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对广电总局的这一通知,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请阐明理由。(3分)
广电总局禁用“晋善晋美”等网络不规范词语
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通知指出,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还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如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等。
支持,不规范的用词,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广播电视要推广和传承成语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独特表达方式,充分展现其文化精神和语言魅力,不能因为肆意乱改乱用造成文化断代和语言混乱。
反对。汉语传承应当维护语言纯洁性,但没必要一刀切,不符合汉语运用习惯,让人不知所云的,应当禁止。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一种必然,符合用语规范,又具有创新意义的词语,是对汉语的丰富,当可以接受。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评述题,其答题的思路是观点+阐述,内容只要言之成理,持不同意见亦可。解答时先答观点,然后说出充分的理由,表达要流畅、语句要通畅。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面句子中不产生歧义的一句是:( )(3分) (提示: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
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B:“猎人被狗咬死了”) A.2加4乘6等于多少? B.丁老师正在照相。 C:冯先生到门诊看病去了。 D:张云和赵虎在商场买东西。
2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张国立联合提了一份提案,建议中小学恢复部分繁体字。冯小刚举例说,“亲爱”二字,繁体字是“親愛”,“親要相见,愛要有心”。他认为当孩子学习这些字的时候,心中就埋下了美好的种子。
你赞同中小学恢复部分繁体字的观点吗?为什么?请从多角度进行阐述。(100字左右)
赞同。(1)中华民族的先人以象形为基础创造的汉字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魅力享誉世界,不要再让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被湮灭;(2)简化汉字从根本上削弱了汉字原有之美(以及丰富视觉美)。
不赞同。(1)汉字首先是工具,会认字、写好字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用不着上升为一种艺术;(2)简体字清晰简洁、干净利落,论美感不比繁体字差;(3)简化字已经深入人心,要恢复繁体字,那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4)会增加学生的书写负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赞同中小学恢复部分繁体字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现实,从繁体字的利弊等角度,从社会发展与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填入下面两句话中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1)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________。 (2)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_______,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1)①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②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睛 (2)③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④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4月15日,清华、北大各自公布了专门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扩大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农村考生的计划招生人数。入选清华“自强计划”的优秀农村学子,最高可降65分;获北大“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最高可获降至当地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录取的优惠政策。此消息一出,便在网友中引发热议。有人点赞,也有人指责。
你对高校为农村学子降分的政策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6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高校为农村学子降分的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上投入的物质、人才等力量不如城市教育,农村学子无法与城市学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无法尽显其才。高校降分政策对农村学子有所倾斜,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深造成才的机会,可以算作是对农村教育的一种补偿,是力促教育公平的努力作为。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高校为农村学子降分的政策无法真正体现教育公平。能够被高校降分政策福泽到的农村学子毕竟是极少数,相较于面广量大的农村生源,降分的举措是杯水车薪。而且高考分数1分之差就能卡住成百上千的考生,如此大幅度的降分“优惠”可能会使高考招生陷入另一种不公平,特别是对同样努力奋斗的城市考生。所以为农村学子降分的政策无法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解析】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题目。解答此题时,即可发表赞成此项政策的看法,也可发表不赞成此项政策的看法。但不论何种看法,都应持之有据,言之有理,有论有据。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日常情景中,语言表达正确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某教授在询问对方家人情况)令尊身体可好?令郎小学毕业了吧? B:(老王听说朋友要来访)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C:(某失主对送回自己失物的人)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拨冗登门致谢。 D:(某同学在班会上发言)我殷切期望平时抄作业的同学赶快改正错误,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20.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颇受关注和热议的原因,从下面这则消息也可见一斑。请就此写一则新闻短评。(120字左右)(6分)
