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与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写作(60分)
22.读下列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只狗发现了一大块肉,都想据为己有,吵得不可开交。这时,正好有一只狐狸经过,说自己可以当它们的公证人。
狐狸故意把肉分成大小不均匀的两块,然后看了看说:“这样可不行,好像右边的大了些。”说着便从右边那块肉上咬下了一口吃了。站在右边的小狗急的直叫:“不行啊,现在左边的肉比我这边的大了!”狐狸点点头,又从左边的肉上咬下一块。可是这回站在左边的小狗又不乐意了。狐狸就又从右边的肉上咬下一块吞了下去。
就这样,狐狸把肉左咬一块,右咬一块,肉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小狗们终于得到了大小一致的两份肉,但是比起分肉之前小了许多。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审题立意:
首先,要站对立场。所谓立场,也就是替谁说话。当然要替主人公说话,替好人说话。狐狸象征着一种坏人,是配角。若从狐狸的角度写“有方法才能有所得”,甚至把狐狸的狡猾说成聪明,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那块肉不属于狐狸,而它却假公济私,利用两只小狗想绝对公平的心理大占便宜。
其次,要注重结果。若从过程分析,“都想据为己有”揭露了小狗们的贪婪、自私;“吵得不可开交”说明它们不够团结,不讲和谐,不懂谦让。但它们请公证人说明它们还是想妥协;它们的贪婪、自私与狐狸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所以,若从反对贪婪、自私,或提倡团结谦让立意,都只是抓住了细枝末节。
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而结果却确定无疑,最具说服力。这则材料的结果有两个要点。一是小狗们终于得到了大小一致的两份肉,实现了公平;二是它们得到的肉比起分肉之前小了许多。有的同学由此立意,写“不要因小失大”或“切忌得不偿失”,却有点笼统,没有指出这其中的“小”或“得”是公平,更没有指出这其中的“大”或“失”是实惠,是最大化的切身利益。
第三,要主次分明。材料中,公平问题显然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双输的惨痛教训呼唤着双赢这个重点。所以最佳立意可以概括为“要公平,更要双赢”。
第四,要深化主题。深化的方法是从政治的高度在文章临近结尾时写一小段。这则材料典型地体现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危害,提示人们大同社会的关键是共同富裕。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这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2(60分).作文
立意分析:这则材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小王和小刘对是否后悔自己的高中学习生活选择的感想。这句话就表明了这则材料的整体含意,这是我们写作的边界,也是我们整体把握题意的依据。我们的立意,可以从这一句话中提取重点,我们的立意,可以重点放在“是否要后悔”的问题上,可以放在“我们的高中生活应该做怎么样的选择”的问题上。
1. 是否要后悔?
(1)确实后悔,光是刷题的高中生活,太无趣,过来之后也觉得意义不大。
(2)不应该后悔,这是现实,我们无法改变。
(3)不应该后悔,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应该后悔。
(4)辩证看“是否要后悔”的问题。
2. 我们的高中生活应该做怎么样的选择?
