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太阳照耀大地,没有阳光人类不能存活。 。维生素D对调整人体内钙和磷的含量至关重要,并且可以预防佝偻病等疾病。如果没有直接供给,我们的身体就必须利用自身物质“制造” 维生素D,这些物质可以从鲑鱼和鸡蛋等食物,或者从我们的皮肤中以胆固醇新陈代谢衍生物的方式得到。而在这些物质有效地转变成维生素D的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恰恰是紫外线B.
A:医学界正围绕紫外线与维生素D的问题掀起一场热烈讨论。 B:一场围绕紫外线与维生素D的问题的热烈讨论正在医学界进行。 C:阳光最直接的有益的影响是它可以帮助身体组织合成维生素 D: D.可以帮助身体组织合成维生素D是阳光最直接的有益影响。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科普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区别。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人文文化的侧重点是, ① ;科学文化的侧重点是, ② ;而科普文化则致力于 ③ ,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传播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的内容,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第一个横线处根据“人文”来阐述,可以填写“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类似的句子;第二处根据“科学”,可以填写“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类似的句子;第三处根据“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可以填写“传播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类似的句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孔子对学生说话也大都和言悦色,孟子对国王说话却经常疾言厉色,显得很可爱①。孟子周游可以说是谋职也可以说是跑官,拔高点说是为了“行道”,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求于人,他 ②仍然用这样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语气,可见他所说的“浩然之气”是真的。《孟子》有青春气,少年时代读有同怀之感,现在读则有对少年的羡叹。本应是古人为老③,我辈为少④,但有时情景恰恰反转过来⑤,从古人处汲取得少年精神⑥,也是读古书的一种奇缘。
⑴ 第①句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订正。(2分)
⑵ 请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虚词。(1分)
⑶ 文中③~⑥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2分)
⑴“言”改成“颜”
⑵却
⑶第⑤处,改为句号。(“,”改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题干要求“第①句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订正”,“孔子对学生说话也大都和言悦色,孟子对国王说话却经常疾言厉色,显得很可爱”,此句中的“和言悦色”中的“言”应为“颜”,“颜”的意思是“面容”,而非言语,该词的意思是“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人开心”。“疾言厉色”的意思是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此处的“言”是言辞,故没有错。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1)从形旁入手。如“弩”和“驽”,“肓”与“盲”。(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思。(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幽”与”暗”互训。再如: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错因如下:(1)因形近而错。如将“病入膏肓”写成“病入膏盲”,将“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不胫而走”写成“不径而走”等。(2)因音同或音近而错。如“一筹莫展”写成“一愁莫展”等。(3)受上一个字或下一个字的影响而错。如将“安排”写成“按排”,“灯泡”写成“灯炮”,“清晰”写成“清淅”。(4)因音近义通而错。如“弱不禁风”写成“弱不经风”,“墨守成规”写成“墨守陈规”。(5)因音同音近而错。如“籍贯”写成“藉贯”,“销赃”写成“消赃”等。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 请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虚词”,这是考查词语的运用。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止下文,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语句内容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运用哪一个虚词。本题②处上文说孟子周游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求于人”,下文说他“仍然用这样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语气”,可见上下文之间是转折关系,由此可确定此处应填“却”。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答题的时候,考生应先整体把握语义,然后重点研究虚词所在前后句子的语境,研究两句的意思,以辨明两句之间的关系,依据这些内容填写关联词语。从本题来看,第二句的前半句说孟子为了谋职而周游列国,以理而言,应是摆低姿态;而后面恰恰相反,故两句之间应是转折的关系。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文中③~⑥处的标点符号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这是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③~⑤处,意思已经很完整,⑥和最后一个句子是另外一层意思,所以,⑤处应用句号。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难点主要在辨认、识别上。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单项选择题,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句末点号使用要注意的重点是:①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语言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请您稍等一下。②选择问句只在句未用一个问号,如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如你来一下好不好?主谓倒置的问句,问号放在句末,如怎么哪,你?有的句子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但并非真正发问,应该用句号,如我没什么,可不知道人家怎么想。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因为缺乏相关法律的 ①,肖传国医生“勇敢”地将还没弄明白的手术用于临床,把病人当作了自愿跑来的实验室小白鼠——如果成功了,没人追究他的医学伦理上的原罪,而且金钱和声望将随之而来;如果失败了,也不会有人去追问这些被他牺牲掉的病人的生死,② 。
(1)填入文中横线①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限制 B.保证 C.拘束 D.约束
(2)请为文中横线②处补上相关内容,使整个分句与上一个分句的表达形式一致。(3分)
(1)D
(2)而且这样的实验又将在下一个病人身上继续下去。(意思相关,采用递进的句式。)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A项,限制:不让超过的界限,多用于有形的物体;B项,保证:担保;C项,拘束:多用以形容人的不自在。D项,约束,有缠缚,束缚,按照约定(特定)条件限制,管束等意思。句中说的是“相关法律”,从使用对象来看,应使用“约束”。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掌握实词的意义(包括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把握词义.(1)从词义的轻重不同的角度辨析。(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的角度辨析。(3)从词义的感__彩不同的角度辨析。(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不同的角度辨析。(5)从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的角度辨析。。(二).辨析用法。(1)搭配对象不同。(2)词性和语法功能也不同。(三)体悟语境。词语的运用与语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个词语有其基本意义,但放到一定的语境中,又往往有语境义,即产生的特写意义和临时意义。