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朱敏才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
②上海退休教师洪照生,无微不至地照顾与洪家没有血缘关系的沈曾静老太太,迄今已经37年。在洪照生及其家人的照料下,没有子女的沈老太太,健康长寿地迎来了百岁寿辰。
③周万平坚持25年守护烈士陵园,始终牢记当初向组织许下的“为烈士守护”的承诺,不管是在家庭经济困难时期,还是几个子女都成家后,她都坚守承诺,愿意一辈子在烈士陵园守候。
上述三个人物中,哪一个人更让你感动?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60分)【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必须比较材料的三个人物后选择之一(作文中必须含有“比较的写法”),说明其最令你“感动”的原因及自己的思考过程。这道题目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放弃安逸的生活,到贫困山区支教多年,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可从“用余热温暖人间”“信念比生命更重要”等方面立意;洪照生37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与其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太太,可从“孝行天下,大爱无疆”“推己及人”等方面立意;周万平坚守烈士陵同25年,愿意一辈子在烈士陵园守候,可从“坚守承诺,淡泊名利,以诚待人,实心做事”等方面立意。落实到写作之中,解答“哪一件事更让你感动”,给出自己的最终选择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在写作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四、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前些日子,一张纽约街头的父子背影照在网上被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水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背着书包行走的儿子头上。随后也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并表示“小女孩也挺开心的”。两张照片中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做法引发了无数网友和亲子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对于上述两位父亲的做法,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立意角度提示
一、从华人父亲角度:1、为华人父亲点赞,将无私的爱贡献给下一代。2、可以质疑父亲做法,爱孩子别过于溺爱,也应让孩子经历风雨。3、作为父亲,他可以为儿子遮风挡雨,但路还得儿子自己走。立意如“可以为他撑起一片天,但不替他走人生路”。
二、从英国父亲角度:1、认同英国父亲的做法,与孩子平等相处,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2、质疑英国父亲,批评英国父亲的做法对孩子的健康不负责任,过于自我。
三、从两位父亲行为辨证的角度:1、反映了东西方父爱方式的不同。2、适合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就是好的教育方式。
六、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养了一只美丽的鹦鹉,它近来常常咳嗽,而且声音浑浊难听,喉咙里好像塞满了痰。这人忍无可忍,最终决走带它去治疗,不料检查结果是,鹦鹉完全健康。原来是主人因为抽烟,经常咳嗽,这只鹦鹉只是在模仿主人的声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7.作文【略】
立意参考:1.环境与人的关系
2.看到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毛病却很难
3.见不贤而内自省
4.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5.学习要有选择,要择善而从,否则就成了“咳嗽鹦鹉”
五、写作(60分)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从女儿的角度:老人出行,家人应早做准备,她只买到半程的坐票,是她自己的责任;对于要求让座,如果别人同意,应心存感激,如果被拒绝,也无权责怪,因为这不是别人的义务;她却要求“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
从女大学生的角度:她拒绝让座并觉得委屈,认为这是自己的本分,“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争取自己的权利也无可厚非,社会伦理本不应该用道德绑架来维系;但也要意识到,让座是一种美德,作为年轻人要有爱心,要体现美德。
从中年男子的角度:发扬了传统美德,为年轻人做了表率。
从老人的角度:因身体状况理应受到尊重,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也要顾及他人感受,体谅年轻人,可采用合理的做法达到相互尊重。
参考立意:①让座是一种美德,是爱心的体现;②不要用道德绑架维系社会伦理;③献出爱心不必以伤害自身利益为代价;④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等。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媒体报道,一个农村男人,举债八万,买来各种杂志书籍,要自办一个乡村图书馆,免费供村民借阅。而他的儿子、女儿却为此辍学,妻子为此要和他离婚。村里并没有人帮他,说他好,但他还是我行我素。
另据媒体报道,一个经过很多努力而刚刚怀孕的女人,得知自己原先领养的弃儿患了白血病,为了救他,竟瞒着丈夫,偷偷去做了流产。丈夫实在无法接受她的做法,选择了离婚。一个好端端家就这样散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9、【解析】题目选了两则行善的事例,这两个主角在坚持自己的善行,他们的行为都给家人带来了诸多困难,都没有得到别人甚至亲人的认可,很是值得人们深思。这两则材料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很有社会价值。
立意角度:
(1)行善事献爱心要量力而行;
(2)做事要有所兼顾,不可偏执;
(3)做事不能只为外人想,而让亲者痛;