(1)学习为主,高考为目的。
(2)学习为主,也可以兼顾全面发展
(3)不要以考上大学为目的,要以自己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一场央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22. 写作提示:
该作文题设置思路是,限定在思考人生价值观的范畴。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是,试题要重点考查4项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的理念,要考查中华传统文化,考查创新能力。材料是针对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三位嘉宾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综合材料内容中的甲乙丙的三种说法,立意参考大致为:
1、人生的目标要高远。人要有远大的 理想。
2、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清晰的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清楚自己想要的“目标”,人生才有正确的方向。
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例文】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
我非常赞同嘉宾丙的观点:梁某只有清楚明了地认识自我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从而发光发热。
“认识”两字为何意?“认”由言字旁和人字旁组成,即人通过言语或对话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从而达到“识”——知道了解的作用。这样看来,嘉宾乙的脚踏实地的进行和嘉宾甲的远大理想的树立都得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和前提上,不能了解和认识自己,脚踏实地可能会南辕北辙,而远大理想则是沙中筑塔。
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茫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金融硕士、新闻学传播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
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
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结症,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
“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31岁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大学英语教师刘伶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
有人说,这些新闻会使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表面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21.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需紧扣材料,探讨其社会影响和价值导向。材料中给出的三种观点各有道理,前两种从新闻带来的影响来谈,应从社会影响和价值导向方面切入,不应过多列举或谈论新闻的具体内容,后一种从公众的认知态度来谈,对考生要求更高。
参考立意:
铺天盖地的“痛感新闻”确实不利于正能量传播,会让大众失去对社会的信任,传播方应有责任意识,不能以此来吸引关注。
适度传播,能让我们直面阴暗,深刻认识,认清病症,才能更好疗救。
正视“痛感”,学会在痛感中自强,而不是沉沦于此,失去信心,个人、媒体、国家应携手努力,勇于承担应有责任,化悲痛为力量。
接受社会包罗万象这一事实,淡然面对大千世界中个别负面现象,不能因此就认为社会阴暗。
公众还应从别人的痛感中吸取教训,强大内心,善于利用法律和舆论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是痛感新闻起到的正面作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丈章。(60分)
杨柳同学的父亲是当地木版年画的第五代传人,从机关退休后他重操旧业,亲自制版,亲自印刷。虽然卖出的年画不多,收益很少,也很辛苦,他却乐此不疲,并以传承家传的技艺为荣,还要杨柳课余时间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杨柳同学非常反对父亲的做法,认为传统手工木版年画印刷质量赶不上现代的机器印刷品,一定会被市场淘汰,继续传承是顽固守旧的认识,是愚蠢的做法,坚决拒绝学习。
对杨柳同学的做法,你怎么看?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评分标准参考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评分部分。建议以45分为基准分进行评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两年,有几档电视节目亮相荧屏,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比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以弘扬传统中国古代诗歌为内容,今年已是第二季,依然热度不减。还有央视的《朗读者》和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前者将个人访谈、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的朗读结合,后者将古今名人书信的朗读与背景分析相结合,都是为了实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此外,北京卫视推出的《非凡匠心》以寻访国宝级文化与技艺为内容,旨在推动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央视的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既展示了工匠们功劳的成果,也歌颂了“敬业、责任和技术”的工匠精神,给为了实现中国梦默默地劳作着、探索着的匠人们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请就这些电视节目深受欢迎、广受好评这一现象,依据你的思考,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3.作文立意参考:
①当前社会依然需要高尚、高洁和高雅,需要用传统文化重铸国民的灵魂;
②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护民族精神之源;
③重拾书本,重视阅读,在忙碌中感受宁静,接受真善美对精神的陶冶。……
4 实现中国梦需要正能量的舆论导向……
四、写作(60分)高考考点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微信已经成为中学生最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绝大部分家长愿意加孩子为微信好友,然而大部分学生却不愿成为父母的微信好友,有的甚至在父母成为好友后又将其拉入微信“黑名单”。一位家长委屈地说:“孩子忙,平时难得谈心。我只是关心他,想多一个沟通,了解的渠道而已。”不少孩子表示很尴尬:“接受吧,自己的生活空间就有种被监视的感受;不接受吧,难得父母一片苦心。”但也有不少孩子表示理解和接受,甚至觉得受益匪浅。你是否关注和思考过这种现象呢?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 参考立意:(1)支持屏蔽的参考立意:青少年屏蔽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
①从青少年成长规律来看: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对青少年成长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独立空间。
②从新时代的亲子关系来看:现代社会要求父母和子女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彼此的隐私。
③从实际类型看:微信朋友圈是朋友间的平等交往,与父母的相处则是家庭内部的事,二者交往原则不同。亲情和友情,二者不应混同在一起。
(2)反对屏蔽的参考立意:青少年邀请父母加入自己的朋友圈是聪明之举。
①粗暴屏蔽的危害:简单粗暴地屏蔽父母,会伤了父母的心,增加父母的担忧。
②主动交流,才是消除误会之道:父母进入青少年的微信群之所以会让他们感觉不舒服,是因为青少年平时跟父母的交流不够和父母对微信的各种功能不熟悉造成的。畅快沟通需要双方的努力。
七、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官与小聂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有关赡养费。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