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作文(40分)
21. 生活中的声音是多样的,有乐音,有噪音;有美的,有丑的……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关怀,是美的;自然的音籁,丝竹的旋律,歌手的演唱,也是美的……
请以“最美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
六、作文(40分)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既有很强的限制性,又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的题目。说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在于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我们不需要自己取题目,体裁也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记叙性散文,字数不能少于800字,在文章中我们只能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这声音是最美的。说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于“最美的声音是什么”,我们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我们自己感觉最美的声音都可以写。
最美的声音是什么?相信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最美的声音”是颤动着我们心弦的声音,是美好的、积极的、感人的声音,是一种用心才能听明白的最美妙的声音。“最美的声音”既可以是我们所听过的淙淙流水的声音、鸟儿悦耳动听的歌声、风铃悦耳的声响,也可以是蕴含着生命的呼唤的新生婴儿的啼哭声,可以是我受到伤害时,父母关爱、朋友关心的话语,可以是我获得成功时,朋友给我的鼓励、老师给我的赞许、父母给我的夸奖,还可以是保护世界环境的声音,呼唤世界和平的呐喊„„
例文 最美的声音
依稀记得四年前的那个暑假,天气特别闷热,便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可这也不是什么美差,因为耳边时刻都会响起母亲的唠叨声,不是嫌我这儿不好,就是嫌我那儿做的不对,真是烦透了。远在北京的妹妹也放假了,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催我过去陪她玩,恰巧舅舅也要去北京,于是我便决定和舅舅同行。其实当时决定去不为别的,就为躲开母亲的唠叨声。
母亲去车站送我,一路上她还是唠唠叨叨个没完:“邻居阿姨家的电话号码我怕你记不住,给你写在纸上放在那个蓝色的包里了(当时我家里还没有安装电话),到了你阿姨家,别忘了打电话报个平安,注意身体……”
就在火车启动的那一刹那,母亲还在火车的窗边嘱咐着,火车越来越快,母亲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最后消失了。不知为什么,就在那一刻,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第二天早晨8点多,我和舅舅就到了北京。姨夫和姨妈要去上班,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家里的东西任我俩玩,电视几十个频道任我俩选,真是痛快。晚上姨妈让我给家里打电话报个平安,我拨通了邻居阿姨家的电话,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电话刚刚响了一下,那边就传来了母亲熟悉的声音。听出是我的声音后,母亲便又唠唠叨叨地问个没完,“吃的好吗?”“玩得好吗?”“北京天气热吗?”……刚刚清静了一天,耳旁又传来了唠叨声,当时不懂事的我只是随便应付了几句便挂断了电话。
