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开会,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次访谈节目,一个美国在华的女投资人说了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话:“我们美国人吃香蕉是从尾巴上剥,中国人总是从尖头上剥,差别很大,但没有谁一定要改变谁的必要吧?”她的话,给人很大的启发,世界上许多事,元首间的大事,人与人相处的小事,有许多都是与这个“从哪一头吃香蕉”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各持一端,也许都有道理呢?
一个人也很难让自己改变剥香蕉的方式,如果已经是一种习惯。一个戒烟的人,他戒了一天烟,难受极了,他想:“我才戒了一天,就这么难,天啊,假如我还能活1万天的话,还要受9999天的罪,算了吧!”这戒烟者是个失败者。换个想法:“我第一天戒烟就成功了,真不错!假若我还要活1万天,坚持下去,后面的9999天就从成功开始,多好!”这个戒烟者在成就感中,一天天戒掉了烟瘾。
其实,阻碍我们改变剥香蕉方式的原因,以及阻碍我们“戒烟”成功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弱智与近视。遇到难事,先试着换个角度去想。这其实是个简单的道理:香蕉是可以从两头吃起的!
一番盛开怒发之后,洁白的梨花开始片片随风飘落,满地缤纷。翩翩飞舞的蝴蝶看到这种景象,禁不住黯然神伤,问梨树道:“你为什么要抖落那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难道不知道,没有了那花朵,你就一点儿也不美丽可爱了吗?”
写作:由材料及材料所包含的意旨,立意角度:“成功需要付出代价,需要做出牺牲”;“成功需要放弃,甚至放弃一些美好的东西”;“应抛弃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在的真正价值”;“只有克服安逸的生活,才能铸就伟大的成功”;“不沉醉于小成功,才能拥有大成功”。
三个人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命题,表现在两个方面:蛮有创意而且非常开放,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个性加以发挥。无限度开放的命题不好把握,像《面孔》;不够开放的命题也不适合高考。像2008年有些省份以“抗震救灾”、“坚强”为题,虽然切合了时下的热点,但也容易被猜题套题。
考生要将这三个层面,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可以联系生活、国家、国际关系等比较大的方面,并且要照顾到三方面的需求。例如:人的个性不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等等。高水平的考生,会将这个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复杂的话题,统一在一个精粹的表述中。
对于有些考生以苦中带甜的咖啡为主题,与“抗震救灾”的素材相联系,这是一种讨巧省事的写法。但我觉得,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要把三种结合起来,从三件事的关系上、从丰富复杂的取向上去考虑了解分析问题。
如果材料的内容,是谈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材料的中心。这则材料谈的是“生命”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时间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如果说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那么这过程是按时间来计算的、来体现的。“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意思。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教师节前夕,____在北京三十五中视察,上午听了五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谈了听课的感受。10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__的感言,标题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文中在谈到岩石的分类时.出了点小纰漏。12日中午,一位读者致电新华社.认为__讲话稿中所说的岩浆岩和火山岩应该是一个概念。新华社总编室将这位读者的疑问转交给__办公室。当晚,__就亲笔致信新华社总鳊室予以更正,并向读者致救。挺日.新华社奎文刊发了__的信函。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白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解析:
作文角度参考:
从__角度:巨大的人格魅力(虚怀若谷的气度、闻过则改的速度等);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为人坦诚、率先垂范
从新华社角度:不为尊者讳,提供交流的平台
从“读者”角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他角度:现代公民意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以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媒体角度、民众角度)
扛枪的猴子 一只猴子在猎人遗弃的木屋里发现了一支老旧烂的猎枪。猴子知道这种能够噴火的玩意儿很厉害,凶猛的老虎,残忍的狼和力大无比的熊都怕它。于是猴子欣喜若狂地把枪扛在肩上。猴子觉得自己瞬间威风了许多,趾高气扬地在山林中绕了一圈,动物们见了它无不俯首称臣,这使它胆子更壮了,扛着枪闯进了一座城市。人们在喧闹的大街上发现了这只不可一世的猴子,由于它扛枪的样子十分滑稽,逗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猴子见人非但不怕它,而且还拿自己开心,特别恼火,便把枪口对准人群。也就在这时,猴子猛然想起了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它不会打枪。猴子于是彻底地绝望了,垂头丧气地把枪扔在地上,仓皇逃离城市,回到了属于它的山林。
略
解析:
一个人在走运的时候,不要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忘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头脑清醒,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否则会受人以笑柄。
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涨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起来,不知把这只大葫芦派上什么用场。
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却不知道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1)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把思维“闷”在葫芦里,思维将永远找不到出路;(2)只有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善于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才能巧妙地突破思维的瓶颈,发现一片新的天地,看到一片宽阔的海洋;(3)换一种思维,将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运用面例式写法完成一个议论文片段。(20分)
苏东坡当年任职黄州,有一种流行病肆虐,本地医生无法治疗。后有一外地人献出奇方,东坡采用后很快见效,控制了疾病。东坡对此药大加赞誉,从此,无论有什么疾病发生,都推荐使用,后来东坡自己生病,也照方服用此药,结果未愈而死。
要求:1、片段必须有明确的观点。
2、使用面例式中的例证法或正反对比法均可。
3、字数在150---200之间。
解析:
本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
(1)、经验并不可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不要固守,学会变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美国《1990年移民法》对技术类移民的优先权作了明确的分配:第一类优先权给予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运动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第二类优先权给予具有高学历或特殊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申请人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有科学、艺术、和商业方面的特殊才能;第三类优先权给予技术人员、专业人员以及其他劳工。技术类移民的限额占全部限额的32%。
