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莎士比亚曾经充满深情地对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少年说,你是多么幸运的一个孩子,你拥有了不幸。当时这个刚刚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正处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孩子充满疑惑地看着这个被人尊敬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摸着孩子的头说,因为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因为你知道失去了父母以后,一切就只能靠你自已了。这个孩子似乎领悟了什么,悄悄地离开了莎士比亚的目光。40年后,这个孩子,可克·詹姆士,成为英国剑桥大学的校长,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②如果我们稍稍留意一下那些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杰出脚印的人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那些有着卓越建树的人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从幼小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幸。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作品的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3岁丧母,10岁丧父。曾经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称号的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相继去世了。而著名的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是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在外祖父的家里长大。而我们熟悉的伟大的苏联作家高尔基就有着更为不幸的童年了,他幼年丧父,11岁开始自已就到“人间”谋生。而伟大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因为父母经济拮据,出生不久就把他送到乡村寄养,童年几乎没有得到读书的机会。

以上两则材料都讲到了人生的“不幸”,而材料中的人物都在这种“不幸”的环境下,成为闻名天下的人物。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解析:

材料长,而且有两则。其实,2007——2009年高考全国卷、海南宁夏卷就有类似的情况。考生要注意命题者的基本倾向。两则材料或多则材料的,要注意它们的异同:

不幸催生人才。

可以推而广之:多难兴邦

逆境出人才

以下面人物和文学形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1)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

(2)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天涯何处无芳草》

最早知道这句话是在一些劝慰失恋者的文章中,至于芳草怎样演变成美人和爱情就不甚了了。大概屈原常提到美人香草,芳草吐露芬芳,当然可以借指女子了。

后来才知道这句诗出自苏轼的《蝶恋花》,原词写的是暮春的景象:“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饶。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絮飘飞,一朵朵飘落的都是春天的美丽和芳馨,但需要叹息吗?花朵凋零,说明夏天已经来到了,芳草遍天涯,这是多么蓬勃的生机!花褪残红,青杏的果实已经孕育了;燕子大概要再往北飞了,盎然的春意并没有消逝,只是往北“迁移”了。

何止爱情,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时看似沉重的失落,其实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

夕阳消逝了,留下漫空的云霞;云霞消逝了,留下满天的星斗;星辰消逝了,黎明就在遥远的天边闪亮。

不是有人感慨青春的流逝吗?青春的黑发上照样可以结晶出白发的智慧。古人就曾经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错过晨曦的灿烂,还有满目青山夕照红的壮观景色。李商隐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不要过多的埋怨失落。失落可以是凋谢,也可能是成熟;失落是一种欠缺,也可能是一种弥补;失落是一种沦落,也可能是一种超越。失落了春天的花朵,你得到夏天的葱茏;秋天给了你黄叶飘零,但也给了你累累硕果;北雁南飞,冬天给你凛冽的风和冰冷的雪,也给你土壤的好墒情,古人不是说过“瑞雪兆丰年”吗?

失去有时就是一种得到,你不必过多逃避。泰戈尔就曾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注定你也会失去群星了。”你可能抱怨命运不公,给你生命的酒盅兑了太多的痛苦,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疗治懦弱的苦药服下;版画只有黑白两色,太单调,没有五彩的缤纷,但它拥有了雕刻的力度;你听过老鹰抱怨自己的巢太窄了吗?以飞翔作为一种休息,广阔无垠的天空都是它的巢!

我多次对我的学生说,不要抱怨现在的学习繁重,失去休闲,失去欢乐,甚至失去脸上的笑容。知道运动员怎样练身体的?压杠铃、举重!现在失去休闲,为的是将来生活的闲适;现在失去的欢乐将来会加倍补偿;笑容很可能昙花一现,你们现在所做的是,给笑容培土、浇水、施肥,让这朵人生最美丽的花朵常开不败!


解析:

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作文题,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这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高考前,有的教师要求同学们熟读一本书,熟悉一个人,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薛宝钗、霍金等等只要你能平时多读书,有自己的见解,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完全束缚在课内,那么,一定能写出很有个人见解的好文章。这是一个导向,很好的导向。我为这道题目叫好。

精神生活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所不可或缺的。著名作家毕淑敏曾写过一篇题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散文。她说,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

你需要怎样的精神生活,又将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呢?

