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据统计,我国上网的未成年人已达到1500万。其中,一些孩子沉迷于网络,学习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请你拟写两条公益广告,以警醒和劝诫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同龄人。
(1) (2分)
(2) (2分)
示例:(1)网络是虚幻而无限的,青春是真实而短暂的。(2)文件删除了,还有回收站;青春流逝了,还能找回吗?(3)远离网络,拒绝__,拥抱美丽青春。(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每条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所谓公益广告不是以收费性的商业宣传来创造经济效益,而是“免费推销”某种意识和主张,向公众输送某种文明道德观念,以提高他们的文明程度,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广告。公益广告有如下基本特点:1.以道理倡导人,公益广告是向公众推销观念或行为准则的,其主要作用是传播社会文明,弘扬道德风尚,应采用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醒规劝为辅的方式,与公众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能高高在上,颐指气使。2.以情感打动人,公益广告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传播的表面,而需要寻找一种最能打动公众良心的某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情感。人的态度扎根于情感之中,如果能让观念依附在较易被感知的情感成分上,就会引起人的共鸣。3.以创意感染人,公益广告的品位来自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公益广告作为广告,要运用一切广告艺术手段强化主题,使公益广告传播的观念触动灵魂,在公众那里升华为一种价值理念,变成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将自发的一次性行为转为自觉的终生行为。通过公益广告的传播,人们从思想深处彻底解决问题。4.以修辞吸引人,修辞是语言的艺术花朵。公益广告词运用修辞是为了把词句修饰的优美些,生动些,借此吸引人,增强宣传效果。总之,学生了解了公益广告的特点,写作公益广告词就能得心应手。这种写作把语文知识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把素质培养与应试训练密切结合,从而体现语文的现实性、生活化的特点。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3.“朋友圈”,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通常由熟人、半熟人组成,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用户可以发表文字、图片,分享文章、音乐。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令人生厌的广告、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从最初的好奇,到其后的信赖,再到现在的欲罢不能,这就是“朋友圈”现象。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朋友圈”现象?请你谈谈对它的认识,不超过150字。(5分)
示例1:“朋友圈”是一个开放的圈。它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甄别真假、冷静理性。现代科技让人们沟通更便利、生活更丰富,但对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工具,既不能过于依赖,更不能沉溺其中,以至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示例2:“朋友圈”只是人们之间一种沟通、联系的新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网络社交工具出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工具,终究只能是工具。对“朋友圈”这样的交际舞台,如果你无法拒绝,无法屏蔽,也无法选择离开,最现实的办法,是淡看这个虚拟的圈子,在纷纭芜杂的信息面前,永远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
示例:3:“朋友圈”是一个网络熟人社会,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人际间的支持,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但和其他网络社交工具一样,“朋友圈”呈现出碎片化、浅表化、情绪化特点,各种资讯被切割成细小的片断,让完整的表达、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难以实现。不拒绝,不依赖,这或许是对待“朋友圈”应有的态度。
示例4:“朋友圈”只是一种网上交流方式,但绝不是唯一方式。每个人都需要社会支持系统来释放压力,这个系统更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同事和爱人等生活中与自己亲密的人,而不是“朋友圈”中虚拟的朋友。不拒绝,不依赖,这也许是对待“朋友圈”应有的态度。(批改建议:扣准“理性”,力求全面辩证,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闻点评类题目。这类题目要求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理清楚材料的脉络:叙述了什么事件;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怎么样;本质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然后抓住主体,选好角度发表观点。本题要求对“朋友圈”现象谈看法,答案不唯一,可以从“朋友圈”现象好的一方面来谈如何加以有效利用,提高个人素质、加深友情和亲情;也可以从“朋友圈”现象不好的一方面来谈如何抵制一些不良消息的传播,提高分辨能力等等;还可以兼顾两方面,谈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等。注意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并阐明理由,自圆其说。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王某平日挥霍无度,过年时缺柴少米,在门上贴副对联:行节俭事,过淡泊年。邻居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观者为之捧腹。
请补出邻居添加的两个字: (4分)
早 不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题干对王某平日生活状况的提示,所添之字应能反映王某的特点,一是所添之字要能产生幽默或劝谏作用,一是要合乎对联的要求。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下面是一篇微型小说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6分)。
晚上,小李提着礼品来到顶头上司张局长的家里……
张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①?
小李:没什么,就是想意思意思②!
张局长:呵,你这人还真有意思③!
小李:其实我也没别的什么意思!
张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小李:小意思!小意思!
