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这被称为()

A:皇帝征召 B:乡举里选 C:公府与州郡辟除 D:举孝廉

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连辟公府不 B:当“日知其所亡”,以懿德 C:金利则利 D:轲自知事不

20.翻译

(1)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1)(你)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

(2)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为您做事,只是倾慕您的高尚品质。

(3)那样的色彩真的是它的本来色彩?还是因为太远了而目无法看清?

(4)(张衡)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与“一蹴而就”的“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连辟公府不就 B: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 C:金就利则利 D:轲自知事不就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 :同“避”,躲避 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 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 ( )

11.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连辟公府不就

C.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 大王来何操

B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例句和选项B都是被动句式。

3.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连辟公府不就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讽议左右 D:衡下车,治威严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

(2)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

(1)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2分。关键词:见;乃;重;负)

(2)(张衡)(被)举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不去就职。(2分。关键词:举;不行;辟:不就)

下列句子中对“就”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B: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 C: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D:就有道而正焉(成就,完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