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作文(60分)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连做梦都在希望,”石头对泥土说,“希望像你一样,身上长出青青的芳草、茂盛的林木,可是始终不能如愿,你说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泥土笑了笑说,“从你的身上几时能吸收一点养分?”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不得脱离材料的含意;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③不要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心灵成长需要营养

王振民介绍说,孩子的成长包括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身体的成长,要吃五谷杂粮,要汲取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等各种营养元素,心灵的成长也需要均衡的营养,这些营养便是: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

一项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很多人都以为会是“玩的时间多一些”、“多给零花钱”之类的回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3671名被调查学生中,有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肯定自己,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说其他孩子比自己强。

 “这项调查意味着,哪怕是一个孩子,被认可的心理需求也会胜过对金钱和娱乐的渴望。”王振民认为,被肯定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关键,孩子在肯定的家庭与环境中成长,对于养成坚毅的品质、树立自信心十分有利,可是现在一些父母却吝啬给孩子以肯定和赞美。比如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来到父母面前时,父母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不错,考得很好!不过千万不要骄傲,一次考100分算不了什么。”如果孩子的语文考了100分,有的父母又会说:“语文考得不错,可是看看你的数学,怎么就那么差呢?”正是这种有意无意的否定,把孩子心中的求知之火泯灭了,而另外类似“笨蛋”、“废物”之类的词,对孩子的自信心有着更强大的“杀伤力”。

自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基础。王振民建议家长应该把以下4个方面的自由还给孩子:安排时间的自由、使用零花钱的自由、读书的自由、兴趣的自由。之所以说是还给孩子,是因为目前许多家长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意志、喜好替孩子做决定,但往往却不是孩子自己所喜欢的、适合的或者擅长的。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便是,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里,一些孩子学习的内容多是家长的兴趣,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兴趣,这样的结果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主要培养孩子与自然、与社会相容的能力。王振民说,社会能否容纳你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他的表达能力、自控力、适应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决定了他受人欢迎的程度,是否善良、友爱、尊重他人,是否能承受压力、坚持不懈等。父母们不仅要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还要帮助他处理好师生之情、朋友之情等各种情感。对孩子投入百分之百的爱没错,但是必须讲究艺术,讲究科学。第一,不能溺爱;第二,掌握好分寸。简单说就是要爱到知心贴心的程度,爱到孩子有心里话愿意告诉你的程度。同时还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交友方面一定要用尊重、保护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情感,绝不能疑神疑鬼,妄加指责。

宽容可以培养孩子的胸怀和胆识,可是一些父母,习惯于翻来覆去给孩子找错误,总觉得孩子这也不对那也不好。家长的这种不宽容和一味指责的态度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对抗和逆反心理。王振民提醒家长,应该提倡的宽容,不仅是指对孩子犯错误、说错话的宽容,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生活态度、人生态度的理解,对孩子独特个体的尊重。孩子在宽容的环境中,会逐渐形成广阔的胸怀,也就会有胆识直面错误、改正错误,尝试新的事物。所以,如果家长和孩子的观点、观念不一样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地批判和否定。

王振民认为,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梦想是一大动力。

有了梦想才能超越,才能摆脱平庸。一些父母面对孩子的梦想时会说“这是不切实际”。他们不明白,正是有了梦想,不切实际才有可能成为实际。父母不仅不应该打击孩子的梦想,甚至还要学会给他们以梦想,让他们在无数个梦想中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即使孩子的有些梦想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实际,父母也应该保护这种宝贵的梦想精神,因为你若是嘲笑孩子的梦想,你就打消了他创造的动力。

【解析】

试题分析:

解读上述材料的内容,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审题立意:

从石头的角度来看,可以立意为:每个人都要敢于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希望。

从泥土的角度来看,可以立意为:梦想不是空想,梦想应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4.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 “开心辞典”现场,每过一关主持人王小丫总是问选手,继续吗?如果继续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想;一种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点,已有的梦想会得而复失。一位选手很幸运,一路答对了9道题,但去掉个错误答案、打热线给朋友、求助现场观众,他都用过了,自己原定的家庭梦想都已经实现。王小丫问:“继续吗?”“不,我放弃。”他说。 “真的放弃吗?不后悔?”王小丫一连问了三次。他连犹豫都没有,笑着回答:“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我已经得到了。”

材料二:有个小宝宝,伸手到一个装糖果的瓶子里,尽可能多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把手收回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退出来,急得大哭。爷爷劝他说:“宝宝,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就很容易出来。”

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如果只想获得,不懂放弃,也许失去得会更多,或者什么也得不到。请根据你对这两则文字的联想或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小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们一定要去坚持吗?

