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拥有和寻找的过程。不曾拥有,你会努力去寻找;失去拥有,你又会四处去追寻;有时,拼命寻找,你却失去了原来的拥有,有时,你苦寻不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有这样的体验、感受和认识吗?请以“拥有与寻找”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不得抄袭。

27作文略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芦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爱心传递

如果说爱心是一团火,那么传递就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如果说爱心是一颗种子,那么传递就是那适逢其时的甘霖;如果说爱心是一湾清泉,那么传递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春风一样亲吻禾苗;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细雨一样滋润万物。爱,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传递让爱心铸成了这基石上的高楼大厦。

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是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她少年时代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因为眼疾,她脾气暴躁;父母双亡后,她进了救济院,因为性格问题,她很不受欢迎。而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用爱心挽救了她,最终她成为著名的残障教育家,成了海伦·凯勒的老师,并对海伦·凯勒倾注了自己真挚的爱。海伦·凯勒接受诺贝尔奖提名时,被问及谁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她回答:“安妮·莎莉文。”而安妮却动情地说:“不,海伦,对你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救济院的那位让人尊敬的清洁女工!”这个世界确实是存在奇迹的,而很多奇迹都与爱有关。爱心就像是世代相传的薪火,能够点燃每个平凡的生命。而能够让这份爱心传递、绵延,生生不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

福建仙游县有一位“爱心老人”,名叫曾德梅。他十几年如一日,为贫困学生与资助人“牵线搭桥”,他跋山涉水,四处寻访贫困学生,然后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得到帮助的学子,也都怀抱一份感恩之心,将爱心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形成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爱心效应。

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曾几何时,物欲的追求让人迷失了自我,一些负面的报道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与疏离。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个有爱心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宣扬“兼爱”“非攻”的“爱心理论”,古人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宣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吐露的也是一腔“博爱众生”的心曲。爱心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鲁迅先生曾说过:“石在,火是不会灭的。”

社会需要爱心,时代呼唤爱心。让我们把爱心,绵绵不绝地传递给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诚信、互助、友爱与和谐!

[c2f303d21b56dea7.jpg]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人间处处有真情,我们要善于体验自身所得到的真诚的关心、爱护,观察周围生活中的闪光点、动情点,即发现、领悟人间真情。

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用一颗感恩之心去观察、体验、领受,就一定能采撷到“真情”的花朵。请你以“真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得以“真情”为题)。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略)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只蚌对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边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难受极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的情绪答道:“感谢上天,也感谢大海,我身体里边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健全。”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对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全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全的,然而,你知道吗?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乃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读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现实,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略

【解析】高考材料作文要做到以下几个突破:①突破审题,不跑不骗。②突破立意,求深求高。③突破构思,打牢根基。④突破选材,鲜活新奇。⑤突破语言,修辞立诚。本材料可以有如下的立意: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②先苦后甜③从缺陷 痛苦着笔 ,写在缺陷和痛苦中可以孕育出的伟大 ④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儿子请乡下来的父亲陪自己一起宴请一个生意场上的朋友。席间一对生意伙伴相谈甚欢。回家后父亲告诉儿子:“你的这个朋友,不可深交。生活困窘的人吃相不雅可理解,可他不困窘,却总用筷子把菜翻来翻去专挑喜欢吃的。”儿子不以为然:“人的习惯不同,不可苛求,吃相不雅,未必就不可深交。”父亲说:“用筷子的小细节可见人品。有大的利益__,他会怎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9、作文:略

写作提示: 材料的核心事件是一次宴请中,父亲认定儿子的朋友是一个极为自利的人,并告诫儿子不能与之深交。其推理的逻辑是:小细节见其自利本性,其在大的利益__中,必然私利至上。而儿子有自己的看法。

(1)核心事件揭示的是“识人”之智,并揭示了如何“识人”之法。立论:要有识人之智;从小细节中见真人品。

(2)“朋友”品性之劣,从小细节中显露无遗,遇到大利,更会不堪。立论:小处修身,以成大德;治病救人,应防微杜渐;祛除大病,也要从小处入手。

(3)从儿子的角度,小细节(生活习惯)未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立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人从大处,用人用专长。不因细节而否定全人。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来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瓷的、塑料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粗糙,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
  等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杯子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只是让它变得更贵一些,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到底我们在喝什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


