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作文立意方向

从乌鸦的角度:喜欢听别人的溢美之辞,“得而忘形”,于是失去了自身的“利益”。讽刺那种好虚荣的人,喜欢被人“吹捧”的人,闻善则喜的不务实的人。

从狐狸的角度:抓住别人的“弱点”,玩弄技巧,谋取“利益”。讽刺那种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为了自身利益玩弄技巧的人等。(对狐狸寓意一定是批评,不能理解为聪明,智商高等褒奖)从两者的关系的角度:讽刺社会上一种虚浮的现象(狐狸也正是抓住了这点)

六、写作(50分)

16.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以《也谈阅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50分)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又推出一套全新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开播好评如潮。有网友称,一系列电视读书节目的火爆会带领观众走进了一个慢慢读、细细品的文化空间,为阅读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而有的网友指出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国民的阅读风潮,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

   略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 一天,一只公鸡满地觅食,啄来啄去,找到了一颗珍珠,它把这颗珍珠交给了所碰到的宝石工人。它说:“这的确很精巧,但我需要的不是玩意,而是一些小米粒。”

材料二 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得到了一份珍贵的手稿,他把手稿送给了邻居的书店老板。这个人说道:“我相信这手稿一定写得非常不错,但我更倾心那一枚枚小小的银币。”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白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对从前的工作总是不如意,于是他就频繁的跳槽,希望取得成功;有的人不满足于现状,也频繁的调换工作,想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有的人虽然不满现状,仍在坚守希望取得成功,你更赞赏哪一种,谈谈你的认识。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三星公司,在通讯电子领域,多少年来把紧紧跟随领先者作为一大战略,它追随过苹果公司的创意和设计,包括它的制造,但也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人民日报》

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2. (60分)①我欣赏领先者,不断创新进取,朝气勃发。

②我欣赏追随者,勤勉学习,不断成长。

③我欣赏先做追随者,再做领先者的人。模仿不是宗旨,超越才是目的。

④我欣赏既是追随者又是领先者的人。懂得取长补短,不忘坚持自我。

  【评分标准】参看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树问大树:“你吃什么才长得这么大呢?”
大树说:“我每天吃青山一座,白云两片,蜂鸣与蛙唱四两,早晚各吃晨曦与落日一遍,有时也吃些鸟粪、腐叶,喝点朝露和山泉。”
小树说:“吃这些你的体形就这么完美和谐?”
大树说:“这还要感谢风雪雷电。风为我修饰身材,雷为我劈去放肆,雨为我洗去尘土,电为我斩去高傲。”
小树又问:“为何有的树木长得枯黄又干瘦?”
大树说:“因为我们各自的菜单不同。他们选择吃的是愤怒、是抱怨、是__,因此就不能青翠光鲜。”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写作 (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15年4月14日早晨,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的理由仅有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作者为河南省实验中学的一名心理教师,已经任职11年之久。谈及此事,该教师说:“其实事情真的很简单,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在来得及的时间,愿意的时候,脱离安逸生活,想要用自己的目光去触摸这个世界。”

  对于这件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

19.(40分)

【构思提示】

  赞同。①这是她的个人自由,公民的选择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的选择。②辞职理由充满情怀,人不能因为工作丢掉自己的生活。为了诗意的生活,应该尽情释放生命的激情,洒脱地做出选择,追逐新的体验。

  不赞同。①工作的成就感,为家人打拼的满足感也弥足珍贵,身体不能走在路上,思想可以走在路上。②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辞职时很潇洒,再回来却不容易。③做人不能太任性,要多一点理性。

【立意优劣评判】

(1)明确态度,肯定也行,否定也行。

阐述理由时需紧密结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的具体内容来谈,而不能空谈,如上述赞同①。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参见高考语文卷作文评分标准。

审题指导

分析材料可以抓几个关键点:“一片金黄”——“一穗泛青”,“准备收割”——“已经落地”,“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立意1】  农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最后一粒麦穗黄了再收割,并且这是 他的一贯风格。他的一贯风格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

    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

【立意2】  从“等这穗麦子黄了再割”,“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所有的麦子都已落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农夫一味的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却化为泡影。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到你准备好了,要靠自己去争取,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否则,后悔莫及。

   由此可立意为: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

【立意3】  “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由此可立意为: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

以上三种立意,可归为一类立意。

【立意4】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他不懂得放弃这一穗麦子,去收获更多的成熟的麦子,导致损失惨重。由此可立意为:要学会放弃。

      以上可归为二类立意。

拟题参考1、直接型

舍小利,获大利

接受瑕疵,收获美好人生

做事勿因小失大

2、对偶型

错过时机,因小失大

善抓时机,铸就成功

3、引用型

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比喻型

挣脱完美的枷锁

擦亮机遇的火花,点燃人生的价值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

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作文

参考立意:

1.喜欢动物很正常,掏鸟售卖不可谅;

2.法律的意义在于警醒,不在于重刑惩罚;

3.“法盲”不是借口,不可免责或者不知情不能成为犯罪理由;

4.10年牢狱,对大众的教育意义大于对一个人过错的惩罚;

5.从掏鸟到售卖,就是明知故犯;

6.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10年半够重,从鸟的角度去想,这次判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命运转变。

优秀示例

莫让法律毁人一生

1小闫掏鸟招致十年牢狱之灾,一时引起各界关注,众说纷纭。纵然法律专家指出:“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我却认为:法律之意在于警醒而非重刑,法律不应毁人一生。

