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是一种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把民众视为国家之根本的极富人民性的政治学说。以下属于早期儒家学派民本思想观点的是()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④“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⑤“天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而不在一姓之兴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老子曰:“民之饥,以其上税之多,是以饥。”这句话说明
A:统治阶级不应该征税 B:税收是一种分配关系 C:税收应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D:税收是人民贫困的根源
《汉书·食货志》记载:“籴(d í,谷物)甚贵,伤民:甚贱,伤农。”当农产品价格出现异常的大 幅波动的时,国家应该 ( )
A:通过宏观调控,提高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受益 B:做好市场调研,合理生产经营 C: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D: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适时适度的调节价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摘自《管子》
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无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摘自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围,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摘自北宋《富国论》
问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土地方面什么问题?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粮价方面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①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视农耕)。②平均土地.主要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③由政府买入成卖出粮食调剂粮价的做法。主要针对富商大贾控制粮价从中渔利。④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2分,答出其中两点就给2分)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或新法被废除),说明改革没有使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成果,也说明了北宋官僚政治的腐败.(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 应当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范蠡平粜法认为)夫粜(卖出),二十(指每石粮的价格)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李悝平籴法认为)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概括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不同之处。
(1)相同点:都认识到农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都高度重视农业);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由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影响;都认为粮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政策。
(2)不同点:平粜法注重协调农商关系,而平籴法则注重协调农民与消费者的关系;平粜法主张利商,而平籴法则具有抑商色彩;平粜法主张按一定的价格幅度调控,而平籴法则要求达到“价平则止”;平籴法比平粜法内容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侯问李克(李悝)日:“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日:“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日: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
——(西汉)刘向《说苑·政理》
材料二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日:籴甚贵伤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李悝提出的对策及该对策所针对的制度。并概括该对策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李悝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
(1)对策赏罚分明选贤任能, 制度世卿世禄制度。积极影响:打破旧势力的特权选贤任能改善吏治,促进国力强盛、社会发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基本思想充分利用土地,分增加粮食产量,分维护社会各阶层利益,促进社会稳定。主要目的使魏国富强,称霸诸侯。
【解析】考察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第(1)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到李悝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要赏罚分明,选贤予能,这样打破贵族特权,促进社会发展;第(2)问结合材料“尽地力”等关键词概括,结合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得出目的。
历史山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范蠡平粜法认为)夫粜(卖出),二十(指每石粮的价格)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李悝平籴法认为)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概括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不同之处。
(1)相同点:都认识到农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都高度重视农业);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由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影响;都认为粮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政策。(8分)
(2)不同点:平粜法注重协调农商关系,而平籴法则注重协调农民与消费者的关系;平粜法主张利商,而平籴法则具有抑商色彩;平粜法主张按一定的价格幅度调控,而平籴法则要求达到“价平则止”; 平籴法比平粜法内容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7)
解析: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管子》
材料二 生民之道,食为大……是故土地,本也;……天地而责之耕,犹徒手而使之战也。法制不立,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虽有耒耜终不得而食也。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
——北宋《平土书序》
材料三 ……平籴(买入粮食)文法行,则农人秋粜(卖出粮食)不甚贱,春籴(买入粮食)不甚贵,大贾蓄家不得豪夺之也。而官之出息常什一二,民既不困,国且有利,兹古圣贤之用心也。
——北宋《富国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想?
(2)材料二的主张是什么?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现象?
(3)材料三在“利国便民”问题上肯定了什么主张?主要针对当时的什么问题?
(4)针对材料二、三反映的北宋社会问题,王安石推行了哪些新法?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或重视农耕)。
(2)平均土地。(1分)主要针对北宋中期土地兼并现象。
(3)由政府买入或卖出粮食调剂粮价的做法。 主要针对富商大贾控制粮价从中渔利。
(4)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答出其中两点)。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或新法被废除)。 说明靠封建统治者自身内部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和人民疾苦等问题; 也说明了北宋政治的腐败。
解析:
第(1)问强调农业生产(耕、织)的重要性,因而体现的是重农思想。第(2)问材料二的“主张”在“故平土之法,圣人先之”一句中,针对的“社会现象”也可以从材料中找到(“土田不均,富者日长,贪者日削”)。第(3)问论及的是市易法,回答时要结合材料,因材料反映的是粮食问题。第(4)问要回答的“新法”是与材料二、三反映出的问题相关的,而不是全部新法;“最终结果”是指整个变法的结果而不是理财措施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是依据前一问“最终结果”设计的,实际要回答的是你对“最终结果”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