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学校将举办诗歌朗诵会,请为朗诵《再别康桥》的节目写一段导入语。要求:①涉及作品内容及作者;②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③导入自然,有感情;④字数控制在50~80字之间。(4分)

(4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康桥,你河岸的金柳,你水底的青草,你那西天的彩云,是否还记得一位中国诗人对你唱出的依恋和不舍。(3分)请欣赏诗朗诵《再别康桥》。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导入语”的要求一定要同所要导入的诗歌在内容有相关联系,同时注意题干的其他要求:涉及作品内容和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字数要求。语言要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拟写时可适当引入原诗诗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1.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他们中大多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5分)

示例:(1)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蓝天;

(2)雪中送炭三春暖,留守儿童盼关爱。

(3)温暖孩子的心灵,让留守之地阳光普照。

【解析】

试题分析:作为广告语,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和感召力,能真正获得广告的高“效益”。本题要求比较详细、全面,拟写的语句一定符合这些要求。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21世纪的今天,正确对待大自然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①有的国家希望做到“天人合一” ②人类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资料都取自大自然 ③有的国家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征服自然” ④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会报复的 ⑤他们把大自然看做伙伴,可惜他们的行动不能跟上 ⑥从表面看,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

A:②③①④⑤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③④②①⑥⑤ D:②③⑥④①⑤

6.某校学生会以宣传画形式向全校学生发出“不带手机入校园”的倡议,并在每张海报上都写有一句提示语,其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A:严禁手机入校园,违者收缴并销毁。 B:亲,今天你带手机了吗? C:莫让手机变手雷,“引爆”课堂众生烦。 D:老师讲的天花乱坠,你看手机津津有味,面对考试欲哭无泪。

3.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 ③真可谓,生死一知己。 ④要不然,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 ⑤这样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⑥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含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

A:②④①③⑥⑤ B:⑥①③⑤②④ C:②④⑥⑤①③ D:⑥①③②⑤④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粽子是一种时令美食,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据文献记载,唐宋以后粽子名目逐渐繁多,形状和内质也不尽相同。__________。据说盛唐时期返回日本的遣唐使曾写下“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啖香粽”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他们对在中国生活的那段时光的深切怀念。 ①从内质看,粽子的馅儿也是花样翻新,有枣、核桃、莲子、火腿等 ②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其将簪艾一枝”写的是用艾叶浸米裹成的艾香粽子 ③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粽子还凝聚着一种深挚的异国情结 ④从外形看,粽子大致可分为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等 ⑤风流皇帝唐玄宗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赞美的是当时盛行一时的九子粽子 ⑥如果其中再加上枸杞、陈皮、姜末之类营养就更丰富,而且芬香扑鼻

A:⑤②①⑥③④ B:④①⑥⑤②③ C:④①③⑥⑤② D:⑥②①④⑤③

3.下列几句话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1)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2)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3)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 (4)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

A:⑷⑴⑶⑵ B:⑴⑵⑷⑶ C:⑷⑵⑴⑶ D:⑴⑶⑷⑵

19.下面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纸面”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③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已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⑤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⑥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A:⑥②④⑤①③ B:③④⑤①⑥② C:⑥②⑤③④① D:③④⑥②①⑤

23.广电总局日前重申“限制方言令”,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也就是说,我们看不到小沈阳用东北话埋汰自己的容貌,也看不到周立波用上海话抖包袱,更看不到汪涵客串各地方言来搞笑。那么,你如何看待“限制方言令”?请说说你的理由。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③字数不超过50个字。

该禁。①很多方言容易产生歧义,不利于沟通交流。(2分)②沉迷于方言的使用,忽略剧情,反而降低了电视剧整体创作水平。(2分)或不该禁。①方言的“亲切感”是文化的认同感(2分)②在艺术创作中,要讲究美感、艺术性和真实性,电视剧中的方言对白能增加剧情的喜感。(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该禁止还是不该禁止,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结合着普通话和方言各自的特点,从使用普通话的利与弊、方言的利与弊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由。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21.日前,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守则》把过去的70条规范浓缩为9大准则,没了“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和“增强法律意识”等内容,却增加了“会自护懂求救”“控制上网时间”“践行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生活”“控制上网时间”“保持阳光心态”等内容。这些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门解读。请你针对这些变化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字。

示例:

①对比:我为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点赞。它不是拽着学生跑,而是领着学生走;删去了“高大上”的空洞要求,增添了“浅易好”的具体内容,成为真正让学生“够得着”的好守则。

②排比:我喜欢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因为它更接地气,更加具体,更好操作;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还有可贵的生命教育。

③比喻:我赞成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因为它顺应时代需要,顺应孩子成长规律,像一盏指路明灯,引领孩子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注环保。

(观点鲜明、内容合理,2分;修辞恰切,语言得体,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观点,例如,点赞、喜欢、赞成等,然后结合着新增加的内容,从新守则对学生的影响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在阐述理由时,要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对比、排比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织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