  本则材料的内蕴其实并不复杂。审题时我们可“化整为零”,这样就极大地降低了审题难度。
  材料主要是围绕“咖啡与杯子”来谈,因而要加以联想引申,要将“咖啡与杯子”上升到社会生活层面,挖掘其深层的指代意蕴。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咖啡”实际上就是生活的本身与本质,而“杯子”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据此我们可以围绕“本色”“舍本逐末”“本质与形式”等方面来构思行文。
  生活好比咖啡,工作、金钱和社会地位都只是杯子,只是生活的容器,而我们拥有的杯子既无法定义、也无法改变我们生活的质量。有时,由于我们只关心杯子,我们甚至不能够好好品尝我们的咖啡。老师冲泡了咖啡,不是杯子……认真想想,好好享受你们的咖啡吧。
  特别提醒的是,材料作文审题时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切忌只孤立地抽取材料中的某个词语,然后以此为话题或题目而“另起炉灶”。写作要求中的“选准角度”,不等于任选一个词语,哪怕是抓准了关键词句,也都必须要从材料内蕴本身出发。将材料完全抛在一边,而大谈特谈如“朴素”、“忽略”之类的,都属偏题离题。
  参考立意:
  (1)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咖啡而不是杯子,但每个人都有意识地去拿最好的杯子,也就是我们在选择时只注重了外在的形式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内容,可从外在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构思作文。
  (2)好看昂贵的杯子是人们的首选.但咖啡不会因杯子昂贵而变得更好,而只是变得更贵,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因为追求形式外表而付出更多的金钱与代价。可从追求无用的外在形式而付出更多入手。过多的追求外在,会让人忘记自己本来在追求什么(咖啡),也就是舍本逐末了。形式影响内容。
  (3)我们要学会辨别内容与形式。看清什么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不要追求不重要的,而忽略有价值的。
  【例文赏析】
                    回归生活的本色
  前方的道路在蔓延,路旁的青山也在蜿蜒前行。极目远望,一切都已消逝在了远方的蓝色天际线上。远方,只有纯蓝的天空。——题记
  天空很蓝。站在城市的一角,眺望远方的天空,真的,很蓝,让人沉醉的蓝色。
  城市是喧闹的,在物欲奢华的年代里,潮流永远都是奔涌而来,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在这里,我们很多人都踉踉跄跄,几乎失去了重心,摔倒在这泥潭里。纵使我们立住了脚跟,经过时间的淘洗,有些东西也已经黯淡了,已经褪色了。而这些,便是我们生活的本色。
  时代是不断进步的,人的欲望也是不断膨胀的,而生活的烦恼往往是随欲望一同降临。大千世界里,有些人已经彻底地融入了纷争,他们竞争一切,他们冷漠一切,他们容纳一切,他们热衷一切,他们的躯体在生活中来来回回,他们的灵魂在生活飘飘荡荡。他们始终停不下那奔波的脚步,他们一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他们的足迹很远,但只要风吹,就会消逝;他们的享受很奢华,但却不是生活的享受,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活的本色。
  生活的本色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回头,它依然在等我们回去,等着擦亮我们被尘土蒙蔽的双眼,等着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它要用它的色彩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它要用金色将我们眼中蓝色的蛹幻化成朴实的蝶,它要用色彩为我们绘制蓝天白云,让我们的双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抬头去看那纯蓝的天空。它为我们送来心灵的甘露,清洗我们世俗化了的灵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活的自然本色为我们创造了诗意的家园;“生活,就是碗中的清水,清澈就好”,生活的本色为我们提供了洁净的源泉;“追求就是我的人生”,生活的本色为我们构筑了远方的梦想。没有亮丽的风景,也没有五彩的霓虹灯,生活除了本色,其余的都只是些附加的点缀和外在的形式而已,多了并不好。
  回归生活的本色,在参天的的古木下静静思考,数一数那年轮,想一想那翠绿的魅力,生活的奥秘也许就藏在那里。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蓝色的底色上究竟会上演怎样的人生戏剧?回归生活的本__!只有这样,人生戏剧才会有最真实的情节,也才会有最完美的谢幕。
  【点评】
  本文作者在吃透材料的基础上,抓住材料最本质的内蕴来立意,准确鲜明地提出了“回归生活的本色”这一中心论点。内容上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说理,颇具现实意义与时代感。文章语言流畅,笔墨集中,思维缜密,辩证有力。尤其是题记的恰切运用,更让读者的眼睛为之一亮。如此开阔的视野,透辟的说理,使这篇说理散文具有独特的美感。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2、《狐狸吃葡萄》的寓言有许多版本,不过,有人又设想出这样的版本:

