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汉字“初”“仁”的篆体写法,请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你对每一个汉字的形与义的正确理解。要求:对每一个字的解释不超过35个字。
【答案】初:由“衣”和“刀”构成。用剪刀从始端裁剪衣服,含义为起始(开端)
仁:由“人”和“二”构成。两个人走在一起却亲近如一人,含义为两人亲近友爱。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可根据字形结构及偏旁部分的意义,展开联想和想象。“初”可从“衣”和“刀”两个部首偏旁的意义组织答案;“仁”可拆分为“人”和“二”两个部分,可从二人合二为一,从亲近友爱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杭州某校高二的一堂选修课上,老师与学生打开微信,上课时师生刷微信进行讨论交流。
把微信带进课堂,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意外发现,不少家长觉得是件好事。有的家长说,网络容易让人放松;有的父母就利用家校微信群,来和老师,甚至自己的孩子沟通。也有家长质疑:“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地与人直接交往和沟通,现在学生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花在电脑、手机上了。如果课堂上老师还以这些信息化手段为主,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只会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交流?”
你对微信带进课堂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1:微信进课堂不错。(1分)微信是一种新型的即时移动通讯工具。老师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上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应该肯定。在微信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放松的,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微信上,学生是快乐、积极地参与讨论,即使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有平等的交流机会。所以我赞成微信进课堂。(6分)
示例2:微信进课堂不妥。(1分)在课堂上,师生本来就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必要再借助微信。课堂上使用微信,可能会因为信息量太多而淹没真正有效的信息。学生课余已经花很多时间在信息产品上,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还使用微信,这样就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不利于学生的人际直接交往。所以我不赞成微信进课堂。(6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以选择“赞成”,也可以选择“不赞成”。答“赞成”,要分析出微信进课堂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答“不赞成”,则要分析出微信进课堂对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利因素。总之要观点明确,分析言之成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贫苦和磨难是人们不愿接受的,但又注定是有些人无法逃避的。它是残酷的——令有些人自暴自弃,消沉①duò落;它是公平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贫苦与磨难并非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精神的贫乏,意志的薄弱。
20.将序号处①处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1分)
21.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序号②处横线上写一句话。(2分)
22.语段中有一个句子有语病,请辨析并改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堕
21.“使有些人奋发搏击,名垂青史”或“使有些人建功立业,流芳百世”,连用两个四字短语,符合语境即可。
22.最后一句,“并非”删去“非”。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比较简单,根据所给拼音写出相应汉字即可。平时复习中要注意对同音字的区分。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也涉及连贯和修辞。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本题仿写句子从内容上看要写贫穷与磨难给人带来的正面影响,与上文内容形成对比;从形式上看,应连用两个四字短语。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
试题分析:“并非不可怕”多重否定不当。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逐句检查,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类题目在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根据文意,补写出相关内容。(每句不超过10个字)
“舌尖”即舌之尖端,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片名《舌尖上的中国》指用味觉来体验一个国家,新颖而独特。这里的“舌尖上”指代美食或品味美食。例如:“舌尖上的快乐”,指__①__;“舌尖上的未来”,描述的是__②__;“舌尖上的浪费”,是指责浪费食物的现象。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舌尖上”指代的意义范围扩大,有时会由食物转向语言、言论,如“别让调节收入分配成为‘舌尖上的方案’”,说的是__③__。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①品味美食的乐趣
②未来人们的美食 由首句可知,应先说“好演员,”再说“好观众”
【解析】试题分析:①②句中的“舌尖上”指代美食或品味美食。这两句话要求后面补写内容要与“美食或品味美食”有关。③句中的“舌尖”是指语言。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0个字。(6分)
材料: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
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1) 的画竹技法的表达。画家对画竹的看法不尽相同,就如郑板桥的看法不同于苏轼,两者的主要差异 (2) 。但两人在画竹上也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强调(3) 。
【答案】(6分)(1)直接取法自然(环境、生活)(2)在于是否胸有成竹(3)构思与技巧相互结合(或:构思精巧和技能巧妙)(每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与材料中的“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相吻合,故可将(1)概括为直接取法自然;由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可知,(2)可概括为在于是否胸有成竹。由“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可概括(3)为构思精巧和技能巧妙。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面是四种应用文体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4分)
(1)校学生会决定4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学生会通知)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宣城游览敬亭山。我是导游,大家可以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高三(1)班一同学于3月1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
【答案】(1)将“莅临现场” 改为 “踊跃报名”,或删除“莅临现场”。 (2)将“尊称”改为“称呼”。 (3)将“全部”改为“全都”。 (4)将“48元”改为“若干”。每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时按照题干的提示,根据实用文体特征,分清场合、对象、语体等。“莅临”是指欢迎上一级领导来视察,可删除;“尊称”谦敬不得体;广播稿要用口语,只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招领启事,涉及到金额,不得提及具体数额。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划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字。(6分)
材料:
华中师大教授晓苏炮轰《人在囧途之泰囧》是典型的“低俗、庸俗、媚俗”电影,它对于国民素质提高毫无意义,如此电影却能赢得高票房反映了国民欣赏水平偏低的现状。此言一出,立即遭到网友普遍吐槽:老百姓劳累一天,看个电影就是娱乐放松自己的,又不是找教育的,凭什么要被羞辱?现在国内的电影市场里又有多少好电影可看?
