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10.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我至军中,公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 B:大不顾细谨 今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哙拜谢,起,而饮之 沛公至军,诛杀曹无伤 D:臣韩王送沛公 嘉先言于秦王曰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常身翼蔽沛公 ②侍医夏无且其所奉药囊提轲 B:①使子婴相 ②臣韩王送沛公 C:①长臣 ②因击沛公 D:①吾令人望气 ②吾还也

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B:大行不顾细谨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D:臣为韩王送沛公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下列句子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的“为”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为韩王送沛公   B: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C: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 耳得之而为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C:相如奉璧西入秦 D:左右欲刃相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9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之:到,往

C.吾得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感谢

22.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臣韩王送沛公 B.窃大王不取也

C.谁大王为此计者 D.君我呼入

23.下列各句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项伯曾在秦时与张良一起出行游玩过,所以两人交情很深。

B.刘邦听闻紧急军情后,积极拉拢项伯,可见他胸有城府,颇有心机,其实是在利用项伯。

C.项伯回至军中,竭力为刘邦说情,项羽对其丝毫不疑,当即“许诺”,紧张气氛暂时趋于缓和。

D.项王从一开始听闻“沛公欲王关中”时的大怒,到此时听信项伯的劝谏并当场“许诺”,这充分显示了他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

21.D

22.B

23.A

【解析】

21.

试题分析:谢:谢罪,请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B项“为”译为“认为”,动词;其他三项都译为“替,为”,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A项中“游”不能理解为“游玩”,而是“交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节选自《鸿门宴》)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素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C.吏民,封府库 籍:征收

D.至鸿门,曰 谢:道歉,谢罪

1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今其智反不能及

B.今人有大功击之 后人哀之不鉴之

C.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得复见将军此 冰,水为之而寒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7.“项羽大怒”中的“怒”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13.C

14.B   

15.A

16.

(1)沛公说:“和您相比,谁年长?”张良回答:“(他)比我年长。”

(2)(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

(3)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秦国,来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17.(1)一方面说明项羽容不得别人与他争天下;(2)另一方面说明项羽性格轻率、暴躁,容易冲动;(3)这也为他下文又轻率地改变决定埋下了伏笔。

【解析】

13.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准确,C项“籍”,登记。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学科网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而”都表转折关系连词,意思为“却”。A项前一“乃”连词,意为于是,就,后一“乃”连词,意为竟然,却;C项前一“因”连词,意为于是、就,后一“因”介词,意为经由、通过;D项前一“于”介词,意为在,后一“于”介词,意为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此类活用。B项“活” 和D项“从”使动用法,C项“兄”,名词用作状语。文言文中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为状语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第一句:“孰与”和谁相比……怎么样;“于臣”介词结构后置。第二句:“所以…者”……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不同寻常的。第三句:“均”衡量;“负”承担。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针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抓关键词,在理解文言内容的基础上筛选整理。“项羽大怒”中的“怒”字说明项羽容不得别人与他争天下;另一方面说明项羽性格轻率、暴躁,容易冲动;这也为他下文又轻率地改变决定埋下了伏笔。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霸上 军:驻扎

B.善留侯张良 素:一向

C.君安与项伯有 故:原因

D.沛公奉酒为寿 卮:酒器

14.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②辍耕垄上

B.①谁为大王此计者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C.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②家祭无忘告

D.①是项伯复夜去 ②以其无礼晋,且贰于楚也

15.下面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连夜前往刘邦军中力劝张良赶快离开沛公。

B.沛公把项伯当兄长看待,并相互约定做儿女亲家。

C.沛公入关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在关中称王的意图。

D.项伯劝沛公与自己一同去向项羽赔礼道歉,以免遭受攻击。

16.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②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③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答案】

13.C

14.A

15.D

16.①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

②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③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解析】

13.

试题分析:故:交情。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区分,原文译为你怎么与项伯有“原因”,显然不通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A 项都是动词,往、到。B 介词,给、替;连词,因为。C 副词,于是、就;代词,你的。D连词,与“是”组成“于是”,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同现代汉语;介词,引出对象,对。文言虚词要注意记忆用法和意义,注意记忆例句,答题时和例句比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D对应的原文“于是项伯复夜去”,项伯是劝刘邦尽早去赔礼道歉,并不是与刘邦一同去,选项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①旦日——明天,用酒肉飨——犒劳士兵,为——替。②为——替,亡——逃跑,去——离开语——告诉。③因——趁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习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

B.君安与项伯有 故:旧交情

C.项伯杀人,臣之 活:存活,生存

D.素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长

B.良入,具告沛公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C.使子婴击破沛公军

D.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具沛公言报项王

14.下列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为击破沛公军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 D.籍何以至此

【答案】

12.C

13.B

14.D

【解析】

12.

试题分析:C项中“活”使动用法,使……活的意思。这句话是项伯杀人,我使他活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于”介词,对;后一个“于”介词,表比较。C项前一个“为”动词,作为,担任;后一个“为”介词,给,替。D项前一个“以”连词,用来;后一个“以”介词,把。B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A项省略句;B项被动句;C项状语后置句。B项属于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2.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