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写作(40分)

20. 阅读下面关于“门”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不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内容具体,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20. 按照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2.【立意参考】(1)形式的变化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传统的形式更有仪式感,不能丢。

(3)传承与发展相辅相成。

(4)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说《远山》中说,“山路弯弯,转一个弯,就换一种风景,换一片不一样的树,换一群不一样的鸟,换一壁不一样的花”,所以青树“不觉得这些弯有什么不好”。在现实生活中,转弯也可能意味着失去曾经的美好,意味着失去熟悉安全的环境,意味着必须要面对一个全新的自我……

你对“转弯”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叫不醒?漫画家蔡志忠的回答是:装睡的人叫不醒。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①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朱敏才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

②上海退休教师洪照生,无微不至地照顾与洪家没有血缘关系的沈曾静老太太,迄今已经37年。在洪照生及其家人的照料下,没有子女的沈老太太,健康长寿地迎来了百岁寿辰。

③周万平坚持25年守护烈士陵园,始终牢记当初向组织许下的“为烈士守护”的承诺,不管是在家庭经济困难时期,还是几个子女都成家后,她都坚守承诺,愿意一辈子在烈士陵园守候。

上述三个人物中,哪一个人更让你感动?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60分)【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必须比较材料的三个人物后选择之一(作文中必须含有“比较的写法”),说明其最令你“感动”的原因及自己的思考过程。这道题目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放弃安逸的生活,到贫困山区支教多年,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可从“用余热温暖人间”“信念比生命更重要”等方面立意;洪照生37年来无微不至地照顾与其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太太,可从“孝行天下,大爱无疆”“推己及人”等方面立意;周万平坚守烈士陵同25年,愿意一辈子在烈士陵园守候,可从“坚守承诺,淡泊名利,以诚待人,实心做事”等方面立意。落实到写作之中,解答“哪一件事更让你感动”,给出自己的最终选择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显然是在写作中“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四、 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前些日子,一张纽约街头的父子背影照在网上被疯狂转发,图中华人父亲的头发和衬衫均被雨水淋湿,但他依然将唯一的伞遮在背着书包行走的儿子头上。随后也有人在网上晒出了另一张英国父亲在雨中牵着女儿,只为自己打伞的背影照,并表示“小女孩也挺开心的”。两张照片中两位父亲截然不同的做法引发了无数网友和亲子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对于上述两位父亲的做法,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立意角度提示

一、从华人父亲角度:1、为华人父亲点赞,将无私的爱贡献给下一代。2、可以质疑父亲做法,爱孩子别过于溺爱,也应让孩子经历风雨。3、作为父亲,他可以为儿子遮风挡雨,但路还得儿子自己走。立意如“可以为他撑起一片天,但不替他走人生路”。

二、从英国父亲角度:1、认同英国父亲的做法,与孩子平等相处,让孩子养成独立的习惯。2、质疑英国父亲,批评英国父亲的做法对孩子的健康不负责任,过于自我。

三、从两位父亲行为辨证的角度:1、反映了东西方父爱方式的不同。2、适合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就是好的教育方式。

六、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养了一只美丽的鹦鹉,它近来常常咳嗽,而且声音浑浊难听,喉咙里好像塞满了痰。这人忍无可忍,最终决走带它去治疗,不料检查结果是,鹦鹉完全健康。原来是主人因为抽烟,经常咳嗽,这只鹦鹉只是在模仿主人的声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7.作文【略】

立意参考:1.环境与人的关系

2.看到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毛病却很难

3.见不贤而内自省

4.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5.学习要有选择,要择善而从,否则就成了“咳嗽鹦鹉”

五、写作(60分)

八旬老人李某坐动车去看病,女儿只给她买到了半程的坐票。半程过后,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大学生拿着车票座位号“请”了起来,老人的女儿要求挤一挤合坐在一起,被女大学生拒绝,双方起了争执。后来一名中年男子给老人让了座。老人的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女大学生觉得很委屈:“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就其中任意一人的言行,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从女儿的角度:老人出行,家人应早做准备,她只买到半程的坐票,是她自己的责任;对于要求让座,如果别人同意,应心存感激,如果被拒绝,也无权责怪,因为这不是别人的义务;她却要求“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

从女大学生的角度:她拒绝让座并觉得委屈,认为这是自己的本分,“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争取自己的权利也无可厚非,社会伦理本不应该用道德绑架来维系;但也要意识到,让座是一种美德,作为年轻人要有爱心,要体现美德。

