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有篇短文《高处何处有》,说的是一位老酋长病危,于是找来村子里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要他们尽可能爬到村子前方的神山最高处,回来报告见闻,以便确立接班人。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说:“酋长,我爬到了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那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是山麓。你回去吧!”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神情疲惫,满脸风霜。他说:“酋长,我爬到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一个月过去,第三位年轻人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酋长追问道。“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自己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处一无所有

                   ——张晓风《高处何所有》解读

《高处何所有》是一篇谈做学问和学术发展的哲理散文。关于这个话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首宋词原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高处何所有》对做学问的境界有新的理解、开拓和升华。它和王国维先生的意境描绘,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着时代的色彩和现代感。整篇文章就是一个象征性故事,渗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涵。他所叙述的三个年轻人的经历,实际上讲的也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作品中所谓“神圣的大山”,就是做学问的所要学习、探索的目标,而“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应该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呢?应该说这一切都已经蕴涵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即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整个故事就是作者立意的承载媒介。

     做学问的第一境界。这就是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笑生双靥,衣履光鲜”,并且自己声称“我到达山顶了”。“笑生双靥”,似乎没有损耗多少人体精力;“衣履光鲜”说明没有遭受到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繁花夹道,流泉淙淙,[99ea09cd6aa909f8.gif]鸟鸣嘤嘤”。正如老酋长所说,这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是“山麓”,离山顶远得很呢。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繁花、流泉、鸟鸣,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所首先要接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它常常可以使人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学生刚刚接触或进入某一学科,其学科信息浩如烟海,往往有某种新奇、喜悦、惊叹的感受。这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必经阶段。它比较接近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

    做学问的第二境界。这就是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神情疲倦,满脸风霜”,并且也声称“我到达了山顶了”。与第一个年轻人相比,“神情疲倦”说明已经损耗了一定的人体精力;“满脸风霜”说明经受了一定的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他已经比第一个年轻人攀登到更高的地方。事实如何呢?正如老酋长所说,“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象征着一个学科中的比较权威的学者和著述。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以后,才有能力判断出一个学科中的佼佼者和学术巅峰。山上“秃鹰盘旋”,常常意味着山峰险峻的地方。这里象征着学术领域中难于攀登的空间和课题,在这些空间和课题中充满着未知和莫测,探索和研究的风险和坎坷较大。这一阶段对于毕业的学生来说,常常需要经过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到达。

     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他几乎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经历了路途的千难万险,可以说差一点就可能丧失自己的生命。可是,由于他经历了长途跋涉和凌越险峰,增长了见识和眼界,看到了他人没有见到过的情景,因此眼神“清炯”。他究竟看到什么了呢?“高处一无所有”,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站在山顶的天地间,他有一种“渺小感”,他才理解和体会到“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老酋长说,“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一个新的学术探索者,一旦踏入了无人涉足的新学术领域,他常常会感到孤单和无助,有时甚至连对话者都没有,只能自己孤单地披荆斩棘、踽踽独行。在这种领域里常常是“高风悲旋”地充满险恶。“蓝天四垂”,连参照借鉴的坐标都没有。“蝴蝶也没有一只”,有时连一点希望都看不见,甚至趣味索然。在这个时候,与需要探索的巨大未知领域相比,一个个体的力量是如此地渺小和有限。一个有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和学者常常十分谨慎和谦虚,这并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而是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地知道学术领域深浅和险阻。因此,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常常会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文末,“他遇到的是全身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就是对这一深层含义的最确切的描述和点睛。

    这篇哲理散文还存在着巨大的解读空间。这个象征故事在比喻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上,以上解读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还可能有其他的理解和充填。作者理解的做学问三个境界与王国维先生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在视角、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这篇哲理散文仅仅象征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有否更加广阔和深邃的意义?老酋长以及将要成为新酋长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象征的意义?老酋长十分值得钦佩,你知道为什么吗?“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你能体会出其中的具体内涵吗?三个年轻人攀登山峰回来的日期标示,意味着什么?


