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中的“滞下”是痢疾。
汉代的独尊儒术,给当代中国的启示是哪两项()
A:法律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B:任何社会的和谐稳定,都离不开道德建设 C:今天应该重新提倡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道德观念 D: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法律,不需要道德
1849年11月,云贵总督坐船来到排楼口,与长沙义士商议,保卫新疆,这位义士是谁呢?
望城区靖港镇是以某名将驻军于此而名,请问这位名将的姓名。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
A: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B: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B: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C: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拽梯郎君祠记
顾炎武
忠臣义士,性也,非慕其名而为之。名者,国家之所以报忠臣义士也。报之而不得其名,于是姑以其事名之,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而若人之心何慕焉,何憾焉。平原君朱建之子骂单于而死,而史不著其名;田横之二客自刭以从其主,而史并亡其姓。录其名者而遗其晦者,非所以为劝也。
余过昌黎,其东门有拽梯郎君祠,云:方东兵①之入遵化,薄京师,下永平而攻昌黎也,俘掠人民以万计,驱使之如牛马。是时昌黎知县左应选与其士民婴城固守,而敌攻东门甚急。是人者为敌舁云梯至城下,登者数人将上矣,乃拽而覆之,其帅磔诸城下。积六日不拔,引兵退,城得以全。事闻,天子立擢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丞以下迁职有差。又四年,杨公嗣昌以巡抚至,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立祠祀之。而杨公曰:“是拽梯者,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乃请旨封为拽梯郎,为之立祠。
呜呼!吾见今日亡城覆军之下,其被俘者,虽以贵介之子,弦诵之士,且为刈薪刍、拾马矢不堪其苦,而死于道路者何限也。而郎君独以其事著。吾又闻奢寅②之攻成都也,一铳手在贼梯上,得间向城中言曰:“我良民也,贼以铁锁系我守梯,我仰天发铳,未尝向官军也,今夜贼饮必醉,可来救我。”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若然,忠臣义士岂非本于天性者乎?
郎君之祠且二十余年,而幸得不毁,不为之记,无以传后。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故以其言书之。
【注】①明朝崇祯三年,清兵入侵关内,直扑昌黎,遭到昌黎军民的英勇抵抗。东兵,即指清军。 ②明朝末年在西南地区叛乱的彝族将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 劝:勉励
B.方东兵之入遵化,薄京师 薄:依附
C.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 特:杰出
D.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 亲:亲历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忠臣义士做出壮举是出自天性,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声。名誉是国家用来回报忠臣义士的,如果不知道忠臣义士的名字,就用他们的事迹来命名。
B.文中的拽梯郎君,在被清军俘虏后,不甘奴役,奋起__,最后英勇牺牲。因为他的姓名已不可考,所以,人们就用他的事迹代指他,表彰他的忠勇之举。
C.作者见过许多被俘虏的官宦子弟、秀才举子,忍辱偷生,为敌兵砍柴草、拾马粪,直至不能忍受困苦而死在路途之中,这些人与拽梯郎君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有个叫张庄临的年轻人,在被俘虏后,充当敌人的火铳手,他总是朝天施放火铳,从来没有打向官军。他与官军暗中约定,趁晚上贼兵喝醉,前去营救他。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杨公嗣昌以巡抚至,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立祠祀之。(4分)
译文: ▲ ▲
(2)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4分)
译文: ▲ ▲