刚开始的几天还好,除了看电视,妹妹还领我四处逛逛。可渐渐的,我对北京的新鲜感和好奇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想妈妈,甚至是她的唠叨声。洗衣服时洗了好几次都洗不干净,如果是在家,母亲定会嘱咐我多放点洗衣粉,多搓几下;如果是在家,出门前母亲定会嘱咐我骑车要小心,别太快,拐弯时看着点儿车;如果是在家,睡觉前母亲定会嘱咐我盖上毛巾被,小心着凉;如果是在家,吃饭时母亲定会唠叨着不让我看电视,等吃完了再看,不然对身体不好;如果是在家……可现在听母亲的唠叨声都成了一种最大的奢侈。我多么想打电话给母亲,可我又不好意思麻烦邻居阿姨,再说打长途也挺贵的。直到有一天晚上,姨妈家的电话铃响了,是母亲打来的。当姨妈把电话递给我的那一刻,我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因为这电话我已盼了好几天了,它响得太迟了。电话的那头照旧传来了母亲的唠叨声:“习惯吗?”“玩得高兴吗”……但与上次不同的是,我感觉这声音是那样的亲切,仿佛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电话那边又传来了母亲的声音:“玮玮,没事儿,这是公用电话,有什么话就痛快地说吧!”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不敢说话,因为我怕母亲听出我哭了会难过的。最后母亲只说了一句话:“要是住不惯,就回来吧!”我知道母亲也想我了。尽管姨妈和妹妹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我还是在接到母亲电话的第二天下午登上了回家的列车。
就在那个暑假,我懂得了什么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它不是你崇拜的偶像的歌声,也不是你所喜欢的乐器声,而是母亲的唠叨声。其实这种声音时时刻刻都包围着我们,但千万不要抱怨,也不要厌烦,听到它,应该感到幸福,因为它告诉你有一个人在时时刻刻地关心着你,爱着你。
【评点】
文章构思精巧,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记叙自己一次远离家庭、远离母亲的经历,体会到日常不经意的甚至厌烦的唠叨声其实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文章材料真实,叙事具体,心理活动真实,感情真挚动人,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最美的声音
世界之大,美妙的声音无处不在。演奏厅里的小提琴声,红馆里美妙的歌声,大会堂各界高层人士的演讲声„„这些声音都是我所期待的。可是,在我心中最美的声音只有一种——“叮咚”的铁锤声。
我爸爸是名铁匠。只要他一工作,铁锤声便叮咚响起。曾经它是我心中的耻辱,而现在,它是我心中的最爱。
铁锤声听多了便会厌烦。爸爸是铁匠,这是我不愿向任何人提及的事情,那是最无奈的事,那是最低等的职业,而我又的的确确是靠爸爸打铁挣钱来养活的,我很苦恼。
小学时,一到家就听到这种声音,我很愤怒:一想到自己的爸爸竟是个铁匠,这让我觉得在任何人面前都抬不起头,那铁锤的声音就像千万人在一齐嘲笑我。我看不起他,当爸爸数着赚了多少钱,有多少人订了货时,我瞟了一眼,哼,那又怎么样。
为什么爸爸是铁匠?如果是有知识的人该多好,至少可以辅导我的学习。可是叮咚的铁锤声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初中,我离开了小镇,来到县城读书。我逃开了铁锤的声音,我解放了,但心中似乎有一个极小的声音在召唤我。放假了,刚到家妈妈就要我去叫爸爸吃饭。来到铁匠铺,我又听到了铁锤声。现在,我对它已毫无感觉了。我走近了,看见爸爸在火炉里烧铁,接着便高高地抡起铁锤,然后重重地打下来,发出“咚——”的一声。“叮咚”这声音怎么显得那么清脆、那么有规律了?爸爸全身湿透了,豆粒大的汗珠滚落下来。他躬着腰专心地锤打着。我站了很久,细细聆听着这铁锤声,此刻我觉得它胜似流行歌曲。我正低着头想着,爸爸突然站到我面前:“你回来了。”“嗯,吃饭了。”“哦。”爸爸笑着答道。他把手洗干净。我蓦地发现,爸爸手臂上凹凹凸凸的,有血坑,有血泡。我忍不住鼻子酸了,眼泪滑下来,我赶紧身拭去。我怕爸爸看到,先走了。
那铁锤的声音还在响起,叮咚叮咚,那声音真的很美,它敲进了我的心里。泪珠在眼眶里,热热的,是忏悔,更多的是感动。
此时此刻,铁锤的声音一定还在响起,我似乎看到爸爸躬着的身子,不时地咳嗽。铁屑,你别溅在爸爸的手上!铁锤声,你停一停,让爸爸休息一下吧!
