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作文(7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古人常说“见微知著”“管中窥豹”“一叶知秋”都是指看到微小的事物,就知道可能发生显著的变化。探微可以领略世界的纯真和美好,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情趣,感受情感的熏陶,激发生命的智慧和创造的潜能……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诗歌除外。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某社区道路改造。有人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路越修越好了,交通越来越便利了,社区越来越美了;也有人抱怨,因为道路改造期间,噪音,尘土,堵车,给人们带来了诸多麻烦与不便,而且这道路两年前才修过,三年修两次,挺折腾人的。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2.立意示例: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道路改造确实给人们带来了麻烦,但更重要的还是带来了便利;

②为了明天更美好,要能忍受暂时的痛苦;

③相关部门应有长远规划,不要把造福百姓变成折腾百姓。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看似离我们遥远的高利贷惨案,前不久被刷屏了。

事情起因是这样的:苏银霞开办的公司资金周转遇困,不得已向地产商吴学占借款共计135万元,约定月利息10%(远超法律规定的36%年利息上限)。在苏银霞共还款184万元,并将一套140平米价值70万的房子抵债后,“还剩最后17万欠款,公司实在还不起了”。结果,就遭到涉黑势力的__逼债。

11名催债人员将苏银霞、于欢和一名员工,带到公司接待室,非法拘禁,并以极端手段实施恐吓、侮辱、殴打和猥亵。失控的于欢,抄起水果刀疯狂捅向逼债者,结果导致1死3伤。

2017年2月17日,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22岁的于欢无期徒刑。

此事经媒体报道,舆论四起。

许多人在网络上声援于欢,纷纷喊出自己的请求:“支持刺死辱母者的当事人于欢——无罪!”

也有人说,于欢反正杀了人。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自古如此。

还有人说,苏银霞本人经济也不干净,咎由自取。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2.作文(略)

22.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一只玻璃杯中装满牛奶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牛奶”;当装满菜油的时候,人们会说“这是菜油”。只有当杯子空置时,人们才看到杯子本身,说“这是一只杯子”。同样,当我们心中装满权势、成见的时候,就已经不是自己了。

根据你的感想和体悟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22.

材料通过玻璃杯装填不同物质,引起人们对于玻璃杯自身的忽视,引导人们思考,人类人生因装满成见、财富、权势等带有低俗色彩 的欲望、物质享受、过于计较,从而变得失去人生的方向,以至于完全失去自我。从查标情况来看,学生较多能从这个角度入手。

思路一:从回归原先纯真、质朴的自我、本我来看,可以立意:做最初的自己、回到本来的我、回归自我、找回本我、唤醒自我、保持自我等 。

思路二:从回归自我的途径看,可以立意:人生要淡泊宁静、给自己一片心灵天空、不要让心灵遭受蒙蔽等。

思路三:从寻找“变得不是自己”的原因立意:放弃__欲念、澄净心灵等。 本次作文,可以从自身或者他人的角度切入

22.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近日,央视节目《朗读者》引发了新一轮的文化热潮。网友和观众纷纷称赞:在 “娱乐至死”的综艺节目包围下,这样的文化类节目简直就是“一股清流”。节目策划人兼主持人董卿表示:当下,碎片化阅读成主流,深度阅读日渐式微,节目宗旨就是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让文学中的“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没必要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没必要模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你认为快乐的,就去寻找;你认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认为幸福的,就去珍惜。没有不被评说的事,没有不被猜测的人。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任选角度,自拟标题,文题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试题分析:作为材料作文,要抓材料中的重要语句分析,“没必要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寻找”“快乐”“守候”“珍惜幸福”,由这些语句可联想到:人与人之间,各有优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充满自信;要追求自己的个性;要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快乐;要学会坚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从材料内容和题干要求来看,写记叙文或议论文皆可。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后,获得冠军的中学生武亦姝赢得了“古典才女”的美誉。人们开始谈论,长久以来,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却被人们淡忘的古典诗词情怀又得以释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再次得以华丽呈现。然而,思想界随即引发了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争论。有评论者认为,机械的背诗比的不过是记忆力,与一个人的古诗鉴赏能力无关。更有学者犀利地指出:这种比赛,本质上是一场记忆力大比拼,是高考模式的可悲延伸,是对青少年的误导。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2.参考立意:

从支持的角度:①有利于“国学”传统文化的弘扬,让人们看到了弘扬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②在众多娱乐性综艺节目中,可算是一股清流,能激发国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崇尚,启蒙国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普及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是可贵的;③寓教于乐,只要有积极的一面,就不必做过多的拔高,④少一点挑剔与指责,多一点善意和欣赏。

从批判的角度:①大部分内容考察记忆力,无益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弘扬传统文化;②节目选材基于中学教材,更加重了应试教育急功近利的弊端;③考查死记硬背,会束缚青少年的创新能力;④纯粹的记忆不能代替理解,能背多少诗词,与个人的文化程度、人格修养、能力本领不成正比。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今年的“双十一”,淘宝网又成功地掀起了一场全民购物狂欢活动,然而狂欢之后,很多消费者发现买来一大堆商品,但真正能用到的却少之又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推崇物质极简,提倡不买不需要的物品;对确有必要的物品,买最好的,充分使用它。

有人认为,购物有时也是舒缓我们生活压力的方式之一,如果保持物质极简的生活状态,反而会失去很多生活趣味。

也有人认为,物质极简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经济环保而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

这两种看法,你更支持哪一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5.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写作时必须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本题中“你更支持哪一种”这一具体问题,“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些任务,都需要考生在写作时加以考虑。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本作文应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的社会时事型。而社会时事型最大的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如果你支持前者,可从“物质提供生活便利,提升生活质量,满足审美需求”等角度立意;如果你支持后者,可从“呼吁简约理性的生活方式,追求丰富充盈的精神生活”等角度来立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具体分析时不能过于绝对、片面,需持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六、作文(60分)

2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在一场名为“汉语盘点2016”的活动中,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发言中,对网络上的一些流行词表达了态度,“有些词让我特别的反感,比如‘小鲜肉’,可是我没有权利,也不能制止这些词。” 让王蒙反感甚至痛恨的,除了“小鲜肉”之外,还有“颜值”。但也有王蒙喜欢的流行词,比如2016年流行的“洪荒之力”,还有前些年流行的“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让王蒙觉得非常美好,让他回想起童年时代。

最近几年,每年都有“流行语”的评选,公众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王蒙喜欢的“洪荒之力”在社交媒体上泛滥时,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对它非常反感,央求大家不要凡事都往“洪荒之力”上靠。你对网络流行语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8. 任务驱动型作文,按照高考改卷标准批阅。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成昆铁路四川段,运行着一列没有空调、没有餐车、没有卧铺的“绿皮车”。这趟列车连接着乐山市、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等地,全程设50多个车站,行程近600千米。铁路沿线是大凉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趟“绿皮车”每一二十分钟停靠一站,其大运量、低票价的服务,成为沿线群众出行、赶集的首选,它是动车时代穿行在大凉山的扶贫“慢火车”。

有人说,在动车组驰骋的今天,“慢火车”的存在显得不协调;也有人说,因为地域差异很大,“慢火车”的存在有着浓厚的时代情怀。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2.参考立意

上述材料以“慢火车”这一承载时代情怀的对象为背景,表达了对时代发展的思考。随着时代发展,交通更加便捷,那些记录着历史印迹的“绿皮车”大多开进博物馆。对那些依然正常运行于贫困地区的“绿皮车”,材料中列举了两种看法,都有其各自的理由。构思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表达对时代发展的深刻认识。

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历史印记,时代情怀。②社会发展,和谐前行。③因地制宜,方便百姓。④地区差异,有待调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