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烧脑剧”是指信息密度大,情节复杂的影视剧,人们在观看“烧脑剧”时需要调动知识储备,进行大量思考,从而充分“燃烧”脑细胞。今日针对2000人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喜欢“烧脑剧”,一成多受访者表示不喜欢“烧脑剧”。近半受访者认为门槛高,知识储备不够是不爱看“烧脑剧”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影视欣赏方面,我们的工作、学习中也普遍存在。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感受和体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60分)
参照评分标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
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自然会悠然自在。也许我们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远的路,但是不要忘记自己心内的风景。
读了以上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谈谈你的感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阅读下面的图画和背景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背景材料:
青海学生周浩以省理科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他在北大学习感到“痛不欲生”,后来转入自己喜欢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人人羡慕的高等学府退学转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立意提示:
作文材料讲述的是周浩不上北大上技校的事,他摒弃了人人羡慕的北大,转入技师学院,完全出于他“喜欢”,技校更符合自己的兴趣,适合自己的特点。作文凡围绕正确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立意行文,皆属符合题意。
材料内涵丰富,立意较多。考生可直接评论事件本身。也可生发开去,谈“人生之路我做主”,“不为功利而活”,“摒弃世俗观念,活出自我”;也可谈“不能只从兴趣爱好出发”,“摒弃小我,担当责任”。等等。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
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分析及立意参考
本题与近几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保持一致,为“材料引……”的新材料作文。作文类型上,属于“社会生活型”和“理论观点型”的综合体。命题材料反映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现象,而在现象的呈现上又体现了一定的观点倾向。写作对象集中,关键词为“仪式”,此为题目的限制性,考生必须要紧紧围绕“仪式”这个核心范围进行写作,否则视为离题或者偏离题意。在明确的写作范围的基础上,材料又提供了三个由“仪式”而引发的观点,体现了题目的开放性,三个观点为并列关系,三个观点的并列可引发考生对“仪式”的不同角度的思考,从而拓宽考生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的思考,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及写作水平。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时间上,“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佯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二是范围上,“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后郑重的写下第一行字,也可算是一种仪式”;三是态度上,“有人认为,仪式有着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不容轻易改变;也有人认为,仪式是因应生活而产生的,跟不上时代步伐就理应改变;还有人认为,生活节奏这么快,时间这么紧张,仪式应该除去,要把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里去。”。
层次一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仪式的普遍性,同时也引出本次作文的写作核心词“仪式”。
层次二列举了日常生活中的4种典型的仪式性行为。其一是“祭拜祖先”,这侧重体现了仪式的神圣性与延续性。祭祖,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极其神圣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祭祖的仪式必然是神圣而虔诚的,同时,中国人在也祭祖的过程中延续继承着一个家族的精神信仰,因此,祭祖仪式也可理解为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延续传承的过程。其二是“婚丧嫁娶”,侧重体现仪式的世俗化表现,相对于祭祖行为,仪式从高高在上的神圣行为转而走进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价值里,有“五常”的说法,“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礼”即“五常”之一,而中国的“礼"往往是通过各种日常化的仪式来体现,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比婚丧嫁娶更为重要的了,婚丧嫁娶也是日常生活中仪式感最强的行为。其三侧重体现仪式的特定纪念价值,例如毕业典礼、成人礼等等,这些仪式往往被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其四侧重体现仪式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通过在一本新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第一行字这样的日常仪式行为,引导考生对仪式的多层次的思考,加深考生对仪式的理解。同时,通过典型的仪式性行为的列举,也在提醒考生仪式并非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抽象概念,而是非常具体的生活行为。
