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心想学丹青的年轻人走南闯北几十年都没能找到满意的教画师傅,它为此苦恼不已。于是他千里迢迢找到法门寺住持释圆,释圆嗜茶,听完他的叙述,便请他画一个茶壶和茶杯。年轻人寥寥数笔,就划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极典雅的茶杯。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注入茶杯中。释圆微微一笑,摇摇头说:“画得不错,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倒水的呀,都是茶壶在上,茶杯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这个道理呀!”


解析:

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呢?是一直把自己放在茶壶的位置高高在上,还是把自己放在茶杯的位置虚怀若谷呢?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客人在机场坐上一辆出租车,这辆车地板上铺上了羊毛地毯,地毯边上缀着鲜艳的花边,玻璃隔板上镶着名画的复制品,车窗一尘不染。客人惊讶地对司机说:“没搭过这样漂亮的出租车。”

“谢谢你的夸奖。”司机笑着回答。

“你是怎样想到装饰你的出租车的?”客人问到。

“车不是我的,”他说,“是公司的。多年前我本来在公司做清洁工,每辆出租车晚上回来时都象垃圾堆。地板上净是烟蒂和垃圾,座位和车门把手上甚至有花生酱、口香糖之类的东西,如果有一辆保持清洁的车给乘客坐,乘客也许会为别人着想一点。领到出租车牌照后,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车收拾成了这样。每位乘客下车后,我都要查看一下,一定替下一位乘客把车收拾得十分整洁。我的出租车回到公司时仍然是一尘不染。从开车到现在,客人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个烟蒂要我拾捡,也没有花生酱或冰淇淋蛋筒,更没有一点垃圾。先生,我觉得,人人都欣赏美的东西。如果我们的城市多种些花草树木,把建筑物弄得漂亮点,我敢打赌,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把垃圾送进垃圾箱。”

审读上述材料,把握其主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别人倒不如反躬自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尊重自己必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你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这便是材料的主旨所在。明白了主旨,构思行文也就不难了。

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开会,中央电视台做了一次访谈节目,一个美国在华的女投资人说了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话:“我们美国人吃香蕉是从尾巴上剥,中国人总是从尖头上剥,差别很大,但没有谁一定要改变谁的必要吧?”她的话,给人很大的启发,世界上许多事,元首间的大事,人与人相处的小事,有许多都是与这个“从哪一头吃香蕉”的问题有相似的地方——各持一端,也许都有道理呢?

一个人也很难让自己改变剥香蕉的方式,如果已经是一种习惯。一个戒烟的人,他戒了一天烟,难受极了,他想:“我才戒了一天,就这么难,天啊,假如我还能活1万天的话,还要受9999天的罪,算了吧!”这戒烟者是个失败者。换个想法:“我第一天戒烟就成功了,真不错!假若我还要活1万天,坚持下去,后面的9999天就从成功开始,多好!”这个戒烟者在成就感中,一天天戒掉了烟瘾。

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请以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解析:

其实,阻碍我们改变剥香蕉方式的原因,以及阻碍我们“戒烟”成功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弱智与近视。遇到难事,先试着换个角度去想。这其实是个简单的道理:香蕉是可以从两头吃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夜春风,吹得满园梨树盛开。满树洁白的梨花,芬芳香郁,鲜艳美丽,赢得周围其他树木、动物们的羡慕与啧啧称赞。

一番盛开怒发之后,洁白的梨花开始片片随风飘落,满地缤纷。翩翩飞舞的蝴蝶看到这种景象,禁不住黯然神伤,问梨树道:“你为什么要抖落那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难道不知道,没有了那花朵,你就一点儿也不美丽可爱了吗?”