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解析:

这种精神空间的构建,可以和毕淑敏女士相同或相似,也可以有所不同。你可以只就其中一间小屋来写,也可以兼及两间或三间小屋,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创意来构建新的小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据《楚天都市报》3月29日讯:狂追刘德华13年的兰州女歌迷杨丽娟,25日终于同刘德华合影,但她仍不满足,为了圆女儿的追星梦,其父母节衣缩食,四处借钱,筹措路费,甚至卖掉了自家的唯一住房。为了让刘德华单独见女儿一面,68岁的父亲杨勤冀竟然在香港跳海自杀。然而父亲的死并没有唤醒女儿的梦魇,她仍然坚持要见刘德华。


解析:

追星没有不可,但应有一个“度”,应让心中的偶像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透过悲剧的背后,不也折射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严重误区么?作为“追星族”的父母们,该如何从中汲取教训,引导孩子从盲目走向理智;作为教育部门和相关媒体,应引导孩子走出追星的盲区,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商店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商店里,一位女盲人这儿摸摸,那儿听听,像是要买什么东西。当得知这位女盲人想买一把雨伞后,小王就带她到卖雨具的柜台前,并帮她选了一把伞。假设你就是小王,请你写一篇作文,叙述你是如何帮助这位女盲人的,以及如何向她说明雨伞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的。

要求:

1、要反映女盲人的动作、神态和小王的心理活动。

2、说明性的文字要用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3、题目自拟,字数700字左右。


解析:

这是既以记叙性情境作文训练为主,又含有说明性短文的写作训练,一举两得。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提供某个材料,根据材料中介绍的特定情景(包括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按规定作文。本题要仔细研究的是材料提供了怎样的情境,然后紧扣这一情境,展开与之相应的合乎情理的想象。

    同时,要注意的是“假设你是小王,请你写……记叙你……”这些话,把原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改为用第一人称叙述,要扣紧要求作文。介绍雨伞特点时,要想到对方是对盲人,所有有关视觉的部分(如雨伞的外观形状、色彩图案等到)不宜作为介绍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广告商为劳斯莱斯新款车设计广告,为突出其加速性能好、发动机噪音小的特点,他想到一个别致的广告——加速到60迈,车里最大的噪音来自仪表盘的指针。

人们都夸广告好。第二天,广告商就向劳斯莱斯的高管们展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但劳斯莱斯的高管们没有面露喜色,他们忧心忡忡地说:“咱们得想办法解决仪表盘的噪音问题……”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认真理解材料,确定问题,确定标题,确定问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要精益求精

材料类命意作文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开心辞典”现场,每过一关主持人王小丫总是问选手,继续吗?如果继续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想;一种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点,已有的梦想会得而复失。一位选手很幸运,一路答对了9道题,但去掉个错误答案、打热线给朋友、求助现场观众,他都用过了,自己原定的家庭梦想都已经实现。王小丫问:“继续吗?”“不,我放弃。”他说。“真的放弃吗?不后悔?”王小丫一连问了三次。他连犹豫都没有,笑着回答:“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我已经得到了。”

材料二:有个小宝宝,伸手到一个装糖果的瓶子里,尽可能多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把手收回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退出来,急得大哭。爷爷劝他说:“宝宝,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就很容易出来了。”

请根据你对这两则文字的联想或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优秀习作一]

该放弃时就放弃

如果说坚持是强者的开山之斧,那么放弃就是智者的锦囊之计;如果说坚持是劈波斩浪的桨,那么放弃就是调整航向的舵;如果说坚持是生命的一把钥匙,那么放弃就是人生的另一个通道。古往今来,亿万斯年,历史的天空中总有那样一些星星,他们因为懂得放弃而闪耀着非同寻常的光芒。

面对亲手参与开创的西汉王朝,面对曾经共患难但难以同富贵的大汉天子刘邦,张良选择了急流勇退,用清贫安逸的晚年阻止了兔死狗烹的悲剧;面对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面对进不能兼济天下,退不能独善其身的彭泽县令,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吟出了孤傲的诗篇;面对毒蛇的齿痕和迅速扩散的毒液,面对生命之钟的倒计时,小男孩选择了斩断受伤脚趾,用脚趾的残缺维护了生命的完整。

