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原创)
2017年1月29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咬人致死事件。经查实,死者系湖北籍在宁波打工的张某。当日下午2时许,张某的妻儿等3人购票入园,张某则未买门票,先后翻越两堵围墙,无视警示标识钻过铁丝网,进入老虎散放区,最终发生意外。事发后工作人员曾用鞭炮、水枪、鸣枪等方式驱赶老虎,公安等人员立即赶到事发虎山,咬人老虎在营救时被击毙。
该新闻经网络登载后引发了无数网民的跟帖、热议,而一系列博文——《纪念一头老虎》、《“人死活该”背后的人性》、《漠视规则者,处处是“老虎”》、《宁波动物园老虎伤人致死案中的法理与情理》——则将人们的认识与思考引向深入。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述。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四、作文(共60分)
可以从下列角度入手论述:
(1)老虎也是一条生命,从同情老虎因为别人破坏规则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入手分析人类的行为的是是非非。
(2)敬畏规则,往往也是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规则意识缺失背后连着的,往往是灾祸之始。
(3)尽管违规入园,但不能因为他破坏了规则,评论者就可以随意戏谑,调侃,甚至认为他死有余辜。生命堪悯,人性不能冷漠。
(4)从法理与情理的角度分析老虎咬人事件背后的喧嚣。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改编】
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费尔南多·佩索阿(葡萄牙诗人)
上面这段文字使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相同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受。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四、作文(60分)
高考考点 | 紧扣时代,关注社会,注重思辨,有人文情怀 。 |
思路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用语含蓄。审题立意时要找关键、抓中心。抓住“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这个关键句子。 【立意角度】 1、“一天去到另一天”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成长与改变。“相同”的是那些不变的风景,不同的是每一天的成长在我们的生命中镌刻下的痕迹,正好像郝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相同”是因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景物不曾有所改变。“不同”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因时因地而有所改变,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 2、生活是平淡而重复的,也就是“相同的风景”,这未免使人感到有些乏味;但又总是有些不同,这些不同,就是生命中令人回味的“风景”。文章的切入点也可以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美,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要善于发现美,从平凡中发现不凡,在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3、世界呈现给我们的姿态往往是相似的,然而在不同的人眼中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相同”中的“不同”往往是由人们的心境所决定的,改变自己的心灵,美好无处不在。 |
四、作文(60分) (原创)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论语。子张》有言曰:“学而优则仕。”近代学者陈寅恪却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认为,做学问者,不必仕。又有梁启超曰:“因为既做政党,便有许多不愿见的人也要见,不愿做的事也要做,得不了做学问的清净。若完全旁观畏难躲懒,自己对于国家,良心上实在过不去。”
读了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儒家“学而优则仕”的观点,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24【命题意图】主要考查立意、构思、选材、表达等综合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
读书人是社会的担当,但只有保持灵魂的自由,才不会满身媚骨。我理想中的知识分子,是屠呦呦般的身正自清,如鲁迅般的目光尖锐,但却能心系百姓国运,为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奉献自己的智慧。
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一直是有识之士思考的哲学命题。吾读书求学,究竟为哪般?光宗耀祖?赚钱通达?为国为民?人生价值,是每一个读书人都需要思考的本源问题,也是历代名家名流矛盾痛苦的取舍关键。本题意在引发学生思考:传统观念与时代责任,先贤立身与自我关照,精神与实践等问题。命题意图关注人文性,生活性,思辨性。立足于目前普通高校招生所要求的辩证论述类文章的写作,也关心学生深层次的生命思考。学生需要在此阐明自身价值观,关注历史与时事,有的放矢地行文。本题能拓宽学生思考维度,引领人生走向,是我教育教学的理想所寓。
四、26.作文(60分)
参考立意:1、学而优,不必仕。
2、学而优,当仕。
【例文】
学而优,不必仕
孟子曾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读书人从政的要求是进退自如,隐与仕随性随行。但同时,《论语》却又提出: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人的修身进学与担当精神。
这是否自相矛盾呢?
我认为这正是儒家对读书人的最高要求:潜心学习,注重修身,同时又关心国运,心系天下。学是常态,仕是形式,既修身进取,端正自身,又关心天下,一心为公,才是核心。
所以,我认为,学而优,不必仕。
心系天下,又何必纠结仕与不仕!
