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补写老师的评论。不超过70个字。(4分)

这是听完《灰姑娘》故事后,小学师生的一段对话。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灰姑娘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灰姑娘不好。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灰姑娘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爱自己的女儿,就是自私,就是坏人吗?

学生:(想了想)不是,爱自己的孩子不是过错。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觉得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其实

【答案】她们不是坏人,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就很好,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她们这样做,只是因为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孩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撰写评论的能力。我们经常都会遇到一些社会热点,其中包含一些文化现象,对此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诉诸于文字就是评论。评论要抓住事件的本质,指出其利弊,并加以正确引导,促进社会向好的方面发展。能解释“后妈并非不好”,得2分;能进一步分析其症结,再得2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分)

材料一:今年“土豪”一词意外蹿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段子在网上引起网民狂欢。这个词汇如今已红到国外。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期专门为“Tuhao”一词做了一档节目,探讨“土豪”一词在中国社交网络上的影响力。牛津大学出版社表示如果“Tuhao”的影响力持续,将有望在明年收入《牛津词典》。

材料二:“土豪”原意是指解放前地方上有钱有势的家族或个人,甚至是有钱有势的恶霸;当下流行语中的“土豪”一词被用来形容花钱无脑的人和极爱炫耀的族群,后又衍生出其它多种含义。

对上述材料所述内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 (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1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土豪”一词蹿红并引起英国广播公司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关注,表明汉语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土豪”这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流行语引发持续关注,也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它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道德领域的某些痼疾,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根治的时候。随着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应该让汉语语词向世界传递更多的中国正能量。

示例二:“土豪”一词风靡一时,折射出中国当下社会世风与人心的鄙俗。“土豪”成为流行热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新富群体的“暴发户”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各类“土豪”炫富、奢靡等思想行为表现的讥讽、调侃、羡慕等交织的复杂心态。“土豪”甚嚣尘上的现象,警醒人们:物质财富的增长必须与精神文明发展同步,才能克服“土豪”习气,构建和谐社会。

示例三:“土豪”一词红到国外,《牛津词典》拟收入这一流行语,表明英语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自动进化非常完善。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世界,各国语言相互交融日渐密切,汉语在强化汉语规范应用,保护自身纯洁性的同时,也应该“兼收并蓄”,吸收异邦富有生命力的流行语汇,更新、扩充汉语语汇库,使汉语表达更加丰富,以进一步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两个材料表述的侧重点。材料一的重点在“土豪”一词的影响力,这也反映了汉语乃至中国的影响力。材料二侧重点在于词义的演变,反映了汉语词汇的与时俱进。所以发表看法时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思考。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分)

2013年4月,人大教授周孝正在省图书馆开讲,听众很多,不少人都是冲着“京都名嘴”这一名头而来。他演讲风趣幽默,常常语惊四坐。有读者在反馈信息表上写道:听周教授的讲课,如(mù)____春风,是久违的精神享受。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1分)

答:___________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分)

答: ( )改为( )

【答案】(1)沐(1分) (2)“坐”应改为“座” (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如沐春风: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2)“坐”为动词,“座”为量词或名词,“四座”为“周围的人”。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2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众军仰视,只见孔明立于火光之中,指众军而言曰:“吾今日围猎,欲射一马,误中一獐。”

这里的“马”暗指的是谁?“獐”暗指的是谁?请简述这个故事。

22.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平儿听了点头,想凤姐病里必是懒待见人,便说道:“奶奶现在养神呢,暂且叫他等着。你问他来有什么事么?”

