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shèng jīng 》里说: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目的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
柴静说: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记自己,去倾听他人心底的沉默。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是晋国大夫中行文子流亡时的一个故事。材料由三部分构成:随从建议文子到乡官家里休息;文子拒绝了这个建议,匆匆离开;乡官扣留了文子后面的车马。从主要人物中行文子入手,可以梳理出两个切入角度。
1.从文子与随从的角度随从只是简单地认定乡官是朋友,可以信任依靠,但文子却认为此人不但不会帮助自己,反而会出卖自己。文子这一判断正是从这个人的行为中推断出来的。他没有被乡官曾经给过自己的一点好处迷惑,而是见微知著,理性判断,看清其人本性,从而为自己避免了杀身之祸。从这个角度可以立意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迷糊;要善于观察,见微知著;知人要知心等。
2.从文子与乡官的角度:乡官送礼物给文子,是为了迎合文子的喜好,因此也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出卖文子。真正的朋友应是患难与共,而不是一味迎合,投其所好。而文子无疑是明智的,他从来没有把这个人当做真正的朋友,因而也就不会再危难之时投奔他。可见善于交友,谨慎交友,亲善远损,才是正确的交友之道。从这个角度可以立意为:谨慎交友,远离损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__”,等等。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600辆单车因违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熟、政府监管的不利。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
22.立意参考:
①从赞美民间创造力的角度:共享单车是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在解决生活难题,它带来的是出行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创新创业的氛围,最终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从批判国民素质的角度:共享单车的出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公德的检验。随意损毁单车,实则是从“共享”中谋“私利”,要实现真正的“社会资源大共享”,国民狭隘短视的利己观念必须要改变。
③从企业运营的角度:企业有管理责任,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确定乱停乱放多发的路段地区,派出专人归置车辆,使其有序停放。企业产品设计应尽可能规避被轻易破坏的可能。
④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公共管理与执法要跟上,对盗窃、故意损毁、强行占用公私财物早有相关的处罚条例,要执行到位。用好行政处罚之外,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教育群众的工作,做到教管结合。
⑤也可综合其中两至三个角度立意行文。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10月,广西南宁的一位男子,在失恋后录制的一段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因为他的地方口音,“难受想哭”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而后,“蓝瘦香菇”在网络走红,甚至有商家迅速抢注这四个字的商标。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告诉我们: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虚拟的网络世界打破了很多现实社会的规则、藩篱、禁忌和约束,且有着病毒式传播的便利。“蓝瘦香菇”的流行,无异于一场滑稽戏。
根据上述材料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发表你的见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这是一则体现时代特色的作文题目。材料以当前流行语“蓝瘦香菇”的出现为背景,并以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名言,表达了对当前文化精神状态的担忧。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流行语频出,成为人们释放自己内心情绪的一种方式,也是娱乐化泛滥的集中表现。因此,写作时,需要透过这一现象,挖掘其产生的本质,表达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可以从以下角度构思:
①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形态。文化精神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健康的土壤上,而不能被污浊的东西污染。“蓝瘦香菇”等带有消极色彩的流行语的出现,表明文化精神巳经出现不健康的状况。培养健康的文化精神,才能让社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②语言的生命力。“蓝瘦香菇”等流行语的出现,让人感受到语言的贫乏。掀开这些流行词的外衣,我们不难发现,是虚拟的网络,让整个社会变得浮躁,而在浮躁之中,语言自然成为一幕幕滑稽戏中的牺牲品。怎样让语言具有生命力,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
