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与薛宝钗”这两个文学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请陈述理由。(5分)

【答案】 

【答案一】我更喜欢林黛玉。虽然薛宝钗恬淡、宽厚,具有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但林黛玉清秀灵幻的外在美、善良坦诚的内涵美、天才才女化身的艺术美的形象更深深地征服了我,赢得了我的由衷地喜爱。

【答案二】我更喜欢薛宝钗。虽然林黛玉清秀美丽,善良坦诚,很有才华,但薛宝钗的恬淡、宽厚,温柔豁达的性格,美丽端庄的面容,更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深深地赢得了我的喜爱。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学名著形象的一种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不同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评判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无论喜欢哪一个,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为了使某市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文明、和谐,学校食堂、公交车站邀请你一起参与共同

建设文明城市的活动,请根据上联对出下联。要求:①突出所选场合特点;②符合对联要

求,语言生动;③不能抄袭。④任选一题作答,两个小题都答的按第一小题批阅。(3分)

(1)学校食堂:文明礼让,净化团队环境;

(2)公交车站:为人学礼貌,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时要注意对联的对仗,要根据要求,能突出所选场合的特点。比如第一句所给上联的“净化”就体现了食堂的特点,在对下联的时候也要抓住场合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点评:对联,就像律诗里的“对仗”,是文学形式之一,写对联要求: 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对联,这些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一些负面事件,都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引发“舆论围观”。公众开始必然力挺围观,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现状”。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__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在食品上的所作所为,早已成为“审毒疲劳”,曾几何时,这些负面事件涉及的社会公义、道德已很难触发公共痛感。到后来,民众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没有因为你的“围观”而改善。

请你就“舆论围观”现象发表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舆论围观强化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是畅通表达诉求和反馈意见的渠道;(2分)围观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引发关注,揭露__,报道真相,保护弱者利益,守卫价值底线,激励社会进步;(2分)舆论围观让犯罪得到法律的严惩,让恶行得到舆论的谴责,让公众的围观成为正义得以实现的保证。体现公民的社会良知和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感。(2分)

(示例二)舆论围观固然表明公众对负面现象的普遍关注,但这种围观会弥散不健康的怒气,不能清醒理性地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2分)从舆论围观到舆论麻木冷漠,反映民众对现实的焦虑和无奈,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政府的不信任。(2分)除愤怒之外,没有冷静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无法调适好个人的心态,更无法调适好整个社会的心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篇小的论文。

考点:语言表达准确、鲜明,

点评:在短评时,作者要抓住事物的核心,用正确的世界观进行辨析思考,通过剖析这些表面看来细小,实则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倾向性的具体现象,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大胆干预现实生活。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近日,广东韶关南雄市正式建立“老实人选拔任用长效”机制,出台《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真正让老实人吃上“定心丸”,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办法》为老实人进行了“画像”:所谓“老实人”是指品行纯实、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绩效真实、不事张扬的干部。(2010年2月8日《京华时报》)

《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能否实施,请就此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答案】例1、“脸谱化”更容易鱼目混珠。《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为老实人“画像”,但具体操作时易脸谱化。因为在实践中,老实不老实有时只是一种感受,很难对他作出本质的判定。像__那样高调腐败的干部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腐败分子都非常善于伪装和保护自己,行事低调严谨,轻易不会露出“马脚”。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完善官员考察、评价、选拔机制,增强透明度,尊重并体现社会民意。只有这样,那些真正的老实人才能得到选拔任用。

例2、靠谱的是制度而非品。明确“重用老实人”的用人导向当然没错,但是上升到具体制度的层面,就难免让人困惑。从根本上说,“重用老实人”的关键不在于先把官员脸谱化,分出老实人和不老实的人,再分门别类去选拔任用。其关键是必需有一套能让老实人脱颖而出、让不老实的人自动淘汰的良性机制。靠谱的只能是制度,而非品行,正所谓“好制度能让不老实的人变老实,坏制度让老实人变得老实”。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最有可能失误的是被这种做法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一味肯定、赞美《选拔任用老实人办法》,这是不严谨的。其实这种做法有其弊端,人不是机器,人是善变的,是会伪装的,这种所谓的制度是缺乏可操作性的。所以,评论时既要肯定其导向,但更要指出其弊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1)2007年lO月,陕西林业厅公布了猎人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随后,照片真实性受到来自部分网友、华南虎专家和中科院专家等方面质疑,并在网络上引发全国性关注。11月25日,网易独家曝光金套“华南虎”数码照片,将该事件最核心的证物呈现在公众面前。由此还引发了“挺虎”官员的受贿问题。随着网络舆论的升温,国家林业局不得不下令重新鉴定“华南虎”的真伪,并开始了第二轮的虎照鉴定,最终才使是非黑白得以公之于众。