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文中横线②处补上相关内容,使整个分句与上一个分句的表达形式一致”,首先要明确仿照的对象,应是“而且金钱和声望将随之而来”,然后分析对象的语句特征,“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从内容上看,所写内容应反映肖传国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从形式上看,应与上文“而且金钱和声望将随之而来”句式相同,也就是采用递进的句式,“而且……”。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有的题目对句式、修辞格、仿句内容等有明 确限定,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具体来说,要关注以下几方面:①审句式,定结构。仿句句式要与例句相同,句式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被动句,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单句、复句,常式句、变式句等。结构上,哪些词不能变,哪些词可以变,哪些词必须变,一定要清楚。阅读例句,不仅要分析句子的大结构,还要分析句内的小结构②审语境,定内容。审读时应该“瞻前顾后”,确定文段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分析各句的逻辑关系,然后确定(各句)仿写内容。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灾难片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也有的说明摆脱灾难的方法,体现人类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或宣扬非理性的zōng jiāo 解救等。影片中的灾难场面引起了争议。著名喜剧演员洪剑涛在博客中直接呼吁“建议停映《2012》”,他在博客中称:“看完电影真的是很后悔,尤其是带孩子去看,更是错上加错。”
孩子能不能看灾难片, 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
(1)我认为孩子能看灾难片。灾难片反映的是灾难到来时的场景,旨在呼吁人们要有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这对增强孩子的环保观念、忧患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生存环境优越,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通过看该类影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2)我认为孩子不能看灾难片。孩子们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阶段,需要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乐观、上进的良好心态。而灾难片利用骇人听闻的灾难场景,刻意渲染“人类末日”的惊悚,会让孩子们对未来产生恐惧、颓废甚至绝望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对“孩子能不能看灾难片”有何看法,首先要确立观点—赞同(或反对)“孩子看灾难片”,再结合材料“简要加以阐述”。如赞成可以从危机意识及环境保护角度考虑:“灾难片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天灾人祸为题材的影片”让人们要有危机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说明摆脱灾难的方法”“体现人类战胜或躲避灾难的智慧”都是积极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生存环境优越,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通过看该类影片,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对可从以下角度考虑: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一般渲染惊心动魄的灾难”;“以刺激观众的感官”灾难片利用骇人听闻的灾难场景,刻意渲染“人类末日”的惊悚,会让孩子们对未来产生恐惧、颓废甚至绝望的心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根据提供的两个例句,写出新词语“半糖”的意思。(3分)
例1:半糖哲学之一:一半成熟一半幼稚,做人才有意思。
半糖哲学之二:一半聪明一半愚笨,大智若愚最好。
例2:写程序的时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入迷了也不好,不入迷也不好,要有所入迷,还能迅速退出,尝到甜头就走,所以叫半糖程序。
“半糖”的意思是: 。
一种恰当、适中的处世方式或工作状态。
【解析】
试题分析:先审题干,弄清两个例句关于“半糖”的主要信息;抓住“一半”,延伸为“适当、适中”;形成答案,注意准确、简洁。下定义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确所给语句或语段的本质特征及字数等要求。第二步,分析所给语段,删除无用信息,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下定义需要剔除的信息有:重复信息,比较信息,原因、背景信息,描写信息,影响、意义、作用信息,举例信息。第三步,按照格式,将重要信息连词成句。“下定义”的一般方法是“被定义者=本质特征+邻近的属概念”,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最后还要调整字数,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上填写三个句子
要求:(1)续写的句子要合乎文意,使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文意贯通;(2)①②处的句式要与加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要另举事例;(3)③句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给整段文字作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效果呢? 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 。
答:①
②
③
①假如当初蔡桓公虚心听取扁鹊的劝告,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呜呼呢?
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能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③善纳人言者,昌;不纳人言者,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一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此题从内容上看要与“讷谏”有关,句式上①②要求假设句,而且①是反例正设,②是正例反设。③又是一个对比句,可谓综合性强。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出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1)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2)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2)“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3)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浏览这段文字,把握中心意思,然后再浏览所给的小句子,寻找提示性的词语,比如关联词、反复出现的词。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解答此题,要仔细分析各处横线的上下文。这段文字主要阐述 “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出薄的”这句话的含义,第一处应对照后面一句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故前面应是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第二处应对照前面一句“‘读薄’需要开掘、‘蒸馏’”,故后面这句应是说“读厚”需要开掘、蒸馏;第三处,后面说“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前面应是说“薄”“厚”之间的循环。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
2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 ①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其主要设施, ② 。 ③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①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③从城到市的变化(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
【解析】
试题分析:在解答每一个空白处时都要结合上下文来思考。①处下文是“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提示考生,①处应填的内容应与城的功能,再结合下文“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可得出此处的答案应为“城的主要功能是防御”;②处结合上文“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可得出答案;③处所在的句子是对上文的总结,这样,结合开头段,和上文先写城又写市,可得出③处应填入由城到市的变化,或由封闭到开放的变化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