(4)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
(5)无私奉献的精神难能可贵。
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 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
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 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它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 容平分笔力。
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例文】
量力而行才是智慧所在
近日国家修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其中的“见义勇为”改为“见义智为”。忖度其中的含义,大概是说凡事应量力而行,不要逞一时之勇。
记得马末都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他在新疆买杏。守着一大片果实累累的杏林的老汉说,两脚钱一脚。他惊喜天下怎么会有如此买卖。他提了桶到杏林深处挑了一棵粗壮的果实压枝的老树,使足了劲狠踢过去。结果,“脚腕子都青了”,而老树只晃了一晃,一个杏都没有掉下来。他吸取教训,再踢时乖乖找了棵小树,轻踢一脚,倒也掉了半桶杏。
读罢故事,捧腹之余也不禁想,要是马先生一时性急,不自量力地跟老树较上了劲,只怕杏虽好吃,却也没有那口福了。马先生自己感叹说:“想来做事都应量力而行,否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损失。”
马先生的故事趣味中蕴含着深刻哲理,但不自量力的结果,却往往让人扼腕叹息。
今年长江流域两男孩溺水,一群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发扬舍身救人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感慨万端。其中有那一些“旱鸭子”和窈窕淑女们也组成人梯下水救人,结果中途有有人体力不支又遇上暗流,其中九名大学生落水,三名不幸溺水而亡。他们的用心确实值得我们大大地佩服,但“三命换一命”似乎代价太大。长江水险,既是长江流域的学生,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既然如此,又何必连不会水的人也跳下去呢?关键时刻,见义勇为也是需要多一些理智的,若不是谙熟水性,怎好说跳就跳?如果不加理智地思索,贸然跳下去所带来的后果,也不能不令人叹息。
我又想起了前些年来为救森林大火而光荣献身的英雄少年赖宁。早些年他是我们大力弘扬而学习的榜样;而现在,我们却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们,三思而后行。曾见过电视上的森林大火,其火势凶猛让人胆战心惊,若不量力而为,就好比飞蛾扑火,岂是智者所为?国家提倡见义勇为到见智勇为,可见是认识到了量力而为的重要性,应该也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保护。
比起那些自不量力硬充英雄好汉的逞一时之勇者,我更欣赏那些在珠峰海拔6000米处悠然下山去的登山爱好者。清楚自身实力,明了对方高度,不勉强,不盲目,量力而行,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量力而为,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 :一天,一只公鸡满地觅食,啄来啄去,找到了一颗珍珠,它把这颗珍珠交给了所碰到的宝石工人。它说:“这的确很精巧,但我需要的不是玩意,而是一些小米粒。”
材料二: 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得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他把手稿送给了邻居的书店老板。这个人说道:“我相信这手稿一定写得非常不错,但我更倾心那一枚枚小小的银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 【写作提示】
参考立意:物取所需,理性估衡;价值取决于需要;学会“取”“予”,不为物役;尊重自己的真实意愿而生活;物归所主(才尽其用),才不致埋汰其珍贵的价值,等等。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
2015年10月4日,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店”发生宰客事件。四川游客肖先生和南京游客朱先生在该店用餐,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但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店老板还手持大棍威胁客人,而一句“以上海鲜单个计价”被店家暗搓搓地(暗地里,不明显地)写在菜单最下方很不明显的地方。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对该店下达罚款9万元、责令停业整顿并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涉事的烧烤店已经关停。
网友评价说:这位老板缺少做人的智慧和境界,所以他就没有做事的能力。那么有智慧、有境界的人会怎样做事?请用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必须鲜明;不要改写,不要扩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 【试题解析】
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
《中庸》说:知,天下之达德也。
苏格拉底说:“智慧即美德。”
曾子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综上名人所述,我们可以说,如果说事业是一颗大树的话,那么决定事业之树荣枯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会保持头脑清醒,不迷乱,不妄为,是为智;没有道德修养的人,譬如“善德活海鲜烧烤店”的老板,见利忘义,为所欲为,是为“惑”。
本文的立意和写法可以参照2015年江苏高考作文试题,但不可以像江苏试题那样宽泛地谈人生,谈智慧,谈做事;应该缩小范围,针对“善德活海鲜烧烤店”的经营失败立意说事,着眼于经营智慧,譬如“诚信不欺”,譬如“质量至上”,譬如“和气生财”……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马年央视春晚中,四川歌手王铮亮的这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观众,也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热议。
