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
①请以“冬天里的暖流”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13年2月,荷兰一家公司宣布,将面向全球招募4名移民火星的志愿者。这似乎是个异想天开的想法,多数人认为这是个玩笑,但来自河北省的李大鹏真的报名了。经过两轮筛选,2015年2月16日,这家公司公布了入围候选者名单,李大鹏名列其中。
两年前,李大鹏就开始餐后刷牙,防止牙齿发炎,因为“宇航员的身体不能有任何炎症”。其次,他每天坚持锻炼以强健体魄。此外,他还每天在网上搜索几遍关键词“火星”,密切关注这个距他至少5000万公里的遥远星球。
李大鹏为什么能够成功入围?有人认为因为他是有心人,有人认为因为他是有梦想的人,有人认为因为他是有准备的人,还有人认为因为他是勇于挑战的人……其实,不仅是李大鹏,也不仅是报名移民火星,其他人、其他事亦然,成功总会眷顾那些有心人、有梦想的人、有准备的人、勇于挑战的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冬天里的暖流
大雪纷飞,北风呼啸,手插进口袋,脖子紧紧缩进领口。正值中午放学,父母却不在家,我只能漫步在大街上,饥肠辘辘地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街头拐角处发现目标——兰州拉面馆。
走进馆内,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腾腾的水汽把拉面馆打造的好象仙山琼阁,身子霎时间暖活不少。“小兄弟,吃什么啊?”一声爽朗的呼喊声。回头一望,原来是个戴着小白帽的回族小哥,于是看了看挂在墙上的菜谱,斩钉截铁道:“6块的大碗拉面,再多加些牛肉哦!”“好来!”
找了个位子刚坐下,一个扎着头巾满脸微笑的阿姨便端来一碗汤,也不知是什么汤,抿了一小口,鲜美可口,索性就叫它拉面香料汤吧。饥饿催使我三两口就喝完了汤,身子愈加暖活了。接着我开始环顾四周,整个店面有两层楼,上面应是住的阁楼,下面用来营业。店内共有五张桌子,最多也就能坐20几人吧;再加上头上悬着的两盏日光灯(其中一盏还是向下倾斜30度)和墙上贴的菜谱、禁酒令,感觉还真有点寒酸。店员也只有四人,除了小哥和阿姨,还有厨房里的大伯和一个五、六年级的小同学,一看就知道是一家四口嘛,他们自给自足的精神还真叫人佩服。
小哥的手艺可真不赖,他做拉面就像耍杂技一样,真带劲。只见他三两下就把厚厚的面团搓成条状,经过几次揉捏后,面团已被分成大小相等的五等份;接着,小哥随意拿起其中一份,用难以描述的诡异手法将小面棍变成了两根,再通过对折拉伸,面棍开始迅速地呈指数型增长,不一会儿小面棍已成了一碗面,“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拉面啊!”心中不禁感叹道。小哥边做还边用那回族人特有的大眼睛瞪着我笑,好象知道我已被他的技艺所折服。
几分钟后,阿姨再次面带微笑地大步走来,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拉面,还说道:“不好意思,面来迟了。”我也点头示意没事,赶忙接过面,拿起筷子就开始狼吞虎咽,也不怕被烫着。这面嚼劲十足,配上牛肉和特有的香料,整个人好象置身在春暖花开的世界,无数股暖流涌上心头,身体早已经飘飘然了;最后索性就端起碗,把面汤也一并喝了。
吃完面,坐定,仍在回味那幸福的“暖流”,这暖流可是小哥一家的热情通过拉面传递的,因此,它能融化一切,哪怕是冰天雪地。
出了门,小哥爽朗的声音再次回响在耳畔“慢走,下回来再给你多添些牛肉!”“好,一定来!” 再次面对呼啸北风,已不再惧怕,试图凭着心中流淌着的暖流去征服自然,征服一切。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以“冬天里的暖流”为题,采用命题的形式,旨在通过这篇文章的写作强化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能力,能够完整的写人叙事,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描摹。
二、审题立意。文章以“冬日里的暖流”为题,借以喻人喻事。“暖流”就是指老师、同学等对你的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危难时的扶持,受压抑时的关怀指导,得意时的敲打。“暖流”给人以温暖,所以写的事应该犹如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让读者品味到友爱之情暖人心。事例要典型、集中,可使用对比、衬托方法。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1:有一种小爬行动物叫蝜蝂(fùbǎn),路上见到所有东西都把它背在身上,因而常常累死在半路上。
