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人,日夜不停地磨一块大石头,想要把它磨成一个小小的玩具牛。此人非常
有毅力,每天刻苦勤奋,坚持不懈。寒来署往,几年时间过去了,他终于大功告成。可是,
一块那么大的石头,何止是只能成就一个小小的玩具牛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明确交代“此人非常有毅力,每天刻苦勤奋,坚持不懈”,按常理,坚持没有错,不但没有错,而且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结合这个人坚持的结果——把一块巨石磨成了一个小小的玩具牛,以及材料最后的反问句可以思考:这个人一开始的目标是不是就有问题?目标有问题的话,他的坚持还有意义吗?据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选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在错误的领域坚持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书信,似已远去;书信,从不曾真正离开。她一直守护你我。似岸边的苍颜斑驳的垂柳,根,依旧沉入泥土,枝,仍虬龙般舒展。她是心河的守望者。她在,河在…… 她自是古意十足,她当然新潮无限,她有如此多的面孔:短信,微信,飞信……,信,我们生命中的“盐”。
请以“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为题目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略。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五.作文(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一次,一只鸭子在河里游泳找鱼吃。一整天过去了,它连一条鱼也没有找到。
夜幕降临后,它看见月亮在水面上的反光,以为是一条鱼,就潜下水去捉。别的鸭子看见了,都拿它取笑。
从那天以后,鸭子变得羞愧、胆小,甚至看见水里有一条鱼也不敢去捉;没过多久,它就饿死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五、写作(60分)
16、这是一道寓言故事型材料作文。
立意角度主要有:1.从鸭子的角度看,她的最终饿死的悲剧与其自身的自卑自贱、胆小怯弱有很大关系;由此可以引申出如下意旨:(1)要有不畏挫折的勇气;(2)抛弃自卑,学会自强;(3)人言不足畏,路要靠自己勇敢去闯;等等。
2.从别的鸭子的角度看,这些取笑同伴愚笨的鸭子缺乏真诚帮助弱者的善意,缺乏爱心,他们没有看到鸭子的勤勉努力,而一味嘲讽其无知,且不能主动授予其捕鱼的技能,而使得弱者更弱,日益被边缘化乃至最终消亡;由此可以引申出如下意旨:(1)“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和谐的舆论环境;(2)用尊重与关爱去呵护弱势者;(3)以诚相待,用爱温暖,建和谐社会;(3)扬其长,补其短,让弱势者得以茁壮成长;等等。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a (60分) 。
某节目主持人在谈到时下人们的阅读状况时说到:“喜欢是和能力相关的,一个人能力有限,他能喜欢的东西也少。在我们还没有足够能力去喜欢之前,先要在不喜欢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很多人的现状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又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所以就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六、作文(6 0分)
18.【解析】示例1 同意这位主持人的话。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不喜欢作为不学习、不追求的借口,最后无所成就。喜欢是需要先提高能力的,不深入学习就能喜欢的往往也很肤浅。
示例2 不同意主持人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不喜欢的事物,即便掌握了也无快乐感、成就感,而且学习、追求的过程中也会事倍功半。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站在悬崖边痛不欲生。一位老者走过来问他遇到了什么麻烦。年轻人满脸忧伤地回答:“我不如别人活得有价值,我感到很自卑。”老者微笑着说:“一块金子和一块泥土,谁该自卑?”年轻人刚要回答,老者接着说:“如果给你一粒种子,去培养生命,金子和泥土谁更有价值?”年轻人恍然大悟,道谢离去。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22、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让你走进过往的回忆: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会让你心中充满感动。
根据上面的材料,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22、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8月17日是网络热销小说《盗墓笔记》中“小哥”张起灵从长白山兑换“十年之约”回归的日子。虽是小说中的情节,为接小哥回家,连日来,有近十万“稻米”(“盗迷”谐音)从全国各地涌入吉林长白山,导致景区不堪重负,民宿全部爆满。下面是各方对此事的态度:
网评:明知这不是现实,只是小说虚构的情节,“稻米”们还蜂拥而至,真是不可思议!
稻米: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到长白山不仅是与书中人物的约定,更是对《盗
墓笔记》陪伴岁月的交代。
景区:长白山旅游部门和安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为“稻米”提供相关的警务、导引、
临时食宿安置等贴心服务。长白山青年联合会还牵头主办了“十年之约,相聚长
白”文化交流联欢活动,与广大“稻米”共度稻米节。
对于三方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判断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作文
【题目解析】
一、题目说明
这道作文题属于“观点型”的新材料作文,针对“稻米”事件,三方人士表现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材料中的三方态度实际为考生提供了三个不同写作角度,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阐述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在这三个态度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来谈。
二、审题指导
对于“稻米”事件,本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它并没有影响到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于类似“稻米”们的举动,文明社会应予以尊重与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只要扣紧长白山“稻米”事件,不管从哪一方角度来谈自己的思考与建议,都是可以的。这正是本作文内含的核心价值观,学生不能脱离这一核心价值观去简单地就事论事。
三、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关于材料的内容
1.现实与虚构是有距离的,书中的情节大多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但并不就是现实生活。“稻米”们为了一个虚构的情节,蜂拥而至,给自身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对待书中的情节要有理性。
2. “稻米”是当今社会众多“粉丝”中的一个群体,他(她)们对生活有激情、有热度。长白山“稻米”事件恰恰说明他们是一群有梦想的人。
3.“好书伴我行”。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我们要懂得与书中人物对话与交流。稻米”们其实是在体验另一种形式的读书生活。
4.尊重与包容。尽管十万“稻米”涌入,给景区的接待带来了挑战,“堵”不如“疏”。
5.换一种思维,实现共赢。“稻米”涌入,让景区管理方看到了“商机”,借用“稻米”文化包装景区,开展文化活动,增添景点得文化内涵。“稻米”与“景区”共赢。
(二)关于材料的含意
1.一个人不要活在虚拟的生活里。
2.行动要有理性。
3.让内心多一份童真。
4.追寻心中的梦。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6.为寻梦者喝彩。
7.“围堵”倒不如“疏导”。
8.文化搭台,实现共赢。
9.尊重他人的选择。
10.包容让生活更加多彩。
【评分标准】
按照《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分项打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儿子请乡下来的父亲陪自己一起宴请一个生意场上的朋友。席间一对生意伙伴相谈甚欢。回家后父亲告诉儿子:“你的这个朋友,不可深交。生活困窘的人吃相不雅可理解,可他不困窘,却总用筷子把菜翻来翻去专挑喜欢吃的。”儿子不以为然:“人的习惯不同,不可苛求,吃相不雅,未必就不可深交。”父亲说:“用筷子的小细节可见人品。如果有大的利益__,他又会怎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五、写作(60分)
1、分析:材料的核心事件是一次宴请中,父亲认定儿子的朋友是一个极为自利的人,并告诫儿子不能与之深交。其推理的逻辑是:小细节见其自利本性,其在大的利益__中,必然私利至上。而儿子有自己的看法。
2、审题立意(1)核心事件揭示的是“识人”之智,并揭示了如何“识人”之法。立论:要有识人之智;从小细节中见真人品。(2)“朋友”品性之劣,从小细节中显露无遗,遇到大利,更会不堪。立论:小处修身,以成大德;治病救人,应防微杜渐;祛除大病,也要从小处入手。(3)从儿子的角度,小细节(生活习惯)未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优劣。立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看人从大处,用人用专长。不因细节而否定全人。
23.阅读下列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判,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责和嘲讽。我更需要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微博,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七、(60分)(55+5)
2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