平儿说的“他”指的是谁?后来凤姐把谁托付给“他”? 请简述这件事。

【答案】

21.一“马”指的是司马懿,一“獐”指的是张郃。(2分)诸葛亮五出祁山,因李严误了军粮,只好急忙撤军。(1分)张郃立功心切,领兵追赶撤退的蜀军。魏延与关兴轮流和他交战,把张郃引入木门道。(1分)此时天色昏黑,张郃知道自己中了诸葛亮的计,但已经进退无路,因此在木门道,被乱箭射死。上面的这句话是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嘲讽。(1分)

22.(2)平儿说的“他”指的是刘姥姥,(1分)后来凤姐把她的女儿巧姐托付给“他”。(1分)凤姐自知贾家败落,自己也活不长了,在临死前刚好刘姥姥进贾府前来请安,就见了她一面。凤姐当着刘姥姥的面希望自己死后她能照顾巧姐。(1分)因为以前刘姥姥受过凤姐的恩赐,而且她也喜欢巧姐儿,(1分)刘姥姥便一口答应了凤姐的请求,带巧姐回乡下。(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 本题的“马”“獐”即是谐音,又是双关。魏蜀对峙之时,诸葛亮的直接对手就是司马懿,二人斗智斗勇是三国演义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只要对小说熟悉,应该不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这是《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三回“忏宿冤凤姐托村妪”的故事,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内容。贾家已迅速败落,赵姨娘被阴司里拷打死了,凤姐也在病危之中,这时正好刘姥姥来请安,于是就有了这一情节。这也是前面判词里安排好的巧姐的结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一轮天上月,人间万种情。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若虚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下来。

要求:(1)描写与议论结合,虚实结合;(2)运用第二人称与引用的修辞;(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凉风袭来,吹散了暑气,吹走了虫鸣,吹乱了月影。抬头望月,天色如墨,一轮玉盘挂空中,月啊,你溶溶似流水,脉脉如含情。今夜,我撑一支长篙,在月光中漫游:“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你让王建委婉一问,抖落满怀愁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你让苏子慨然一叹,满溢美好祝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更是你让张九龄一举头,目光便化作穿越千山万水的情丝。是啊,人有悲欢离合,不知嫦娥是否倚在桂花树下眺望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你把光芒洒向人间,也把思念洒在我们的心间。

【解析】试题分析:写作时,关键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就是正面描写,虚为联想或想象,加上要运用第二人称,可构思与月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既描写眼前之月,又联想诗文中的月(引用),并进行人生感悟或思考。

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一瓣花、一叶草、一缕阳光、一声鸟语……常常可以

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某种感悟或体验,请你细心观察自然,用细腻的笔写出来。

要求:(1)侧重在描写中抒情,并结合使用议论;(2)运用比喻与排比修辞;(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五月槐花香,香溢四野。萦香的花瓣是那么柔嫩,那么娇艳,那么惹人怜,好似画卷上美人娇柔的脸,美而不俗,媚而不艳。摘下一捧来,仿佛掬着满手的月光。天气渐热,花香慢慢淡去。当槐花散尽了它的最后一丝气息时,生命走向了衰落。香消玉殒,最终化为了尘与土。然而,花虽飘落,花魂未逝。槐花完美的一生恰若君子的品质:生,就让自己高雅的气质与美好的品行熏染着人们;死,就让人们的心灵回归于安宁。面对一地白花,我们那浮躁的心总会安静并思考生命的意义。也许,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延续。花魂在,槐花长开不败。

【解析】试题分析:构思时,关键要完成物(或景)的选择与感悟的形成,二者应水到渠成。如从莺歌燕舞中感受生命的激情,从雾霭流岚中体悟挫折后的释怀,从小草的生长中看到生命力的顽强,从花开花谢中感悟生命的成熟过程……总之,我们要在品读自然中思考生活的真谛,感悟生命的内涵。

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往往会起到很

好的作用。请借鉴心理描写这种手法,且运用第一人称,以“回家晚了”为

主题写一段人物的内心独白。(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上完晚自习,心事重重的我,因在路上踟蹰太久,今天回家晚了。远望家里的客厅还亮着的灯,心里忐忑不安。糟了,我肯定会遭父母的训斥了!一想起这次成绩,心情更加沉重。就要高考了,对我期望很高的父母,怎能不心急如焚呢?自己也是,以前我都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可是这次却不知怎么搞的,老是魂不守舍,以致全线崩溃。真是悔不该呀!不知不觉,我到家了。真怪!客厅里,怎么就没见到父母呢?

