不尊重历史更不尊重科学,严重降低了艺术品位,侮辱了观众的智商。(4)缺乏严肃的态度,形成不良的风气。
答案示例2:赞同这种做法。(1)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看着解气。(2)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爱国热情。(3)大家就是为了图个乐子,不必太当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是简明连贯,言之成理。这就要求答题时,观点要鲜明,简洁,也就是是赞成抗日剧的雷人剧情,还是反对这种做法。言之成理,就是理由要充分。赞成这种做法,就是这种做法的目的有哪些;反对的理由,就是这种做法的后果。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师”一词已扩大了语境,不再局限于教育行业,人们已经习惯称“夸父老师”、“嫦娥老师”、“赵匡胤老师”、“武则天老师”、“奥巴马老师”、“金正恩老师”、“科比老师”、“李娜老师”、“李宇春老师”、“曾轶可老师”……我们的“老师”遍天下。”读完这则微博后,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简要点评。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答案】示例一:反对将“老师”泛化。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称呼各界的人为老师,是对“老师”的曲解。
示例二:赞同。各行业都有优秀人才,在某些方面胜于我们,出于尊重称其为“老师”是可以的。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回答可持赞成的观点,也可持反对的观点。但一定要言之有理,注意字数限制,做到语句简洁通顺。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从下面提供的网页或微博中任选一组点评。要求主旨明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网页】3013年6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网主页一改往日的风格,刊登出一张单人美女毕业生图片。
【微博】2013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广西师大出版社发微博让大家来说说自己死活读不下去的一本书。据近3000条读者微博、微信留言统计,前几名作品分别是:《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1)示例:飞扬的青春、满眼的笑意,无不体现当代大学生健康、美丽、活泼的生活、学习状态。(2)示例:不仅折射出我们精神的浅薄和经典名著的消解,也表明审美能力的侏儒化。(主旨明确2分,修辞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点评就是对别人的行为艺术(如表演)加以评价,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建议、意见等。考生抓住材料一中的“一改往日的风格……美女照”,材料二中的书都是经典名著,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组织语言时必须运用一种修辞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