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观点鲜明,表达清晰连贯,言之成理。

示例一:高考励志标语日趋直白、现实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首先,励志标语的日趋白热化,反映的是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其次,教育资源不公平,社会贫富差距严重,标语的变化背后蕴藏的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再次,这些标语折射了社会日趋功利的心态,是日趋直白赤裸的功利追求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因此,标语的变化应触动的是我们对现实的反思。(5分)示例二:励志标语日趋直白、现实是进步的表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老套的标语早已不符合青年人的口味,他们更愿意以轻松戏谑的方式来调侃庄严的高考;这样的标语体现的是年青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这也是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正朝着更为自由平等多元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应给予包容和尊重。(5分)(观点要明确(2分),理由要充分(3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各个时期高考励志标语变化的特点。然后将这种变化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除非像有的人那样,从不固步自封,思想开放,能够不断自新自强,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①在体育方面,年轻人四肢柔软,比老年人更适应各项运动 ②犹如学习语言,在表达和发音方面,年轻人的舌头比老年人更灵便 ③可见,晚学总不如早学那样从容自如 ④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⑤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 ⑥实际上早期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是培养习惯

A:⑤④⑥②①③ B:⑤②①③④⑥ C:⑥②①④⑤③ D:⑥⑤②①④③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 5个字。( 6分)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 烹调方法多种多样, 但在营养师们看来, , 这是因为“ 蒸” 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 原味, 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 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 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 , 因此我国一直就有“ 无菜不蒸” 的说法。在河北、 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 蒸出采的菜五颜六色, 让人很有食欲, 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 , 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 紫甘蓝切成丝, 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 依个人口味, 可调汁拌着食用, 如加蒜泥、 姜醋汁、 芝麻酱等。

(1)“蒸”这种烹调方式更值得推崇(2)所有的菜都可以“蒸”(3)上锅蒸的菜体积不要太大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空要联系后面的句子,“这是因为“ 蒸” 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 原味, 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 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食材的各种营养、 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联系前后可知第二空是说所有菜都可以蒸。最后是说蒸菜注意的事情。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近日,“人民日报网”贴出了一则“微议录”——是英语害了中文吗?贴上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英语要是学不好,中考、高考就免谈。而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磨灭了,那如果不学英语,国人的汉语就会好吗?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哪些改变?

对这则微议录的内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观点一:英语需要掌握,但母语更不能忽视。首先,开放的中国,需要国人掌握英语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其次,尊重、认同中华文化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国公民的前提条件;再次,与其抱怨英语学习充斥国人的生活,不如知耻后勇,在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底蕴方面,努力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

观点二:现代社会有些人操着半洋不土的“夹生语言”,却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归依,是一种悲哀。其一,尊重、认同本国文化,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二,社会上出现过度的“英语热”,责任不全在个人,各领域的各种考试中英语总是绕不过的必考科目,对国人是一种误导;其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作为终身不能停止的必修课。

【解析】

试题分析:观点1分,能说出2点充分的理由4分,表达流畅、语句通顺,结构完整2分;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一些负面事件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引发“舆论围观”。公众开始必然力挺围观,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现状”。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__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在食品上的所作所为,早已成为“审毒疲劳”,曾几何时,这些负面事件涉及的社会公义、道德己很难触发公共痛感。到后来,民众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没有因为你的“围观”而改善。

请你就“舆论围观”现象发表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有理。150字左右。

参考一:舆论围观强化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是畅通表达诉求和反馈意见的渠道;舆论围观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引发关注,揭露__,报道真相,保护弱者利益。守卫价值底线,激励社会进步;舆论围观让犯罪得到法律的严惩,让恶行得到舆论的谴责,让公众的围观成为正义得以实现的保证,体现公民的社会良知和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二:舆论围观固然表明公众对负面现象的普遍关注,但这种围观会弥散不健康的怒气,不能清醒理性的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从舆论围观到舆论麻木冷漠,反映民众对现实的焦虑和无奈,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政府的不信任。除愤怒之外,没有冷静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无法调适好个人的心态,更无法调适好整个社会的心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闻点评的写法。这类题目就是要针对材料中的具体事件,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意见,是非分明,切中要害。首先我们要读懂材料,理清楚材料的脉络:材料写了什么事件;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怎么样;本质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准确提炼观点,选好点评的角度,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本题所给材料谈的是“舆论围观”现象,从材料看,这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人们希望通过“舆论围观”来表达自己的呼声。从“舆论围观”的社会意义来看,有其正面影响,“舆论围观”有些时候的确能引发关注,保护弱者的利益,具有强大的力量,但也应看到“舆论围观”也有其不利的一面,一方面盲目的围观会导致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泛滥,另一方面“舆论围观”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考生可抓住一方面来谈,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5.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鲁庄公十年,齐攻鲁,曹刿大败齐军。请参考《左传》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遂逐齐师”部分,从曹刿的角度简述这个故事。要求情节完整,语言流畅。

②中华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精、美、情、礼等基本内涵,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文化意蕴。假如你的家长就要过生日了,你要献上一道菜品表达祝福,你会选择哪一种呢?请介绍一下这道菜品,并说明原因。要求条理清楚,理由充分。