材料2:有一只乌龟嫌背上的龟甲太重,就把它给蹭掉了,后来被一只鹰轻易啄死叼走。
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凡事要量力而行
材料中,蝜蝂善负重物,即使累得仆地不能起,也不放弃,仍然倔强的负重而行,直至坠地而死。在蝜蝂身上我感悟到,凡事要会变通,要了解自己的实力,量力而行。
人贵于自知,了解自己的实力才是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身条件出发,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基础。人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了解自己,熟悉自己的实力、个性、特点,才能做出合理的计划和目标,才不至于一事无成。材料中,蝜蝂不能量力而行,付出了惨重代价。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背负重物的能力,依据自身情况做事,才不至于有如此后果。刘邦之所以最终能成就千古伟业,就是因为他了解自己的实力。刘邦能自知,他善于纳言,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成就了一番霸业。
凡事学会变通,不能一味蛮干,要有智慧,讲技巧。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的实力达不到时,学会变通,运用智慧,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一味蛮干,不会变通,只会事倍功半,一事无成。正如材料中的蝜蝂,只积压物资昂起头背负重物一直往前行,直到其背部酸涩也不知道停下,一味地蛮干,也是造成它最后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我们学生,我们应该学会变通,无伭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会变通都是很有必要性的。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做到量力而行。人非圣人,不可能没有过错失误,这时我们更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我们不能师心自用,面对别人的意见而无动于衷,一意孤行。李世民善于纳谏,才会有了贞观盛世的繁荣;刘邦善于纳谏,才成就一番伟业;齐王善于纳谏,才有了齐国的繁盛。然而,蝜蝂一意孤行,别人为它减负,它又固执地背负上,以至于累死。
诚然,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蝜蝂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但永不放弃更要有一定的前提。永不放弃更要建立在切实的目标与行动的基础之上。
有自知,了解自己的实力,而后量力而行,才会有所作为。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一:蝜蝂什么都要,什么都准备,造成负担过大,活得太累。该寓言说明,人要适度放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进。材料二:乌龟把优势看做负担,放弃拥有的优势,结果落得悲惨的结局。该寓言说明,人要有适度的负担,才能抵御生活的困难,走得更好。
综合理解:两个材料观点相反,但都各自成理,结合起来理解是,既要为未来做必要的准备,也要摈除过度的心理负担;作文也可以侧重强调一个观点,但不要把另一个观点完全否定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常怀感激之心,这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当你饥饿难耐,放学回家,一进门发现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一桌可口的饭菜;当你为一个学习问题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师精妙的启发点拨,让你豁然开朗;当你跑得气喘吁吁追上一辆公共汽车,司机把已经关上的车门重新为你打开……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给予你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帮助,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你在意过吗?动心过吗?
