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朝圣者三步一跪,五体投地,匍匐于地,用额头和胸脯抚摸着脚下的土地,朝心中的圣地而去。不畏炎炎烈日,无惧风霜寒雪,忘却疾病焦渴,甚至付出生命。路的尽头依然是路,远方的远方比远方更远。他们的目光映照着皑皑白雪,落在雪山之巅。
朝圣者说,佛呀,我千里迢迢而来,耗尽几年的时间,以三步一跪,五体投地的大礼,来赴你一面之约,请赐我幸福和安祥……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德国多蒙特德的一家博物馆内,珍藏着德国已故艺术家马丁·基彭贝尔格的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黑盆。黑盆被固定在一个高约2.5米的木架上,盆里的白色物质体现的是从屋顶滴落下来的液体,整个作品的主题是“当屋顶开始滴漏时”。约翰娜是博物馆刚雇佣来的清洁工,她在打扫展区清洁时看到了被“弄脏”的黑盆,于是非常认真地用抹布将盆里的白色粉末擦去了。这件艺术品的保险金额是80万欧元,约翰娜一擦就擦掉了80万欧元。媒体在采访博物馆馆长维腾格尔时,维腾格尔的回答出乎人们意料:“我们不会追究约翰娜的责任,除了将打扫展馆卫生时该注意的事项传达给她;也许在约翰娜眼中,这个盆只是需要打扫的物品。”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勇于承担(担当) 反省 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1997年,著名台湾编舞家林怀民率领舞蹈团队“云门舞集”在京演出。演出开始前,他再三请观众不要摄影,但演出刚开始三十秒,一道闪光灯就让大师的劝导成为空话,愤怒的林怀民立即停止渐入佳境的表演,合上了大幕。
材料二:2012年10月,襄阳 67岁的胡某在公交车上与52岁的田某因座位起争执,继而发生肢体冲突。在冲突中胡某突发疾病,经救治无效去世。田某被警方带走审查,由于身体原因未被拘押。不想,十天后,田某也因病去世。
材料三:台湾作家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写道:“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篇网络小说叫做《小人物的江湖》,文中的女主角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重生之后,发现自己依然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没有美貌,没有家世,没有聪明的脑袋。家里只有两个老实到可怜的父母和一个聪明到可恶的弟弟。”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小人物,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专注于社会精英,忙着去仰慕别人,却忘了其实小人物也有大情怀。
请以“小人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世人皆知钱钟书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夫人杨绛比钱钟书出名更早。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希望借此安心治学。《杨绛文集》出版时,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信息;(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意解读】材料有两个比喻性的说法,一是“隐身衣”,二是“清水”,只要是围绕此二者来立意都可以认为是合适的。对“隐身衣”的理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专心治学。由此可以这样立意:低调淡泊;沉潜专注;拒绝喧嚣名利等。对只做“清水”的理解:不浮夸。由此可以这样立意:拒绝炒作;保有本真。
下列立意属偏题:谈从实际出发的;只谈隐居、躲避世俗而不涉及沉潜专注的;其它脱离材料主旨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接要求作文。
孔子曾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予人”。他认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必施加给别人,那么,“己所欲”(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否就应该施加于人呢?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题意解读】
1.“自选角度”:表现出题目的开放性。
2.材料中“是否”包含有三个角度:①己所欲,施于人;②己所欲,勿施于人;③己所欲,未必施于人。前两个角度非常明确,第三个角度则必须有辩证性。
3.“谈看法”则意味着必须就事论事,不可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然后甩掉材料进行分析。
4.“己所欲”中有“己”,“施于人”中有“人”,所以必须体现“己”与“人”的关系,二者不可割裂
审题立意参考:①己所欲,慎(择、慧、智、思)而施于人。②己所欲,未必施于人。③己所欲,可施于人也。④己所欲,不必(可)施于人。⑤己所欲,可施于人。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说,人生有三“得”,即学习时沉得住气,成功后弯得下腰,失败时抬得起头。这三“得”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对上述“三得”,你有何体验或思考?请选择其中的“一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得少于700字。
