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小小说,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去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运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无
解析:
如果说故事属于“俗”,那么小小说属于“雅”;如果说故事求“趣味”,那么小小说求“含蓄”。小小说写得简练,而在简练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容量,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维空间。小小说讲求含蓄,常常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体味作品。小小说篇幅短小,情节单一,却富有艺术性、可读性。写作小小说要精心构思,如取材真人真事,可进行艺术加工,有所取舍,有所改造,有所生发,有所综合。上面的材料是一篇小小说,寥寥数语却一波三折。在此基础上扩充为800字以上,仍然要求是篇小小说。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保留原情节;二要确定在何处增添情节内容;三要进行必要的描写;四要尽量多留一点含蓄。
从前有个国家,境内有一眼泉水,名曰“狂泉”。国内的人吃狂泉的水,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只有国王不吃狂泉的水,没发狂,言行举止都很正常。
可是,发狂的人认为国王没有发狂是得了发狂病。于是,大家商量,一定要为国王治发狂病。他们冲进王宫,把国王捉住,摁倒在地,用艾火烧,用银针刺。
国王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只好到狂泉舀了一瓢水喝下去。国__喝下狂泉里的水,便发狂了。
于是,这个国家君臣上下没有一个不发狂的。大家手舞足蹈,十分高兴。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无
解析:
对这则材料、该先读懂它的意思.再用简洁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它的意思是:国人因饮“狂泉”而发狂。又迫使国王发狂。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分析,国人发狂是不正常因行为,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反而把国王的正常认为是反常。由此概括它表现出来的一般意义,即不正常的东西如果成为一股潮流就会改变一切。再深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要使行为正常、不畸形,只要意志坚定,远离畸形,那么被同化的危险性就小些。那精神畸形呢?它如果形成一股强大的习惯势力,就具有惊人的同化作用。它会从思想上、精神上改变人、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不正常的轨道。可见,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跃进”“__”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因此,我们应对这种畸形思想进行持久的、不折不扣的斗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饶舌的鹦鹉
一位海员在出航前把一只会说话的鹦鹉送给了邻居。新主人发现这只鹦鹉老说些脏话,就设法教它一些文明用语,但总是无济于事。
一天,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劣行不改的鹦鹉又出口成脏。新主人一怒之下把它关进了冰箱的冷藏室。几分钟后,他打开了冰箱,只见鹦鹉冻得直发抖,便问道:“这下你该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了吧?”鹦鹉回答说:“他妈的,如果我说了不该说的话要关到冰箱里受罚,那么,冰箱里的鸡犯了什么错,居然被拔了毛关进来?”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无
解析:
有些人无可理喻,惩罚也不能奏效,那是因为他们“积劣”太深。“积劣”太深,往往是环境使然。一个人如果处于一个不良的环境太久,对不良的东西耳濡目染,司空见惯,那么他所形成的恶习也就会根深蒂固。当年孟子母亲为了让儿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成长而三迁其居的良苦用心被历代传为佳话,就足见环境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桑园寄子
晋代的邓攸为避战乱,带着弟媳妇和儿子、侄儿逃难。途中弟媳妇被乱军冲散,年迈体弱的邓攸难以兼顾两个幼小的孩子,便忍痛把亲生儿子绑在一棵桑树上,背着侄儿继续逃亡。幸亏在不久之后,后面赶来的弟媳妇发现了邓攸的儿子。婶侄二人在逃出潼关之后又巧遇邓攸,一家人才得以团圆。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无
解析:
人的一生,不知要面临多少抉择:大与小,多与少,美与丑,重与轻,易与难,利与弊、亲与疏……其中无论哪一种抉择,大概都很难超乎人之常情。选择利于己的,为人的本性使然,本无可厚非;选择利于人的,也不太难做,古今中外大有人在。逃难途中,邓攸在两个小孩只能带走一个的抉择中,选择了侄儿而放弃了儿子,这不会比在生与死面前选择死来得轻松。这刹那间的抉择,足够让人惊心动魄,足够让人扼腕长叹,更足以让古今所有为了自身利益而骨肉相煎的人们汗颜。
阅读下面一首哲理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光和影
杜运燮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
阴影会更引人注目
但他朝阳的一面
总在反射着亮光
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
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
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
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无
解析:
【立意提示】
很美的诗篇,很有诗意的话题,也必然引发考生诗意的思考。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走进阳光”与“躲避阳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一种虽有“阴影”,“ 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一种虽没有“阴影”,“ 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走进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的人生姿态。“躲避阳光”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退缩,是逃避,是不思进取,更是消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首诗给我们的有正面的积极的思考,也有反面的消极的反思。这两个方面皆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想深想透,巧借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感受与体验,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妙文。
阅读下列文字后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接近1000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经数十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长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了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也许最微不足道的东西竟然是最有杀伤力的!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联系实际作文,不少于800字
无
解析: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而且是“不停止”的“攻击”可以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最微不足道”的东西有潜在的巨大危险,但由于被忽略,因而“最有杀伤力”。
如果这世间真的有轮回,那么,你将选择怎样的一个新的生命?是一只盘旋的鹰,一条快乐的鱼,一只轻盈的蝴蝶……还是仍旧做一回现在的你?
请展开联想,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这是一个假设类的想象作文,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我们知道,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想象的参与。
关键是想象要合理。可以借来生反思今生,如环境污染,如人情淡薄,如关系、金钱至上等等丑恶现象,来生不希望再有。
阅读下面的短诗《沙》(苗得雨),根据诗的意境,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联想与想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世上好像—— /只有沙最不值钱 /然而,最宝贵的东西——金,/就在它的里面。
略
解析:
这首哲理诗十分耐人寻味。“沙”是平凡的,“金”是高贵的,然而“金”却孕育于“沙”中。也就是平凡中孕育了伟大。这样立意就容易多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正在越变越大;建筑物的高度已达到510米,游艇上的活动面积有3个足球场大,飞机客仓能安置650个座位…… 于是引起了人们对“大”的思考和议论“越大就意味着越好吗?”
“大,又有什么不好呢?”
……
要求:(1)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文题(不要写成诗歌)。 (2)力求思路开阔,可以说古论今,也可以预估未来,只要与“大”有关就行。 (3)作文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大”与“小”相对,写“大”就离不开“小”。可以写反面的例子,如一些干部好大喜功,一些人追求大的的成就,追求一鸣惊人的人生;也可以写企业做大的做法,如兼并、扩张;还可以写人生要大气,要大度……
阅读下面给出的这篇短文,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著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连城。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这时,提琴家一挥手,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提琴家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现在,请大家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无
解析:
1、可以认证不能看重表面,而要注意实质。
2、可以论证事业成败,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3、可论证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