《平凡的世界》少平少安引热议 文学作品中经典形象盘点(节选)
人民网北京3月26日电 (记者许心怡) 由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昨日收官。该剧自开播以来,关注度极高。相比时下充斥电视荧屏的三角恋爱、豪门争宠、女人心计等热门商业元素,经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视剧才称得上是“精心”、“静心”和“净心”之作。今天,我们为您盘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文学形象。
少平是黄土高原上一个贫困家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身上有这个农村家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抹不掉的痕迹,他朴实善良、诚实忠厚、吃苦能干,他会为家里的收成而辍学,会为不相识的少女而慷慨……同时,他也有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新思想,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因为他坚信,走出双水村,一定有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少安是这部小说里最令人心疼的角色。从少年到中年,几乎前半辈子就没离开过双水村,也许后半辈子也不会了,如他的名字一样安安定定,安土重迁。作者在书里不止一次用相同的话描述少安:“他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向前走去。”这就是他孙少安,黄土高原的儿子。
要着眼于以下两点理由(2分),结合少平或少安的形象特点加以阐述(4分)。
①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所塑造的文学形象,为电视剧准备了“经典”。
②不同于浮躁喧嚣的商业剧,精心创作的“经典”电视剧带给人宁静安详,提升人的精神,净化人的心灵。
此外,如能写到当今仍然有不少观众能欣赏和愿意欣赏“经典”这一层,自然更佳。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写新闻短评的表达能力。新闻短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特点是形式短小精悍;内容鲜明准确;语言简练得体。能准确简洁概括新闻的中心事件;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分析事件中反映出的问题实质。即“叙事件+明观点+析本质”三步骤。另外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应紧扣少平或少安的形象特点加以阐述,从“经典”带给观众心灵上的宁静和净化角度进行评论分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2)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孟子·离娄上》)
上面两则材料中孔子、孟子因何而乐?请就其中—则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因发愤学习和求道而乐。孟子因“事亲”“从兄”,也就是行仁义而乐。第一则说明了学习、求道本身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或者说,有道之人是常怀愉悦之心的。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发愤努力,不断学习,乐此不疲,年岁已老都浑然不觉。这真是至高的境界。反观时下,物欲横流,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不知道求学、修身、养德,仁爱精神仿佛离我们很远。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应该摆脱对物质利益汲汲以求的状态,体会和学习孔子之乐。
(孔孟之乐各1分。第二问,阐明内容观点,联系实际各2分)。
【解析】
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两则材料中孔子、孟子因何而乐”,首先找到关于“乐”的句子,然后理解。第一则,“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你何不告诉他,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第二则,“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乐的实质是乐于做这两方面的事,快乐就产生了。找到这些内容再理解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习题
2015年4月15日傍晚,北京遭遇近13年来最强沙尘天气。PM10浓度水平明显上升,能见度小于1000米,北京多个站点PM10已达1000微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150微克/立方米)的5.6倍。沙尘暴这个久违的词语再次成为广大市民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面对沙尘的“袭击”,许多市民直呼“受不了”“沙尘比雾霾更可怕”的声音不绝于耳。更有行人调侃道:“忽如一夜沙尘来,一寸‘黄金’满窗台”。
22.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述。字数120左右。
在治理雾霾的同时,不可忽略治理沙尘暴。要迎来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沙尘暴不是生活的谈资,而是渗入环境治理的沙子;也不是手到病除的小病灶,而是关涉艰辛而恒久的治理难题。无论植树造林还是遏制水土流失,无论草原种草还是治理土地盐碱化,都需再加把劲。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答题前要了解①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③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在治理雾霾的同时,不可忽略治理沙尘暴。要迎来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沙尘暴不是生活的谈资,而是渗入环境治理的沙子;也不是手到病除的小病灶,而是关涉艰辛而恒久的治理难题。无论植树造林还是遏制水土流失,无论草原种草还是治理土地盐碱化,都需再加把劲。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②一个人惟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③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④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⑤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 ⑥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A:④⑥①②⑤③ B:②⑤④①⑥③ C:②④①③⑥⑤ D:④①③⑥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