当然,不去坚持何以屹立在众生喧嚣的尘世!没有经历千辛万苦的意念又怎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不懂坚持又怎能摆脱碌碌无为的状况达到自己的目的?古亦传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道理是不容置疑的!我并不否认!我也深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必要的坚持是成功的人士所必要的。但不知是不是因为尘世喧嚣遮掩了人们的视听,“坚持”这个名词也就渐渐地被人们所膜拜,“坚持”似乎变成了一种虚荣,明知结局是失败也不愿选择放弃,认为放弃就是失败者,与“放弃”二字拒而远之。

然而生活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鱼与熊掌往往是不能兼得的,我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多。因为贪恋虚名,不愿意放弃,所以我们失败了。那么,我们是时候学会勇敢放弃了,放弃不代表失败,是为了寻找生活中的充实;放弃也不是舍弃,它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一成不变的坚持不一定是对的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意孤行。古语亦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不是懦弱,是一种长远的策略,是为了“伸”得更远。哲人说过:“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确,人生在世,每个人都背负太多责任与欲望,若将其全部丢掉,人生将会毫无意义;但不舍弃一些,我们又会不堪重负。这时,放弃就会成为一种尤其重要的智慧。

所以坚持不了就放弃吧。战国时期,帮助越王勾践复仇成功的有功之臣范蠡没有贪图荣华富贵。果断放弃大好前程隐姓埋名转战商业,终成为一代商神,其他不愿放弃前程的大臣终被送上断头台。因为他看出了越王并不想与他共享荣华,因此他亦不再痴傻地坚持他在大国的地位了,毅然放弃了在大国的虚名,选择了另一条大道,可能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但他用事实告诉了我们正是放弃,使他趋利避祸、千古留名。坚持不是一意孤行,其实放弃也是一种智慧。生活还有很多不如意,我们不一定都要去坚持,有时要学会放弃,在放弃中找到更好点的选择。我们也是时候放下了。

为什么一定要去坚持?“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之举。

【解析】

试题分析:两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前者选手放弃最后一次答题机会的材料是正面的,因为选手能审时度势,为确保既得成果而避开风险,选择放弃。后者材料是反面的,因为他不懂得有所放弃才会有所获得的道理。

立意1:放弃是一种智慧。

立意2:有舍才有得。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号称世界上最穷的总统乌拉圭总统穆希卡火了。一名中东地区的酋长提出用100万美元买下他那辆1987年出厂的天蓝色大众甲壳虫。消息一出,那辆汽车的照片在乌拉圭社交媒体上大肆传播,人们竞相讨论穆希卡是否会借机大赚一笔,因为一些人估价,那辆“破车”最多值千余美元。

多年来,那辆天蓝色甲壳虫一直是他朴素生活方式的象征。当选总统后,穆希卡每月把自己90%的薪水捐献给国家社会福利项目,每月捐献额相当于1.2万美元。他自己保留的一部分,刚刚超过乌拉圭民众的人均月收入775美元。2009年当选总统后,他不住总统府邸,坚持居住在首都蒙得维的亚郊外一座农场,睡在一间摇摇欲坠的板房里,农场外只有一条仅够一辆汽车行驶的土路。

对此,引发了同学们的议论:有人认为,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炒作已是司空见惯的了,不值得大惊小怪;有人认为穆希卡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为竞选下一届的总统采用的宣传策略;也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我所有,活得自在,值得点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生命的价值

万物皆有生命,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就有它本身的价值,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是靠自己去努力创造的,才能使生命的价值慢慢地提高,而不在于失败后的垂头丧气、失去勇气的力量。  