美国人口占世界的5%,却拥有着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
材料二:《光明日报》 4月17日消息,XX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对该省公有制企业中高级技工人才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被抽查的239家企业中,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不到15%,而真正持证上岗的中高级技工不到中高级技工总数的6%。全省高技能人才(高级工及以上)仅占技术岗位的22%,与工业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教育现状、人们的观念,全面理解以上两则材料,既可以结合两则材料而论,也可从其中一则出发,就“人才”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抄袭。
解析:
属于材料作文。材料解读:两则材料,一是美国对技术人才的重视与引进;二是中国对技术人才的不够重视,造成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对比鲜明,结论当然应是要重视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联系实际,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问题如:考名牌,进重点,才能成为人才,这是对人才的误解;只有读了硕士、博士,才能称为人才,这也是误解;大学毕业后,只有进高校,进研究所,当教授,当科学家,才能成为人才,这还是误解。
我们认为,对人才的理解,不要仅仅限于以上的一些理解,还应看到国家各个行业需要的人才不尽相同,只要你在某一个行业上,能够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积极创造财富,就可以成某一方面的人才。因此,凡从多元角度解读人才的重视与培养的,均应视为符合题意。(刘新生主任)
切入角度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两则材料入手,不是光有知识的人是人才,学有一技之长也许更容易成为人才。也可以从教育的观念入手,光注重知识培养而不注重艺术体育美育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从长远看必然是培育不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人才。也可以从人们的观念入手,谈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谈人才的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从社会观念的角度入手,谈官本位思想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谈培养人才的社会土壤、环境。关键是要看学生对这一社会教育问题的认识、关注的程度。可能学生会有不好写的感觉,或者学生会有积累上的困难。评分时可适当放宽要求。
素材: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 康熙
人的天赋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 —— 高尔基
人才学家王通讯的公式:人才=F(遗传素质×个人努力×环境机会)。遗传素质指先天的才能,个人努力指后天的才能。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时代社会环境。这个公式强调了人才的环境
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 亚里士多德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 狄德罗
承认偏才:高二学生满舟完成了20万字的《黑客攻防秘技》一书,这个数学等多门功课不及格的男孩引发了如潮评论。他收到上海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入迷是学习的最高境地。”他表示,接受满舟是学校选拔机制上的一个突破,不单纯“以分取人”,进行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发挥。
“少年班”停办:上世纪80年代,不少著名大学都招收了一批有天赋的少年提早进入大学学习,称之为“少年班”。最近,上海交通大学决定停止招收“少年班”,《中国青年报》对此发表评论说:对特殊人才当然要特殊培养,但这个培养不应该仅仅是“超前教育”。
孩子最终成材与否,非智力因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格力量、心理素质、意志品德以及待人处事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提早把他们放入一个单一的培养模式中,就有可能影响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潜质。停办“少年班”,是观念上的可喜进步,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因未提前上大学而被埋没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河北省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的普通农妇林秀贞,30年如一日,克服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妇,用自己坚持不懈的行动,让九州动容。
许多青年人大都心怀高远理想,意欲成就不朽功业,但由于不能坚持行动,终于只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有人说,持续行动可以影响你的未来,可能影响中国的未来。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得抄袭。
略
解析:
本题作为给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作文。试题的指向性明确,选取与青年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事件或话语,旨在警示“口头巨人,行动矮子”的学生,他们基于高远理想的坚持不懈的行动,不仅可以关涉其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涉家国、民族甚至人类的美好未来。
青年人应该认识到,光有远大理想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踏实持续的行动,在点滴小事中发展自我,奉献自我,像蜡烛的燃烧,像星辰的闪耀,传递光辉和温暖,比所有的思考和言语都重要和有价值。行动的目的如果只是局限于个人的成就,境界不免狭小,作为当代青年,应该思考应担负的时代使命,并付诸持续的行动。可选择持续行善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确定一个有益于世界的目标为之行动终生等具体的小角度切入论述。
【素材金库】
◎用行动体现青春的价值,用微笑传递人间温情,用爱心去传递爱心。青年志愿者用无言的行动感染着别人,阐释着青年的责任。
青年志愿者以默默的不懈的行为感染了我们。其实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帮助,有许多事需要我们青年去做。青年志愿者是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用行动唤醒了许多年轻人的责任和良知,带动起更多的人去帮助别人,让爱心不断传递。徐本禹等志愿者爱那些需要关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甘愿让青春的花朵在贫瘠的土地上光荣的绽放……因为有爱,所以给予;因为给予,所以快乐。
◎有的时候,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区别也就仅仅在于是否能够持续行动坚持到底。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他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自己,重新向上爬去。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要实现一个远大的理想或达到一个奋斗目标,除了不懈行动、积极地进取以外,还要注意拼搏的方式或手段。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著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认准目标,不为外物所动,持之以恒,必获成功。
◎贾平凹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连连在校报上发表诗作,并逐步将作品投向社会上的大小报刊,尽管那时他收到的退稿单比稿费单要多得多,但他毫不气馁,一如既往地看书、写作、投稿,终于获得成功。20年来,他以一枝灵秀之笔,写下了七八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六七十部著作,数十次获得国内外各种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