(1)解释上文中三个加点的“意思”的含义。(3分)
(2)说出加横线句子的言外之意。(3分)
(1)①指“目的”“意图”②指“表示心意”③指“趣味”(2)张局长准备收下礼物的客气说法(或张局长收下礼物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考查词的多义性。汉语中有不少次在不同的语境含有不同的意义,分析时要根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和处境,考察其内心想法。第一个“意思”,是张局长说的,他看见了小李提的物品,因此这个“意思”是询问小李的意图或目的。第二个“意思”是小李说的,表示其委婉地表示心意。第三个“意思”是张局长对小李的评价,有“心机、趣味”的含意。 题目第二问考查对言外之意的分析,联系后面小李的话语,可知这是张局长收下礼物的客气说法。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捧起清清的湖水,吻一吻手中的月亮。”(周家堤《夏夜》)常理,“手中”是不能捧着月亮的,但这里却让我们感受到特殊组合的妙处。请你写出一个类似的句子,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字数在50个以内。(3分)
略
【解析】
试题分析:手中是不能捧着月亮的,作者却将月亮当做是可以手捧的东西来写,运用这种特殊组合,移情于物,既表现了湖水的清澈,又表现了作者对月亮及月下美好景致的喜爱之情,这是拟物的修辞手法。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替学校拟写一幅公祭日的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字。(4分)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__决定: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示例:祭同胞洒泪成河,刻骨铭心,未曾忘记国耻;举右手握拳宣誓,勤学苦练,定当报效中华。(内容2分,修辞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内容上要合乎要求,从语段中筛选。审题目要求,至少一种修辞。另外字数限制。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用简明的文字对下述事实加以点评,不超过20字。(4分)
近年来,各省高考分数一旦公布,名校间一场明争暗斗的“生源争夺战”随即展开。很多高校纷纷派出招生小组入驻各地,争夺高分考生。
①求贤若渴,无可厚非。②唯分数论英雄,凸显评价标准单一的无奈。③法制不够健全的背景下,分数或许是唯一公平的标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某一事实的点评,即是针对这一事实,联系实际内涵,加以分析,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可以有不同答案,但要自圆其说。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9.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倡导作文要“多写,还要多改”。请从下面叶老对两则作文批语的修改稿中,选择四处说明修改理由。”(4分)
①批语原稿:条理清楚。写了整个劳动场面,又分别写了几个人物,但这几个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叶老改稿:写了整个劳动场面,又分别写了几个人物,条理清楚;可惜这几个人物的特点不够突出。
②批语原稿:题材很好,人物很可爱。结构上严密。用倒叙法自然说明了故事的发生。
叶老改稿:题材很好。所写的人物很可爱。结构严密。用倒叙法自然地说明了故事的开端。
(1)“条理清楚”移到“又分别写了几个人物”后,形成分总关系,语意更明晰。
(2)“但”改成“可惜”,美中不足的意思很明显,语意也委婉些。
(3)“人物很可爱”之前加上“所写的”,意思更明确。
(4)去掉“上”字,简洁明了。
(5)“自然”的后面加上“地”,读来顺口。
(6)“发生”改为“开端”,用词更准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语言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要解决好此题,学生必须认真分析材料,把原题和批改的结果反复比对,搞清表达效果的差别,才能做出准确的解答。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横线处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叫某人为“匠人”,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因此可以说: ① 。
另外,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 ②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
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
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 ③ 。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
①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围绕“重复”与“创造”答出二者不同点即可)
②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围绕“理论层面”答即可)
③可贵的铺路石(与前文呼应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语段的中心内容,本段内容主要讲述“大师”和“匠人”的区别;然后要品味横线前后的内容,以此来确定横线上的内容。第一处:横线前面有句子“因此可以说”,可见横线上的句子应是对这一段的总结,而这一段大师和匠人的区别很明显是“重复”和“创造”,横线上的句子只要围绕这两者来写即可。第二处: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另外,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而横线前面的句子都是在说匠人的实践层面,很明显横线上的内容应是关于理论层面的。第三处可以联系前面一句“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来确定其形式,再依据上文的内容来确定其具体的内容。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村道旁、树荫下, , ;长弄里、街梢头, , ;商邑中、闹市处, , 。 ①江南乡村粗茶淡饭的日子因此有了一份知足的踏实和依靠 ②朱漆的井栏护立诸多大小不一的水井 ③江南古镇荣辱不惊的岁月藉此平添几许鲜活的滋润和热闹 ④粗朴的麻石围起一圈圆圆的土井 ⑤江南旺埠车马川流的繁华仗此更具踌躇的厚实和轩昂 ⑥凉润的青砖砌出一口悠悠的老井
A:②③⑥①④⑤ B:④①⑥③②⑤ C:②①④③⑥⑤ D:④③⑥①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