有网友评价:时间去哪儿了?青春去哪儿了?我只知道,岁月磨砺过后,每一个人,都有一本满满的回忆。
也有网友感慨:时间真是个美丽的东西,带走了人的一生,却从来不问人愿不愿意。
更有网友在自己的微博上反思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忙得没时间打扮自己,忙得没时间买漂亮的衣服,忙得没时间陪父母,忙得没时间对自己好一点,到底在忙些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问题,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参考角度:“时间都去哪儿了”可以多角度去理解,一是提醒我们“珍惜”,时间飞逝,父母易老,需要我们珍惜时间、珍惜亲情(父母);二是促使我们“反省”,反省过去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今后又将怎样对待时间;三是引发“追忆”,“满足”于现在,把时间都给了理想,奋斗在梦想的路上,满足于奉献,满足于充实等;四是“激励”,激励我们去奋斗,去抓住时间的尾巴,赢得生命的宽度;五是“启迪”,时光匆匆,需要规划人生,享受人生。文体适合写议论文,也适合记叙文。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不少高校留学生习惯在宿舍门上张贴写有自己名字的门牌,以便于交流沟通。但前些日子,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宿舍门上写有自己中文名字拼音的门牌被撕毁,而中国留学生只写有英文名字的门牌则安然无恙。
有人认为这是一起“种族歧视”事件;有人认为,中文名字对外国人来说的确不好发音,不便于交流;还有人认为,每个中文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不能放弃;还有人认为……
请根据你对“撕门牌”事件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七、(60分)建议参考2016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21、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还是经典注定孤独?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21、作文
经典注定孤独
日前,某大学出版社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众多中外名著赫然在目;而通俗文学则大受欢迎。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经典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可能有人会说,经典难道不是传世名作吗吗?怎么会注定孤独呢?诚然,经典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然而,经典的深邃性、穿透性与引领性注定曲高和寡。
从阅读内容上,与通俗文学的茶余饭后作比较,经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信息传递上,与通俗文学的哗众取宠作比较,经典不具备吊人胃口的噱头;从心灵洗礼来看,与通俗文学的碎片化填充作比较,深层次上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优势藏于庭院深深,那绝对优势也就成了绝对劣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它的随波逐流而在于它的超前性;经典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说出了我们内心深藏的隐秘,还在于说出了我们内心里难以抹去的、无法掩饰的真正恐惧——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生活和灵性寄托的毁灭性打击。而这些,潜藏于庭院深处而不为人知,就好比宝藏深藏于海底而游客只看到平静的水面一般。
当游客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谱看到朱耷遗留下来的不朽的作品时,有几人能从那枯枝、残叶、怪石、丑鸟等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去领悟那那倔强与顽强的生命?当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又有几人能从“黛玉之死”看到曹雪芹设计这一情节“上接屈原、下引王国维,昭示着一个难以穷尽的乱世的开启”?
而通俗文学则不然,它以时效性博人眼球,以趣味性吸引关注,以庸俗性迎合读者,以碎片化抢占空隙。不是读者不想向上向善,而是读者实在难以沉潜下心来仔细品读。如果经典的深邃与引领性能让读者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那经典必然会重新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如何让经典的精髓为大众接受,或许,我们能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论语心得》等著作中找到答案。当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如潮水般涌向书店购买上列书目时,经典已然走进了读者的心中。
经典本不过时,但若没有合适的走近读者的方式,死活读不下去的排行榜经典名列前茅的状况恐怕依然会继续。期冀有那么一天,经典不再孤独!
【作文审题立意】
此题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
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
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
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
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观点即可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
立意角度产生:
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作文参考拟题】
A.经典注定“孤独”
B.亲近经典,提升灵魂
C.经典虽无价,传播应有方
D.别让经典湮没于“通俗年代”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