解析:

关键词:高处,渺小。他成功了,但在成功过程中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立意方向:成功,高度与渺小,境界,坚持。

    人生没有至高点,我们总是在追求各自心中的某种高度,心想到了那里便能够呼风唤雨,永远安逸。可是那些真正到了“高处”的人感觉如何呢?高处没有想象中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的只是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罢了。当我们疲惫地站在高处俯视一切的时候,一切的狂妄自负都化为成熟的领悟,一切辛劳痛苦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清静与平和的心态。当我们经历磨难勇敢地在那让人迷茫的高度思考人生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成功的登高者。这是文章的立意,更是人生的立意!

论点一:“生命在高处”。

    拥有宁静谦和的心境就拥有了生命的高度,即使没有机会站在地理意义上的高处,生命一样可以彰显美丽。高处的生命,总是能如雪莲花一般,绽放出纯洁勇敢智慧的美丽。

论点二:“高度与渺小”。

从生活感受谈起:家住在五楼,在阳台上举目远望,有一种高度感,伴随而产生的是渺小感。引申:伴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越来越自大,以为可以主宰一切,认为人定胜天。于是乎,滥杀动物,滥砍滥伐,围湖造田,欣欣然以为成了主宰。人类此刻需要渺小感,去战胜自大、狂妄和目无一切。

论点三:历史高处的风景。

    谭嗣同在狱中给他老师康有为的绝笔信,谭嗣同这些变法志士就登上了民族历史的高处,就构成历史高处的风景。在信里‘我’要向老师,也向世人倾诉为民族富强而献身的壮烈情怀。也许要虚构一句他老师的话,比如“大凡成功者都是孤独地前进,独自承受苦难,因为他们站在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等,说明老师对谭嗣同的教育和影响,还要化用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自流血始”以及“有心杀贼”的绝命诗,增加一点历史的真实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有时会看到某些车的后窗贴有“磨合”二字,要告诉别人的是“尚需一段时间让车主和车子之间、车子的各部分之间配合得更协调,请多包涵。”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联系,就都存在着磨合问题,请就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不少于800字。


解析:

不独车子如此,人亦如此。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不论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不论是亲朋还是故旧都需要磨合。怎么磨合呢?需要尊重、宽容、包容、理解,需要真诚、坦诚、热情等等。

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要求:根据本诗的内容,联系实际,写一篇抒发你对自己的人生路的感受,或阐发你对人生路的看法的文章。

注意: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解析:

“我”和“儿子”的做法看似相左,其实不然:我追求“捷径”,儿子追求“延长”。看来,可以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

思考的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看问题要多角度思考

阅读下面文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主教的墓志铭: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

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

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件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

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解析:

作文要点:要首先寻找材料的重点要素和关键词语(重点要素: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关键词语:以身作则),然后根据材料的这些要点立意,作文。

机会成本

材料:经济学中有“机会成本”的要领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例如看电视,我既想看1频道的电视剧,又想看5频道的体育节目。但你不可能同时看两个频道。假如你看电视剧,那么“不能看体育节目”就是我为看电视剧付出的机会成本。当我们决定做某一件事情时应该考虑我们付出了多大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也可以说是一种代价。

1.高三时,如果你在该上课的时间去打两个小时游戏机,这两个小时你就不可能同时去学习功课,我就是你打两个小时游戏机的机会成本。假如你又想高考又想玩游戏机,你把高三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打游戏机,结果高考落榜,那么你打游戏机的机会成本就是高考落榜。你为打游戏机付出的高昂的机会成本。

2.高考是一种激烈的竞争,为了考上大学,我牺牲了很多外出郊游、交朋友、听音乐、看自己喜爱的书等机会,这些都是你为了考大学付出的机会成本。但是,考上大学会给你的未来提供无法替代的重要机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你未来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从这一角度来看,你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值得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考大学。

3.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退学创办了微软公司,因为在当时盖茨看到了开发微电脑软件的巨大机会。假如盖茨继续在哈佛大学读书,就会失去创办世界上最大的电脑软件公司的机会。目前微软公司的价值是数千亿美元,如果盖茨继续在大学读书,那么他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就不能创办千亿美元的微软公司,显然盖茨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过高,这对盖茨是不合算的。所以盖茨退学了。

写作要求:“机会成本”告诉我们,有选择就必须有放弃,正如看电视,只能选择一个频道。以“机会成本”为话题,写出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解析:

立意角度分析

关于机会成本,可以从选择与代价的角度来思考。

1、我的一次选择。2、以后我准备学计算机,为什么?3、谈高考的代价。4、不要为高考付出过高代价(不要忘了丰富充实自己)。5、鱼与熊掌不可得兼。6、要舍得放弃。7、放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8、我的择业观。9、个人经常面临选择,国家或民族。10、要想成功,就要付出代价。11、溺爱子女,也会付出惨重代价。12、呼吁社会,不要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毁坏自己的家园。13、不要只顾提高物质文明,而忽略精神文明。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这是什么?人们都猜:这是镜子!我的朋友却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这是生活。举座皆惊!他却来了句妙侃:"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果然有道理!

于是,我突地想起一个故事。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一分钱也没有,就故意笑眯眯地当着警察的面拿出几张白纸,分别在上面写上:送给皇后的药,送给王子的药,送给公主的药,然后在白纸里包了点红色粉末。那警察见拉伯雷行踪古怪,疑为刺客,便把他押到了巴黎,经审查排除了刺客的嫌疑,又只好把他放了--真是妙极,笑眯眯的拉伯雷一分钱也没花,便平平安安地到了巴黎!

真佩服这位乐观豁达的拉伯雷,真佩服这种笑眯眯的人生态度!尤其有趣的是,笔者钻研法国文学时,居然找到了上述谜语的出处--就是拉伯雷说的:"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不是吗?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既然如此,以豁达的态度棉对人生吧!别小肚鸡肠!别斤斤计较!别动不动就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张玉庭《生活是什么》)

写作要求:请仔细阅读上文,深入开掘画线文句的内涵,以此为引子,请以"心态与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编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议论说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解析:

《生活是什么》是一篇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中加点句子,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因此,写作时应根据写作要求,对此加以解读、挖掘:现实生活中因过度专注于做某事而紧张、颤抖,以至于太渴求成功而事与愿违的事例很多,有的人不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心态而焦急不安、胆小怕事、甚至于发挥失常了吗?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砥砺自己的品质、成熟自己的心理。另外,话题作文虽说可以写实,也可以写虚(编故事、想象等),但写作实际中似乎有一种重写虚的倾向。写虚的作文虽能考查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但也应重视其合理性,如果虚的太"假"了,反而不如写实的好。这是应引起写作者注意的。

[范文1]落在主球上的苍蝇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在纽约举行,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得几分便可稳拿冠军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一只苍蝇落在主球上,他挥手将苍蝇赶走了。可是,当他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苍蝇又飞回到主球上来了,他在观众的笑声中再一次起身躯赶苍蝇。这只讨厌的苍蝇开始破坏了他的情绪,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苍蝇好象是有意跟他作对,他一回到球台,他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引得周围的观众哈哈大笑。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绪恶劣到了极点,终于失去理智,愤怒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球杆碰动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他因此失去了一轮机会。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乱连连失利,而他的对手约翰·迪瑞则愈战愈勇,赶上并且超过他,最后夺走了冠军的桂冠。第二天早上,人们在河里发现了路易斯·福克斯的尸体,他投河自杀了!

一只小小的苍蝇,竟然击倒了所向无敌的世界冠军!这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其实,路易斯·福克斯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做法,那就是:击你的球,不要理它。当你的主球飞速奔向既定目标的时候,那只苍蝇还站得住吗?他肯定不撵自走,飞得无影无踪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能见到这样的苍蝇:当你几经奔波,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可以放手大干充分施展你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却突然发现,你的工资比别人少了几块钱;当你领导的一项改革计划被社会实践证明是有益的而且正在节节推进的时候,你们之间发生了一点点小小的……于是,有人为那几块而耿耿于怀闷闷不乐,甚至想到消极怠工想到辞职不干;有人放下了该干的事情把精力用去对付闲言碎语;有人为一点小小的龃龉而纠缠不清甚至越闹越大……这些人的心态和做法跟路易斯·福克斯没有什么两样,盯住芝麻忘了西瓜,事情的结果肯定不妙。

于是我想,重温一下路易斯·福克斯的教训是有益的。当苍蝇落在你的主球上的时候,不要理它,一门心思击你的球吧!当你的主球飞速奔想既定目标的时候,那只苍蝇就会不用你赶自己飞走的。