请以“让感激之情挂满生命的枝头”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让感激之情挂满生命的枝头
感激的雨,降落在风雨中的一把伞上,降落在寒风中的一杯热水里,亦降落在孤独的心田,将一切冲刷得纯洁美丽。
感激让我懂得生命的真谛,亦让我进人人生的另一种境界,不再自私,不再仿徨。
现已进人高中,但心不变,感激永存。
一把伞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所以感到十分孤独。
开学的第一天,独自仿徨在校园的小路上,那刻我感到自己成了角落里孤独的小鸟,想飞却找不到方向。正在惆怅中,本已阴沉的天空,忽然落下了泪,我赶紧往教室跑,却不曾想到,这时我的同学为我撑起了一把伞。顿时,风雨的侵袭我已经感觉不到,只觉心中有一种东西在慢慢蔓延。原来,是感激,是感激的一把伞降落,这把伞给了我温暖,同学亦使我拥有了一颗感激的心。
一把伞,让感激之情挂满我友情的枝头。
一杯水
风,已过;冬,已来;雪,已降。可是,感激的雨不会停,因为有她—我的同桌。那日,与同学们学操回来,全身已经冻得发抖,手甚至没了知觉。可是,我没有想到,就在我回到座位的那一刻,同桌递来一杯热水,让我暖暖手,温暖隔着一层玻璃传到了身体的每一个地方。我此刻心雨飞扬,飞到了热水里,融人了感激之心,更温暖,更幸福。她,就像一个天使,降临在我生活的大地上,我无形中为她降下的感激的雨,不再寒冷。
一杯水,让感激之情挂满我同学情的枝头。
一个微笑
风吹起我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她的笑容摇摆摇摆,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点缀。她就是我最伟大的妈妈。升人高中的第一次月考,我竟后退了几百名,悲与悔同时在心头流转,挥之不去。当我见到妈妈时,她没有怪我,而是给了我一个微笑。那一刻,我不再痛苦,重新振奋起来,努力拼搏。多么感激妈妈的微笑,多么感激妈妈的包容。一瞬间,感激的雨在我的心田降落。
一个微笑,让感激之情挂满我亲情的枝头。
萋萋芳草,我拾一棵最绿的;灼灼红叶,我摘一片最红的;漫漫人生,我将采撷人间最宝贵的感情—感激。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话题引文提示得很具体,写作不会有太大困难。只要冷静地想一想,我们每天都会得到来自亲友、师长、同学和许许多多善良的人的关爱、帮助、温情,而且是不图回报的。也许由于事情太小、太不起眼,才使我们熟视无睹,甚至认为理所当然。如果我们常怀感激的情愫面对这些关爱,就会让你怦然心动,并以同样的爱心回报别人。
如果你是一个平时喜欢思考的人,你就会知道,让我们常怀感激的不会仅仅是上面提到的内容。比如,有没有一段历史应该让我们“常怀感激”?在那段历史中,我们今天读懂了什么?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以“我心有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0.【写作指向】
“我心有主”话题宽泛,但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其蕴藏的寓意——要让心来做主,听从心的安排。“心”可以是思想,可以是原则,可以是高尚的品德,也可以是持之以恒的行动……“我心有主”,意味着不人云亦云;“我心有主”,也表现着人生境遇中不随波逐流、坚守原则的修养和境界。考生可以写自己或别人的体现“我心有主”的事例,也可以对此话题发表评论,只要不超出话题,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都可以写。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60分)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仪式。新年倒数的钟声敲响,提醒着跨年的喜悦与神圣;单膝跪地,请求婚嫁,献上婚戒,定格了爱情的幸福和甜蜜;体育赛场,颁奖礼上,国歌奏响,国旗升起,传扬着国家荣誉和民族自豪。开学典礼,结婚典礼,开业典礼,欢迎仪式,宣誓仪式,不一而足。
