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请据此设计一则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用祈使句;不超过15字。(5分)

□□□□□□□□□□□□□□□

【答案】请别让你的装饰,浸透大象血泪!(请对象牙制品说“不”!)

【解析】

试题分析:用祈使句2分,表达鲜明准确3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

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实验者以保育院的40个小朋友为对象,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在冬天的夜晚,实验者要求儿童去取柴火,发现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教育,,但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

【答案】①而大部分孩子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  ②敢于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③儿童在勇敢方面是有差异的(①句,1分;②③句,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补写题,要仔细阅读所给文段,注意从文段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本题中,①的上文“把一些湿的柴火放在离宿舍不远的地方,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山沟里”是个很重要的信息,因为它与“有些孩子勇敢地到山沟里去取柴”有直接关系,提示了“另一些孩子”所干的事必定是“怕黑,宁愿就近取湿柴”,从得出此处应填语句。②填的应是“受过教育”后的情形,且“仍有20多个孩子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可知②应填的句子内容该是“去山沟里取干柴的孩子逐渐增多”之类。由“这个实验使实验者观察到”一语可知,③填的应该是结论,此结论应同文段开头所说“心理学家为了测定儿童的勇敢,设计了一个名叫‘拾柴火’的教育性试验”有关。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拟定于2014年元旦开通的武咸城际铁路是武汉城市圈内一条连接武汉和咸宁的快速城际铁路,武昌至咸宁南站直达最快运行时间28分钟,每隔10分钟左右一趟。武咸城际铁路开通之际,请你为它写两则宣传标语。

要求:①宣传“武咸城际铁路”开通的意义或优质的服务;②语言表达得体;③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每则标语字数不超过30字。

【答案】

示例:(1)方便市民出行,拉动地方经济;

(2)快速安全舒适,热情周到便捷。

(3)武咸城际铁路是一条纽带,拉近了武汉与咸宁的距离。

【解析】

试题分析: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其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和鼓动性。要做到语言简洁,就得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句子的逻辑等等。具体说,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是标语语言简洁的基本要求。要完成这道标语的拟写,还应注意主旨和题目中对标语拟写的要求。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赏析《老人与海》中的一段文字,写100字左右的赏析。(4分)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一种鲨鱼)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赏析:

【答案】示例:本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圣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2分)能够“消灭掉”的是生命、肉体,“打不败”的是精神和意志,表现了主人公在恶劣的环境和巨大的困难面前不妥协的精神、强大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段主要是人物描写中的语言和心理刻画,所以赏析时应该以分析人物形象为主。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站在橘子洲头的__ (2)雨巷中的戴望舒

(3)康桥的徐志摩 (4)刺秦王的荆轲

要求:⑴任选一题作标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⑵以写人为主体,不得歪曲原著人物形象。⑶必须有景物描写。⑷可采用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多种写人的方法,突出他们或是震撼人心灵、或是丰盈人心灵、或是温暖人心灵的人性光辉。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可以按照要求要写。写这类片段,学生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走近这些人物或走进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自己想象成就是他们,或写他们伟大的抱负,或书写他们敏感的心灵。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

宛风:①

李老师:噢,宛风啊。

宛风:②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③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④

李老师:好的,再见。

【答案】示例:

①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

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

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

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很有生活味的题目,题目给定的是一个师生对话的情境,要求补充的是学生的话语,要根据李老师的答话揣摩宛风说的话,注意简明得体的要求,注意宛风学生的身份,还要有礼貌等。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

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有多么华丽,①

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他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灯塔。

【答案】

(1)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2)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3)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个较为宽泛的仿写题,除了句式的要求外,最为关键的是修辞手法,原句中的“窗口”“灯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仿写时要先确定好喻体。

语言综合运用:

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她无形,无偿,无价,无尽;她是爱的起点,是生命永恒的动力:这就是亲情。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谁没有关于亲情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不出现“爱”字,描写你生活中体现亲情的一个难忘的情景(场景),抒发自己最深切的感受。

要求:

(1)主要运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2)要有细节描写,并动用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4)不少于200字。

【答案】

示例一: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球路上翻卷。虽已是立春,天还是很冷。她,倚着学校门口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一阵电铃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还有一群孩子,如出笼的鸟雀,骑着单车,四散飞去,还是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

她一阵昏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亮,我的小亮!”像是喘息,又似哭泣。

“都放学了!”“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 

自从小亮他爸有了新的女人,这个可怜的女人心中只有一个还不完全属于他的儿子。

示例二:那个冬天,外婆苍老的笑容如同一束阳光照亮我的心。我上学开始,一直是外婆骑自行车送我。开始外婆还算轻松,但后来越骑越吃力,每蹬一下都仿佛使出她浑身的劲儿。在清晨的寒风中,外婆仅仅穿了一件早已浆洗得褪了色的破旧外衣。我紧抱着外婆在风中微微颤动的身躯,小小的心也颤动着,眼睛不禁湿润了。外婆尽力挺起她早已习惯弓着的腰,为我筑起一堵坚固的墙。到了学校门口,我走了几步,再回头看她时,她挥挥手,那苍老的脸上瞬间绽开了笑颜,脸上的皱纹聚在了一块,眼睛眯了起来。那一刻,清晨的阳光照着她的脸庞,她的脸上有一种异样的光彩。看着她的笑容,我便觉得心安。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写作要求,其重点有: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细节描写,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完整的结构等。其次要注意写作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第三,要注意不能脱离主题,必须围绕着“爱”为核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苏轼《东栏梨花》一诗中说“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请说说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答案】

诗人惆怅是因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因此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则第二句的“花满城”就是指桃花,语言鲜艳活泼,和“惆怅东栏一株雪”的忧伤基调不协调。

【解析】

试题分析:

《东栏梨花》,看似很平淡,好像人人都写得出这样的诗,但古今以来却只有这一首写梨花的诗篇,传诵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至于原因,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不容易,只觉得他所描写的景物很美,又很亲切,真是近在眼前。

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柳絮飘飞,梨花亦开遍了一城的雪白。这里更加强调的是白色——春色之美原在万紫千红,花团锦簇,如锦绣般的大地——但是这里单只描写雪白的梨花(柳絮只是陪衬),更着眼于自己家门口东栏边的一株梨花——它愈开得热闹,愈引人惆怅——到这里,此诗的获烈特色完全显现出来了,一株如雪的梨花,一味强烈的白色这引起人共鸣的主要关键所在,任何人面对如此一幅画面,也会为之动容:

东坡此诗似伤春而实未伤春,一点也没有颓废衰飒的调子,只是纯美地欣赏与人生哲理地透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生苦短”,引人深思。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