网友的吐槽其实想说明:电影不是教科书,不是百家讲坛,不是新闻联播,它 ① 。阳春白雪固然高雅,但它曲高和寡; ② 。不能单方面要求观众去提高欣赏水平,电影界也不该只停留在对票房的追求上,而 ③ 。
【答案】(1)并无责任承担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 (2)下里巴人虽然浅显,却是大众最爱 (3)应该想方设法拍出让观众满意的电影。(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表达题要根据前后文的语境,所写句子必须符合语境,切不可自说自话。文段中第一处需要填写的是对前面问题的看法,即学生的观点。第二处需要填写和前文相对应的语句。第三处需要填写针对大学教授不学无术的问题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面几个语境中的语言表述都存在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6分)
①某电视剧中,即将毕业离校的同学小张送给辅导员老师一幅画作为留念,辅导员老师一边接过礼物一边说:“多谢小张,那我就笑纳了。”
②小李某日收到同事的一张请柬,上面写着:“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③小李的朋友新开一家酒楼,小李受到邀请,他答谢道:“贵酒楼开张大吉,不论是多忙,到时我也一定会拨冗光临……”
④某学校广播站播送时事新闻:北京连续突然的强降雨,造成野三坡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答案】①“笑纳”改为“收下”;②“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把“府上”改为“家中”;③“拨冗光临”改为“(欣然)前往”;④“可望”改为“有望”。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涉及生活中敬辞与谦辞的使用。“笑纳”也作“哂纳”。纳:接受。这是请对方接收赠礼的客套话,不能用于说自己接受别人的礼物。“乔迁”是祝贺别人迁居的话。“府上”同样有赞美的意味。是对别人的家的一种敬称。“拨冗”是请对方推开繁忙的工作,抽出时间来,是敬语。“光临”同样用于对方。句④的语境是广播新闻,广播是用耳朵听的,因此在用语上不宜用过于书面化的词句,尤其要避免容易引起误解的同音词、谐音词,如本句中的“可望”易被误听为“渴望”。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枝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枝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枝蜡烛,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打开窗帘,阳光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fó jiāo 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答案】①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__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②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解析】
试题分析:考生要站在材料中文学教授授课的角度分析,教授点燃的前三只蜡烛代表俄国三位不同的文学大师,注意教室是__的,二介绍托尔斯泰时,“阳光撒满教室”,很容易理解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__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依土地而生,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 ①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山坚毅不拔,沉静、博大、深厚;水至柔至利,屈曲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②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当秋景的宁静疏落,让人体会收获过后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旷远;而冬日的萧瑟空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艰难和顽强。人在山川的变化中,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寄托,获得精神的安顿。因此 ③ ,望水则情溢于水。
【答案】①所以我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②人在自然生命的萌动中感到美好的希望③观山则情满于山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句意,第一句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①处应该填写表达对自然感恩的句子;第四句是一个排比句式,②处表达对春天感受的意思即可;③考生如熟悉“观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意溢于海”很容易补写出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