春天里,是万物复生的时节。一朵灿烂的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楚楚动人。可是,等到秋天一到,它便枯萎了,完全失去了勃勃生机,凋零的花瓣落在土地上,多可怜啊!但是,当人们想起它来时,想到的却是当时艳丽的鲜花啊!我们知道,鲜花虽然美,但是却有凋零的时候,为什么人们想起它来时,却想的总是它的美丽呢?其实啊,是因为鲜花供人们欣赏,美丽的笑容让人们看了有好的心情,令人流连忘返啊!因此做出了奉献,人们是不会忘了它的好,想的也是它的美丽。而人也一样,只要你为人们做出了奉献,别人永远都不会忘了你。这也是生命的价值——为人们做奉献。 

我特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貌并没有其它花儿的美丽,没有那神气的魅力,但是它那坚强意志却一直让我感动。我家也养了一盆仙人掌,绿色的身躯是显得那么勃勃生机。这仙人掌啊,十天不喝水也能够坚强地活下去,而且,它还能够拿来治病救人呢。就说它那顽强的精神就已经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你可知,仙人掌体现出的还有那种珍惜自己生命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一提,我们要向它学习,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无法挽回,就如时间一样,好比东流水,只有流去却无流回哪!我们又为什么不像仙人掌一样呢!在困境中顽强,在绝望中找回自信,在迷失方向中寻找,就算找不到回家的路,也不会轻易放弃希望呢! 

啊,仙人掌! 

海边上的贝壳,精致而又美丽,谁会想到它曾经还藏着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呢?虽然贝壳里的小生命已经死去了,就连曾经留下的痕迹也渐渐暗淡下去,最后,痕迹也消失地无影无踪了,生命的价值。可是,它所留下的却是精美和一丝不苟的贝壳,不仅壳上的花纹细致,而且贝壳坚硬,真是一件艺术品哪!可想而知,我们也该为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够留下一点回忆,好让日子过得充实,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些色彩。 

生命既如此,不如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奉献,让生活过地充实啊!回头望,人生一场梦,却充满精彩,也无怨言了,毕竟自己付出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也不会白白走一遭了! 就让我们从珍惜时间开始,为自己的一生添加色彩!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这就是人生的价值,自己本身就是财富,是需要去创造的。你何尝不让自己的一生都五彩缤呢?

人生一场梦,何不让梦境变得多姿多彩呢?当你渐渐衰老的时候,回头望,却发觉原来日子还过得很充实,也不会后悔莫及了。

当你遇到艰难时,你要向“霍金”一样,与困难做斗争,向命运下挑战书;当你为自己曾经浪费时间而后悔万分时,你必须从此时此刻开始珍惜时间,因为“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哪!

生命只有一次,需要你去珍惜,去绘画得更有价值、有意义。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根据材料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材料叙述了乌拉圭总统穆希卡的勤俭节约、献爱心的生活作风,他的这种作风引发了热议,因此可根据人们的热议进行构思立意:

1.要有勤俭节约、生活朴素的作风

2.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精彩

3.人人都要有爱心,共创和谐社会

4.生命的价值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最美的月季

伟大的摇滚乐园披头士成员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怎样的胆量和勇气?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恒心与大度?

它们却在你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你知道不能改变自己。你已经走了太远,在被软禁的第六年,丈夫因疾而终,却无法在临终与妻相依,因为政府的阻挠,你只看见丈夫临终时录的视频。但你知道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山水相闻生死两隔的牺牲不足挂齿,如果动摇,岂不负了爱人的遗望?你知道这个世界这个国家必须要改变,听听民众对民主的诉求,听听内心对改革的渴望,听听世界对发展的呼唤?你知道你不能改变自己,一个瘦弱肩膀必须承载着人民的希冀,做普通女人想都不想的事。当你软禁结束重回公众视野,建起身处二层平房的党派办事处,热情激昂地宣讲着对民主的设想,未来的光明,你知道,这个国家需要你,这个世界需要你。

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昂山素季,缅甸民主党的领袖,一位年过花甲的女士,却有着年轻人的坚毅,充满活力的双眸。