正是放弃,使他们趋利避祸、千古留名;正是放弃,使他们池鱼返渊、羁鸟归林;正是放弃,使他们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那么,我想放弃应该是一种智慧。有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话虽然偏激,却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追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本来就是许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正因为如此,很少会有人放弃那些所谓“蜗角虚名,蝇头微利”。遗憾的是他们分不清小利与大利,他们不懂得怎样才能给自己的生命带来更多华彩乐章,所以最后往往是收获甚微,或顾此失彼。

在特定的条件下,唯利是图是小聪明,懂得放弃才是大智慧。故此,才有为了一个目标,舍弃其他目标的专注;才有了经营自己的长项,舍弃自己短项的明智;才有了另起炉灶,舍弃困难重重、决难成功方向的审时度势,才有了“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的警言。“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取舍之间,有时需要多一份理智的选择,少一份盲目的坚持,善于放弃是通向柳暗花明境界的捷径。

除此以外,放弃也是一种境界。乐于放弃的人一定是一位豁达的人,一位大度的人。他懂得放弃,是因为他彻悟人生,笑看红尘。俯瞰于青山白云之上,遨游于五湖四海之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勇于放弃、乐于放弃、善于放弃的人,一定会拥有更多的快乐和成功。

该放弃时就放弃,如此,你将充分领略到生命的绚丽,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快乐。

[模拟批阅]

这篇议论文审题准确,“该放弃时就放弃”,扣住了材料的主旨,可以统帅文题正反两则材料。无论“放弃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的分论点,还是论证中铺排的事例、打的比方、引用的警句等,均切合题意,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内容项评为一类,取25分。文章颇有文采,比喻贴切新颖、排比自然流畅,语言整散结合、明快警策,表达项同样评为一类,亦取25分。

语言特别精练,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圆熟,发展等级评为一类,取9分。总分为59分。

[优秀习作二]

放弃与得到

哲人说过:“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确,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背负太多责任与欲望,若将其全部丢掉,人生将会毫无意义;但不舍弃一些,我们又会不堪重负。这时,放弃就会成为一种尤其重要的智慧。

印度一位小男孩在野外不小心被毒蛇咬了一口,而此时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急救药品,于是他咬紧牙关毫不犹豫挥刀朝受伤的脚吹下去。脚和生命,勿庸置疑都重要,但在关键时刻,他懂得放弃局部才能保住整体,放弃相对次要的东西才能保住相对重要的东西。

这时,放弃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之光的闪现。

我想,当林逋最终决定一生梅妻鹤子之前,他也要放弃一些不愿丢掉而又不得不舍弃的东西。他舍弃了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的机会;他舍弃了光宗耀祖,平步青云的仕途……舍弃了很多很多,但我想他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一句“疏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名句,更是流传千古。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不懂得放弃,也许到了最后,你根本什么都不能得到。

当王小丫问那位参赛选手时,那人也许心中早就蠢蠢欲动。人是不可能没有欲望的,总想趋近完美,但此时最需要的却是审时度势,权衡“进”的可行性。三种答题的辅助方法全部用光,继续答题已失去了保险绳。该放弃时就应果断决定,当弃不弃,必失其得,所以他选择了放弃。让自己理智的放弃,真需要一份豁达,一份大度,一份从容,一份理智。

古人说的很好,“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当我在剪报时,对此感触良深。拿起剪刀,却发现正、反两面我都很喜欢,但无论怎样,我终究会痛下杀手只留一面而放弃另外一面。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若是不剪下来,这报纸终究会变成一堆废纸,终究什么也得不到;而将其中的一面粘在我心爱的剪贴本上,它将伴我一生。这时,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果断地放弃,也就是果断的得到。

知足地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得到。放弃,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模拟批阅]

这篇说理散文同样扣住了材料的主旨,引用警句开篇,开宗明义,阐明了舍弃的原则;印度一位小男孩舍弃脚趾保住生命、林逋舍弃常人人生轨迹得到率性逍遥生活、“开心辞典”选手放弃答题晋级机会保住既定梦想的实现以及自己的剪报选择感受等等,无不与题意切合,主题鲜明突出,内容项评为一类,取25分。