9.简要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4分)
▲ ▲
6.B(薄:迫近)
7.D(张庄临亲身经历了拽梯郎君的事,他不是火铳手,本文是作者依据他的叙述写下的。)
8.(1)杨嗣昌以巡抚的身份到了昌黎,才写了详细的奏疏上报朝廷,县城的士大夫都受到了褒奖,对百姓和士兵中战死的人建立祠堂来祭祀他们。(4分。1句1分)
(2)官军按照他所说的话,乘夜色出城劫营,贼兵没有一个逃脱的,而那个火铳手也死了。(4分。1句1分)
【参考译文】
忠臣义士出自天性,并不是因羡慕名声而这样做的。名誉,是国家用来回报那些忠臣义士的,回报但是又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于是就暂且用他们的事迹来命名,以此来作为后来的忠臣义士奖励的榜样,而至于人们心中是有多么的仰慕,多么的遗憾。平原君朱建的儿子痛骂单于而死,但史书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田横的两个门客为跟从他自刎而死,史书也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记下了有名的人却遗失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人们,这还不足以用来激励世人。
我经过昌黎县,县城的东门有一座拽梯郎君祠,有人这样说:当时清兵攻占遵化,逼近京城,攻下永平后围攻昌黎,俘虏了数以万计的百姓,像牛马一样驱赶他们。这个时候昌黎知县左应选率领全县的官吏百姓环城固守,敌兵攻打东门非常急迫。有一人给敌兵抬云梯到城墙下,几个敌兵向上攀爬,就在将要登上城墙之时,他就拽倒云梯,让敌兵全部都摔了下来。敌兵的统帅把他杀死在城墙下。敌兵攻打了六天都没有攻陷昌黎,只得带领军队退了回去,昌黎县城得以保全。这件事被上奏朝廷后,天子立刻提拔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丞以下官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拔。又过了四年,杨嗣昌以巡抚的身份到了昌黎,才写了详细的奏疏上报朝廷,县城的士大夫都受到了褒奖,百姓和士兵中战死的人就建立祠堂来祭祀他们。杨先生却说:“这个拽倒敌人云梯的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他却是百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他就请求皇帝下旨封他为拽梯郎君,并给他建立祠堂。
唉!我看见现在城池攻破军队灭亡的时候,有许多被俘虏的人,虽然都是官宦子弟,秀才举子,他们尚且为敌兵砍柴草,拾马粪,不能忍受困苦而死在路途之中不知有多少!而唯独郎君却以他的事迹而闻名。我又听说奢寅在攻打成都之时,一个火铳手在贼兵的云梯上,得到空隙向城中的守军说:“我是好人,贼兵用铁索捆着我让我守住云梯,我朝天施放火铳,从来没有打向官军。今天晚上贼兵痛饮必定喝醉,你们可以前来救我。”官军按照他所说的话,乘夜色出城劫营,纵火烧了云梯,贼兵没有一个逃脱的,而那个火铳手也死了。像这样,忠臣义士难道不是出于自己的天性吗?郎君的祠堂修建将近二十多年了,庆幸没有毁坏,不把他的事迹记录下了,就不能流传后世。书生张庄临,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所以我就按他所说的写下了这篇祠记。
9.褒扬拽梯郎君,使他的事迹得以流传;回报忠臣义士,劝勉后人做忠义之人。(每点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拽梯郎君祠记
顾炎武
忠臣义士,性也,非慕其名而为之。名者,国家之所以报忠臣义士也。报之而不得其名,于是姑以其事名之,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而若人之心何慕焉,何憾焉。平原君朱建之子骂单于而死,而史不著其名;田横之二客自刭以从其主,而史并亡其姓。录其名者而遗其晦者,非所以为劝也。
余过昌黎,其东门有拽梯郎君祠,云:方东兵①之入遵化,薄京师,下永平而攻昌黎也,俘掠人民以万计,驱使之如牛马。是时昌黎知县左应选与其士民婴城固守,而敌攻东门甚急。是人者为敌舁云梯至城下,登者数人将上矣,乃拽而覆之,其帅磔诸城下。积六日不拔,引兵退,城得以全。事闻,天子立擢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丞以下迁职有差。又四年,杨公嗣昌以巡抚至,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立祠祀之。而杨公曰:“是拽梯者,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乃请旨封为拽梯郎,为之立祠。
呜呼!吾见今日亡城覆军之下,其被俘者,虽以贵介之子,弦诵之士,且为刈薪刍、拾马矢不堪其苦,而死于道路者何限也。而郎君独以其事著。吾又闻奢寅②之攻成都也,一铳手在贼梯上,得间向城中言曰:“我良民也,贼以铁锁系我守梯,我仰天发铳,未尝向官军也,今夜贼饮必醉,可来救我。”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若然,忠臣义士岂非本于天性者乎?