有时候你却必须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暂时无法改变的世界。在被软禁之初,你迷失了方向,是否该坚持自己心中坚信的路?你会暴躁、会无奈,没有电视、电话,只能孤零零地在自己过于朴素的家中和自己的一小块花园漫步。但你渐渐明白了,意志绝不能消磨,人民还在外面等着她的出现。于是她静下心,用仅有的收音机听着外面的世界,一天的时间都花在看书、冥想和种花上。 把一朵鲜艳的月季别在头发上,成了你的标志,彰显你宁静的力量。你不再彷徨,不再急躁,而是更坚定沉淀着地自己的力量准备给缅甸__政府更有力的一击。

你,昂山素季,穿着相互的缅甸服饰,有着宁静微笑。如同月季花般美丽。

你不改变自己,因为你坚信自己的脚步,把自己的祖国改变成更好的民主世界;你改变自己,因为你要沉淀心灵,厚积薄发,不至于在这浮世中迷失自我。

你是一名伟大的女性,当你在清晨接下一朵新鲜的月季别在头发上的时候,你知道,缅甸新一天的希望就要照耀过来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材料提示了写作的范围,围绕“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行文皆可。

明晰关键词

改变:改换,更改;变化,使事物产生显著的差别。改变,要强调变化较大,不同于改良、改善。“改变”这一动词暗含现状有不合理之处,或自己与世界有冲突,有矛盾,有不相容之处,有需要改变的必要。

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或指:社会的形势、风气。自己:指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世界”与“自己”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行文时前者明晰,前者是相对于“自己(个体)”而言的客观外部世界,可以泛化为“社会、生活、环境、体制、观念、状态”等。后者应明晰“自己”的具体对象,如“为人、性格、做法、理念、价值观”等等。

(3)约翰·列侬句子理解:约翰·列侬的话提供了他对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关系的看法,结合提示语“以上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来理解:写作者可以完全在列侬的看法内写作,也可以在列侬所讨论的话题范围内写作,即只要是谈“改变世界”、“改变自己”、“探究二者关系”几种中的任意一种均可。

(二)、立意

1.符合题意

(1)改变世界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意思是在你不能改变自己的情况下,你就改变世界。本句强调的是改变世界,这是一种勇者、有魄力者的表现。例如:马丁·路德·金不改变自己的理念,一生从事于反种族歧视,改变了黑人的处境;乔布斯不改变自己的性格,开发苹果改变了这个世界;爱因斯坦不改变自己的探究精神,发现了相对论,改变了世界;王安石不改变自己执拗的个性,以变法改变了宋朝的政治;__不改变自己的意志,缔造了新中国;等等。

(2)改变自己

“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意思是在客观情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就改变自己。本句强调的是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智者的表现。例如:苏轼不能改变朝廷不重用他的客观现实,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林则徐面对无法改变的朝廷积弱局面,他改变自己投身造福百姓的民生中;刘伟不能改变的残疾的客观现实,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旭日阳刚面对暂时无法改变的地位,以歌声来让自己快乐;等等。

(3)建立“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间的联系

条件关系: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

并列关系:既要改变自己,也要改变世界。

目的关系:通过改变自己,最终改变世界。

选择关系: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

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递进关系:既要改变自己,更要改变世界。

……

2.基本符合题意

(1)泛泛谈“改变”,只罗列现象,不分析原因。

(2)简单提一下“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然后全力写坚强、乐观、战胜挫折等其他话题。

(3)不能(或决不)改变自己(坚守自己的信念)

(4)不能去随意改变世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以上为符合题意,但适当降档给分,因为“改变”仍为最关键的信息。

3.偏离题意

(1)完全脱离“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的论题

(2)对“改变自己”或“改变世界”的理解完全失误

(三)、行文思路

1)为什么改变自己(世界)?

为了生存、为了更高的追求、为了人生更有意义、为了适应环境、为了让世界更美好、实现双赢……

2)怎样改变自己(世界)?

