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怎样去读书,怎样去思考呢?有人说,重要的是“读”,只有“读”,你才能广连的占有知识而处于自由的境界。有人说,重要的是“思”,只有“思”,你才会获取更为丰富的营养而成为智者。

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由此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呢?请结合你自身的体会,以“读与思”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和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有朋唱道:“把自己寄给明天,背着旧愁新情,不断地寻找。”

周国平曾说,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拍拍屁股,朝前走,来到一块空地,动手重建。

请仔细理解领悟这段话的含义,选择恰当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文体特征鲜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好木匠,一生做了许多绝活。晚年的他很少手把手地教徒弟做工,只是习惯唠叨,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道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美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道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想来,这位木匠的绝活肯定是在这一点上下足了功夫。

其实,做人与处世,和木匠的工艺一样,也得讲究“留一道缝隙”。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歌德说:“我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我的年表就是最好的说明。”

康德说:“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奇异的色彩。”

一个普通人说:“我们注定终生吃苦,我们注定活得不轻松,但我们应该活得精彩。”

看了以上材料,你对“精彩”或许会有新的认识,请以“精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托尼3岁的时候,把手伸进糖罐去抓糖,结果抓的糖太多,他一颗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

托尼20岁的时候,到一家农场打工,农场主承诺完工后除了拿到工钱,每个人还可以领到一筐水果。托尼尝试拿最大的一筐,结果没有拿动,后来他去拿较小的一筐,高高兴兴地搬走了。

托尼58岁的时候,到一家公司工作,老板让员工们去收一笔30万元的贷款。老板告诉员工,只要保证给他拿回20万元就行,多要回的钱将作为这名员工的奖励。之前的几个员工都没收回贷款,轮到托尼去收贷款时,他对欠款的人说:“只要你给我们21万,债务就算两清了”,欠款的人真的给了他21万,托尼的老板很高兴,托尼也得到了1万元奖金。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有媒体报导称,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格境界,国内某著名大学正酝酿出台“人格证书”,初定包括学生的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观及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而其他指标,如领导能力等依然需要讨论及论证后最终决定。人格本是无形的名词,如今一旦被实体化了,它的衡量标准会是什么?这样做能否起到提升人格境界的作用?究竟如何提升一个人的人格境界?一时间众说纷纭。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爱,是永恒的话题。

爱的对象与范围几乎无所不包:爱国家、民族,爱亲人、朋友、邻里、弱者、受难者,爱书籍、游戏、旅游……爱的表现可谓丰富多样:或体贴、温暖、自然,或粗疏、淡然、做作;或持久、及时,或短暂、迟缓;或节制、理性,或盲目、糊涂。爱的滋味也就有酸、甜、苦、辣,让人感喟。

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或对社会人事的观察、思考,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以“让爱变得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以“用心去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以“起点”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建校200年来,西点军校始终以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走在美国军事教育的前列,成为其他军官学校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西点精神有多种表现,其中一点表现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学员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永争第一,把那些学习不够努力、德行不够好的学员淘汰出去。这一竞争机制使西点学员的淘汰率保持在25%~30%左右,保证了西点毕业生的质量。……跨入第三个100年后,西点军校正以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要求准确把握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请以“苦”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例文一: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犹赋《离骚》,孙武摈脚,《兵法》修列……”史学家司马迁如是说。

       “故天将降大事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如是说。

       古代先贤对苦都有不同的见解,但终归于一点,苦是人生美丽花朵得以绽放的阳光和养分,苦是人生硕果甜美中的一丝酸涩,苦是人生回忆中所蒸发的汗水和泪水,是它们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与成功。

       没有痛苦,没有挫折,就不能得到人生的真谛。

       佛都把世间分为十界,即:佛、pú sà 、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和地狱。前四种属于圣道,而后六种则称为六道众生。人属于六道之一,要在世间不断接受苦难,失败,挫折的挑战,只有在苦中求得人生真谛方能得到永生。人,是社会的产物,无时无刻地接受着万物的折磨,一些人向苦难称臣,一心想过着风顺的日子,选择了卖国,选择了在日伪军支持下的奢华生活,无奈,甘瓜没进嘴,就受到了众人的贬斥。印尼有一种学者叫“苦行僧”他们离家外出游学,在贫苦的外界环境中,求得幸福,求得美,求得人生的价值。苦蒂出甘瓜,甘瓜也孕育着人生的哲学。

