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便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如何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3.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各填一个合适的字。

简约主义的先秦史

盘古说,我开;共工说,我撞;女娲说,我补 ;夸父说,我追;精卫说,我填;后羿说,我射;仓颉说,我造;神农说,我尝;燧人说,我 ① ;有巢说,我搭;黄帝说,我们怎么搞?尧说,我让;舜说,我也让;禹说,我还是让;启说,让让让,让什么让,也不看看人家受得了受不了!鲧说,我堵;禹说,我 ② ;盘庚说,我 ③ ;伯夷说,我采;叔齐说,我饿;子牙说,我钓;武王说,我 ④ ;穆王说,我游;幽王说,我点;干将说,我铸;鲁班说,我锯;王僚说,我砍;荆轲说,我刺 ;嬴政说,我是始皇帝!孙子说,我谋;孔子说,我 ⑤ ;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无为;庄子说,自在;公孙龙子说,我辩;韩非说,把你们这些人统统抓起来!所以没了!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①钻 ②疏(导)  ③ 迁 ④伐  ⑤ 仁

【解析】

试题分析:“文史不分家”,此说有理。《简约主义的先秦史》中所列举的历史人物 ,高中生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中都是见过的。一个人物就是一个历史故事,要填字的8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燧人钻木取火、大禹疏河、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荆轲刺秦及孔子仁教,这些人物及其故事可说是耳熟能详,概括性很强的一个关键字不难得出。解此题要多读几遍题,以产生记忆的惯性,并注意人物间的“对举”,以此觅到解题的途径。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播活动既是信息的沟通, ① 。以往的传播活动多指信息传播,即,以情绪传播为辅。情绪交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分享意义。然而当下的很多传播呈现出弱信息、强情绪的特征。在某种强烈情绪的推动下,。尤其是在当某种情绪获得了广泛的心理共鸣的时候,就更容易获得追捧。这时的人们极容易丧失理性的判断力。

①也是情绪的交流(2分)②以信息传递为主(1分)③一些情绪化的信息广为流传(或:一些未必真实的信息广为流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大概内容,通过抓关联词把握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通读可以发现,第一空的前面句子中用了“既是”这个词语,那后一句的关联词必然是“也是”,根据后面的内容可以发现是在讲述“情绪交流”的问题,第一空就解决了。第二空可以根据前面的句子“多指信息传播”确定其内容,再根据后面的句子“以情绪传播为辅”确定其句式。第三空同样可以根据前一句和后面的句子来确定。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第一空,前面句中说“既是……”,后面的句子从句式上来看,应是“也是……”;第二处后面说“以情绪传播为辅”,前面的句子应是“以……为主”,再依据前后的内容即可写出横线上的句子。

10.《老人与海》中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桑地亚哥,他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请阐述一下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哲理。(不少于80个字)

在恶劣环境和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人会失败,肉体会被消灭,但抗争、决不屈服的精神和意志是无法摧毁的;作为一个硬汉形象,体现了永不屈服、保持尊严的人格力量。(4分)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阐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蕴含的哲理。考生首先结合《老人与海》文本内容,联系语句中关键词语“毁灭”“ 不能被打败”,首先写出语句含义,再表明人物语句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毁灭”的是肉体,“不能被打败”的是抗争、决不屈服的精神和意志。题目要求结合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他是一个硬汉形象,在大海中坚持着。最后他虽带回一副鱼骨架,但他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意志很重要,不可被打败。整句话体现了永不屈服、保持尊严的人格力量。这也是《老人与海》的主题。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阐述一下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哲理”的考查,即理解句意。这个考点是着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考查的重要语句①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对重要句子含意的考查通常情况下是考查句子中某个或某几个词语的丰富内涵。答题步骤:抓关键词。比如本题的关键词语“毁灭”“ 不能被打败”, “毁灭”的是肉体,“不能被打败”的是抗争、决不屈服的精神和意志。②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有的重要句子,就是因为它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③结构复杂的句子——句子本身有时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对这类句子给以足够的重视。不同结构的句子强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9.下面是一段介绍阳光体育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阳光体育的目的”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它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深入研究体育在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旨在落实《中__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全面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深入实施。

阳光体育的目的在于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实现自身全面发展,进而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以‘阳光体育的目的’为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个字。 ”答题关键词“以‘阳光体育的目的’为开头”“ 不超过50个字”考生答案要以“阳光体育的目的”为对象筛选语段信息。语段中“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深入研究体育在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以体育为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都是阳光体育的目的。考生加以整理,以“阳光体育的目的”为开头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言表达题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也间接地考查考生的知识范围及文化修养,反映出理解、表达运用等多层级的能力要求。本题是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题型。考生答题首先要审题,抓住关键信息“以‘阳光体育的目的’为开头”“ 不超过50个字”,再筛选语段信息。答案形成要注意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等,不能出现病句。