“叮咚”的铁锤声就这样伴着我成长。现在我们的距离更远了,但它早已融入我的身体,融进我的心田。无论何时何地,它都会越过高山,趟过长河,与我相聚。因为那是一个父亲爱的使者。我要大声说:我是一个铁匠的女儿。
我是和着铁锤声成长的。铁锤声在我心中经久不息,那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
{评点}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记叙文。文章中心明确,感情真实,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文章真实记录了我成长过程中的几个阶段对“叮咚”的铁锤声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反映了我成长的思想动态。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去年冬天,全球首部完全从诗歌角度切入工人题材的中国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开始上映。影片选取了羽绒服厂的彝族填鸭毛工吉克阿优、14岁就开始打工的服装厂女工邬霞、挖了30年煤的矿工老井,“90后”富士康工人许立志、爆破工人陈年喜等6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工种的工人诗人,记录了他们在漂泊、贫困、劳累和被人误解的艰难处境之中,执着追求诗歌理想、用写作来安顿人生的历程。其中记录的打工诗人,诗作虽然呈现出极为艰难与悲痛的一面,但也不乏温情和希望的流露。在陈年喜陕西商洛的家中,他1997年结婚时置办的心形镜子被妻子擦得锃亮。相框里还压着一首写给新婚妻子的诗:“我水银一样纯洁的爱人,今夜,我马放南山,绕开死亡。在白雪之上,为你写下绝世的诗行”。
不少评论家认为该片以诗言志,为底层的生存作证,形成一部反映基层工人现状的震撼人心的现实影像。该片获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提名等多项大奖,但在电影院却乏人关注,只能通过机构包场、个人发起众筹等方式来放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立意提示】
这则材料立意的侧重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纪录片《我的诗篇》本身的种种思考;二是强调观众对《我的诗篇》的反应,即“在电影院乏人关注”,由此来思考在当下商业化的影视运作中,普通大众的欣赏趣味及其缺陷。
【立意参考】
①社会需要真正的人文关怀。应关注底层,了解弱势群众,尊重他们,创造条件让底层自己发声,让底层自己表达。《我的诗篇》中所反映的底层工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追求,理应得到人们更多的了解与关怀。
②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补偿与超越。材料中的底层工人在极为艰难和贫困的处境中依旧执着地追求诗歌理想,通过写作来安顿自己卑微的人生,获得了属于自己人生的一份美丽,一种意义。
③梦想,让人生灿烂。人应该有自己的梦想,这些底层工人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创造了属于自己人生的辉煌。
④在苦难与绝望之中,人更应该坚守希望与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材料中的底层诗人处境艰难,他们的“诗作虽然呈现出极为艰难与悲痛的一面,但也不乏温情和希望的流露”,正是在绝望和困难中的执着坚守,谱写了生命的美丽乐章。
⑤对当下商业化影视运作模式的反思。《我的诗篇》得到评价家的好评,荣获各类电影大奖,但却在影院遭受冷落,折射出当下商业化的影视运作模式下,有追求、有艺术、有思想、直面真实处境的影视作品的尴尬处境,也反映了当下普通观众在流行的影视作品熏陶下,欣赏趣味的单调与贫乏。如何在商业化的影视运作模式中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提升影视界的文化品质,值得思考。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共享单车”是商家投资的共用自行车,只需手机扫码即可付费骑行,因其灵活便捷、低碳环保成为许多城市常见的“短途代步神器”。
共享单车在大中城市投放使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它的出现实际上是“互联网+”时代治理交通拥堵的创新之举,受到广泛欢迎。有人用完后将它擦得银亮,有人为它加了车筐使用起来更方便;但也有人涂抹编号据为己有,也有人随意乱放私自加锁,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破坏。
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参考立意::
①共享单车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考验,倡导文明,批评自私自利的行为;
②提倡共享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和实践相结合);
④为温暖行为点赞等。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出了一件名为“天使在等待”的玻璃制品,但这件艺术家为自己女儿创作的艺术品却在熊孩子的摇晃和拉扯下缺了一块。而熊孩子的父母全程在一旁帮孩子拍照,并未制止。
最终,艺术家只能决定将玻璃制品改名为《折》继续展出,并在一旁配上损坏时的监控视频,提醒大家要文明看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则时评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文明”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公共休闲场所,更是一个与历史、艺术对话,提升修养的公民课堂。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吗?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熊孩子”走后垃圾遍地、一片狼藉;在武汉东湖等景区,“熊孩子”不听劝阻下水上树……生活中,“熊孩子”在博物馆、餐厅、景区等公共场所随意打闹、影响他人的现象并不鲜见。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