文章呈现一种质朴的风格,夹叙夹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表达项也可评为一类,取25分。

作者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选例准确,议论中肯,观点具有启发性,发展等级取8分。总分为58分。


解析:

[思路点拨与类型指导]

两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开心辞典”答题选手放弃最后一关答题机会的材料是正面的,因为选手能审时度势,为确保既得成果而避开风险,选择放弃;小宝宝在瓶子里抓糖果的材料是反面的,因为他不知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的道理,结果只能是一颗糖也吃不上。两则材料都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放弃和获得”的关系展开的,由此可以概括出材料的主旨:在特定情况下,对所追求的目标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一味盲目追求,可能失去更多。围绕此主旨展开联想或表达感悟,立意可确保准确。

实战中,不少同学只抓住个别关键词“放弃”、“获得”,泛泛而谈,未能抓住材料主旨,结果偏离题意。例如有些同学说:“雄鹰放弃了安逸的巢穴,搏击长空,翱翔蓝天;小溪放弃了大山的环抱,畅游大江,归向大海;王顺友放弃安逸的生活,品读孤寂,感动中国……”用验证法来验证,题目中两则材料强调的都是要“以退为进”,而这些类比和例证都是“以进为进”,与材料有差距,其症结是未分析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未扣紧材料的主旨。

 [审题训练]

有两只蚂蚁想翻越一段墙,寻找墙那头的食物。一只蚂蚁来到墙脚就毫不犹豫地向上爬去,可是每当它爬到大半时,就会由于劳累,疲倦而跌落下来。可是它不气馁,一次次跌下来,又迅速地调整一下自己,重新开始向上爬去。

另一只蚂蚁观察了一下,决定绕过墙去,很快地,这只蚂蚁绕过墙来到食物前,开始享受起来;而另一只蚂蚁还在不停地跌落下去又重新开始。

观点:

分析、假设:

参考观点:

(很多时候,成功除了勇敢,坚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也许有了一个好的方向,成功来得比想象的更快。)

  雕刻 一位雕刻家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他用手中的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一个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不一会儿,雕像逐渐成形: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美丽的少女出现在面前。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边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说:“石头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把我心中的女人用刀给搬到这石头上来了。”


解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画竹的人应该成竹在胸,那么雕刻的人也应胸中有自己所要雕刻的印象。这种功夫的练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必须坚持不懈,日积月累,这样一来水滴石穿,功夫也就到家了。同理,学生要想写好一篇佳作,就应在头脑里认真构思,打好腹稿,然后才能一气呵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高超的功夫来之不易,没有平时刻苦学习,是不可能笔下生花,文思泉涌的。

阅读下面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集着一群虔诚的弟子。一天,他吩咐弟子到河对岸的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来到河边一看,目瞪口呆: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河面波涛汹涌,根本无法渡河。弟子们只好空手折回头禀报师傅,而一个小和尚却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我就顺手把树上一个唯一的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立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解析:

写作参考立意:1、众弟子:回避危险,保存实力,不作不必要的牺牲,提炼立意——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明智的选择)。2、小和尚:没有只盯着河水,不把砍柴当成唯一收获,摘下一个苹果,提炼立意——突破思维定势,让收获丰富,让人生丰富。3、老和尚:选择了小和尚做自己的衣钵传人,可谓明智,提炼立意——能知人,善用人,是继往开来的大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放”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组成很多词。

①“放手”这是一种管理方法,作为领导,不必事必躬亲;松开手,把处理权“放”给手下,反而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②“放眼”这是一种观察方法,“风物长宜放眼量”可以少一些牢骚;放眼远观,可免做井底之蛙;放眼风景,可舒目怡情。

③“放飞”这是一种教育方法,作为家长老师,无须将孩子囿于狭小的天地里,而应大胆地“放飞”,让孩子锻炼出强健的翅膀。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感受,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解析:

从“放”的三个义项来看,写作有三个基本方向:

一、管理要有艺术,给别人留下潜能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别人的积极性。

二、看待事物目光要长远,不能鼠目寸光。

三、教育要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孩子成长的藩篱。

可以选择这三个义项中的一个切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运用自己储备的各种素材,构思行文。但文体必须是议论文或记叙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