③时代浮躁。网络流行语像飓风一样,席卷了整个社会;又如病毒一样,让世界为之迷茫。“蓝瘦香菇”等毫无意义的流行词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在精神虚无之中产生的困惑与彷徨。当人们每天陶醉于这种空洞的思维之中不能自拔时,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时代的浮躁。治疗这种病,需要让健康文化获得发展的空间。
④娱乐心态,游戏人生。从“伤不起”到“蓝瘦香菇”,如今的流行词愈加倾向于寻求个体的情感慰藉,抒发个人对于未来的困惑和面对当下生活的无力感。这些略带戏谑的词汇,看似是日常生活中无所谓的调侃,实则暗暗表现出对和他人、社会发生关联的渴求。表面的喧嚣与繁华,往往掩盖的是内心的空虚与孤独,于是,娱乐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游戏人生成为生活的常态。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毒舌”来了,不仅来得快,而且多。从《金星脱口秀》到《奇葩说》,曾经人人厌弃的“毒舌”,如今成了网红,成了诸多综艺节目的卖点。
材料二:
我们生活在虚伪中太久,人们普遍患上了人际关系真相匮乏症。励志书、温情的电视剧、人与人之间过多的客套……这些很有必要,但多到让人窒息,就需要毒舌来刺破沉闷的空气,打开一扇窗子。
——《南方周末》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
20.作文参考立意
1.守规矩,传递正能量。
材料中风靡网络的《金星脱口秀》,除了金星的“毒舌”让观众暗爽,更打动人的是她从不吝与人分享她的个人奋斗经历。金星的“毒舌”,是以“守规矩”为条件和前提的,是以传递正能量为主导的,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像金星一样的“毒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毒舌”的内涵,分析“毒舌”的价值取向,从纵向展开,深入分析。
2.亮慧眼,远离“溢美之词”。
“良药苦口利于病”,“毒舌”虽然让人无所适从,但往往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如果我们将“毒舌”比作良药,苦得让人难受,那么,称赞则是蜜酒,让许多人爱不释手,不知不觉中被它迷失了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从“如何看待溢美之词”来展开做辩证分析。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案例一:2015年9月,安徽省女子李某为救小孩被恶犬咬成重伤,短时间内募集爱心款超过80万元。但是随后事件反转,咬李娟的狗,竟然是其男友张宏宇所养,为了短时间内筹到医药费,男友张宏宇就编造了李娟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谎言骗取捐款。
案例二:杨震人患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面对巨额医药费,朋友为她网上募捐18.6929万元。但杨震人说:“捐款先不要动,如果自己家的钱够用,就把捐款还回去。”一年后,杨震人病奇迹般好了,尽管花光了积蓄,还欠了债,但她依然将18.6929万元捐给了慈善机构。
要求: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分析立意时,重点抓住关键句 “捐款先不要动,如果自己家的钱够用,就把捐款换回去。”“为了短时间内筹到医药费,男友张宏宇就编造了李娟为救女童被狗咬伤的谎言骗取捐款。”
参考立意:
1、民众善良不可欺,道德底线不可违。
2、个人求助应有理、更应有节。
3、善待民众信任,且思且行。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去年春节的时候,一部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点击量接近200万。没有大牌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片子,却可以通杀70后到00后,片子火了之后 ,近2万年轻人向故宫投来简历。不少年轻的网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王师傅(片中钟表修复组王津师傅)还收徒弟吗,上过大学的那种!”“我只想安静地在故宫扫扫地就行,求收留!”众多年轻人有了这样的向往并作出这样的选择,针对这一现象,你有何评论?
请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过程;不要套作。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市西郊有一所大学,内有湖山之胜,风景甚为优美,被誉为西郊名园,成为市民郊游的重要目的地。最近,市民小王携带儿子像往常一样到该校散步,却被保卫人员拦住,理由是学校新发通告,除周末外,其他时间谢绝游客参观。小王不服,和其他市民一道与保卫人员争执起来。
对些,你是怎么看的?请表明态度,阐述理由。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 略。
【写作指导】从世界大势来看,开放是大学的方向;从国内情况来看,限制也是大学不得已的举措。从公民权利来看,大学是公共设施,公民可得而入;从部门职能,大学是科研育人的场所,理应有安静的环境……这则材料,对于准大学生来说,是有话可说的,但要说得深刻又不太容易。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报道,焦虑的中国父母试图确定子女的天赋,这引发了基因检测热潮。一位家长说,经过基因检测,她的大儿子更擅长运动,于是决定放弃国际象棋,重点学习击剑;她的小儿子更擅长绘画,于是决定重点学习美术。
这则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2. 参考立意:莫让“基因”定义人生;
别让“天赋”决定前程;
基因检测不是通向成功的便道;
基因检测反映了当今社会家长主观意愿与孩子渴望自由发展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