仕的目的是什么?社会稳定和谐,百姓生活幸福和乐,这应该是所有政权的最终目的。那么,如果社会已然到了这一境界,仕与不仕,又有什么区别?而如果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把持政权的,当是乌合之众,有识之士从政,又谈何容易?如同一腔热血强大如孔夫子,也喟然长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那难道学优之士,仅仅是淡然旁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然不是。我认为从不从政只是一个形式,哪怕身在江湖,依然可以心系朝堂。就如孔子,一生奔走,只为推行仁政德治。即使不从政,他也永远以一个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在历史的政坛上屹立不倒。
学优不必仕,倒不是说一定不仕,而是不注重参政的形式。贡献智慧,心系国家,修身进学,做社会的良心,这应该是读书人最理想的境界。傅斯年曾说:“议政不参政,在历史夹缝里保持一个读书人的自由心性。”他撰文反对宋子文,最终使宋子文倒台,却坚决拒绝蒋介石的从政邀请,一辈子只是一个学者,却关心时政,大胆为民众发声。他是一位优秀学者,也是有担当的良心读书人。
梁启超担心一旦从政,便要见不愿见之人,要做不愿做之事。似乎从政有许多无奈,其实专于学问之人,若缺少斡旋之能力,白白在官场浪费时间与精力,也是不必要的。
而有些犬儒式的知识分子为了哗众取宠,竟玷污了知识分子的名称。中科院专家的“老百姓呼吸新鲜空气要纳税”,北京民族博物馆馆长的“不赞成农村孩子上大学”等议案,让我们惊讶的同时,也会思考,“自古士林多媚骨”,从政,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但是,读书人的社会良心却不可以泯灭,不必仕,并不是说不关心政治。做一个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是我所倡导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政议政,担当起学者该有的责任,正是我们的为学为政理想。
学而优,不必仕,只要你是关心社会,高瞻远瞩,心怀仁义之人,即使身处江湖,依然可以心系天下。
关于论述类文章写作的一点思考
2017年考试说明对于高考写作的要求是:能写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文章。
学考与各类模拟卷,以及16年高考作文题的趋势,刚刚过去的淳安教研活动的隐性要求,尤其是议论文所避免不了的宿构材料等弊端,以及社会发展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大学的学术论文写作要求等,都显示着论述类文章写作的必要性。
而目前一线教师对此方向比较迷惘,对议论文与论述文的界定也模糊不清,本人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从八月份接手17届高三以来,一直在变与不变的矛盾里忐忑不安地进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与指导。一直到十月,才下定决心进行论述文的训练。因为自己也是第一次着手,就需要摸索前行。
以下是我五个月来的做法与自己得出的一些结论,形之于文,借出卷机会,请专家指导斧正。
明方向
论述类文章与议论类文章的区别是,前者围绕一件事,由浅入深地写自己的看法;后者就材料得出论点,需论据论证。
这让我联想到以往高考卷语用题中的时事点评题,需要“提出观点,揭示实质,说明理由,写出结论”的答题步骤。也让我想到学术论文里面的基本结构:就现状提出问题——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存在的疑惑。还让我想到,现代文小阅读里论述类阅读的结构特点,《人民日报》时评文的语言特色等。
综合以上几个探究来源,我初步把高三考场论述文的内容确定为:
明确作文题目的话题,针对话题摆明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持此观点的理由,同时能揭示话题的实质,谈谈此类现象的解决措施等。在此基础上,把作文结构定为:
是什么(提出观点部分)
1、简短阐释作文涉及事件;
2、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3、适当有文采。
为什么(揭示实质分析原因部分):
1、就事论事揭实质;
2、荡开一笔析原因;
3、深入浅出谈现状
怎么办(解决问题部分)
1、针对问题提对策;
2、重申观点做结尾。
勤训练
有了这样一个方向后,我们开始寻找合适题目训练,当作文里不能大量运用论据来撑起八百字时,同学们是凌乱的。但是有条不紊的逐个击破难点,还是有希望的。
难点一:结构架设。
方法一,研读例文,归纳结构。寻找典型的论述文,让学生归纳其结构,评价结构好坏,寻找让结构清晰的法宝。
方法二,列提纲。这是最能快速上手的架构方法,一周两提纲,批改用pass或no pass过关批改方式,能让学生较快建构起自己的思维。
难点二:入题不清。
方法一:研读并学写开头,引用名句、简述时事、连问造势,简括材料等,这些方法,既不会太文艺而有失论述文的理性,又能增添一点文采。
方法二:明确开头要素,要有阐述材料与清晰观点。反复训练,达到基本要求。
难点三:语言特色。
方法一:摒弃描写抒情的语句,学习因果、对比、类比、假设等论证语言;
方法二:归纳事例,巧用仿句。一定要用论据来论证,也控制在一两句话说清的范围内。
难点四:由浅入深。
怎样看出事件事物的实质,由浅入深地论述,由点到面的生发,这是目前我仍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谈论问题仅仅只能停留在浅层,翻来覆去一层意思,没法深入问题本质。这个思维问题,除了每天一审题的勤训练外,我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也不确定量变能否最终带来质变。譬如,“碎片化信息有其优缺点,如何面对碎片化信息”,观点好提,但问题的实质、深入多角度看待碎片化信息,对于阅读积淀不够、阅读理解困难的我们的学生,真是太难,有的甚至什么是碎片化信息也难以理解。
所以,面对新的作文考查模式,我更要呼吁:语文,是无法用公式来套、无法用集训来速成的,她需要从小培养学科素养,在时间的酝酿里,获得那种可意而难述的境界。
【原创】四、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现今社会,刷微博,上网看新闻,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推送信息,网络文库等,已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更有美国教授预言:纸质书将在五年内消失。