【解析】试题分析: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个性特征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1)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

(2)要防止心理描写泛滥。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情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3)要努力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我打电话给水站要求送桶装水。过了好一会儿,师傅才气喘吁吁地把水送到,原来电梯停电了,他是爬了十八层楼梯上来的。

我终于明白,温暖人心的往往正是细微处显示的一份善良。

要求:(1)根据前后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补充出中间情节。

(2)侧重对人物进行描写,至少运用两种描写手法。

(3)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望着师傅充满汗水的脸,父亲递上一杯水说:“喝杯水吧!”师傅接过水时,眼里分明漾起感动的泪花。

因为还得给别家送水,师傅顾不上休息,提着空桶就出门。我正准备随手把门关上,父亲忙拦住我,扶着门对楼道上的师傅说了声“再见”,直到他拐过楼梯口,才轻轻地把门关上。

“干吗不把门关上,大冷天的,您站在门口小心冻病了。”我说。

父亲淡淡地回答:“别人爬了十八层楼给我们送水,前脚还没走,你就‘砰’的一声关上门,他会怎么想呢”?

【解析】试题分析:围绕“我终于明白,温暖人心的往往正是细微处显示的一份善良”这一中心展开合理想象。要运用两种以上描写人物的方法。

家家户户都有窗。透过窗,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一个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请描述一件窗外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要求:(1)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2)对该事件有一两句精彩点评;(3)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窗外,蔚蓝的天空一碧如洗。洒入书房的阳光,促使我放下手中的书,来到窗前,远处是青翠如眉黛的群山,近处是一片树林,微风过处,树叶哗哗,像是在炫耀它的蓬勃朝气。忽然,几声略带夸张的嬉笑声牵引了我的目光。那是几个在追逐玩耍的小孩,那是一对依偎相扶的老夫妻,那是散落各处或说或走的人们……凝神谛听,车声,人声,风声,声声入耳;私事,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原来,沉迷书本能独得其乐,置身书外能寻异常精彩。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描写文学场景的能力。此题的写作角度较特别:一是要求写“窗外发生的”事,因此,写作中对场景进行描写的同时,应该有简短的事件交代,把场景和事件融合起来,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和场合,让人物、事件、环境融为一体;二是要求在描写中“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三是要求“对该事件有一两句精彩点评”,这就要求在叙述事件之后要有点明主旨的句子或画龙点睛的句子。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一部杰作,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而其语言艺术更是璀璨美丽。试依照其《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意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描述性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蔚蓝如洗的天空虽然飘拂着朵朵白云,地上也处处零星点缀着菊花,已然萧索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那孤独南飞的大雁似乎知道我的心情,缓慢飞行的身影也似乎在留恋什么。万物憔悴,似乎知道我内心因为心上人的离去而含悲。一步紧随一步,长亭在望,你看山上山下的枫树林染红了一片山地,可是那无情的秋风却硬是把片片枫叶儿吹落满地,落叶就像我无着无落的心,举杯饮酒,我只能和枫林同醉。张生呀,你也为什么总是一步三回头,那深情的双眸里的难舍难分,那款款留恋的浓情蜜意,催落的是我噙满眼眶欲滴难滴的离别泪水。

【解析】试题分析:情景交融的描述是文学作品的常用手段,也留下了很多经典华章。对它的赏析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而要求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段落却是一直被忽视的。本题考查的就是通过想象写一段情景交融的语段的能力。结合《长亭送别》的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营造的是一种凄凉的秋景,而它烘托的是送别的凄凉气氛。描述时应当把握这种“景”“情”的关系。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