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改变自己的处世原则、改变自己的心态、有梦想有追求……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喧嚣与安静

自古以来,喧嚣和安静都被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之上,文人墨客间关于二者的讨论不免引发现代人对喧嚣和安静的思考。我认为,这两者不应是矛盾的,而是可以共存的。

喧嚣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常态,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因为有了人们处事的行为方式不同,所以有了喧嚣;因为有了人们思想的迸发与碰撞,所以有了喧嚣。也 因为有了喧嚣,人们有了发展自己更完善人格的机会。当今社会从不缺乏笔锋犀利的时评家,他们对同一件事情的观点可以截然不同,于是引发了大众的热议和思考,亦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的思想系统都获得了重建的砖头,以此构建自己更坚固的思想体系。在人处于安静的状态时,他可以自由地思考却难以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这只可以从喧嚣中得到。有了喧嚣的生活形态,才有了人与人间的密切交往,才促进了人们的自我更新。

然而,超出负荷的喧嚣只能带来人心的浮躁,喧嚣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安静一隅。在人们的喧嚣中,摘得奥运金牌的孙杨因心生浮躁而飞驰于道路,刚刚出道便倍受赞赏的柯震东迷失自我沉溺毒品做出了最不好的示范。如我们终日沉浸在喧嚣中乐不思蜀,便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深知这个道理,厌倦了官场的陶渊明如所有隐士一般归隐深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德国的一家名为“慢时光”的特色咖啡店也会为客人提供免费的茶点,只以客人逗留在店中的时间 收费,旨在为客人提供安静的一隅,他因其远离繁忙都市的喧闹而备受青睐,吸引了当地以及国外的游客。喧嚣中的我们无不需要在安静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喧嚣是品味过安静后对人生的依然热爱,安静是喧嚣过后对人生的释然,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表示在知道获奖的消息后,兴奋不已,这实在是一份对中国人来说特别的荣耀。接连不断的采访纷至沓来,“莫言”这一名字亦在中国乃至外国传播更广。然而,莫言也说,他最希望的是在获奖之后,仍能过上从前的 生活。从前的生活安静,不受打扰。喧嚣亦好,安静也罢,二者兼有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喧嚣让人对生命充满热爱,安静让人感受生命的独特与自在,喧嚣而又安静的人生教会我们理性而又快乐地生活。

本文有以下两个优点:一、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作者开篇即以“我认为,这两者不应是矛盾的,而是可以共存的。”明确观点,对事例的援引能从不同侧面加以挖掘,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内在的本质,从而丰富了材料的内蕴,形散而神聚。正反对比,深刻透辟。二、底蕴深厚,深远蕴藉。文中举出例子,文章有了宽广深厚的人文魅力,增添了浓烈的诗意、厚重的内涵。这种写法,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味道,体现的既是写作的功力亦是人生的境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周国平的话语,意思是,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他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或__,守得住自己的内心。第二段是莫言在2014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观点摘录。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人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嚣。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料中的关键词有两个:“安静”和“喧嚣”。如果把“安静”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把“喧嚣”理解为“喧闹”“热闹”,不作偏题处理。“内容”层面,可侧重对“安静”和“喧嚣”意义的直接解读;“含意”层面,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

关于“自选角度”,学生可以在“安静”和“喧嚣”两者中任选一个作深入思考,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思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6.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理由》,按要求作文。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面对挫折

在这个世界上,有阳光,就必定有乌云;有晴天,就必定有风雨。从乌云中解脱出来的阳光比从前更加灿烂,经历过风雨的天空才能绽放出美丽的彩虹。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些顺利,少些挫折。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当挫折站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开始了选择。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人与人的选择也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挫折,绕道而行,不必为了遇到挫折而难过,也不用去付出些什么努力;我们也可以选择迎接挫折,毫无畏惧,虽然我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可是我们却可收获许多,有战胜苦难的喜悦与兴奋,有“苦中寻乐”的甜蜜,也有了今后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们成长的过程曲折坎坷,总是伴随着辛酸与烦恼。而挫折好比一块锋利的磨刀石,我们的生命只有经历了它的打磨,才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芒。“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了挫折的成长更有意义,挫折其实是一笔财富。多少次艰辛的求索,多少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如同花开花落一般,为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作下了铺垫。成长的过程好比沿着沙滩走,一排排歪歪曲曲的脚印,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只有经受了挫折,我们的双腿才会更加有力,人生的足迹才能更加坚实。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诗歌类材料作文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解读诗歌的旨趣是此题审题立意的关键和难点。这首诗歌以“理由”为题,表达的是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境遇时给自己一个积极、快乐、坦然地面对的理由,因此,给自己找个什么理由、为什么要找这个理由、如何让自己找到这个理由就是考生在文中应该回答的问题。