2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名言引人深思:“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对于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小闫而言,十年牢狱无异于浇灭了他以及其家庭对未来的希望之火。将年富力强的黄金时光交付牢狱,于一名无意触犯法律的大学生,太过残酷,冰冷,无情。试想十年之后,刑满出狱的小闫,满脸胡渣,神情恍惚地跨出那座阴森的大门,在重见天日的时刻,那片天是否还是那般予人希望的蓝?那缕光是否还是那般予人活力的暖?耽误的青春、美好的天真都随着时间的河从指缝流走,那时候的痛苦之重,生命难以承担。

3有人说,人如流水法如岸,奔腾不息的流水因受到河岸的限制而保障了其持久流淌,当一束浪花跃上河岸则必遭阳光蒸发。而实际上,看似无情的河岸也具有它令人动容的一面。当一束自由的浪花,无意受到了风的教唆,跃上河岸,后被无助地抛弃在河岸之上,面对阳光无情烧灼,难道浪花只能坐以待毙,接受严酷的的惩罚吗?不!它会受到泥土的庇护!河岸能够令泥土慷慨地接纳不幸的浪花,给予它遮阴避光的保护,并将它从地表下安全地送回至流水之中。法律难道不也应如此吗?面对法律认识不足的小闫,法律的包容性应得到展现,合理地减免刑罚无可厚非。

4村上春树曾在其获奖辞中道:“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当法与情发生了碰撞,人性的温度总是可以融化律令的坚寒,人性的规劝总比冷酷的刑罚更行之有效。“人恒过,然后能改。”适宜的警醒不仅能够使小闫在得到教训的同时更加珍惜未来,严守法律,更能令当今已被法律冰冻住的人文关怀得到解冻。

5佛曰“明因识果,戒慎于初。”小闫之所以掏鸟正因对法律的认识不足。不禁引人看向另外一面:立法者在修法之初是否充分考虑过农村居民的认知能力?在推广公民知法守法的道路上是否仍存在不足?我想,要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6在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我们因法而坦诚,因情而感性,而当法律独揽一切,情被抛之脑后,这颗星球将被孤独与荒芜掌控。须知,法律之存在不是为了重刑,切莫让法律毁人一生。

                          法律也要有温度

1不谙世事的大学生无心踏错一步,怎想付出的代价竟是无可挽回的十年青春;冷冰冰的法律面对两失足少年竟丝毫无变通之处,只是将其未来和希望用“公民应知法守法”的巨锤敲得支离破碎。心酸否?悲痛否?在我看来,即使是密不透风的法律巨墙,也应有人性的瓦缝让温度进驻。

2诚然,作为保障公民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法律应有其自身的强制性,以达惩奸除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保持社会相对安宁稳定的目的。李零教授也说过,“以德治国,德必伪,国必亡”。假若一个国家没有法律作为硬性措施,而仅凭人们的道德观、伦理观来试图治理社会,那么它必如海滩上堆起的沙堡,不堪一击。

3然而,这并不是法律可以冰冷到没有一丝温度的理由。孟子曾说:“人恒过,然后能改。”小闫同学的确犯了错,是当受罚,这毋庸置疑。但竟把他们的行为与那些猎取象牙、捕杀老虎以牟取暴利的可憎行径相提并论,岂不可笑?惩罚的意义更多的其实并非在惩罚本身,而在于教育与警醒。经过认真教导与深刻反省,相信作为大学生的他们,今生今世都不会再犯。可事实呢?直接将冰凉的犯罪分子之帽死死扣于他们头上,仅凭人性温暖与客观思考绝无取下之可能。听闻某官二代酒后驾车撞人致死仅获刑三年,我们不禁发问:一条人命竟抵不过两名青年掏下的十余只鸟?这十余只鸟竟又把两人十年大好青春光阴的价值比了下去?吾未见其明也。

4当然,法律所需要的温度,并非是对恶人行径的恣意纵容,也并非是对法律强制性的挑战,更并非是我们可以心存恶念怀揣侥幸心理的理由。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让如小闫这般迷途未远的孩子重返正道的机会,是能够让扶老人反被讹的年轻人得到理解与支持的人性,是能够让人文关怀式微的理性时代更有人情味的温度。

5当今,我们携手并肩,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然而,我们亦不应忘记人文关怀在如今这理性而浮躁的社会之重要。它将法律置于明媚阳光的春意融融之下,还法律应有的温度。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高中学生陈奕帆勤工俭学,利用寒假期间到外卖店打工,不小心撞坏薛先生的宝马车。他随后留下一封道歉信以及打工挣得的310元钱。车主大为感动,千方百计寻找到家境普通的陈奕帆,并资助了助学金。

材料二: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逆行,撞上奔驰车。女司机提出赔偿,女孩吓哭。女孩的母亲一听撞的是豪车,吓得迟迟不肯露面。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 写作提示:围绕肇事方的诚信、敢于担当,车主的宽容、仁爱,当事双方的“情”与“法”的关系来写都可。

提纲:中心论点——要勇于承担过错责任——勇担过责,心梅不落

①面对过责,勇于承担,仰不愧于天。俞敏洪

②面对过责,退缩逃避,俯必怍于人。日本,乐天

③排比事例段:项羽,柳永,王安石。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