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后面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2.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
13.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2.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排比: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夸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一点2分,全对给5分)
13.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2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语境,从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例如,“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就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修辞手法种类很多,例如,比喻、夸张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根据要求,要按照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结合的角度来分析作答。例如,“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属于远景,“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属于近景。“长江”“江帆”分别是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动静结合的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散曲)〔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1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8.(6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19.9.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修辞手法。如曲中“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写景的手法分析的题目,写景的手法注意顺序、着眼点和手法,此题的顺序分明由远及近,着眼点绘声绘色,手法主要是“动静结合”,答题时注意集合诗歌具体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写景角度:(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 互文等。(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
阅读下面一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①;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所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4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4分)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等。 ②对 偶, 一对二,三对四,五对六。③比拟,如新月初“学”扇。④排比,如前四句。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帆迅疾,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从前四句写白天转到晚上,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三、四句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回答后面各题。(共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5.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3分)
16.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5分)
15.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对偶,其中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比拟(拟人)如说新月学扇。如果答排比,如前四句也可。
16.顺序: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3分)
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本题直接考查修辞的方式。常考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等。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连用五个“如”字,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太和正音谱》)。“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分别使用对偶的修辞;“新月初学扇”使用比拟中的拟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解析:题干问“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描写的角度。此曲为写景之作。作者选择了宏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霞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第二句中最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三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点,写山的形态,说明山在远处,以形写神,空灵悠远。(也可答“淀”字很传神,淀:即“靛”,写出了秋山苍翠,比喻贴切逼真。)
(2)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江天秋雁晚归图。选择秋日傍晚典型意象,比喻贴切,拟人新颖,动静结合,从视觉、听觉、触觉(露冷)多角度地渲染秋天氛围,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完成后面各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元代文学家,号廷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3.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4.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13.(1)写景顺序:①由大处到个体,由远及近。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②由白天到晚上,由下到上。五、六句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由地面转到天空。
(2)动静角度:动静相结合。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
14.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江帆比作箭等;比拟(拟人)如说新月学扇;夸张,如“疾如电”、“飞如电”;对偶,其中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如果答排比,如前四句也可。(答出三种修辞即可,正确指出每种修辞方法1分,正确举例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这是考查鉴赏诗歌写景技巧的能力。应先明确写景的角度,然后再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最后依据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主要写了“长江”“淮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塞鸿”等,从写景顺序来看,由远景到近景,从白天之景到晚上之景,从地面之景到天上之景;从动静的角度来看,江、山都是静态,江帆、山泉都是动态。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向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圞,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诗句手法归类:1.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视觉。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远景近景,俯视与仰视。3.列锦(意象叠加),白描。4.对比、映衬、渲染。5.比喻、拟人。6.虚写实写结合。7.写景顺序。8写景色彩等。结的手法规律,使做题时有规律可循。学生平时应熟记这些手法(相当于数学里的公式,必要时也可“套用”),遇到写景句子的分析或赏析,对应“解题”,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依据题干的指示到诗句中找到具体的景物,再分别对号。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本题是考查诗歌的技巧,且指向“修辞”,同时要答出“三种”。“长江万里白如练”“江帆几片疾如箭”,使用比喻;“新月初学扇”,一个“学”字赋予新月以人的特点,比拟;“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使用对偶,同时这四句放在一起,使用了排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本题,考生只要认真分析诗句,难度不大。
三、古诗阅读,完成8〜9题。(11分)
(元散曲)〔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8、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9、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1分)8、(6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9、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答:1)对偶:“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比喻:“白如练”、“塞鸿一字来如线”;3)夸张:“疾如箭”、“飞如电”。4)比拟:“新月初学扇” (4分答对1点给1分)
(2)答:1)从写景顺序看:一、二句写江,写山,是从大处、远处落笔。三、四句写帆,写泉,分别属长江、淮山中的个体景物,是从近处,细处着眼。五、六、七三句由白天转到晚上,由地面转入空中。2)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着重勾勒大江远山之寥廓,是静态画面;三四句侧重描写江帆、山泉之飞奔迅疾,是动态镜头。五、六、七三句则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4分,每点2分)
无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4=6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两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略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回答下面试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修辞方法。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小题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小题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2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