写记叙文可通过记人叙事表达主题,描写自己或他人在面对困难、孤单、失去等不如意时,如何找到什么样的让自己积极、乐观、快乐的“理由”,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将“理由”写具体、充分为好。

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可立足于对古今中外名人典型事例的介绍,论证自己所主张的面对困难、孤单、失去等不如意时应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面对挫折时,相信自己是最棒的,以自信作为走出困境的理由”;“孤单时,以阅读书籍、静心思考、享受宁静或叩问心灵等为理由,让自己充实快乐”;“失去时,以良好的心态、通过努力能再次拥有等为理由,促使自己不断追求”等。当然,“理由”可以丰富多彩,但文章要将“理由”表达明确具体,这一“理由”应言之成理,论证应严密充分,材料需丰富典型。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1月16日晚在深圳罗湖区,发生了一件事:27岁男于李某在一家面馆检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2200元现金、身份证和几张银行卡.他本打算去交给民警,可在南湖派出所附近徘徊良久之后,他产生了借“天上掉下来的钱包”让自己“出名”的想法,连夜做了一面表扬自己的锦旗.

次日,李某带着锦旗“挨家挨户”找媒体求曝光.一番折腾后,李某按照钱包内身份证上的地址,“终于”找到了整夜焦虑不安的失主,并收了失主200元的红包及一个苹果.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帮人=助己

助人为乐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社会的今天,冷漠自私的心态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只为自己着想的人,不会倾听他人感受的人,慢慢的,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心中有多少爱,才能分享多少爱。分享的越多,得到的越多。当你对别人好的时候,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

一个刮着北风的寒冷夜晚,路边一间简陋的旅店迎来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不幸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

 “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16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奋”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道。

店里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年客人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打徉时在店堂打个地铺。”

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照店价格要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年夫妻开玩笑似地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和道,哈哈一笑。

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来回纽约的双程机票,信中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年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汇处,指着那儿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

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这就是着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经理乔治·波非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实故事。

在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为别人付出多少,自己就会收获多少。蜚声世界的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在成功前,一度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上。在那儿,他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

一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花圃旁的小路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泞的小路上穿行。镇长回来了,他挑了一担煤渣,在一头雾水的哈默面前,从从容容地把煤渣铺在了泥泞的小路上,结果,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行了。

最后,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其实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可以说,镇长杰克逊的话对哈默后来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哈默成功后,曾对不理解他有一阵子故意减少石油输出量的记者说道:“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而那些一心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们一定会后悔不迭的。”记住,给别人掌声,自己周围才会掌声四起;给别人机会,成功正在向自己走近;给别人关照,就是关照自己。

放眼看去,人世间尔虞我诈,损人不利己之事比比皆是,以至于帮助别人是只有傻子才会去干的事。自私也越来越泛滥,人们之间的友爱,互助的关系越来越淡泊。取而代之的是靠金钱关系来维护。只有帮助别人,才能化解这种自私的行为,才能营造一个新世界。

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是: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在帮助自己。生活就像回声谷,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耕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因此,在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事,不要选择冷漠,助人为乐,请选择做个好人。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由材料可知,李某的行为是一种不正当的出名行为,由此可联想到要有正确的名誉观。所以可参考以下立意:

1.不可随意出名,出名要靠实绩

2.拾金要及时归还,及时归还品格高

3.要为失主着想,为人着想是常态

4.收取红包,收取红包该不该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网络时代,你只要搜一下关键词,就能得到需要的知识,识记知识变得不太重要。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搜索无法代替识记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需要什么信息、想找什么概念,只要输入关键词一百度,就行了,据此有人就对知识还需要不需要识记提出了疑问。其实这种提法是误解了识记的意义,搜索永远不可能取代识记。