层次三呈现了对仪式的三种不同的观点态度。每一个观点即为一个思考角度,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只是提供了三种观点,而考生是否认同此种观点则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认同材料所提供的观点,也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l强调仪式流程的稳定性,意义的确定性。应该说,稳定的流程,确定的意义,这是一个行为能成为仪式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行为仅是随机的,而不是稳定的,或者无甚意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2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1日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2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见,对于观点2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3强调的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篦一一逐渐忘却、消失。观点3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的,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出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时候听大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出国留学后觉得,这就是体现中国人封闭思想的经典句子,要现代化,必须出家门、国门,而今天,网络时代,又发现老祖宗是对的,越是现代化越不用出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分析】参考立意: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用辩证思维看问题。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拓宽视野,解放思想方能取得进步。④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⑤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社会的文明成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你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目标应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而在现实中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前方树立一个目标,才有所追求,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还会有泥泞和坎坷,必须以顽强的毅力,执著地走下去。只要坚持不懈,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理想和愿望固然美好,但成功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坚韧不拔的、实事求是的奋斗精神。”在生命的调色板上,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卓越的画家,能调出万紫千红的色彩;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有所建树。五彩缤纷的希望,给人无穷的追求力量。人们在希望中起步,在希望中成功。而愿望的实现,有人希望从天而降,有人则埋头苦干,在希望中奋斗。前者“羡鱼”,后者“结网”。
然而,希望在哪里?有人说:在明天--明天的快乐,明天的富有,明天的充实……可是有经验的农民不仅希望明天的丰收,更重视今天的耕耘;有作为的青年,不仅希望明天的成功,更重视今天的学习。浑浑噩噩的人何曾没有美丽的憧憬,可是没有今天的耕耘,哪有明天的丰收?等到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他们的篮子仍然是空空如也。可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羡鱼”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只是“羡鱼”,却不“结网”,或阻挠别人得鱼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看当今社会,改革的浪潮冲击着中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冲击着社会每一个角落。一代企业家沿着一条条艰难的路走了过来,他们成功了!登报纸,上电视,个个仰慕,人人钦佩。在这期间,“临渊而羡鱼者”甚多,初一分析,“羡鱼者”亦有两种,前者退而结网,临渊而渔;而后者则是嫉妒之心大于仰慕之情。他们向水中投下石头,企图将鱼吓跑,自己得不到鱼却阻挠、破坏别人网鱼,他们处处拆台,制造流言,损害别人,写匿名信……此类人等,大有人在。
“羡鱼”固然可以,“结网”才是正道。只“羡鱼”而不“结网”,那么,你终究也只是“羡鱼”而不得鱼。任何人,成功的取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奋斗取得的。记得谢觉哉曾说过:“你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开始工作。”这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命题,有时以现象或事件面目呈现,走的是“由事而理,再到同类事,最终抒写生活感悟”的思维路子;有时以理的面目呈现,走的是“由理而事,进而证明理,最终表达生活感悟”的思维路子。本题属于后者。
题目中有三组对象需要区分:一是人物不同,前者是“有的人”,后者是“我”,有他人与自我的区别;二是行为对象不同,前者着眼于已知现实,后者关注未知事物;三是行为方式同中有异,同样是问,前者指向过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抑或是对历史的好奇,着眼于对既成事实的探究,而后者指向未来,关注发展,期待改变,抑或是对美梦的描摹,着眼于对未知世界的遥想。
两句话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对过去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探寻,皆有意义和价值;可以是层进关系——对过去的反思固然有意义,但对未来的探寻更有价值;可以是承接关系或目的关系——对过去的反思是为了对未来的探寻,我们的眼光终归要看向前方的;还可以是……从前一问入手回应后一问,从这一角度可以有两种构思:对已发生的事加以反思,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有利于现实与未来;对已发生的事不必再懊悔,甚至怨天尤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重要的是着眼于未来,敢于创新。
侧重后一问,从这一角度可以这样构思:我们应该着力于探索和憧憬未来,而不应该老是留恋于过去,纠结于历史。
兼顾两者,从这一角度可以这样构思:既要反思过去,也要探寻未来;在反思过去中走向未来。立意举例(1)回溯过去与探索未来;(2)与其追悔与莫如追梦;(3)被动接受与主动进取;
考点:作文
点评:这是一篇引申型的作文。在揭示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的道理之后,作者能够紧密地联系实际,对当前临渊羡鱼者的卑微心境进行剖析,在思想认识上高人一等,可见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洞悉。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文章。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里的“初心”可以理解为“最初的憧憬”,是一件事物开始时我们的期待、理想、目标、梦想。现在很多沉浸于繁琐事务中的人们都在呼喊着要去找回自己的“初心”,好像远离自己的“初心”是人生一件挺失败的事情。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呢,“初心”到底是不是一个不能放弃、不能更改的东西,是不是一定要伴你终生的?
