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在下面语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说她“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①味道一样随处飘散 ②之所以忧伤 ③更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不知不觉”,第②空注意前面的“忧伤的心情”第③空注意前文“物和人”。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随处飘散”“忧伤”“两者结合起来”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20.阅读下面材料,找出文段观点句,并概括支撑观点的理由。

连续不断的降雨让很多市民认为今年的降水应该比去年多,而实际上昆明市区局部地区、单点性的降雨比较多,周边地区的降雨却不多,今年1月到8月昆明降水量为400毫米,比去年同期降水量少了167毫米。截至8月14日,主城供水水源“七库一站”蓄水15880万方,比去年同期增加2741万方。按照现有各水库蓄水情况,主城区水库的蓄水量已具备恢复城市正常供水条件,但前几年云南都是大旱,今年的蓄水量和历史同期相比也是较少的。城市人口增多,企业产能增加等因素也考验着各水库的供水能力。所以用水形势非常严峻,大家需要节约用水。

观点句:

理由:

观点句:用水形势非常严峻,大家需要节约用水。理由:①今年昆明降雨比去年同期少,蓄水量也低于历史同期。②人口与企业产能增加等因素导致用水增加。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找到文中的论点“用水形势非常严峻,大家需要节约用水”,然后简要概括论据。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论述性语段,注意找到论点、论据。

3.下列句子组成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科学家们研究了许多防热材料 ②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 ③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④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 ⑤做了许多大型试验 ⑥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A:②①⑤⑥③④ B:①②⑥③④⑤ C:②⑥③①⑤④ D:①③⑤④②⑥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水浒》写武松打虎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饿,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大旗在门前,上面写着五个大字:‘三碗不过岗。’”

从现代商品经济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岗”是绝妙的广告词。它究竟蕴含了酒店主人怎样的用心?请分三点作答。

答:

(1)宣传酒的醇厚浓烈,吸引食客。(2)既劝诫常人不要贪杯,又刺激有海量者多饮。(3)借猛虎之威,劝客人留宿。

【解析】

试题分析:商品经济、广告词、酒店主人的用心上。为了盈利,店主人做了这样的广告,她的用心是什么?从盈利的角度考虑,广告的目的在于宣传,刺激客人买酒,劝客人留宿,答案就得出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舆论和法律有关联,但它们仍然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和运行逻辑。舆论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它有时侯贴着法律,有时候又离法律很远,更多的时候是。男子暴打女司机的视频一出现,立即就引起普遍的愤怒,人们纷纷指责打人的男子,可见这个时候,。可是另一个流出的视频显示被打女司机连续两次变道,使男子开的车因紧急避让而险些侧翻时,舆论就几乎是一边倒地站在打人男子这一方了。舆论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你以为它离正义很近,可有时候却很远,你以为它离正义很远,可有时候却很近,甚至

①更多的时候是和法律若即若离②舆论的逻辑是和法律是一致的③这本身就是正义

【解析】

试题分析:文段是说舆论和法律的关联的。①根据上文“它有时侯贴着法律,有时候又离法律很远”,此处是更多的时候的情况,即和法律若即若离;②通过上文的例子,可见舆论是和法律是一致的;③依据上文的分析“舆论就是这么奇妙的东西,你以为它离正义很近,可有时候却很远”,下文要和上文语意相反,③和上句“可有时候却很近”构成递进关系,所以答“这本身就是正义”等的意思。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和谷都是绿的,但绿得不一样。浅黄的、浅绿的、深绿的。每一个山头和山谷多是一种绿法。大抵越是低处,颜色越浅;越往上,越深。新雨初睛,日色斜照,细草丰茸,光泽柔和,在深深浅浅的绿山绿谷中,星星点点地散牧着白羊、黄犊、枣红的马,十分悠闲安静。 。这是一个仙境。

A: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 B:高大的云杉就密密地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云杉在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嫩绿。 C:瘦削陡峭的高山上,孤独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一缕一缕白云从黑色的云杉间飞出。 D:在夕照的烘托下,白云如狂野的孩子从云杉间奔出。云杉就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

18.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个字。

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①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结构基础上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内在目标。从现实的教育目标来看,② ,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农村一些高中师资力量薄弱,办学力量不足,现有教育资源上不均衡,学生发展势必受到影响。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也是最见成效的培养对象。因此,在当前条件下,③

①个体的智能结构不完全相同(个体有差异)②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城乡有差别)③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不够妥当(文理分科不可取消)

【解析】

试题分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横线前后表述的信息,比如第①处,横线前是“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 结合后文“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推测;第②处,由后文“农村一些高中师资力量薄弱,办学力量不足,现有教育资源上不均衡”可以推测出来;第③处,由前文“因此”“ 在当前条件下”可以推测是对以上情况的措施,一句整段意思,可以推测。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1) 。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2) 。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3)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1)这是一种再创造。(2)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或者“再创造主要是通过想像进行”)(3)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关键词是“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通过阅读可知整段话话题为“欣赏活动”,根据①后面的“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前面的“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可知该空应填“这是一种再创造”;根据②前面的“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可知此处应填“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③处可根据后面的语境等得知该处应填“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填入横线上的内容,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今年清明刚过,这好雨就来了。 。一群孩子还在这霏霏细雨中玩着篮球,他们似乎并没发觉;即使发觉了,恐怕也会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吧。 ①你再看看地面吧!一点点颜色变浓,而后渐渐有了小水泊,那若蜻蜓点水的纹圈不就是春雨的杰作吗? ②杜甫在《春夜喜雨》里说春雨“润物细无声”,今年这雨除了无声,还隐匿了行迹。 ③你看看黝黑的门洞吧!那细若蛛丝的不就是春雨吗? ④你再看看笼于烟雨蒙蒙中的远山吧,那不是披了轻纱的少女的胴体吗? ⑤行于这雨中,你只觉得天潮潮、地湿湿,脸颊莫名凉爽,而你却发觉不了它。

A:⑤③④①② B:③①④②⑤ C:⑤②③④① D:②⑤③①④

18.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 (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中下定义的知识点。做此题时现找出主干:端午节是节日,然后根据所给材料在宾语中心语前边依次添加修饰成分,哪个国家、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有什么意义、是什么性质等,就可得到答案。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