郎君之祠且二十余年,而幸得不毁,不为之记,无以传后。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故以其言书之。
【注】①明朝崇祯三年,清兵入侵关内,直扑昌黎,遭到昌黎军民的英勇抵抗。东兵,即指清军。 ②明朝末年在西南地区叛乱的彝族将领。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以为后世之忠臣义士者劝 劝:勉励
B. 方东兵之入遵化,薄京师 薄:依附
C. 虽不知何人,亦百夫之特 特:杰出
D. 张生庄临亲其事者也 亲:亲历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忠臣义士做出壮举是出自天性,而不是为了追求名声。名誉是国家用来
回报忠臣义士的,如果不知道忠臣义士的名字,就用他们的事迹来命名。
B. 文中的拽梯郎君,在被清军俘虏后,不甘奴役,奋起__,最后英勇牺牲。因为他
的姓名已不可考,所以,人们就用他的事迹代指他,表彰他的忠勇之举。
C. 作者见过许多被俘虏的官宦子弟、秀才举子,忍辱偷生,为敌兵砍柴草、拾马粪,
直至不能忍受困苦而死在路途之中,这些人与拽梯郎君形成了鲜明对比。
D. 有个叫张庄临的年轻人,在被俘虏后,充当敌人的火铳手,他总是朝天施放火铳,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杨公嗣昌以巡抚至,始具疏上请,邑之士大夫皆蒙褒叙,民兵死者立祠祀之。
(2)官军如其言,夜出斫营,贼无得脱者,而铳手死矣。
18.简要概括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15.B
16.D
17.(1)杨嗣昌以巡抚的身份到了昌黎,才写了详细的奏疏上报朝廷,县城的士大夫都受到了褒奖,对百姓和士兵中战死的人建立祠堂来祭祀他们。 (2)官军按照他所说的话,乘夜色出城劫营,贼兵没有一个逃脱的,而那个火铳手也死了。
18.褒扬拽梯郎君,使他的事迹得以流传;回报忠臣义士,劝勉后人做忠义之人。
【解析】
15.试题分析:薄:迫近。
16.试题分析:张庄临亲身经历了拽梯郎君的事,他不是火铳手,本文是作者依据他的叙述写下的。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人物错误。
1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以”“始”“具”“祀”“如”“斫”的翻译。
18.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参考译文:
忠臣义士出自天性,并不是因羡慕名声而这样做的。名誉,是国家用来回报那些忠臣义士的,回报但是又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于是就暂且用他们的事迹来命名,以此来作为后来的忠臣义士奖励的榜样,而至于人们心中是有多么的仰慕,多么的遗憾。平原君朱建的儿子痛骂单于而死,但史书并没有留下他的名字;田横的两个门客为跟从他自刎而死,史书也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记下了有名的人却遗失了那些不为人知的人们,史书并不能够作为奖励的根据。说忠义必定有名声,有了名声以后又会产生忠义,这又不能成为真实情况的依据。
我经过昌黎县,县城的东门有一座拽梯郎君祠,有人这样说:当时清兵攻占遵化,逼近京城,攻下永平后围攻昌黎,俘虏了数以万计的百姓,像牛马一样驱赶他们。这个时候昌黎知县左应选率领全县的官吏百姓环城固守,敌兵攻打东门非常急迫。有一人给敌兵抬云梯到城墙下,几个敌兵向上攀爬,就在将要登上城墙之时,他就拽倒云梯,让敌兵全部都摔了下来。敌兵的统帅把他杀死在城墙下。敌兵攻打了六天都没有攻陷昌黎,只得带领军队退了回去,昌黎县城得以保全。这件事被上奏朝廷后,天子立刻提拔昌黎知县为山东按察司,佥事丞以下官吏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拔。又过了四年,武陵人杨嗣昌以巡抚的身份到了昌黎,才写了详细的奏疏上报朝廷,县城的士大夫都受到了褒奖,百姓和士兵中战死的三十六人就建立祠堂来祭祀他们。杨先生却说:“这个拽倒敌人云梯的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但他却是百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他就请求皇帝下旨封他为拽梯郎君,并给他建立祠堂。
唉!我看见现在城池攻破军队灭亡的时候,有许多被俘虏的人,虽然都是官宦子弟,秀才举子,他们尚且为敌兵砍柴草,拾马粪,不能忍受困苦而死在路途之中不知有多少!而唯独郎君却以他的事迹而闻名。我又听说奢寅在攻打成都之时,一个火铳手在贼兵的云梯上,得到空隙向城中的守军说:“我是好人,贼兵用铁索捆着我让我守住云梯,我朝天施放火铳,从来没有打向官军。今天晚上贼兵痛饮必定喝醉,你们可以前来救我。”官军按照他所说的话,乘夜色出城劫营,纵火烧了云梯,贼兵没有一个逃脱的,而那个火铳手也死了。像这样,忠臣义士难道不是出于自己的天性吗?