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起码的要求。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养成教育,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提升国民素质,须从今天的青少年开始。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一些人养成的旧习难改。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对孩子进行文明教养应该没有什么“硬件”障碍。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展现的是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引出的是文明教养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文明的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何为“文明”。请不要把这堂课上“反”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牛津字典通常在每年十一月中旬宣布年度词。2016年,“后真相”一词因入选《牛津词典》年度英文词汇而备受关注。所谓后真相,是指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即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产生的影响大。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参考】这则材料里的关键词是“后真相”,这里主要讲述了客观事实与个人的情感和信念对舆论的影响力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分别立意为:
(1)尊重事实真相
(2)控制好个人情感喜好
(3)绽放理性光芒,不盲从。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阵海啸过后,沙滩上出现了许多鱼。它们的心被无奈与痛苦所充斥。有的鱼选择自暴自弃,一动也不动,在无声的等待中结束了生命。有的鱼不停地跳跃,想回到碧蓝的大海中,但没过多久,它们就累死了。而有的鱼,它们知道回去已不可能,但它们挣扎着适应新环境,最后得以进化了——它们长出了肺,鳍也变成了四肢。于是,它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也许,陆地上的生活比海洋里的生活更美好。
阅读上面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体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作文
参考立意:
材料中呈现的是“鱼事”,实际上折射的是“人事”。整个材料倾向于赞赏第三种鱼。
由第一种鱼可以这样立意:①生活不能自暴自弃。②困境中坐以待毙,不如起而行动。
由第二种鱼可以这样立意:①急于求成,必致失败。②面对困境,要理智分析,沉着应对,不可莽撞。
由第三种鱼可以这样立意:①适应才是硬道理,要学会适应。②学会调整,改变自我。③转换思维天地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参考】(1)形式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 )传统的形式更有仪式感,不能丢。
(3)传承与发展相辅相成。
(4)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
17. 作文(50分)
在2016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姑娘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58秒95?我以为是59秒!我有这么快?”听到记者问她在半决赛是否有所保留时,她说“没保留了……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了!”傅园慧瞬间走红网络。拿下奥运会铜牌后,傅园慧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赛后,傅园慧刚在混采区露面,就有记者高喊“洪荒少女,这边。”当记者问她下一个目标是不是银牌甚至金牌时,傅园慧表示,没考虑这么多,尽情享受运动这一份快乐,尽力就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800字以上。
17、分析:郎平两次关于女排精神的谈话,实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即取胜需要发扬女排精神,但光靠精神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包括队员们良好的体能素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等等。单纯强调女排精神的作用,只是片面的思维。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fó zǔ 降低龙门高度。fó zǔ 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是,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龙的感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8、立意参考:(1)从“鲤鱼”的角度: 成功无捷径;实现理想需自身努力,梦想因汗水而美丽;拼搏成就精彩;追求卓越(坚持高标准)才能真正成为龙(取得真正的成功);等等。 (2) 从“fó zǔ ”的角度: 不能因个人情感而改变评价标准,不能随意降低评价标准,选拔人才要坚守尺度。(3) 从“龙门”的角度: 降低了高度的龙门价值低下,真正的成功之门(人才选拔)不可能降低标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小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报道,为了方便游客如厕,北京天坛公园即使面临着厕纸被“打包卷走”,劝阻遭白眼的现实,也表态厕纸不会断供,并上线了 “刷脸出厕纸”设备。究其何因,可能还是因为“打包卷走”的人不少,要不,天坛公园坷必花钱安装这“刷脸”设备?其实起初刷脸是用于考勤,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考察上班的出勤情况,如今用来刷厕纸也算是别出心裁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 ……
你对天以公园刷脸出劂纸这种做法我何肩法?请结合社会生活加以阐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要套作,不得抄袭。
22.(60分)【作文立意参考】
(1)赞成“刷脸出厕纸”角度
管理创新;有助于培养公民公德心,有利于提升公民素养。
(2)不赞成“刷脸出厕纸”角度
批评管理者,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