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桑园寄子
晋代的邓攸为避战乱,带着弟媳妇和儿子、侄儿逃难。途中弟媳妇被乱军冲散,年迈体弱的邓攸难以兼顾两个幼小的孩子,便忍痛把亲生儿子绑在一棵桑树上,背着侄儿继续逃亡。幸亏在不久之后,后面赶来的弟媳妇发现了邓攸的儿子。婶侄二人在逃出潼关之后又巧遇邓攸,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无
解析:
人的一生,不知要面临多少抉择:大与小,多与少,美与丑,重与轻,易与难,利与弊、亲与疏……其中无论哪一种抉择,大概都很难超乎人之常情。选择利于己的,为人的本性使然,本无可厚非;选择利于人的,也不太难做,古今中外大有人在。逃难途中,邓攸在两个小孩只能带走一个的抉择中,选择了侄儿而放弃了儿子,这不会比在生与死面前选择死来得轻松。这刹那间的抉择,足够让人惊心动魄,足够让人扼腕长叹,更足以让古今所有为了自身利益而骨肉相煎的人们汗颜。
阅读下面一首哲理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光和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无
解析:
【立意提示】
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虽有“阴影”,“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妙文。
阅读下列文字后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接近1000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经数十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长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了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也许最微不足道的东西竟然是最有杀伤力的!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联系实际作文,不少于800字
无
解析: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而且是“不停止”的“攻击”可以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最微不足道”的东西有潜在的巨大危险,但由于被忽略,因而“最有杀伤力”。
如果这世间真的有轮回,那么,你将选择怎样的一个新的生命?是一只盘旋的鹰,一条快乐的鱼,一只轻盈的蝴蝶……还是仍旧做一回现在的你?
请展开联想,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这是一个假设类的想象作文,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我们知道,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想象的参与。
关键是想象要合理。可以借来生反思今生,如环境污染,如人情淡薄,如关系、金钱至上等等丑恶现象,来生不希望再有。
阅读下面的短诗《沙》(苗得雨),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
略
解析:
这首哲理诗十分耐人寻味。“沙”是平凡的,“金”是高贵的,然而“金”却孕育于“沙”中。也就是平凡中孕育了伟大。这样立意就容易多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正在越变越大;建筑物的高度已达到510米,游艇上的活动面积有3个足球场大,飞机客仓能安置650个座位…… 于是引起了人们对“大”的思考和议论“越大就意味着越好吗?”
“大,又有什么不好呢?”
……
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文题(不要写成诗歌)。 (2)力求思路开阔,可以说古论今,也可以预估未来,只要与“大”有关就行。 (3)作文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大”与“小”相对,写“大”就离不开“小”。可以写反面的例子,如一些干部好大喜功,一些人追求大的的成就,追求一鸣惊人的人生;也可以写企业做大的做法,如兼并、扩张;还可以写人生要大气,要大度……
阅读下面给出的这篇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著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连城。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这时,提琴家一挥手,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提琴家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现在,请大家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无
解析:
1、可以认证不能看重表面,而要注意实质。
2、可以论证事业成败,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3、可论证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60分)
建筑专家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各景点之间的道路,绞尽脑汁,修改了50多次,始终不满意。
一次,他到法国南部游玩。路上 ,他看到无数葡萄园主把葡萄提到路边兜售,而很少有人停车购买。车拐入一个山谷,那里停着许多汽车。原来那是一个无人葡萄园,只要投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而且,他得知,在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这个葡萄园的葡萄总是最先买完。格罗培斯立刻掉转车头,返回巴黎,给施工部门发电报:不设道路,遍撒草种。
不久,整个乐园的空地被小草覆盖。半年后,草地上踩出许多小路。格罗培斯让人按照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这个设计,后来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这则材料涉及发现、发明两方面的问题,可以写一个方面。格罗培斯善于观察,把握事物特点,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规律——发现。他善于遵循规律,大胆创新——创造。
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代枭雄拿破仑留给后世的诸多名言中,“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大概算得上最深入人心的一句,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请看下列一组社会特写镜头。
镜头一:父母指责子女:人家能考100分,你凭什么只考90分?言下之意,不想考第一名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
镜头二:记者采访刚获得铜牌的运动员:你没有获金牌,是不是觉得很遗憾?言下之意,不想拿金牌的运动员就不是好运动员。
镜头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却说,为拿诺贝尔奖金而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如此看来,“不想拿大奖的科学家就不是好的科学家”,这个说法就不对了。
镜头四: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最近说,他不想自己开公司。如此看来,“不想当老板的员工就不是一个好员工”,这个说法也不对了。
面对“拿破仑定律”,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你有何感想和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
略
解析:
四组镜头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前两个镜头是赞同拿破仑的观点的;后两个镜头不赞同他的观点。考生就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如果赞同拿破仑的观点,可以从自信是力量之源的角度立意;如果反对拿破仑的观点,可以从过分的自信就是自负的角度立意。
解脱烦恼 有一个青年人被烦恼缠身,四处奔波,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他见山脚下绿草丛中有一牧童在悠闲地吹着笛子,便上前去询问:“你那么快活,难道没有烦恼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就没有了。”青年人试了试,烦恼仍在。于是他继续寻找。他在山洞里遇见一位面带微笑的长者,便又向他讨教解脱烦恼的秘诀。长者笑着问道:“有谁捆住你没有?”青年人答道:“没有啊?”长者说:“既然没人捆住你,又何谈解脱呢?”青年人一想,大悟,原来是自己被自己设置的心理牢笼束缚住了。
略
解析: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可以这么说,烦恼和忧愁每天无时无刻都在困扰着人们。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理。如果一个人长期陷入烦恼的旋涡之中,被它纠缠的话,那么将一事无成。其实烦恼只是一种心境而已,假如你把它当作一件乐事、喜事、考验人的事,那么这苦中不就有乐了吗?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被烦恼缠住手脚而动弹不得。让思想冲破牢笼,就是让乐观主义精神占据我们的思想阵地,那么烦恼就会烟消云散了。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