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来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字数不少于800字。
回到最初的原点
纪伯伦在《沙与沫》中写道:“有一些人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他们忘记了出发点。”
车胤囊萤读书,孙康映雪读书,本是指赞扬他们为读书而勤奋学习的精神。而如今车胤为读书而花费众多时间去捕萤火虫,孙康等至下雪天才读书,是否本末倒置了呢?这种“表面工程”因何而来?我想,是我们在人生之路中失去了初心
所以,回到最初的原点,拾起你丢下的初心吧。
然而,是什么使车胤,孙康失去了初心呢?我想原因还得分外因和内因。
其一,是外物的__。人们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在金钱,权利面前,一张张狰狞嘴脸即刻显现出来。试想车胤、孙康何尝不是为了他人的赞扬,而自以为是地坚守自己的“品德”
于他们自己来说,还是个勤奋读书的榜样。而对我们而言,这种榜样却已变味。
其二,是内心的不坚定。从古至今,坚守自己初心的人何其之少,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才获得梦想的成功和心灵的慰藉。川端康成,面对教授们的质疑,将别人眼里“小孩子的玩意”一直留存在心底。终于有一天“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再说那陈俊贵,只因班长给其一粒馒头救了自己,而花费自己20多年的青春去守着班长的坟墓。若无内心的坚守,他们的成功从何而来?更别说孔子的治学理念,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理念,中国航天梦想的实现……
“万种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何尝怕像车胤、孙康一般,被那“万种”所带走。
而关于现代文学艺术,有多少还保留着最初的心。走进书店,玲琅满目的是各促销手段,“最畅销作家”、“最经典文学”、“最……”。文学上的利益已让众多作家蜂拥而上,将文学置于金钱之中,可还记得你们最初写作的心?莫言曾说:“真正的作家,不必像群吠的狗,去获得哪些准贵族的私心,而是像一只沉默的鲸鱼,稳重的呼吸。”
再看看电影界,多少商务电影充斥着这个时代。你们可还记得在第五届金扫帚奖上,获得奖的导演么?他说:“自己在多年的创作中失去了初心。”可还记得赵本山在担任导演说道“我只做我能做的事”。
诚然。不少人已恍然大悟,不少人在迷途知返。然而还有那些不知所措的人,请回到最初的原点,保持一颗仍快乐的心,去守住自己心中那块不可更改的天地。林徽因曾说:“正真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筑藩篱。”
让车胤只为读书,让孙康只求深思。丢弃囊萤和映雪,只回到最初勤奋的原点,不让自己离出发点越走越远。
【解析】
试题分析:作为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最为关键,材料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最初的憧憬”,是一件事物开始时我们的期待、理想、目标、梦想等可算是关键信息。对这些信息,可以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人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进取、宽容、博爱之心。所谓初心,大概是所有人最初的理想、目标和准则。在经过风雨的捶打,岁月的洗练后,是否能够“我心依旧”? 忘记初心,专注于当下目标;坚持初心是坚持精神上的一种方向感,让人们避免失去生活的方向;坚持初心,作为一种高贵的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不忘记自己最初的想法,才能有始有终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只有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才可以成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树上,啄树雀发现虫子,可虫子迅速钻入深洞。啄树雀啄破树皮,但嘴不够长,啄不到。这时,啄木鸟飞来,把长喙伸进洞,用特殊的长舌,毫不费力地吃到虫子。啄木鸟炫耀:“要说捉树虫,非我莫属,我有一条能伸长的舌头。”
啄树雀不在意,飞到另一棵树。啄木鸟又追着问:“还想捉虫?别瞎费力气了。”啄树雀没理会,又在一棵树上找到虫子。他啄开树皮,但洞太深,先前情形又出现。他飞下树,找到根枝条,枝条太长了,他就用嘴截去一段,啄掉丫杈,然后衔着飞回树上,把枝条另一端伸进洞,一会儿就把虫子拨弄出来,捉进嘴里。
啄木鸟看呆了,祝贺啄树雀:“你真行,虽然先天条件不如我,但你有智慧,有办法,用智慧和办法照样能捉到树洞里的虫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为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会宽容
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更是大智慧的象征、强者显示自信的表现。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
战国时,楚王宴请臣下。灯忽灭,一醉酒的将军拉扯楚王妃子的衣服,妃子扯下了将军的帽缨,要求楚王追查。楚王为保住将军的面子,下令所有的人一律在__中扯掉自己的帽缨,然后才重新点灯,继续宴会。后来,这位被宽容了的将军以超常的勇武为楚国征战沙场。可见,学会宽容,就要学会原谅一个人小的过失,给人以悔改的机会。
宽容是一种大度、是高尚情操的表现。宽容之中蕴含着一份做人的谦虚和真诚,蕴含着一种对他人的容纳与尊重。学会宽容,心灵上就会获得宁静和安详。学会宽容,就能心胸开阔的生活。很多时候,宽容会给人带来一种良好的人生感觉,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温暖,生活中就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就能感觉到生活中“快乐”的丰富,而不是缺少。