郎君的祠堂修建将近二十多年了,庆幸没有毁坏,不把他的事迹记录下了,就不能流传后世。书生张庄临,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所以我就按他所说的写下了这篇祠记。
历史的暗角(节选)
余秋雨
①冯道原在唐闵帝手下做宰相,公元九三四年李从珂攻打唐闵帝,冯道立即出面恳请李从珂称帝,别人说唐闵帝明明还在,你这个做宰相的怎么好请叛敌称帝?冯道说:我只看胜败,“事当务实”。果然不出冯道所料,李从珂终于称帝,成了唐末帝,便请冯出任司空,专管祭祀时扫地的事,别人怕他恼怒,没想到他兴高采烈地说:只要有官名,扫地也行。
②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要派人到辽国去拜谢“父皇帝”,派什么人呢?石敬瑭想到了冯道,冯道作为走狗的走狗,把事情办妥了。
③辽国灭晋之后,冯道又诚惶诚恐地去拜谒辽主耶律德光,辽主略知他的历史,调侃地问:“你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东西呢?”冯道答到:“我是一个无才无德的痴顽老东西。”辽主喜欢他如此自辱,给了他一个太傅的官职。
④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
⑤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象一个人。与冯道、杜周、费无忌等人相比,许多忠臣义士就显得非常痛苦了。忠臣义士平日也会长时间地卑躬屈膝,但到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会突然慷慨陈词、拼命死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适应反应”,证明他们还保留着自身感知系统和最终的人格结构。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至于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那还是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他们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这便是极不自由的封建__所哺育出来的“自由人”。
⑥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我所说的这些群落不是指穷人,劳苦大众是被物质约束和自然约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一群,不能不循规蹈矩,并无自由可言,他们往往坚守贫穷,贫穷不等于高尚却也不直接通向邪恶;我甚至不是指强盗,强盗固然邪恶却也有自己的道义规范,否则无以合伙成事,无以长久立足,何况他们时时以生命做为行为的代价,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我当然也不是指娼妓,娼妓付出的代价虽然不是生命却也是够具体够痛切的,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方面,她们都要比官场小人贞洁。
⑦与冯道、杜周、费无忌这些官场小人呼应得起来并能产生深刻对位的,是社会下层的那样一些低劣群落:恶奴、乞丐、流氓、文痞。
⑧除了他们,官场小人再也找不到其它更贴心的社会心理基础了。而恶奴、乞丐、流氓、文痞一旦窥知堂堂朝廷要员也与自己一般行事处世,也便获得了巨大的鼓舞,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资格自称“朝中有人”的皇亲国戚。
⑨这种遥相对应,产生了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就象电磁的两极之间所形成的磁场,一种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强劲地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上有朝廷楷模,下有社会根基,那就滋生蔓延吧,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呢?人们后来处处遇到的小人,大多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职业性的恶奴、乞丐、流氓、文痞,而是中间地带非职业意义上的存在,人数多,范围广,渗透力强,几乎无所不在。上层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而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
16.作者在文中谈及封建王朝对忠臣义士的态度时说“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为什么这种表扬是“微小”的补充?作者又说: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这里“呼应”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1)参考:对封建王朝来说,小人更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才是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而忠臣义士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道义上的补充。(应抓住两类人差异进行解释,突出忠臣义士)
(2):抓住第七节的“深刻对位”或者第八节的“找到”“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巨大鼓舞”作答。
1、请借助文章第五节的信息,为文中的“自由人”下定义。(4分)
2.“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5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忠臣义士虽彰显于后世,但活在世上似乎总不得志,而小人行径虽历来为人不齿,但小人横行官场似乎并不是一朝一日的偶然现象,作者以理性的分析独到的眼光探究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B.本文以冯道等人为例,提出了官场小人与低劣群落遥相对应而产生的社会恶果“难以阻遏”的看法,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C.作者举“下层社会的群落”与“官场小人”作比时,先提到了三个群落,在作者看来,这三个群落固然可憎,但官场小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们。(末两句有误)
D.本文意境深邃,融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忧患意识及灵心慧悟于一文,其任务不仅是探求真理,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有误)
E.本文虽是学者散文,但作者倾向于使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文化意味与道德概念,把深奥之伦理、繁复之考据转化为生动之述说。
1、答:“自由人”就是借助第五节信息(主要在此节末尾),意思虽对不具备下定义基本格式的答案扣一分
2、答: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在实际生活中,官场小人可厌可憎,低劣群落如恶奴、乞丐、流氓、文痞等人们亦是避之唯恐不及,由这两极对应而滋生蔓延的“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则更是传统社会留下的无法消除的灾难。