梨树平静地说道:“这个我知道,但我更知道,我只有放弃现在这美丽的花朵,我才能追求到秋天累累的硕果。”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和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写作:由材料及材料所包含的意旨,立意角度:“成功需要付出代价,需要做出牺牲”;“成功需要放弃,甚至放弃一些美好的东西”;“应抛弃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在的真正价值”;“只有克服安逸的生活,才能铸就伟大的成功”;“不沉醉于小成功,才能拥有大成功”。

三个人进商店,分别买饮料。一个人说,我喜欢喝果汁,味道是甜的;另一个人说,我喜欢喝咖啡,苦中带甜;还有一个人说,我喜欢矿泉水,味道是淡的。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命题,表现在两个方面:蛮有创意而且非常开放,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个性加以发挥。无限度开放的命题不好把握,像《面孔》;不够开放的命题也不适合高考。像2008年有些省份以“抗震救灾”、“坚强”为题,虽然切合了时下的热点,但也容易被猜题套题。

情景作文,包含三个层面:甜的、苦中带甜、淡的。比去年要复杂一些,写作难度上比较有挑战性。

考生要将这三个层面,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可以联系生活、国家、国际关系等比较大的方面,并且要照顾到三方面的需求。例如:人的个性不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的不同等等。高水平的考生,会将这个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复杂的话题,统一在一个精粹的表述中。

对于有些考生以苦中带甜的咖啡为主题,与“抗震救灾”的素材相联系,这是一种讨巧省事的写法。但我觉得,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要把三种结合起来,从三件事的关系上、从丰富复杂的取向上去考虑了解分析问题。

下面是诗人艾青写过的一首短诗,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离开了时间/就没有了生命;

生命和时间/紧密相依连;

失去了时间/生命就成了虚幻;

没有了生命/时间就成了云烟。


解析:

    如果材料的内容,是谈人或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材料的中心。这则材料谈的是“生命”与“时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时间的价值就是生命的价值;如果说生命的价值在于过程,那么这过程是按时间来计算的、来体现的。“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就是这则材料的中心意思。

参考命题:

《时间与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

《虚度时光,就是害人害己》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教师节前夕,____在北京三十五中视察,上午听了五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谈了听课的感受。10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__的感言,标题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文中在谈到岩石的分类时.出了点小纰漏。12日中午,一位读者致电新华社.认为__讲话稿中所说的岩浆岩和火山岩应该是一个概念。新华社总编室将这位读者的疑问转交给__办公室。当晚,__就亲笔致信新华社总鳊室予以更正,并向读者致救。挺日.新华社奎文刊发了__的信函。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白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解析:

作文角度参考:

从__角度:巨大的人格魅力(虚怀若谷的气度、闻过则改的速度等);

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为人坦诚、率先垂范

从新华社角度:不为尊者讳,提供交流的平台

从“读者”角度: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他角度:现代公民意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以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媒体角度、民众角度)

  扛枪的猴子  一只猴子在猎人遗弃的木屋里发现了一支老旧烂的猎枪。猴子知道这种能够噴火的玩意儿很厉害,凶猛的老虎,残忍的狼和力大无比的熊都怕它。于是猴子欣喜若狂地把枪扛在肩上。猴子觉得自己瞬间威风了许多,趾高气扬地在山林中绕了一圈,动物们见了它无不俯首称臣,这使它胆子更壮了,扛着枪闯进了一座城市。人们在喧闹的大街上发现了这只不可一世的猴子,由于它扛枪的样子十分滑稽,逗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猴子见人非但不怕它,而且还拿自己开心,特别恼火,便把枪口对准人群。也就在这时,猴子猛然想起了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它不会打枪。猴子于是彻底地绝望了,垂头丧气地把枪扔在地上,仓皇逃离城市,回到了属于它的山林。


解析:

一个人在走运的时候,不要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忘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头脑清醒,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否则会受人以笑柄。

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涨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起来,不知把这只大葫芦派上什么用场。

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却不知道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篇文章的写作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1)只知道用葫芦来装水,把思维“闷”在葫芦里,思维将永远找不到出路;(2)只有打破习惯的思维方式,善于把水装在葫芦的外面,才能巧妙地突破思维的瓶颈,发现一片新的天地,看到一片宽阔的海洋;(3)换一种思维,将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运用面例式写法完成一个议论文片段。(20分)

苏东坡当年任职黄州,有一种流行病肆虐,本地医生无法治疗。后有一外地人献出奇方,东坡采用后很快见效,控制了疾病。东坡对此药大加赞誉,从此,无论有什么疾病发生,都推荐使用,后来东坡自己生病,也照方服用此药,结果未愈而死。

要求:1、片段必须有明确的观点。

2、使用面例式中的例证法或正反对比法均可。

3、字数在150---200之间。


解析:

本题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

(1)、经验并不可靠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不要固守,学会变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