识记本身是一种能力锻炼。无论我们记忆单词还是公式、概念,在识记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在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在识记过程中,我们会想好多的方法来加快加深记忆,分类记忆、规律记忆、特点记忆、联想记忆等等,这本身就是对自己记忆能力的一种超越,电视中的最强大脑节目就是比赛记忆力的,他们超人的记忆能力很是让人羡慕,人就是在对自己的现有能力的超越中不断进步的。如果因为有了互联网而放弃必要的记忆锻炼,我们可能连最基本的都记不住,当我们的记忆力停留在婴幼儿的能力水平时,可能就会出大问题了,就像有了汽车我们也需要学会走路一样,有了网络我们照样需要识记知识。

识记是学习的基础。字典早就有了,可常用字的读音写法我们我们必须牢记于心,没见哪个人读书的时候读一个字翻一次字典的,成语也是如此,只有记住了它的意思我们才能把它用在恰当的地方;常用的公式就在书上,可老师想方设法让我们把公式记住,因为只有记熟了我们才能运用自如。文章就在书上,古已有之,可古人的教学方法却是要求学生反复吟咏,直至成诵,因为好多文章我们要彻底领会其精神内涵需要让它烂熟于心,使文字皆若出自我之口。所以字典、书本不可以代替识记,互联网也不能等同识记。

识记是内化的前提。好多东西尤其是诗文,需要我们大量记忆之后不断涵咏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既然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肯定是我们记住了很多诗文,并在言谈举止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来,没见哪个人一边谈话一边搜索互联网,别人却认为他很有才华的。再说诗文背不过你也不知道从哪搜起呀!背过了理解了才能恰当的化用。

当然,既然有了网络,学会了搜索,它就必然会对我们的工作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我们记忆模糊又需要用到准确的材料时,网络就成了我们有利的帮手;当用到一些偏难偏怪的概念词语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当我们需要大量材料时,我们也需要万能的网络。但我们要记住的是,网络搜索是我们学习的工具,它不可能取代我们主动汲取知识、锻炼能力的识记。

 

【解析】

 

试题分析:本材料可以从正面立意,强调识记的意义,也可从反面立意强调搜索的作用,当然从两个角度强调其互补性也是可行的。如果正面立意,题干中“得到需要的知识”和“识记知识”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不同的短语,要通过两个短语对人的不同意义的分析,弄明白识记的意义,可以以古文学家的识记背诵为事例分析其作用。从反面立意我们可以从发挥互联网的作用角度,从不必死记硬背角度去组织材料。第三个角度可以两方面兼顾。总之,这个话题比较新,现成可用的材料较少,需要我们联系现实认真论证分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游客慕名前来拜访当地的一位智者。这位游客发现智者的房子只有一个房间,房间里

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以外,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再无其他陈设。

“您的家具呢?”游客好奇地问。

“那您的呢?”智者反问。

“我的?我是来旅游的,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我也是。”智者回答。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迪与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人生需要减法

围棋骁将刘小光曾经说过:“我觉得下棋,经常不是增加点东西,而是减少点东西。”正是他的减法,使他的状态一直颇佳。其实,并非下棋需要减法,人生同样也需要减法。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生活沉重的人去见智者,智者给了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要他走一步捡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等那个人走到终点时就累得趴下了。智者说,这就是为什么你感觉生活沉重的道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肩上也都背负着一个篓子,而人生正是往其中放入石头的过程。那些石头从刚开始的学识、技能,到后来的权势、财富。石头越来越重,人生也愈渐疲惫。然而,如果在这一生中人一味的贪得无厌,表现得欲求不满的话,那么那些你以为是至宝的东西将使你承受生命不能承受的重。一如韩信,他那时对人生过高的期望,对地位权势的执着,终使他丢了性命。所以,人生需要减法,在你不断往篓子里添加石块的同时,记得也要取出一些应该去放下的石头。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生的减法,正是须做到知足常乐,安于淡泊。当今的社会,正面临着一股浮躁功利氛围的冲激,人们盲目的追求着名利,追逐着金钱财富。仅去年一年,我国国内经济路的贪官审判案件就多达数万件,其中被依法查办的处级以上官员竟高达数千名。这一不完全统计数字深刻的暴露了现在的人们浮华心之沉重。是需要给我们的生活做一个减法了,摈弃对奢侈欲望的盲求,看淡名利,让生命拾回那份淡泊。