3、CD
历史的暗角(节选)
余秋雨
①冯道原在唐闵帝手下做宰相,公元九三四年李从珂攻打唐闵帝,冯道立即出面恳请李从珂称帝,别人说唐闵帝明明还在,你这个做宰相的怎么好请叛敌称帝?冯道说:我只看胜败,“事当务实”。果然不出冯道所料,李从珂终于称帝,成了唐末帝,便请冯出任司空,专管祭祀时扫地的事,别人怕他恼怒,没想到他兴高采烈地说:只要有官名,扫地也行。
②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要派人到辽国去拜谢“父皇帝”,派什么人呢?石敬瑭想到了冯道,冯道作为走狗的走狗,把事情办妥了。
③辽国灭晋之后,冯道又诚惶诚恐地去拜谒辽主耶律德光,辽主略知他的历史,调侃地问:“你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东西呢?”冯道答到:“我是一个无才无德的痴顽老东西。”辽主喜欢他如此自辱,给了他一个太傅的官职。
④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
⑤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象一个人。与冯道、杜周、费无忌等人相比,许多忠臣义士就显得非常痛苦了。忠臣义士平日也会长时间地卑躬屈膝,但到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会突然慷慨陈词、拼命死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适应反应”,证明他们还保留着自身感知系统和最终的人格结构。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至于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那还是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他们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这便是极不自由的封建__所哺育出来的“自由人”。
⑥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我所说的这些群落不是指穷人,劳苦大众是被物质约束和自然约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一群,不能不循规蹈矩,并无自由可言,他们往往坚守贫穷,贫穷不等于高尚却也不直接通向邪恶;我甚至不是指强盗,强盗固然邪恶却也有自己的道义规范,否则无以合伙成事,无以长久立足,何况他们时时以生命做为行为的代价,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我当然也不是指娼妓,娼妓付出的代价虽然不是生命却也是够具体够痛切的,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方面,她们都要比官场小人贞洁。
⑦与冯道、杜周、费无忌这些官场小人呼应得起来并能产生深刻对位的,是社会下层的那样一些低劣群落:恶奴、乞丐、流氓、文痞。
⑧除了他们,官场小人再也找不到其它更贴心的社会心理基础了。而恶奴、乞丐、流氓、文痞一旦窥知堂堂朝廷要员也与自己一般行事处世,也便获得了巨大的鼓舞,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资格自称“朝中有人”的皇亲国戚。
⑨这种遥相对应,产生了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就象电磁的两极之间所形成的磁场,一种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强劲地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上有朝廷楷模,下有社会根基,那就滋生蔓延吧,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呢?人们后来处处遇到的小人,大多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职业性的恶奴、乞丐、流氓、文痞,而是中间地带非职业意义上的存在,人数多,范围广,渗透力强,几乎无所不在。上层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而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
16.作者在文中谈及封建王朝对忠臣义士的态度时说“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为什么这种表扬是“微小”的补充?作者又说: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这里“呼应”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1)参考:对封建王朝来说,小人更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才是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而忠臣义士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道义上的补充。(应抓住两类人差异进行解释,突出忠臣义士)
(2):抓住第七节的“深刻对位”或者第八节的“找到”“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巨大鼓舞”作答。
1、请借助文章第五节的信息,为文中的“自由人”下定义。
2.“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忠臣义士虽彰显于后世,但活在世上似乎总不得志,而小人行径虽历来为人不齿,但小人横行官场似乎并不是一朝一日的偶然现象,作者以理性的分析独到的眼光探究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B.本文以冯道等人为例,提出了官场小人与低劣群落遥相对应而产生的社会恶果“难以阻遏”的看法,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C.作者举“下层社会的群落”与“官场小人”作比时,先提到了三个群落,在作者看来,这三个群落固然可憎,但官场小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们。(末两句有误)
D.本文意境深邃,融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忧患意识及灵心慧悟于一文,其任务不仅是探求真理,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有误)
E.本文虽是学者散文,但作者倾向于使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文化意味与道德概念,把深奥之伦理、繁复之考据转化为生动之述说。
1、答:“自由人”就是借助第五节信息(主要在此节末尾),意思虽对不具备下定义基本格式的答案扣一分
2、答: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在实际生活中,官场小人可厌可憎,低劣群落如恶奴、乞丐、流氓、文痞等人们亦是避之唯恐不及,由这两极对应而滋生蔓延的“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则更是传统社会留下的无法消除的灾难。
3、CD
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