从中年男子的角度:发扬了传统美德,为年轻人做了表率。

从老人的角度:因身体状况理应受到尊重,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但也要顾及他人感受,体谅年轻人,可采用合理的做法达到相互尊重。

参考立意:①让座是一种美德,是爱心的体现;②不要用道德绑架维系社会伦理;③献出爱心不必以伤害自身利益为代价;④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等。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媒体报道,一个农村男人,举债八万,买来各种杂志书籍,要自办一个乡村图书馆,免费供村民借阅。而他的儿子、女儿却为此辍学,妻子为此要和他离婚。村里并没有人帮他,说他好,但他还是我行我素。
另据媒体报道,一个经过很多努力而刚刚怀孕的女人,得知自己原先领养的弃儿患了白血病,为了救他,竟瞒着丈夫,偷偷去做了流产。丈夫实在无法接受她的做法,选择了离婚。一个好端端家就这样散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9、【解析】题目选了两则行善的事例,这两个主角在坚持自己的善行,他们的行为都给家人带来了诸多困难,都没有得到别人甚至亲人的认可,很是值得人们深思。这两则材料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很有社会价值。

立意角度:

(1)行善事献爱心要量力而行;

(2)做事要有所兼顾,不可偏执;

(3)做事不能只为外人想,而让亲者痛;

(4)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

(5)无私奉献的精神难能可贵。

对时事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 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

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 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它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 容平分笔力。

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

【例文】

量力而行才是智慧所在

      近日国家修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其中的“见义勇为”改为“见义智为”。忖度其中的含义,大概是说凡事应量力而行,不要逞一时之勇。

      记得马末都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记叙他在新疆买杏。守着一大片果实累累的杏林的老汉说,两脚钱一脚。他惊喜天下怎么会有如此买卖。他提了桶到杏林深处挑了一棵粗壮的果实压枝的老树,使足了劲狠踢过去。结果,“脚腕子都青了”,而老树只晃了一晃,一个杏都没有掉下来。他吸取教训,再踢时乖乖找了棵小树,轻踢一脚,倒也掉了半桶杏。

      读罢故事,捧腹之余也不禁想,要是马先生一时性急,不自量力地跟老树较上了劲,只怕杏虽好吃,却也没有那口福了。马先生自己感叹说:“想来做事都应量力而行,否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损失。”

      马先生的故事趣味中蕴含着深刻哲理,但不自量力的结果,却往往让人扼腕叹息。

      今年长江流域两男孩溺水,一群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发扬舍身救人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感慨万端。其中有那一些“旱鸭子”和窈窕淑女们也组成人梯下水救人,结果中途有有人体力不支又遇上暗流,其中九名大学生落水,三名不幸溺水而亡。他们的用心确实值得我们大大地佩服,但“三命换一命”似乎代价太大。长江水险,既是长江流域的学生,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既然如此,又何必连不会水的人也跳下去呢?关键时刻,见义勇为也是需要多一些理智的,若不是谙熟水性,怎好说跳就跳?如果不加理智地思索,贸然跳下去所带来的后果,也不能不令人叹息。

      我又想起了前些年来为救森林大火而光荣献身的英雄少年赖宁。早些年他是我们大力弘扬而学习的榜样;而现在,我们却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们,三思而后行。曾见过电视上的森林大火,其火势凶猛让人胆战心惊,若不量力而为,就好比飞蛾扑火,岂是智者所为?国家提倡见义勇为到见智勇为,可见是认识到了量力而为的重要性,应该也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保护。

      比起那些自不量力硬充英雄好汉的逞一时之勇者,我更欣赏那些在珠峰海拔6000米处悠然下山去的登山爱好者。清楚自身实力,明了对方高度,不勉强,不盲目,量力而行,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量力而为,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 :一天,一只公鸡满地觅食,啄来啄去,找到了一颗珍珠,它把这颗珍珠交给了所碰到的宝石工人。它说:“这的确很精巧,但我需要的不是玩意,而是一些小米粒。”
材料二: 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得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他把手稿送给了邻居的书店老板。这个人说道:“我相信这手稿一定写得非常不错,但我更倾心那一枚枚小小的银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 【写作提示】

  参考立意:物取所需,理性估衡;价值取决于需要;学会“取”“予”,不为物役;尊重自己的真实意愿而生活;物归所主(才尽其用),才不致埋汰其珍贵的价值,等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