[点评]

本文以议论为主,先叙述具体事例,而后运用联想类比、排比手法,由"比赛"到"生活",由此及彼,推而广之,既洞开了文章写作思路,丰富了文章内容,撑圆了"猪肚",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强化了文章说理的气势。"一箭双雕"。

[范文2]  忘记背景

埃里希·弗洛姆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有五个学生向他请教:"心态对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他什么也没说,把学生带到一间黑屋子里。在他的引导下,五个学生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昏黄的灯光下,学生们看清房间里的布置,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原来,房子的地面是很深很大的水泥池,池子里蠕动着毒蛇,有几十条,包括一条大蟒蛇和3条眼镜蛇,有好几条毒蛇正高高得昂着头,朝他们"滋滋"的吐着信子。蛇池的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埃里希·弗洛姆看着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过了片刻,终于有3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他们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桥上,身子颤抖着,不到一半,就顶不住了,干脆弯下身来,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这时弗洛姆又打开房间的另外6盏灯,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揉揉眼睛,发现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道安全网,只是因为网线的颜色极暗淡,刚才都没有看出来。

弗洛姆大声问:"还有谁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吗?"这次学生们都站了出来,除了一个。"你为什么不愿意呢?"弗洛姆问剩下的这个学生。

"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这个学生心有余悸。

弗洛姆说:"现在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所以,心态对行为的确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面队各种挑战时,失败的原因不是势单力薄,智力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把困难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彻,考虑的都是周围环境和背景后的威慑,因此往往被困难吓倒,止步不前。倒是那些没把困难完全看清楚的人,不会瞻前顾后,能够勇往直前。

[点评]

本文以记叙为主,通过叙述生活实验,描画了参与实验的"众生相",客观细致地展现了他们的心理流程变化,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背景"对心态影响的道理。娓娓动听,如话家常。

[范文3]学学狐狸

狐狸在葡萄树下怎么跳,就是吃不到葡萄,狐狸气了一会,很快对自己说葡萄是酸的。我们都爱嘲笑狐狸是吃不到葡萄,还说葡萄酸,说狐狸这种自我安慰法是自欺欺人。但是我们想过没有,狐狸的这种方法才是最好的!你想,我们得不到什么东西,我们就不停地想这个东西多好多好,我没得到怎么办?这样想多了,累!

这样看来,狐狸是聪明的,它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想得、说得都很坏……这样自己得不到,也能平衡自己的心理,心情也不那么沉重,自己也不用天天想自己没有得到那些好东西怎么办。

我们现在活在这个物质金钱高于一切的环境里,也应该常效仿狐狸的想法和思维,不要老想自己没有大房子住;自己不是高官;自己不是大款;自己没有那轰轰烈烈你死我活的爱情……没有大房子住不一定是坏事,那么大的房子我们去住,光收拾那要多累呀?请保姆又得花钱;不是高官,我们最起码不用想别人给我送礼是要我帮他办什么事情;不用怕那些纪检的来找自己;不是大款,我们最起码晚上不用怕小偷进家,也不用来接待那些老想借你钱的人,也不用怕自己的爱人学坏;可我们有平平淡淡的生活,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就像漫天绚丽的烟花,来得快去得也快,片刻就成了灰烬,只有我们这种恬淡、从容、平淡之中求到的爱才能共一生,因为这样的爱里,有比爱情还能长久的亲情。

我们真应该学一学狐狸的思维法,它能很快把痛苦化为快乐;把烦恼化为高兴;把忧愁化为愉快;把所有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化为不值得自己去要的、不值得自己去奋斗的。假如你学不会自我调节、自我化解、自我迎合,你适应不了这个环境,你还怎么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们要这样想,也许自己千辛万苦得到的东西也可能不是最好的,也可能是"坏东西",这样想我们就可以很快地去接受这个得不到"好东西"的结果了。人,这辈子所有的危机感、所有的不开心,都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除了自己,我们不要指望别人来同情你,来给你快乐和高兴,别沉浸在你的从前,也别去想像你的以后,更不要去想你没有得到的"好东西",多学学狐狸,多想想没有得到那些所谓的"好""坏"东西,我们该怎么地活着,我们该怎么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点评:

本文是一篇现实性很强的议论散文。文章以"狐狸吃葡萄而不得"为引子,由此及彼,洞开了文章的思路。文章先分析狐狸吃葡萄所蕴涵的道理,反弹琵琶,推陈出新,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后,针对现实,对比说理:"只有摆正心态,才能摆脱困境,趋利避害"。文章语言富有杂文味道,耐人寻味。

总评:

三篇文章均以心态为话题,以小见大,即事明理。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法,即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运用精炼的文句,"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使叙述与议论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总之,三篇文章都紧扣话题构思运笔,均较好地体现了写作要求,达到了以理服人的目的。

请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自古以来,就有“男儿膝下有黄金”之说。从古至今,不少铁血男儿,也不断演绎出一曲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悲壮之歌。

近年来,民工向老板讨薪下跪;老百姓在上诉过程中向官员下跪;有监考老师为求学生考试不作弊也下跪;北京某交警抓到一违章车,司机70岁的母亲下跪希望通行,而这名交警无奈竟抢先给她跪了下来。


解析:

1、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2、一跪又何妨;3、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尊严;4、尊严无价、人要有傲骨;5、下跪也是一种勇气;6、“跪”的文化渊源探究。

一个特别喜欢昆虫的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将跳蚤放进敞口的瓶子里,它立刻便跳出来,当他把瓶子该上时,跳蚤还是会竭力跳出瓶子,不停地撞击着瓶盖的内侧。一个多小时后,它还那样跳着。

  差不多三个小时后,它依然在跳,只是它不再撞着瓶盖,此时它跳的高度离瓶盖大约1厘米,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这时,瓶子被拿掉了,但跳蚤并没有跳出平口,它依然保持着有瓶盖时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瓶口。


解析:

生活其实是一个没有盖的瓶子,你可以“跳”得很高,但是真正“跳出瓶口”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一直就以为那儿“盖着盖儿”。不要为自己设下种种限制,解除思想上的束缚,我们将不再为“瓶子”而烦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个时代,大才小才、天才庸才,似乎都在努力展现自己的才华。才华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名利之本;名利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才华之阶;才华与名利,似乎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关系紧密……才华,一定要转化为名利才有价值吗?怀才而不遇,有才而不赏,是才华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

请以“才华与名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解析:

    才华与名利。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志士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在名利面前丧失了自我;又有多少人为了内心的某种信念或渴望,放弃拥有的名利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有才华的人是不是就该安贫乐道,或者是名利双收?很多社会现象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写作这一话题时,如果根据社会上某些热点人物的事迹,深入思考其言行的目的,是不难写出好作文的。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两界山曾经__过齐天大圣孙悟空,后来孙悟空成了正果,人们在这儿立一个齐天大圣庙,香火极为旺盛。有一只猴子,偷偷跑到庙里,把齐天大圣的塑像搬开,自己坐在上面,接受人们的香火,吃着人们供奉的鲜果。

猴子常常溜出来,把人们虔诚的忏悔和恳切的乞求当做笑料,告诉它的同伴们。同伴们说:“你敢长期待下去吗?”

“怎么不敢!”这只猴子说,“泥塑的齐天大圣怎能比的上我呢?那只不过是一尊泥像,而我才是一只真正的猴子!”

“人们常常在山里捕捉我们。可是他们竟心甘情愿向你磕头,这事真不可理解。”

“这有什么”!这只冒充的齐天大圣说,“人就有这样一种特性,只要谁坐在神的宝座上,他们就对谁膜拜,那管它是不是一只猴子!”

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看到真正的山水;眼中只看到偶像的人,永远找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

审读上述材料,把握其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这则材料的寓意就是最后一句话,即“眼中只看到偶像的人,永远找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 。人不可能没有偶像,也可崇拜与追求偶像,但不能因偶像而迷失自我。人的眼睛一旦被偶像蒙蔽,就无法发现自我的性灵,就像渔人和猎人的眼睛一旦被眼前的鱼和猎物所蒙蔽,就不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一样,我们做人,就要活出自己,活出性灵,一旦丢失了自己,也就什么也得不到了。一句话不能盲目的疯狂地追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