第一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同样是够不着葡萄。它心想,听别的狐狸说过,柠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尝一尝柠檬呢?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满意足地离开去寻找柠檬了。

第二只狐狸来到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别的狐狸来了也吃不到葡萄,为什么我们不学习猴子捞月的精神呢?它们有猴子捞月,我们有狐狸摘葡萄,说不定也会成为千古佳话呢!于是它动员所有想吃葡萄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这样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读了上述材料后,请自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字数不少于800字。

作文分析

22、本题是寓言型材料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只狐狸的不同做法,可供选择的角度有很多。

从第一只狐狸的行为来看。他看到心目中向往的目标——“葡萄”够不着以后,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目标。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为“替代”.即以一种自己可以达到的方式来代替自己不能满足的愿望。可以以此谈人生目标的转向。谈寻找合适自己的人生位置,谈量力而行等等。

从第二只狐狸的行为来看,它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其创新之处在于,用合作的方式,以集体的力量来应对困难。可以以此谈“合作”的重要,谈创新解决问题的可贵等等。

把两者比较起来看.相同点在于两只狐狸对心目中向往的目标都采取了可取的应对方式 不同点在于:第一只狐狸侧重于放弃.第二只狐狸“不抛弃,不放弃”;第二只狐狸的对策可能更积极 主动,可以以此作为感悟点来写。创新思考,勇于 解决,懂得解决,明白合作的道理,最终的结果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大家。也可以侧重前者。因为现实中确实有许多无法实现的目标,这时不妨采用“心理替代”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还可以把第一只狐狸和第二只的做法结合起来谈.面对困难,先想方设法,创造性解决;但真的“山穷水尽”时,不妨想出替代的方法,这又是一种写作思路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韋。 (60分)

22、俗语说:大鸭有大路,小鸭有小路。大鸭游出来的是大的路,小鸭游出来的是小的路。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都是自己游出来的路,都可以到达河的对岸;可是不游的话就没有路可走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2大鸭大路,小鸭小路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天傍晚,我父亲跟我正好经过一条河边的小路,有一群鸭子本来在河岸上休息,见到我们父子俩走过,或许是受惊了,或许是要让路给我们,总之一群鸭子全部都下了河,从河的这一边,游到另一边去,接着又上岸去玩了。

父亲看着在河里游的鸭子,告诉我说:“孩子,你看到了吗?这群鸭子里,有大鸭、有小鸭。大鸭游出来的是大的路,小鸭游出来的是小的路。不管是大路还是小路,都是自己游出来的路,而且都到了河的对岸。”他又说:“孩子啊,人要学这些鸭子。你长大之后,不管游出大路或小路都没有关系,可是不游是不行的,因为不游的话就没有路可走了。”父亲的意思是说:无论大路,还是小路,都可以到达对岸,可是如果不游的话,就肯定没有路可走了!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刻。我这一辈子就自认为是只小鸭,我看过很多“大鸭”在这个世界上呼风唤雨,我觉得自己没办法像他们那样,也无法和他们相比,当然,也不需要比。所以我甘于做一只小鸭,我走我的路,他们走他们的路。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在世的时候,常常要我学习某位大法师的样子,他说:“你应该学习做那样子的法师。”我想我学不来的,因为他是一只大鸭,而我是只小鸭,怎么可能学得来呢?

大约在一九六一年,我要去高雄的山里闭关的时候,有一位老居士听说我要去闭关,特别选了四本近代中国四大高僧——印光大师、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和弘一大师的书来看我,把书送给我后就问我:“圣严法师啊,你将要人关了,那么四大高僧中,你究竟准备走谁的路呢?”虽然我对这四位高僧都非常恭敬、非常景仰,但是我说:“我大概是没有办法走他们任何一位高僧的路,我走我圣严的路。”他说:“你这么傲慢啊?”我说:“我不是傲慢,也不是没出息,我只能走我自己的路。但是我会参考他们的路,他们是怎么走的、他们的好处,我会尽量地学习,能学多少,就学多少。但是我不要模仿谁,也不要自己一定成为哪一位高僧的样子。”因此,我就在关房里很安心地修行。我没有准备要变成四大高僧中的哪一位,也没有这样的狂心、那么大的胆量,想变成第五位高僧。我只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够做什么、学什么,就尽力而为,尽我的一生好好努力。

