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面的句子顺序混乱,正确的顺序是( )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 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②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 藩篱。③眼界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④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 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 并笃行之。⑤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①③② C:③⑤④①② D:③①⑤②④

21.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陶渊明的无奈与绝望;个性就是 ;个性就是 。当个性化为一种精神、一份力量,当个性成为一种气质、一种风度,你能不快乐的接受与享有吗?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藐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表达能力。答题时,应根据语段整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句子特点,选取描述对象,采用“诗句+的”的句式组织答案。描述的内容要与描述的对象语意相吻合,连贯。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 ,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④③②⑥①⑤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①③②⑤⑥

8.下列各组对话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喇叭里传出了电工收电费的通知:各位村民注意了,明天交电费,晚六点以前要是交不清,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B:“这算得了什么,以后要是再有困难,可以继续到府上来找我。”孙大款慷慨地说。 C: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马医生脸上堆满了笑容。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4.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②⑥①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⑥④ 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③④⑥①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大家都知道, (1) ,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 (2) 呼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壌也有呼吸吗?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 (3) 的过程.

①一个人活着必须呼吸

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

③吸入氧释放二氧化碳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研究横线的上下文。第①道横线的下文讲的是呼吸的重要性,因此可填入诸如“呼吸对人类非常重要”之类的语句;第②道横线的下文讲的是呼吸过程中的“排除”阶段,因此此横线应填如呼吸过程的吸收阶段,填写诸如“吸入新鲜氧气”之类的语句;第③道横线显然是对前面所讲的呼吸过程的性质的总结,一个“也”字,暗示此处应填如同上文意思差不多的语句,如“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之类。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1)强调以史为鉴,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汲取历史教训,更好地开辟未来。 (2)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坚持向前看,一贯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中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4)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予积极评价。 (5)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 (6)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政府和日本领导人多次在历史问题上表明态度,公开承认侵略并对受害国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7)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

A:(3)(6)(4)(1)(2)(5)(7) B:(6)(4)(3)(7)(2)(1)(5) C:(5)(3)(2)(1)(6)(4)(7) D:(2)(1)(6)(4)(7)(3)(5)

16.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1组:李白与杜甫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荆轲与太子丹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的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李白与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一个飘逸,一个沉郁。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但我更喜欢李白的灵性和想象,因为他更多地带给我艺术和美的感觉。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于历史名人的了解能力。答题的限制条件一定要关注“①对所选组中的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考生答题不仅要准确写出所选人物的情况还要对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就是人物要对比写。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德国人酷爱阅读,70%的德国人喜欢读书,一半以上的德国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德国人几乎天天读书。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很高,对于他们来说,书就像啤酒一样让人喜爱,因此图书也成了人们最喜欢的礼品。每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 。德国人的读书兴趣从一出生就开始培养,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礼物就是书籍。

A: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像大家出门不带雨伞 B:一个人不喜欢读书,好像一个人出门必须开车 C: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D:一个人不喜欢读书,等于出门没穿鞋子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