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大自然神奇而美妙,人生充满快乐和希望,大千世界的人与物,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欣赏。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欣赏的人是缺乏信心的人,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然、欣赏人生;善于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领略到了独特的趣味。
请以“欣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为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18.一个生物学家在一家农场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问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主人说:“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在鸡舍里长大,所以它一直不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应该一教就会的。”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失败了。第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张开翅膀飞翔吧。”奇迹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冲向天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年前,从小喜欢拆分机械的周浩放弃北航,遵从父命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却因没兴趣而痛不欲生。3年前,因种种限制在北大转工科院不成的周浩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没有接触过数控技术的他,每天十几个小时都“钉”在实验室里研究机床,几个月后就让已学了两年多的其他同班同学望尘莫及了。今年,周浩通过校内的层层选拔,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并在全国811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冠军,即将毕业成为一名技师。
这则材料,引发你了哪些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七、作文立意:
1、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2、走自己的路,追寻自己的梦想,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3、敢于放弃
4、善于选择
5、培养兴趣,成就人生
6、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的头上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位哲人说:“我们的生活样式,就像一幅油画;从近处看不出所以然,要欣赏它的美,就非站远一点不可。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3、作文审题参考:
这是一道比喻型材料作文题。要很好地理解材料,必须抓住“生活”“油画”“远看”“美”这四个概念间的连接点, 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而把握材料的意蕴:生活要像油画一样远看。为什么要远看呢?因为远看理性、客观、冷静、全面,因为远看才有思考品味的空间。
哲人的话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语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命题关键在要正确地理解“远看”的含义,以及分析出为什么要远看。
当然对远的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由实而虚,由空间的远到时间的远,由距离的远到思想的超越、灵魂的净化、心境的旷远等。具体来说,可以有如下立意角度:
角度一,揭示远看的含义,远看意即整体把握,有大局观:我们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不能拘泥于细枝末节,不能吹毛求疵,有时候,我们会被自 困住,大到我们的人生轨迹,小到做一道练习题,困顿其中,百思不得其解,所谓“当局者迷”,偶尔过来一个局外人(远看),一语道破天机,让我们茅塞顿开;也许你不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很好,但或许走远一点,你会怀念,比如,现在的我们会时时想起小时的自己,工作之后的自己,也一定会怀念学生时代。
角度二,分析远看的益处:远看才能更冷静、理性、客观、全面、清醒地发现、分析、认识、感悟、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钻牛角尖,“退一步海 阔天空”,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远看),也许就会有新发现、新体会。
文言文参考译文:
邵道人是蜀地人。到庆阳时已经七十多岁了。道人(平常)不愿说话,大凡想要表达的都用面部表情示意,所以没人知道他从哪里,然而见过他的人大都知道他是个奇异的人。邵道人授馆在钟楼街周家,用土筑屋,身披僧衣,无论白昼黑夜都坐在露天处。郡中的那些子弟少年争相前侍奉道人。道人都用面部表情告诉他们自己的意思,那些子弟少年没有不合道人心意的。
道人喜欢替人看病。患者家属请他出看病,他便让患者张开眼,又让患者呵气。倘若患者是可以救活的,道人就给弟子们示意,弟子们便把饭放在患者身前。道人拿出他袖中的铁尺横放在饭上,口诵大悲咒,念完后,拿起铁尺抚摸着患者说:“病好了!”假如是救不活的,道人便快步走出。患者家属请问患者死亡的日子,道人便伸出手指示意,忌日与他指出的相同。然而道人从不收钱,每年从正月开始,每救活一人,便拿取一尺布作衲衣里子,做里子的布够了,便不再拿取。患者家属假如有现饭给他吃,就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不问饭多饭少,道人都吃了;如果另外还添饭,又用碗装好放在案桌上,道人便不再吃了。假若发现是粗劣的食物,道人就高兴地吃了。如果(患者家属)问:“要另外替你烹制美食吗?”道人也就不再吃了。如果看见饭中有时混杂荤菜,道人就说:“只需将荤菜挑出去就行了。”终归是不想让人为他重新做饭。
道人擅长喝水,乡里人听说了,争相请他,希望观看道人喝水,道人微笑点头答应。弟子在他面前放置好水。道人给弟子示意,让乡里人自己放置好,也用碗排放在桌案上,不问水的多少,道人都会喝了。如果冬天水结冰,就听见道人牙齿间发出瀺瀺的声响,一会儿,道人的肩头耸起,面色发红,汗水簌簌而下,就像下雨一般。
道人跟我的大伯父年岁相仿,大伯父患有烂脚病很久不能治愈,问道人什么原因,道人说:“这是鬼魂在作怪。你曾经前往某人家向人聘过亲吗?你说他家的女孩子相貌丑陋,要另外去别家聘亲。那女孩因此惭愧,自缢而死。这就是她的鬼魂(在祸害你呀)。”大伯父很吃惊,伏在地上叩头说:“我该怎么办呢?”道人说:“你现在遇到了我,三天后祸害就会解除。”三天后大伯父的病果然痊愈了。
过了十多年,有一天道人忽然对弟子们说:“我将要回去了。”弟子们说:“先生是给庆阳造福的人,庆阳人也没敢怠慢你,怎么突然说要回去呢?”道人没有回答。有一天,道人让人架设三层桌几,坐在上面。弟子这才醒悟到他说的回去就是死的意思。便团团围坐伺候他。晚上有人登上桌几去伺察他的呼吸,道人仍然挥臂将他赶下。半夜时分,屋脊上隐隐有霹雳之声,有如金戈铁马战斗的声响,众弟子一个个震惊害怕,拜伏在地。天明,起身看时,邵道人已经死了。