你认为网络时代,纸质阅读是否会消失?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出题意图:2016年浙江卷作文题、2017年的杭州一摸作文题,省统测的语文作文题皆是论述类文章,因此本次作文也规定文体,写论述类文章。这几次的作文材料皆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指定内容和任务指令,避免了套路作文和宿构作文的出现,这次材料来自《人民日报》,考查学生能对事件内容辩证深入分析,谈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注重贴近现实生活,关注了人文性和话题的开放性,又能体现出考生思维的层次性。
参考答案附讨论角度
命题意图综述:
1、这份试卷的考题设计既着眼教材、文本,也紧扣高考考点考纲,难度适当。
2、命题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学情,希望能暴露出复习时易遗漏的部分。
3、试卷在探究题上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答案的设置也尽可能地体现阅卷的客观、公正,便于操作。
26、参考角度:
纸质阅读不会消失:1、读书情怀的几点,多了一点郑重感。2、通多深度阅读收回了知识的温度,避免了“电子疲劳”。3、贪多嚼不烂,纸质阅读是一种慢功夫,可以重点欣赏,书中有些道理可以终身感悟。4、更凸显思维的内核。
数字阅读将替代纸质阅读:1、形式活、接地气,作者与读者受众互动热烈,仿佛读者也参与了创作。2、随时随地挑选自己敢兴趣的阅读。3、阅读视野扩展,阅读量成倍增长。4、顺应了当下的阅读习惯。
参考高考作文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⑵揭示事物内有的因果关系观点⑶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⑷材料丰富⑸论据充足⑹形象丰满⑺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⑻用词贴切⑼句式灵活⑽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作文(60分)
【改编】改编自2016学年台州市高一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作文题
25.阅读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
成长的很大一部分,是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折,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自己的缺点。然后发自内心地去改变,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
一个人的状态挺好的,想看书了就看书,累了就睡觉,不想联系谁就自己安静一阵,出去旅行或是宅在家。对爱情最好还是保持点儿洁癖,不要随便开始,不要急着妥协,真正值得的东西都不会那么轻易。生活当中总有一段路是需要你独自前行的,人应该活得安静一点,不妨就从拒绝开始。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意图】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选用材料作文的过半。在试题的命制上,专家们更加重视对材料的剖析,普遍倾向于利用材料设置语境,或利用材料向考生提供启发因素。另外,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要求考生写出自我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本作文题,编者选取了与“接受与拒绝”有关,又貌似矛盾的一组概念,试图引起身处转型期的高三学子们对自身作一次深入的反思,并考察理性的思辨能力。
四、作文(60分)
25、(60分)作文
【审题指导】材料呈现了一种“接受与拒绝”的关系:材料中写到“接受……”,然后发自内心地去改变,找到一个平衡点。活得安静一点,不妨就从拒绝开始。这两种说法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道理。“综合以上材料”,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在行文过程中做到理性思辨,“人生既要接受生命的无常、不足,试图去改变;又要拒绝压力,抛却烦恼,保持特立独行”。
四.作文。(60分)
【原创】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新媒体时代,由于自媒体的“去中心化”特征,导致消息一旦传播开来,往往难以找到出处。而信用成本的极端低廉,也致使人们只是随手转发,却不大关心自己转发的消息是否属实。科学谣言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一个谣言可以在瞬间如病毒扩散般传遍网络。而在这大量的所谓 “新闻”面前,正面的科学宣传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出题意图:近两年浙江高考作文注重对材料的思辨分析,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个背景下,笔者选用现代社会常见的现象,自媒体时代信息的真实性这个问题,意图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深入理解与分析。从命题难度上看,这个材料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也有话可写,同时也易于拉开学生的差距,体现学生思维的深浅。)
四.作文
参考高考作文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⑵揭示事物内有的因果关系观点⑶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⑷材料丰富⑸论据充足⑹形象丰满⑺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⑻用词贴切⑼句式灵活⑽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四、作文(60分)