3.把下列几个句子组成上下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 ②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③故有“秋老虎”之说。 ④“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 ⑤被称为“多事之秋”。 ⑥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⑦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

A:②①③④⑤⑦⑥ B:①③⑤④②⑦⑥ C:②③①④⑤⑥⑦ D:②⑤④①③⑦⑥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柏拉图说过,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在于如何去“选择性忽视”。

汪国真说过,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请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你的认识:

相同之处:都谈到了选择和坚持的重要性

不同之处:柏拉图之言强调正确的选择和正确的放弃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更具理性和智慧。汪国真之言更侧重坚持的重要性,既然选择,就需要不畏艰难走下去,此言更具号召力和鼓动性。

我的看法:我更喜欢柏拉图的理性与智慧,由理性与智慧支撑的勇气才更容易让我们到达内心渴望的远方。(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包括三个问题,一是“同”,一是“异”,一是自己的认识。柏拉图的话和汪国真的话中都有共同的内容,一是“坚持”,一是“选择”,这是相同之处;柏拉图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从中可以看出柏拉图认为无论是选择还是放弃,都要理性对待,正确选择;汪国真的话中,“既……,便……”,强调的是坚持,选择了就要做下去。柏拉图的更理性一些,汪国真的更有激情。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首先,看题目,明确显性要求。比如本题,“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的异同,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题干中就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和答案的构成。其次,审材料,抓关键信息,读懂材料,明确材料中心所在。比如两则材料中都出现“选择”和“坚持”这些词语,故组织答案的时候应以此为重点,同时还要看到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最后谈自己认识的时候,应将材料与个人、现实等情况结合。

9.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经验时,易在难处出错;有经验了,往往在易处出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命题者应将此题视为一个区分度较高的题,考生初一看题,可能完全没有思路。解答这类题首先要看懂原文,比如本材料带有一点寓言的性质,寓言肯定就会有其寓意,然后再去思考具体的事物的寓意。本材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哲理小短文,那么它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呢?这也是一个思考的方法。平时广泛的阅读是解答这类题的最好方法。此题有要弄懂“第一次”“第二次”“高处”“低处”的象征义。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语境。首先要理解,师父的回答是针对徒弟的提问“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其次是分析,问题暗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第一次没经验时高处小心和第二次有经验时低处小心。最后是概括,概括时要结合上述两层内容,准确揭示表象背后的意义。考生可以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把握整个语段的内容,把握关键信息。对于本题,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语境。首先要理解,师父的回答是针对徒弟的提问“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其次是分析,问题暗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即第一次没经验时高处小心和第二次有经验时低处小心。最后是概括,概括时要结合上述两层内容,准确揭示表象背后的意义。考生可以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答案。

8.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文字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能正确地概括前面语句的寓意,字数不超过30字。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文字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能正确地概括前面语句的寓意”,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事件。然后就事件总结出寓意。这段文字是说当别人打破碗的时候,妈妈会“骂人”,当她自己打破碗后,却是“一片沉寂”,从事件中可以看出,对人对事的时候会使用不同的标准,对待自己宽容,对待别人严格。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把握整个语段所写之事,然后将此事从个体上升到整体。比如本题中,涉及的人物有母亲、女儿、父亲、儿子,中心事件是母亲与女儿一起洗碗打破了盘子,厨房是“一片死寂”,儿子由此判断“是妈妈打破的”,理由是“没有骂人”。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同样是打破碗这件事,对母亲来说,自己做的和别人做的反应是截然不同,这说明我们对人对事标准时截然不同。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体缺乏了某物质会出现某些病症,这并不等于说越多地补充这一物质,防治该病症的效果越好。一般而言,__①__,但只要摄入达到“充足量”,再补充也没有额外的“防治效果”。各种维生素、矿物质都是如此,如果身体缺乏,补充它自然会有效。但如果不缺,__②__——甚至,补充过多,反倒可能会带来风险。所有的这些维生素和矿物质,都会有“充足摄入量”和“最大摄入量”两个指标。__③__,而后者是各种途径加起来不要超过的量。

①补充营养成分会预防因此成分缺乏而出现病症 ②额外补充也没有价值 ③前者是通过各种途径应该摄入的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应根据上下文逻辑来填写。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就本题来说,整个语段围绕人体与各种物质的关系展开。第①处,根据后面的“但”可知,应填适度补充物质会预防身体出现病症这方面的内容。第②处,根据“不缺”及后面的“补充过多”会出现的情况可知,应填额外补充无意义这方面的内容。第③处,结合前面的“指标”和后面的“后者”可知,应从“充足摄入量”这方面考虑作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本题的第一处,可以借助横线后面的“但”的内容可以判断,前面应是说适度补充缺乏的物质会预防身体出现病症;第二处,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知道,横线应是说额外补充没有什么价值;第三处,可以借助前后的内容进行填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