近段时间,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仪式:上海某小学“孝敬文化节”活动中,全体学生向自己的父母长辈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膝行至父母面前聆听父母教诲;河南某中学为弘扬传统文化,要求学生每天跪拜孔子;三峡大学首届国际班开班,35名学生身穿传统汉服齐诵拜师贴,向 12位导师鞠躬奉茶,行拜师礼……
关于仪式,你有怎样的感受、理解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喷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简评:
2015年高考湖南卷的作文题,是则情景类材料作文。一则百来字的短文,竟能呈现出一幅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优美画卷。确实不容易!喷泉之所以能众人瞩目,是因为有地下泉水的默默不语的聚集。其中所隐含的人生哲理,很容易引发考生的联想,使考生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富有个性和创意地表达自己关于人生、生命、成长等的认识和思考。作文材料贴近考生实际,语言简明生动,文字简明扼要,相关要素对比鲜明,寓意也比较显明,不存在阅读和理解的障碍,便于考生快速进入试题情境和写作状态。试题在凸显可写性的同时,还较好地解决了防套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模式的泛滥,能够更为有效地落实高考作文的测量目标。
立意:
“蓄积”与“喷涌”的关系虽然简单明了,却有着多向立意的可能,比如:“耕耘与收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集体”“积累与成功”“准备与机遇”“位置与价值”“先与后”等,都属于正确的立意。而“众人瞩目”与“鲜有关注”的鲜明对照,则可能促使考生展开“现象与本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止与发展”“感性与理性”“眼前与长远”等的思辨。
从个人的角度我们往往看到一个人成功了,这个人的成功就好像水从地下喷涌出清泉,没有看到这个人成功之后付出多少汗水。一个民族、国家也是这样,我们看到中国发展经济建设起来,我们挺和谐的。我们没有看到为了今天的达成,我们做出多少大的努力,人们付出多少大的牺牲,我们多么兢兢业业,从个人,到社会,到国家基本的要求。
如像下面的立意都偏离了主旨:⑴泉水涌出地面才成为喷泉,所以写抓住机会,促成改变;⑵要想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就必须涌出地面,去吸引人们的眼球;⑶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使同一事物的命运不同,所以写环境和条件的重要性。
满分作文:
我是你的眼睛
湖南一考生
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
并不宽敞的房屋下堆着些祭祀用的物什,堂屋中央摆放着一口黑得发亮的棺木。老何静静地躺在里面。他的面色黄中透着青——好像他对我们发着怒的模样。我觉得我可以抓住点什么,一伸出手,眼睛上涌了一般热气,把我的眼镜也给弄得模糊不清了。
我抬起头,竟看到满屋子的人。
老何你看到了吗?他们都回来看你了。他们的眼睛里还写满了和当年一样的热烈,那热烈如今也灼烧到了我,让我的胸中充满了似要喷出来的浓焰,一如当年的你啊,老何。
三十年前的老何有着瘦干的模样,每天都在这片小山坳里晃悠。破败的山村有一种出奇的宁静,老何觉得这种宁静实在太过沉寂。他在溪边捡了一担担鹅卵石,填上了村口那条坑洼洼的泥浆路。抬头看见天上飞过的一只麻雀,突然知道少了些什么。
老何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些红砖,最后修修补补,在村口盖了一座很小的红砖房,他自制了一块木板,上面用炭块写上“村口小学”四字。接着他挨家挨户劝说村民们让孩子到“小红砖房”里上课,他担任校长,也是唯一的教师。
老何的学校开办起来了。他用炭块当粉笔,用手抄的作业本作学生的教材,每当讲到高兴处就满脸通红。“世上有许多好地方,”老何常说,“北京有故宫,有颐和园,还有圆明园。圆明园可惜被洋鬼子破坏了,要是也能去看一看……”他忽然停下来,有些黯然,抬起头,眼睛便又亮了:“你们要努力读书,将来一定能走出山坳坳,去多看看外头的世界,也就当是老师我看了!”