【题意解读】首先要注意每“得”前面的限定语:“学习时”“成功后”“失败时”,这三个限定语既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如“学习时”),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诸如成功与失败的人生态度方面的问题,体现江西卷命题基本思路。其次,为了防止学生以材料为纲而拼凑成文,只要求学生写其中“一得”,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
如果写第一“得”,只要是写学习时要沉得住气,如记叙学习时沉住气的表现或具体做法(如能拒绝__,能心无旁骛,能放下包袱,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等),或论述为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沉得住气的原因、意义等;
如果写第二“得”,只要限定在“成功后”这个特定的语境下讲“弯得下腰”,第“二得”实际是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对待成功的问题,“成功后弯得下腰”可以理解为“不过分沉醉于暂时的成功而停止不前,仍需‘弯得下腰’继续前行”,或成功后不能自负、自傲,甚至功劳独揽,否则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如果写第三“得”,只要限定在“失败时”,论述为什么要“抬得起头”,或阐述如何“抬得起头”,或记叙“抬得起头”的表现即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一些人有一种喜爱使用储蓄罐的情趣,他们把一角伍角的硬币投入其中,日积月累,居然有了相当可观的数目,可以派上大用场。其实,人的心灵也是一个储蓄罐,如果你经常向它注入诚实、谦虚、无私,它会赋予你崇高的精神和人格。
请根据这段话的含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题意解读】
一、整体立意:
1.谈积累的重要性。
2.积累正能量,去除负增长。
二、正面立意:
1.储蓄美好心灵,成就崇高品德。
2.时刻储蓄好心情。
3.积累每一个小目标的成功,最终将会实现我们心中那个宏伟的目标。
4.将正确的做人处事的良好态度储蓄起来,这就树立了自己在世人面前的高度。
三、反面立意:
1.若在心中积累怨气、欺骗和狂妄,自己将会变得面目可憎。
2.常给心灵洗洗澡,不要让它积累起污垢。
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对一个人做好评,人们往往这样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很精彩的人。”大家往往以这个标准来判断跟谁交朋友。这里的“有意思”,用英语说就是Interesting,不过这个词的内涵远远不止是“有意思”。反过来的说法你一定听过,对一个人作差评时,人们往往这样说:这个人真没意思!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题目解析: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有意思是的人”的内涵。“有意思的人”应该是优秀的人的代表,是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人、一个有趣的人,是一个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的人,是一个内心世界强大而丰富的人……反之,则是无意思的人。如一个怯懦的人,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学生可以从正面来写,我们应该做一个有意思的人,也可以从反面来写。符合题意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点拨】
(1)着眼于懂与不懂的辩证关系。材料中,“不懂”出现了三次,“都懂”出现了两次。因此,立意的关键就是对“懂”与“不懂”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剖析。__说:“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懂与不懂之间,懂与不懂都是收获,懂与不懂都需求真务实。
参考题目:《在懂与不懂之间成长》《人生应该不懂》《不懂是种回归》《人生是走不完的宇宙》《我该怎么读懂你》《回眸依旧迷蒙处》《了解方知无知》《活在当下,做好自己》
(2)强调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材料对“懂”与“不懂”的解读是按年龄段顺序排列的,“人,认识你自己。”巴特神庙上的一句话可用来诠释:人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是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对生命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参考题目:《认识你自己》《认清自我花自开》《经历让人认清自己》《心如明镜台》《经历让人认清自己》《人生是一场探索》《人生在于不断探索》《磨炼后方悟》
(3)学无止境,虚怀若谷是人生真谛。材料中出现了两个“认为”,一个“以为”,一个“知道”,一个“觉悟”,提示我们,可以考虑人生阅历层面。
参考题目:《人生在于不断探索》《在无涯中求知》《人,认识你自己》《学海无涯,谦虚作伴》《心纳天地,志存高远》《回到原点》《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然后知不足》
(4)有限与无限。材料中的“都懂”与“一切都不懂”是围绕“人生”展开的。可考虑对生命哲理意义的辩证分析。如: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参考题目:《懂与不懂》《生命的本色》
作文都是为人生,作文中要思考人应该怎么活,以怎样的姿态把握人生,关注人生;整体把握材料,由果溯因,注意扣材料;写作中,要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人生,如果只有几个古人在那儿演绎,是一种缺憾,或许也是一种灾难;结构层次,层层推进,每部分有分论点,有观点,有阐释;注意思维,不要一味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