(2)今年武汉一个少年黄XX在网上一夜走红。这个12岁的孩子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看人民日报的经历,孩子参加会议、看书读报的照片被广为传播,被称为“五道杠”少年,在网上引起轰动,进而招来一片指责、谩骂之声。不少好事者将黄姓少年的姓名、家事、生活照片都公之于众,更有甚者冒用少年之名开设微搏,到处散发不实信息进行攻击,或将黄姓少年的照片与各种新闻人物拼合在一起,极尽丑化之能事。这一系列变化让黄XX一家人茫然失措,毫无招架之功,陷入了心惊胆战的生活境地。

上面两个事件都反映了网络的力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类现象的看法。(200字左右)

【答案】(1)两件事共同反映了网络力量的双面性,它既可以代表正义,也可能发展为网络暴力,所以我们要谨慎运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2)因为每一个人都可轻易成为网络中的一员,成为网络力量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坚持正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不盲目跟风,不被网络裹挟;(3)网络环境亟待整理.有关部门应加大 监管与引导力度,让网络良性发展,杜绝网络暴力的发生。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由“上面两个事件都反映了网络的力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类现象的看法”可见,要求谈谈“对网络力量的看法”。其次,两层材料是从两个方面的来体现网络的力量的,一个正面的,一个反面的。评议时要结合这两个因素来谈。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2个字。(6分)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教育部正在规划将教师节由9月10日改至这一天。网络问卷调显示,这项规划得到了近七成网友的支持。孔子是“万世师表”,他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留“孔颜之乐”的佳话。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教师节的一个情境。教师节当天,我给同学们上课:“今天是教师节——”同学们回应道:“祝老师快乐!”我说:“教师节应该是‘同学们快乐'。”想想看,① ,当老师的能够快乐起来吗?当今时代,师和学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授受关系,② 。学生具有主体性地位,其主体地位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过程,它表现在我们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教师作为一项职业,是通过教书育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的,学生则是这种价值的体现与反映。正因为此,我要说,③

【答案】①如果同学们不快乐  ②更是相依相促的互动关系  ③教师节应该是“同学们快乐”(每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注意语段语意的前后的关系,①阐释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后面是“教师能快乐吗?”前面应该是“学生也应快乐”的语句;①前面是“不仅”后面应是递进的语意,后面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和学生应该的相互依存,所以此句应加入这样的语意;③英爱是承接前文教师讲的话即“同学们快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6分)

“带着祝福,常回家看看……” 1999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在春晚上一炮走红,唱出了许多家庭的期盼。12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速,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约1.67亿,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严峻的养老形势: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是今后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而就在不久前,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据透露,《老年法》此次修正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等内容,并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了进去。此消息一传出,随即在网络、在民间引发了一场亲情回归的讨论。回还是不回?当“回家”遭遇“春节”,又被“法律”搅和了进来,这原本应该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真的能被法律约束吗?诚然,将孝亲伦理写入法律,一方面 ,但另一方面 。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竟然要靠法律这条最后“底线”来保障,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抑或是一种悲哀。

【答案】①空巢老人增多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②体现了社会对孝亲伦理的重视 ③也体现了传统孝道的衰落 (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前后句的关系,①句后面的文字的重点是“空巢老人”的问题,诚然后面应该是对“回家立法的好处,但是后面应该是一些弊端,后反应出的一些无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建筑的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的表现。 ,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阁。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 ,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都具有中国建筑的特性。

【答案】①也如同做文章一样  ②有“大文章”或“小品”  ③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每句2分)(文段选自《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语言文字的运用的一道题目,要对文段进行总体的分析,文段的总体是“建筑”和“文学”,用“文学”诠释“建筑”, ①前面是“建筑”,后面是“文学“,中间应该接入衔接的句子;②很明确注意后面的“大文章”“小品”; ③注意后面的“影壁”“牌楼”和前面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的对应,中间也应该加上衔接的句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杭州某校高二的一堂选修课上,老师与学生打开微信,上课时师生刷微信进行讨论交流。

把微信带进课堂,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意外发现,不少家长觉得是件好事。有的家长说,网络容易让人放松;有的父母就利用家校微信群,来和老师,甚至自己的孩子沟通。也有家长质疑:“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地与人直接交往和沟通,现在学生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花在电脑、手机上了。如果课堂上老师还以这些信息化手段为主,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只会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交流?”

你对微信带进课堂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案】

示例1:微信进课堂不错。(1分)微信是一种新型的即时移动通讯工具。老师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上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应该肯定。在微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放松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微信上,学生是快乐、积极地参与讨论,即使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有平等的交流机会。所以我赞成微信进课堂。(6分)

示例2:微信进课堂不妥。(1分)在课堂上,师生本来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必要再借助微信。课堂上使用微信,可能会因为信息量太多而淹没真正有效的信息。学生课余已经花很多时间在信息产品上,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还使用微信,这样就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不利于学生的人际直接交往。所以我不赞成微信进课堂。(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关注6分的分值,理由不能太简单。语言表达要规范,不能有错字,病句,错字病句都会成为减分的因素。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请就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段文字。

要求:1.扣住中国某个传统节日的特点写。 2.必须有描写、抒情、议论。 3.语言生动。4.两百字以上。

【答案】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解析】

试题分析:写作要点:节日的来历、过节的风俗、现在的情景等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