宽容,是一种高尚的美德。“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宽容的最高境界。事实上这一美德做得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应放弃这种追求,因为忘却别人的过失,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宽阔胸怀回报社会,是一种利人利已、有益社会的良循环。屠格涅夫曾说:“生活过,而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所以,当你宽容了别人,在自己有过失或错误的时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宽容。
学会宽容,就学会一种有益的做人责任、就学会一种良好的做人方法。生活中宽容的力量巨大。因为批评会让人不服,谩骂会让人厌恶,羞辱会让人恼火,威胁会让人愤怒。唯有宽容让人无法躲避,无法退却,无法阻挡,无法__。蔺相如对廉颇傲慢无礼的宽容忍让,最终感化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千古美谈将相和,使赵国虽小而无人敢犯;周__以其容纳天地的博大胸怀,在外交上奉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方针,造就了他伟大人格,树立了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同样,邻里间团结和睦需要宽容,夫妻间白头偕老离不开宽容,一个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处处离不开宽容。假如没有了宽容,则国与国之间会兵戎相见,人与人之间会拳脚相加,社会将因此变得黯然。
有些人自诩为洞明世事、人情达练,却在名誉、地位面前斤斤计较,狭隘自私;有些人对别人的习惯、见解不能容纳,这并不意味着维护真理,只能叫心胸狭窄;有些人对他人的行为口头上激愤汹汹,行为上却不做出任何努力,这只能叫虚伪。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审自己,以宽容的心情把握生活,用宽容的心情回报社会。
当然,学会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也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宽容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君子之风。学会宽容,就会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丽。就让我们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让原本平淡、烦燥、激愤的生活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以从下面两方面来立意:
1、啄木鸟角度
⑴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不足。
⑵坦诚地赞美别人的优点是一种境界。
⑶欣赏与嘲讽。
2、啄树雀角度
⑴智慧和办法就像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没有打不开的锁。(最佳立意)
⑵不在意别人的嘲笑与讥讽,坚持自己的梦想就会成功。
⑶先天不足可借助外物补足,这是一种智慧。
考点:写作
点评:开门见山,点明宽容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紧接着举例有关于宽容的事例,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讲述着,什么是宽容,我们在生活之中如何做到宽容,将事理讲得清楚明白,叙述清楚恰当。
26.作文。(7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热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能使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800;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③不套作,不抄袭。
【审题指导】这是一个标准的命题作文。看“走进”“拥抱”“关注”等词,知道应该是以写“事”为主,注意题目中的那个“也”字,它告诉我们选材范围最好定在“课堂”之外。可以描绘一次失败的经历。例如“我”曾经认为只有校园内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直到经受了一次挫折和失败后才认识到外面广阔的世界也是课堂。也可以描述一回成功的体验。虽然“我”平时没有意识到“我”所关注的对象的特殊之处,忽然有一天发现从中受到了教益和启迪,于是明白了许多。还可以客观地描述一种状态。例如从自然、书籍、网络或者同学的交往中得到了许多,意识到自己的种种不足,并且认真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述“我”对“课堂”的理解。
【优秀习作】
我一直以一个学生的严谨的态度审视着自然,看着它不断变化并从中领悟。我想人这一辈子都是个学生,而自然,便是课堂。
我喜欢在离家不远的一座石桥上看日落。每个黄昏,夕阳以一种沉静、美好的姿态下落,我沉溺在它的余晖里面,安静地呼吸。它象征着一种终结。无数个日落、无数个黄昏,我感到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我开始变得惜时,因为时光是看不见的,而夕阳是看得见的。每天我坐在石桥上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我想,那就是时光流走了。是日落让我懂得惜时。
我也喜欢草。它们顽强、蓬勃、生生不息。我看着它们神情坚定的在高大乔木的阴影下挣扎着向上的样子,我会想到那些在前辈制造的宏伟阴影里仍能创造出自己的事业的拼搏者。那是一种让人敬佩的勇敢与执着。当小草终于破土而出展现出它鲜嫩的绿色时,我发现了它们小小躯体里蕴藏着的不为人知的力量,那是像一座休眠火山一样沉默着却巨大无比的力量。是那些草告诉我:要勇敢,要坚强!
还有蚂蚁。一种以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为人所知的微小生物。蚂蚁搬家,真是一个让人为之震撼的举动!它们用纤细的触角彼此沟通,用纤细的足挪动着庞然大物。我想起百威啤酒的广告,那群生动的蚂蚁,它们扛着啤酒瓶子,彼此合作,互相配合。团结从一个个细节中得到体现。这群生动的蚂蚁,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团结。
自然,是最精彩的课堂,只要你拥有一个学生应有的谦虚求教的态度,你所学到的,将渗透你的心灵。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