其实,在一群鸭子里总有大鸭,也有小鸭子,游出的路一定也有大、小之别。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各有各的因缘福报,所以对于别人的成就,我们应该赞叹,但是不用羡慕。小鸭子看起来好像没有在游,但它并不是停在那里不动,只是游得比较慢,但是慢慢地、持之以恒地划下去,最终也能走出一条路来。就像我,我自认为自己是只小鸭子,虽然游得慢,可是我游得很安心,也从来不羡慕他人,只知道尽力游,游到现在为止,不也是游出了一条路吗?

我们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游得比别人大,靠着和别人比较来建立自我的价值,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所以,凡事只要尽自己的力来做,就一定会游出自己的路。

【解析】

试题分析:从审题点上来说,材料提出主干来对考生来说并非困难,主干为“自己游出来的路”,“不游的话就没有路可走了”,这样我们就容易抽取在材料中的相应信息,选取正确的人生路,并要努力去追寻。考核的作文以材料作文为难度顶峰,材料作文尤其以热点类和寓言类为最大难度。其次 “大鸭有大路,小鸭有小路”,还是有值得思索的部分,在命题主旨上,继承了“不平凡的真善美”和“历史的哲学的思辨”这两大不变的主题,“内挖人性中的闪光点与多元性”与“外探社会中的真善美和深思索”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蕴。其出题思路在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重要的地位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一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时,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它改装菜油时,人们会说“那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说“那是一个杯子”。

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人往往热衷于拥有很多,却往往难以真正地拥有自己。

结合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认知或体验。要求:不脱离材料范围,题目不限,文体(除诗歌外)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23。作文:材料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2015年05下)之“作文材料自选厅”

材料核心在于后两句。人心如同那个杯子,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盛纳了太多的东西,都会慢慢地迷失了自己,进而对他人、世界都会有错误的认知。如果一个人心中装满了仇恨、算计、自私、虚荣、权势、名利、责任等,那他一定是不会快乐的,在这些追求或执着中,会变得空虚、可怕,而别人对他的认知也只是看到表象,而非真实的他。

放下执着,放空自己,才能看清世界,找回自我,寻得生命的真谛——快乐。人活着为了什么?活出自我的风采,享受“我”这个生命的过程的美好,同时最好能对这个世界有所贡献。如果没有了“我”,而只是沦为一台机器、一个野兽、一个行尸走肉,那生命岂不是很可悲吗?另一方面,如果每个人心中只有“我”而没有“他”,那这个世界岂不是很可怕吗?现实虽然残酷,但我们可以选择属于自己的活法。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活着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面子,而是为了属于自己的充盈自足的里子。

立意:①(最佳角度)放下执着,放空自己,回归本真,把生命从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去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快乐。②放下成见/仇恨,学会谦虚/宽容,不要自误误人③有我更要有他,世界才会更美

议论文:要求立意准确,观点鲜明,结构规范,论据贴切、分析到位;

记叙文:要求有生活、有形象、有情韵,语言流畅,详略合理,感悟自然、真实,有一定深度。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一则犹太谚语:“你需要经常在口袋里装上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只是一粒尘埃’,另一张上则写着‘世界为我而造’。”的确,“我”很渺小,置身芸芸众生之中,沧海一粟,轻如鸿毛;可“我”又很重要,立于茫茫天地之间,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对自我的品读与审视,伴随人生的始终,关乎人生的成败。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2.写作:【解析】“读我”即审视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能准确读出“我”的存在具有二重性:既渺小,又伟大;既是普通的,又是独特的在“读我”的过程中,透出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辨也可侧重于一方面:可写“我”的存在无足轻重,不必在乎自我但渺小的存在自有它价值因为海水的浩淼是由无数渺小的水滴汇聚而成的,所以,虽然无关紧要,却不可自轻自贱可写“我”的存在不可替代,应该看重自我个体虽微不足道,但“我”的消失,世界也便失去存在的意义;“我”虽普通的一员,但条件许可,“我”有可能影响周围的一切。

文章可以写读出怎样的“我”来,可以谈为什么要“读我”,也可以阐述怎样“读我”,还可以对“读我”的行为进行评价。

点评:本题不难。从审题上要注意其思辨性,要全面的看待自己。从选材上要与自己有关。从主意上要积极向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