赞文说:孔子不谈论怪异之事。那么,像道人这样的人,到底是什么人呢?释道两家迷惑世人,祸乱政治,然而道人却为人诚谨忠厚、不多言辞。他能够急人所难,死而后已。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从墨家中出逃出的人吧,难道不是吗?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是否有过下面的经历:一个微笑像暖流进入你的心田,一句轻柔的话语像春风般的温暖,一个人的一个动作一直留给你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件寻常而珍贵的物品一直被你收藏……
其中的一种经历一定给了你心灵的震撼或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就用你动情的笔 墨把这段经历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得抄袭。
22.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
歌手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许多人,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800字。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3.不抄袭,不套作。4.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2.【写作指导】
这个命题作文既新鲜又耐人寻味,一曲歌,引发我们寻找过去的时光。写作时要理解,寻找时光其实寻找的是我们曾经的琐碎的日子,还有蕴含在这些日子里的美好和爱。围绕题目,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提示语言,确定写作范围。
歌词内容就是题目的提示范围,它告诉了我们在写作时要围绕以上内容展开。可以写“长新芽”的老树,写“又开花”的枯木,也可以写父母的“满头白发”,从而生发出独特的人生感悟。如果脱离开提示语,去写中三的奋斗时光,感慨时光流逝也可以,但不够完全切题。
做到中心积极,写出真情实感。
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心是衡量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标准。这个题目,需要同学们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中,真切地感悟出父母之爱、亲情之美。如果只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得不到高分的。如一位同学写回忆时光的流逝,时间去了儿时的玩耍中,去了长大后的游戏厅中,虽是真情实感,但格调不高,难以打动读者的内心。
把握详略分配,突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生动感人,写作时,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一个细节和时光相碰撞,写出心灵的触动。这个细节可以是父母匆忙中做的一顿饭,也可以是父亲不再挺拔的腰板、母亲不再光彩的容颜。以叙述描写为主,然后抒情议论,做到详略得当。
最后,也允许同学们在文体上有小小的创新。比如运用书信体,给某一位亲人的一封信;运用日记体,组合几篇日记来对比,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文言文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__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在崇尚速度与效率的时代,钢筋水泥丛林里到处是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喜欢便捷的速食,追求即时的通讯,更是习惯于文化快餐,“慢”逐渐成为愚蠢、懒惰、落后甚至堕落的代名词。泛黄的旧时光里,失却了顺应四时,将自然的馈赠烹制成传统佳肴的那份精致;失却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那份浪漫的想象和“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的那份绵长的期盼;失却了林黛玉在金陵的暮春黄昏惋惜一朵花凋谢时的那份悲悯;失却了“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那份凡事做到极致的认真。然而,所有的这些遗落在尘埃里的“慢”,却是在很多很多人心坎上泛着微痛的美好。
1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①。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菜根谭》
【注】①日月的光明永恒不变。
【审题立意】
1、审题:
时间运行不止,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天道万古永恒,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闲时吃紧: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忙处悠闲:忙碌时,要懂得享受生活的从容和诗意。
2、立意
坚定信仰,坚守自我,方能闲而不散,忙而不乱。
游刃于悠闲与匆忙之间,方能活出生命的丰盈与从容。
3、构思
游刃于悠闲与匆忙之间,方能彰显生命的大智慧与大境界。
闲时要能吃紧,方能不虚度年华,充实生命。
忙处要有悠闲,方能不迷失自我,活得从容。
游刃于悠闲与匆忙之间,方能活出生命的丰盈与从容。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吕氏春秋》里记载着一则楚王失弓的故事,讲的是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 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去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 到不了别处的。侍从们都很佩服楚王 的豁达与胸怀。孔子听闻此事后说,这句话如果去掉 “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 看法。他说再去掉“人”字会更好。那样就是“失之,得之”,这样才符合天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 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18、立意参考: 从楚王、孔子和老子三人来看,可以得出立意:对同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
自然也不同;一个人的眼光、胸怀决定看问题的高度与境界。 从楚王的角度看,他没有因丢失了心爱的弓而沮丧,“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保持了一
个君王应有的洒脫和风度。据此可以得出得失之间,调整心态,彰显修养;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看出豁达潇洒。
从孔子的角度,作为一个思想家。“人失之,人得之”,就显得胸怀更大。可以得出人要 有兼怀天下的理想。
而在老子看来,失就是得,得就是失,所以,无所谓得失,这就是天道。据此可以从得 与失的辩证关系来立意。
从故事对我们现代人启迪方面来思考,在一件事情来临时,不但能从自己所处的位置来 对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更能从宽而广之的层面去领悟与面对,这是值得我们普通人学习的 人生态度。
当今社会,金钱崇拜,物欲横流,许多人都生活在焦虑之中。 有的人为得而欣喜,有的人 为失而苦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无数次重复着失与得。金钱、地位、荣誉、 名气上的得得失失,其实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好坏并没有必然的关系,多一份哲思,便多一份 豁达,多一份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