三十多年间,老何送走了一批批学生,他总说,孩子们眼睛里有光啊,那光太热烈,灼得他非得做些什么。于是,他做了孩子们的老师,看他们一个个飞出大山,飞到世界各地,去那个美丽的“外面”饱览美景。
“我也是桃李满天下了。”我每逢去看望他,他总是这样对我说,是感慨,也是叹息。我静静地握着他的手,听他讲他和他的学生过去的趣事,心里有一种格外的自豪……
“爷爷……”我抓住他已经不再温暖的手,眼前是一些照片,那些爷爷口中的“孩子”手持着它们。你看,那是故宫,那是圆明园…… 一位年长的叔叔跪了下来,温和的声音都颤抖着:“何老师,我们回来了,我们带了‘世界’回来。您放心,我们一直都是您的眼睛!“
我也忍不住哭了起来。我也是你的眼睛,爷爷,我会把这条路坚持下去。我知道,坐在志愿填报的电脑前,我一定会告诉自己:就报师范吧。让我成为你的眼睛,替你去看世界的美。也让更多人替我,成为我的眼睛,看到世界的未来。
智者若树
湖南一考生
春花的智慧在于燃尽生命的怒放,于是有了草长莺飞,最美人间四月天。夏蝉的智慧在于蛰伏地底十七年,于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鸣惊人。凤凰的智慧在于烈火的淬炼,于是有了脱胎换骨,涅槃重生……而树的智慧,却远不止如此。智者,若“树”。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树的智慧在于志存高远。正如高晓松所说:人生不应当只有苟且与当下,还应有诗和远方。只有心存着“远方”,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不至于像失了罗盘的水手。有了目标与方向,我们才能更好地到达终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下了这样志向的__来未曾彷徨,引领着中国走向富强。“如果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邓稼先坚定的志向使他在核领域一往无前……智慧的大树向着远方,于是它有了目标和动力。智者若树,志存高远。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们来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树,懂得舍弃。
“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只知愚蠢地一条胡同走到底。就像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优秀,不顾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好分数、读好大学。于是易中天先生批评道:龙,怪兽也;器,器材也;材,木材也。现在的家长让孩子成为怪兽、器材、木材,就是不成人。这么说也许过于绝对,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把“好分数好大学”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确实有些病态了。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成为你自己,因为别的都有人做了。我们不必将自己禁锢在一条模仿他人的路上,而应绽放自己的芬芳,成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智者若树,知道变通。
就连三毛也曾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张扬。”树的智慧可让我们仔细品,然后便有思维的礼花在脑海中绽放。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
湖南一考生
总在追我之愿望。
枝繁叶茂的大树想去远方,又或有热情洋溢的人想让人生熠熠发亮。
唯独忘却自我力量。
大树从前只想借外物之力到达另一个境地;所谓青春年少也只不过依靠着周身的真实支撑。
我们总寻求寄托,摒弃实践;总沉迷念想,忽视作为;总着眼外界,无睹内在。
理想的寻求与达成,终究回归于自我饱含深情的起点,对自我的思索与发掘,对自我的革新与创造。
无数人败给了外力。
对己身不满,然后是无声的控诉与无可奈何的归于平静;对社会持异,改造人世的理想最终又被悄无声息地否决,再又回到对暴烈摧残生命的默许,对性别不公之象的熟视无睹,或对《熔炉》、《素媛》事件持续发酵的司空见惯。
大多时日,大多数人,坚信自身力量的微乎其微,执着于自身对理想的无能无力。
然,正如大树冲破阻隔,凭己之力去往远方,芸芸众生间,亦有不懈于梦,无愧于心的人们,夺得了潜在的力势与优长,达到了心之所向。
听伊迪丝唱《玫瑰人生》,146厘米的个子,带她穿过了废旧的巴黎老巷,逃过了父亲的谩骂,避开了曼哈顿的繁华,皆因在音乐中觅得了梦想的真谛。
读柴静《看见》,她说,我们浑然难分,就像水溶于水中。纷繁的乱象与缺失关照的弱势群体,她将自己作为发力的来源与希冀的个体,将镜头深入山间树林,深入被__笼罩的生命,终于寻获心之所想。
看约翰·纳什《美丽心灵》,数学家与精神分裂,不可思议的激烈碰撞。但他未曾屈从于现实,三十年,三十年对数学的热爱与往复的搏斗,他以自我无可匹敌的顽强与坚忍,战胜了所有喧嚣。
漫漫岁月,从个人到群体,从滔滔黄河之水到遥远深蓝的爱琴海之岸,浮于表层成为现象武装,当点到即止化为惯常思维,自我改变与自我追寻便显得稀缺,弥足珍贵。
去追,如霍金以病残之躯写成《时间简史》,靠《万物理论》;去发扬优长,如简·奥斯汀以细腻温和笔触力被封建屏障。
如大树,不仅是自我念想的实现,它的种子已在各个角落生根复蓬勃生长;如平凡又伟大的个人,柴静,纳什为梦想所贡献的,亦生长成人类社会的宝藏。
正如法国诗人兰波在其《深谷睡者》中所写,闪烁的太阳已越过高傲的山峦,幽谷中的光点有如泡沫浮泛。
以我之力,追我所愿,挣脱世间繁杂的禁束,去往内心无垢的星空。