【原创】24.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名人,素来具有影响他人态度的能力。随着网络传媒的介入,“名人意见场” 在网络世界迅速成立,而且得到了放大。如崔永元、郑渊洁等名人通过微博宣传公益,问政问计,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成为众多网友力挺的名人博主。但也有一些名人,迷失于网民追捧的自我膨胀和百无禁忌的话语丛林里,要么信口开河、我行无素;要么以夸张、偏激的方式哗众取宠;有的甚至造谣惑众、恶语中伤他人,俨然把互联网当作个人发泄私愤和不良情绪的垃圾场。
如何让“名人意见场”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正能量,值得探索。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在这一话题范围内,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抄袭、套作,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
24【命题意图】浙江省近年的作文都具有一定的思辨意味,本题材料聚焦于时下热点话题——名人与网络。对高中生而言,引导其关注身边热点,并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厘清纷繁芜杂的表象之后的真实,是语文教学应该担负其的责任。本题一定能帮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名人效应,在人生路上,有更深邃的思考。
四、写作
24.参考高考作文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⑵揭示事物内有的因果关系观点⑶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⑷材料丰富⑸论据充足⑹形象丰满⑺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⑻用词贴切⑼句式灵活⑽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 《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 ”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 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 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四、作文(60分)
【原创】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说:“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马海祥也说:“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身处社会,面对所见所闻,是做一个批判者,还是做一个建设者?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四、作文(60分)
24. (60分)。
【写作指导】
批判者应该是指那些揭开痼疾、针砭时弊的人。建设者应该指那些面对出现的问题与弊病,去埋下头实干、去解决问题的人。批判者有预警,建设者才有行动的方向。没有批判的精神,不能意识到事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便无法将它建设得更加完美。批判,是建设的基础。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写作时也要准确地定位批判,批判者不是愤青,不是坐而论道、空谈误国,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更不是为了名利炒作而批判,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一定要注意材料中的“思考者”“预警者”“盛世危言”这些关键词,批判者是充满理性与思考的人,是为了建设而批判!
等级评分标准
基础等级50分 | 内容25分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切好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空洞 感情虚假 | ||
表达25分 | 一等(25-21) | 二等(20-16) | 三等(15-11) | 四等(10-0) |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机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尚清楚 |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 字迹难辨 | ||
发展等级10分 | 深刻 | 丰富 | 有文采 | 有创意 | |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观点具有启发性 | 材料丰富 论据充实 形象丰满 ④意境深远 | ①用词贴切,句式灵活 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③文句有表现力 | ①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 ②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③有个性色彩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京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昊昊异常调皮: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上课的时候,还把同学的书撕掉;课堂上随意的吵闹、跳绳、跳舞……告到家长那里,其父掐住昊昊的脖子,把他掐得快断了气,大家只得作罢。三年了,40多名孩子家长实在忍无可忍,于是联名要求校方劝退昊昊,被校长坚决拒绝并让教师、家长全天候陪同昊昊完成在校学习。
对这一“熊孩子”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七、60 分
23.参照 2016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