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下面一段话里删去六个多余的字,使语言简明通畅。(2分)
市场管理员说:“目前,个体户收入悬殊很大。他们当中的多数守法;个别人有违法行为,对这些人已经依法给予法律制裁。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绝不能让社会上那种坑害顾客的思想任其泛滥。”
应删去:____________。
18.很大、依法(或法律)、任其
【解析】“悬殊”的意思是差距很大,再与“很大”连用,赘余。“让社会上……”与“任其”连用,赘余。
17.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按顺序填写应是: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17.③④①②
根据人物特点来作答。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日前,沈阳市一些家长流行给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佩戴远程监听手表。家长给孩子们戴这种手表,有的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有的是担心孩子得不到老师公平对待。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 字左右。)
(5分)监听手表表明家长对孩子和学校的不信任,此做法不可取。首先,通过监听来满足家长对孩子的安全保障、教育满意的诉求,必然会恶化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其次,监听手表现象一旦蔓延,会放大社会信任裂痕,导致社会公平正义失衡,群体心态发生变化。
(看法明确1分,语言简明2分,语言连贯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材料内容的感知与理解,针对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给孩子佩戴监听手表这一现象,可联系现实,从这种做法的动机是否可取,从社会信任与诚信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切合实际,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和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腊梅比红梅色雅而秀清,价钱并不比红梅贵多少。那么,_____ 有一盆腊梅罢,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 ②古镇有一条石板街,石板街用清一色的青石条铺成。街两旁的门面皆为店铺。开市时,家家打开大门,摆满货物,街道上人头攒动,打货的、卖货的叫喊声 。 ③“ ,”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是美好、馨香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走进春天,你会发现春天还是自由、灵动的。
A:就算 络绎不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虽然 此起彼伏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 C:虽然 络绎不绝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就算 此起彼伏 浅深春色几枝含,翠影红香半欲酣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 , , , , 。除非像有的人那样,从不固步自封,思想开放,能够不断自新自强,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①可见,晚学总不如早学那样从容自如 ②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 ③在体育方面,年轻人四肢柔软,比老年人更适应各项运动 ④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⑤比如学习语言,在表达和发音方面,年轻人的舌头比老年人更灵便 ⑥实际上早期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是培养习惯
A:⑥③⑤①②④ B:②⑤③⑥④① C:②④⑥⑤③① D:⑥②⑤①③④
21.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五个字。(6分)
我校曾推行小班化课堂改革实践,要求教师尝试把课堂学习权还给学生,少教多学,少讲多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结果引来一片质疑和阻拦。_______①________。有一些家长在论坛发帖,并联名到学校来阻拦。我们坦率面对,主动邀请意见强烈的家长前来沟通。有家长质问说:你们这不是把我们的孩子当小白鼠吗?_________②_________。有更多的家长则质疑:“既然课改那么好,为什么其他学校不搞改革,为什么许多名校不搞改革?”
实际上,我们教育工作者队伍中,转变思想、理念和作风,接受新的变化和革新,__________③__________。负面作用。还有的则是一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顾虑重重,畏缩不前,导致校长和老师们不敢“轻举妄动”。 (节选自2015/5/20《中国日报》)
①有的来自内部,有的来自家长;②我们的孩子不允许做你们课改的牺牲品;③比起家长来,还要艰难和被动得多(意思相近即可,6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可知:①处应承接“结果引来一片质疑和阻拦。”,根据文意,应从学生和家长两方面来概述;②处,联系“小白鼠”可联想到是做实验的内容;③处,结合上下文,不难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2014年2月23日,于丹曾发布了一条谈雾霾的微博,对北京持续雾霾提出这样的建议:“大家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和它较劲。”“关上门窗,尽量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净化器,尽量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此段文字引起大家对“心灵鸡汤”式言论的争议。不少人表示无法接受这种的“心灵鸡汤”式说法,也有一些人认为,“心灵鸡汤”式的言论可以给人带来“正能量”。
请你就“心灵鸡汤”式的言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1:我无法接受这种“心灵鸡汤”式的说法。理由:①“心灵鸡汤”式只教人忍耐,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对解决问题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②如果大家长期采取这种“精神胜利法”式的“心灵鸡汤”一味地寻求对自己心灵的保护,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会变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使现实情况更加严重。
示例2:我认为“心灵鸡汤”式的言论在精神层面上有积极意义。理由①既然现实已经难以改变,我们有必要采用这“心灵鸡汤”来保护我们的心灵,不受伤害;②唯有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我们才有可能积极地去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这种“心灵鸡汤”或我认为“心灵鸡汤”式的言论在精神层面上有积极意义。然后围绕观点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社交、业余生活、饮食起居诸方面,① 。细想想,这些习惯无一不是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按着自己的习惯行事,② ,坏的习惯带来不好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但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不同只在于坏习惯的形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好习惯的形成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主观努力。坏习惯形成了,改掉颇不易;好习惯形成了,一旦松懈下来,③ 。我们应该明白习惯对人生成功的意义,并学会用好习惯的力量成就自己的一生。
①都有自己的习惯 ②好的习惯带来好的结果 ③却比较容易丢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解答本题要联系上下文、通读全段内容。第①处结合前文内容以及后文内容“这些习惯”,此处意思应是“都有自己的习惯”;第②处结合后文“坏的习惯带来不好的结果”,此处意思应是“好的习惯带来好的结果”;第③处联系前文内容“坏习惯形成了,改掉颇不易”,此处意思应是“却比较容易丢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为“清初三大家”。 嘉庆年间,张惠言又开创了“常州词派”,主张词应有比兴寄托。 朱彝尊推崇南宋词人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为“浙西派”的宗师。 清末虽然也产生了一些著名词人和优秀作品,但在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小了。 陈维崧词效仿苏、辛,才力卓著,开创了“阳羡词派”。 纳兰性德崇尚李煜,尤以清新自然的小令著称。 清词素有“中兴”之誉,百余年间,各派并出。
A:④⑦①⑤③⑥② B:⑦①⑤③⑥②④ C:⑦⑤③⑥②④① D:①⑤③⑥②⑦④
23.近日,江苏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了英语调整为一年考两次,取最优成绩的做法,方案一经公布,马上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5分)
示例一:我赞成。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学生不用连续考两三天那么紧张;二是等于是给学生创造了多次机会,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僵硬格局,有利于构建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示例二:我赞成。不管是心理因素还是客观因素,一次性高考总有发生意外、发挥不优的时候,一年多考才能真正选出人才;一年多考也降低了社会对于一次性考试的关注和注意力,学生的压力也会小一些,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示例三:我不赞成。在当前的教育理念和就业状况下,拿高分、上好学校、读好专业,这是每个考生所追求的,不改变统一考试不会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考试次数增加了,不仅不会减轻学生负担,可能还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示例四:我不赞成。教育部应该意识到在当前唯分数论的大环境下,考多少次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只会加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负担,每次高考都是一次全社会总动员;只有真正的改变录取评价机制,打破唯分数论,才是中国高考改革的出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赞成还是反对江苏高考改革这一方案,然后联系学生和现实实际,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减轻学生负担、高考改革等优点和缺点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