    其实,人生的减法不仅对自身名利的看淡,在更深远的意义上,还是在于对他人人生的赠予和援助。在世界富人之中,很多人都将自己的财富贡献出来,去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他会在去世前将95%的财产捐给那些第三世界的弱势群体,而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国投资家巴菲特至今已将其85%的财富捐给了五个慈善基金。它们是如此看淡他们的财富,而他们更是用他们篓子中的石头拯救、帮助了更多的人。这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减法也能是他人人生的加法。

    人生的减法,给我们减去了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了一些奢侈的欲望。人生需要减法,除去生命不堪承载之重;人生需要减法,点亮人性温暖绚烂之光。

【解析】

试题分析:审读这则材料,应抓住游客与智者两人的共性——“过客”——这一切入点来生发启迪与感悟,提炼出中心论点。目的决定了手段与过程。游客的目的是旅游,智者的目的是求知;一个是“风景”的过客,一个是“知识”的过客。单纯的目的,可以舍弃很多与此无关的外物,以免受其羁绊而分心。不管是游客,还是智者,他们都做到了返璞归真的单纯,挣脱了过多的物欲的桎梏,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愉悦与充实。由此,可以形成诸如以下这样的中心论点:⑴简单的生活,自由的精神;⑵挣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心灵的丰富;⑶学会做人生的减法;⑷做生活的智者;⑸做一个潇洒的过客……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喧嚣汇总寻求“静”土

周国平渴望过安静的日子,莫言却认为生活本应是喧闹的。而我以为,作为个体应沉静下来,社会则应在喧闹中发展。

每个人,只有静下心来才有可能作出一番成就。梅贻琦曾说:“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能无独。”只有摒弃浮躁的心灵,才能深刻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专注于学术上的思考,从而有所作为。余秋雨在__期间躲进僻静无人的藏书阁中,苦心经营文化典籍,最终著称了《文化苦旅》一书;季羡林请求摘掉“三顶桂冠”,潜心钻研国学,而成为一代大家。在安静的日子中,他们与文学进行着心贴心的交流,由此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而非停留在表面。无视外界的喧闹,无论是褒是贬,静下心来,成就自己。

然而社会往往是在一片喧闹声中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人才荟萃的稷下学宫中总能传来激烈的辩论声,在这种热闹的氛围中,最终推动了文化的大繁荣;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机器的轰鸣声响彻云霄,人类科技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安静如桃花源般的世界虽宁静和谐,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有在思想的交锋与碰撞中,在技术的革新与相互促进中,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但如何在喧闹的社会中寻求安静的自我呢?陶渊明告诉我们:“心远地自偏。”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社会本无不同,只是心态上的差异罢了。有人有了一些小小的发现,便迫不及待的到处炫耀;有人对问题刨根问底,只求探寻其本质的原因。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难免会造成人心浮躁的情况,但若我们能够摆正心态,能够窝在角落中静静地品味一杯香茗,阅读完一本好书,或许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日子就不遥远了。

但反观当下,所谓的“专家”、“教授”层出不穷,网友也不禁调侃:让我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人心过于浮躁,最终让个人也无法沉静,而那些名噪一时的专家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学会在喧嚣中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静”土,从而推动社会在繁荣与喧嚣中发展吧。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周国平的话语,意思是,在这喧嚣的社会中,他选择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写作,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喧嚣干扰或__,守得住自己的内心。第二段是莫言在2014年南国书香节上演讲的观点摘录。意思是,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生于斯,长于斯,谁人都不能避免直面喧嚣。如何看待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喧嚣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考。材料中的关键词有两个:“安静”和“喧嚣”。如果把“安静”理解为“宁静”“安宁”“平静”,把“喧嚣”理解为“喧闹”“热闹”,不作偏题处理。“内容”层面,可侧重对“安静”和“喧嚣”意义的直接解读;“含意”层面,可以由“安静”和“喧嚣”引申到对现代人生活态度或生存方式的思考。关于“自选角度”,可以在“安静”和“喧嚣”两者中任选一个作深入思考,也可以将二者综合起来思考。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