       没有痛苦,没有挫折,成功也无从谈起。

       司马迁与孟子很充分地论证了这个道理: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多少次,爱迪生熟练地换下一种材料并尝试新的材料作为灯丝,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使充满热情的他放弃,相反,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在这里艰苦的环境中,他愈战愈勇,六千次的实验算得了什么,再大的困难他也扛住大,终于,有了我们现在灯火通明的城市。

       无数回,梅兰芳在冰天雪地中练习马步,声调,语气,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他不顾地面的湿滑,不顾筋骨拉伤的危险,多年地磨练,在自家小小的庭院中得到了一身技艺。终于,有了我国戏剧的发展,有了我国最优秀的戏剧演员。

       千万轮,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进行殊死的抗争,尽管人民生活贫穷,悲苦;尽管武器的落后,丧失的人力物力的巨大,然而,中国人民战胜帝国主义的铁一般事实,印证了中华民民族所受的苦难并没有白费,在新的时期,迎来了民族振兴的强烈的呼唤……

       甘瓜纵然甜,痛苦价更高,成功的喜悦纵然让人向往,但苦苦的经历更让人享受;人的意念,信念固然重要,但不经一翻苦的磨炼,难成大事。

       苦蒂出甘瓜,甘瓜抱苦蒂。

例文二

       闷热的天气,烦躁的心情,没有朋友间的交游,只有书山中的跋涉,也许,这日子过得太无聊,太乏味,太苦了!

       忽地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禁有些疑惑:借讲学之机到各地游览,但不用操心饮食住宿车船票之类的俗事,依然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怎么谈得上"苦旅"呢?原来,苦的是沉重的人生,苦的是我们怅然若失的面对,义无反顾地背负这些重量的叹息,这苦,苦得有几分沉重,有几分责任。

       周作人的书房先叫苦雨斋,后叫苦茶斋,都脱不了一个"苦"字,苦的是什么?是"唯觉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的枯寂?还是"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品茶时的闲适?还是两者都是,抑或都不是?他后来跟了日本人,也许有他的苦衷?不过,他最后倒是越发苦闷了,只好写些饮食的文章聊以自娱。这苦,苦得有几分无奈,有几分悲哀。

       生活中苦味的食品本不多,再除去黄莲等难以入口的,也只剩下了杏仁、莲心、苦瓜等不多的几样了。可奇怪的是,东方人爱品的茶,西方人爱喝的咖啡,其味道竟出人意料的一致,都是苦。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是一种信息,传递和表达着一种普遍的体味和感受。记得读过一篇关于酒坊的小说,文中的百年老店酿出百里闻名的美酒的不传之秘是在酒坛中加入几枚奇苦的苦楝子!这苦,苦得有几分缥缈,有几分神秘。

       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shì jiā móu ní 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ā mí tuó fó 。又有人说,上了年纪的农村老太太大多喜?quot;苦"戏,常常走上几十里路前往,而且每看必哭,哭完后第二天又去看同样的戏,乐此不疲。道士、僧人和老太太的生命航船都已驶入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他们却始终不能割舍那份"苦"。也许,苦已经成为一种必需?没有苦的生活,也许像没放过盐的菜肴一样淡而无味吧。这苦,苦得有几分渴求,有几分满足。

       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这苦味的大自然,孕育了人们交织着各种苦痛的心灵,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竟都是苦的!这苦,苦得有几分博大,有几分深。

       如今已高三,高三是"苦役"的代名词,一切都围绕着苦,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大学,一切都是苦。老师照例给我们出个题目《别忘了,给生活加点苦》,其用心也是良苦的。除了让我们苦中取乐之外,还要让我们知道,其实,苦本身就是乐的源泉。苦,正是如今高三生活的幸福所在。今天我们拥有苦,明天,我们将拥有受用终生的财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