18.作文:阅读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选好角度,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19.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搜狐新闻2014年9月16日报道: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报告台,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但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
材料中涉及的两个人物:吴良镛和学生,也是我们要评论的对象。知道评论对象,接下来应该将材料梳理一遍:学生听《志存高远身体力行》报告睡觉,这就不仅仅是个兴趣的问题。我们常说作文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这个“是什么”考验着你的眼光与思考的深度。一个人的兴趣和什么有关?和人文化修养有关。要想从这个角度评论,还必须思考什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是什么,他们关注的点也许是读什么学校、哪项专业更容易找薪酬高的工作。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考察形成他们这样兴趣点的原因:中国教育缺乏人文化。当前中国教育产业化、功利化问题突出等等。从吴良镛院士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吴良镛院士身上的特征如:已经92岁高龄,但是整个30分钟的演讲全程站立,完全彰显了一名学者、长者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学者风范一目了然。
从材料整体来说我们也可以反思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如何解决:如院士需要反省自己的讲座内容是否足够精彩,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佳作展台】
早点叫醒孩子
杜丽佳
92岁高龄的吴良镛院士,老先生全程站立,彰显了一名学者、一个长者对学生的尊重,演讲内容也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遗憾的是,先生收获的不是如雷的掌声,而是如雷的鼾声,这些鼾声警示着我们所有的人。
这是一群在市场大潮和功利主义盛行中诞生的一代,他们面对的是:学校琢磨的是怎么发展教育经济,学生关注的是读什么学校、哪项专业更容易找薪酬高的工作,大学变成了赤裸裸的名利场。由此衍生出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是将学生由人变为做题工具、考试机器,完全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导致学生缺乏素质,漠视人性。
在央视的《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在关注复旦投毒案件时,连线了在现场采访到被告人林森浩,在董倩看来,一切都不可思议。如此冷目,如此淡定,如此残酷。在央视的新闻画面中,还出现了一条横幅,感谢室友四年不杀之恩。这是毕业生挂出的标语。可见,此次是有投毒事件,已经成了大家调侃的对象,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家对和室友相处的方式。可以想象,应该有很多类似林森浩成长轨迹的人,当他们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他们又会怎么办?我们的教育元素,经过了怎样的组合,让一个天真好学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杀人的凶手?我们又怎么能期望这样的教育下的孩子还懂得尊师重道呢?
我们这个时代不缺乏实业家,他们会抓紧一切时间往前飞奔。他们没有兴趣听“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他们更有兴趣听如何成为世界首富的报告。其实,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到达真正的终点。中华自古即被称作礼仪之邦,就是目不识丁的山野村夫也懂得,“程门立雪”的故事不胜枚举。我相信一个懂得礼仪的下一代远比一个只会赚钱的莽夫更能讨家长的欢心。
“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耄耋老人的话语不应是催眠曲,而是我们当下教育的警世恒言。可是我们不能等孩子睡熟了以后再来唤醒,你很难唤醒一个睡死过去的人,要叫,请早点!
【点评】 前两段用材料中的两个对象作对比,突出强调作者的态度,接着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举林森浩的例子证明当下这种人文缺失的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后两段提出要求,呼吁我们从早做起,逐步强化,体现出考生清晰的行文思路。本文气势磅礴,立意深刻,运用多种议论手法,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不失为一篇佳作!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大自然神奇而美妙,人生充满快乐和希望,大千世界的人与物,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欣赏。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欣赏的人是缺乏信心的人,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然、欣赏人生;善于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领略到了独特的趣味。
请以“欣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为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