③我国的古典诗歌作品灿若繁星,浩如烟海。经过十几年含英咀华,你对古典诗词早已不再陌生。写一段话(可以写诗歌),表达你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①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②古人言“百善孝为先”,我这个享受了十几年父母无私之爱的女儿,应该为父母做一道菜以示孝心。“哐当”厨房里奏起了晚餐的交响东。我将两枚土鸡蛋轻击到案板上,双手一掰,蛋清与蛋黄便细流而出,乍一看,好似溪水般倾流而入碗中。我拿起筷子,如同拿着一柄双截棍,熟练地搅拌着,慢慢地,原本各自独立的蛋清与蛋黄均匀地融为了一体,仿佛成了一块熟透了的金黄麦饼。我将花生油倒入锅中,油冒出热气之时,我将搅拌好的生鸡蛋沿锅边倒入锅中,待凝结之后小心翻转过来,经过我多次翻炒,生蛋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煎蛋了,然后装盘待用。

接着,我又将煮熟的两个以铃薯切成细丝儿,放入油锅中烹炒,再放些盐,几勺白米醋。哇!酸香的味道迎面扑来,简直无可挑剔。我又将炒好的煎蛋切碎,与土豆丝一起翻炒,不一会儿,蛋炒醋溜土地丝就真正地出锅了。我用玻璃盘将蛋炒醋溜土豆丝装好,端上餐桌。金黄油亮的,看着就令我垂涎三尺。

我看着一脸幸福的爸妈,我就知道我做到了,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当然,这远远不够,我一定要时时刻刻记着做一个有爱心、有孝心的人,孝敬父母、长辈。

③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它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宋词虽然风格众多,但大体上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弘的刚健的气魄。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典雅精工,情景交融,曲尽情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样的语言表达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有平常生活的积累,对名著史书的阅读质量,对古典诗词的理解等,相对开放,能够表达完整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紊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23.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2分)

24.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5分)

23.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24.答案示例一: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一、这表现了中国人的善良:中国人使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表达了对外国人民的祝福;二、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兼容思想:中国人带着自信心去欣赏并接受他国的优秀文化;三、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平等思想:在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字来翻译国名时,中国人民对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都一视同仁。

答案示例二:国名的中文翻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在翻译他国国名时,中国人从同音字中选用具有褒义的字,而避免使用带有贬义的字。通过国名翻译这一独特方式,我们不仅传达了对他国的善意和尊重,也向世界宣示了表意的中国文字古老而常新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国名的中文译名既体现了中文的优势,也体现了翻译的巧妙。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本题的解答要把握住该段文字的核心内容,即中文翻译较外文翻译更能表达美好的感情。答题时要强调中文翻译的感__彩优势。另外,压缩语段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完整,不要把句子写成短语。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4.

试题分析:本题的解答要求考生能够联系时代,透过现象看本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阐述。为什么中文翻译外国名都选用具有美好含义的译名,这是问题的核心,它体现的究竟是一个民族怎样的品格与智慧。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一步挖掘隐含在背后的民族文化,从中文翻译外国国名的内容与形式出发,考生不难写出内容充实,思想深刻的观点与看法。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调整下列零乱的语句,成为一首抒发感情经历的小诗。

① 伤痛,是你我邂逅的海湾 ② 消散,是逃避伤痛的药物

③ 记忆,是连接时间的藤蔓 ④ 缘分,是与子偕行的漏船

⑤ 时间,是记忆消散的无奈 ⑥ 邂逅,是此身缘分的起始

答:

③⑤②①⑥④

【解析】

试题分析:有③中的“时间”和⑤中的“时间”相对应,确定③⑤挨着。同样的分析法②①挨着,⑥和④中的对应词是“缘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3.城市升级持续进行,城乡大地发生巨变,勾起城市几代人对过往历史的追思。有感于此,城市日报开展题为“寻找城市记忆”活动,面向社会征集老照片,老故事,然后编辑成册。现在请你为册子撰写一段卷首语以吸引读者,要求:主题突出,语言鲜明生动,连贯得体,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 50 字。(6 分)

参考答案:

找寻旧照片,拂开历史的浮尘,领略当年的风采;讲述老故事,打开历史的话匣,找寻城市的记忆。让你我共同分享老照片,寻找曾经的记忆。(比喻)

一张照片,一段故事;一组照片,一段历史。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见证了城市某些重要但已被遗忘了的记忆,您愿意和我们共同分享回味吗?(对偶、设问)

【解析】

试题分析:内容紧扣“寻找城市记忆”活动,体现“老照片、老故事”内容2分;修辞手法,2分;鲜明、生动、连贯、得体,2分。不少于50字,每少5字扣1分。

注:卷首语,顾名思义,就是一本书籍或杂志中由编者放在正文前面的文章,主要用来阐述正文的主要内容和旨义,即导读。“卷首语”一般要求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一篇好的卷首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的选段,回答问题。(3分)

“她(爱斯梅拉达)相信全城里只有两个人恨她。”

这两个人是谁?为什么恨她?

答 :

①克洛德和隐修女。【1分】②卡西莫多和克洛德同时爱上了爱斯梅拉达,但克洛德由于zōng jiāo 等原因不能接近女色,于是他的爱变成了一种变态的爱,得不到就要__。【1分】③隐修女因为15年前孩子被吉普赛人抢走而痛恨吉普赛人,并因此痛恨爱斯梅拉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名著复习方法: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2.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例;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考点:了解名著的内容与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