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以“自制力与个人发展”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以“我的名著阅读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有波澜,描写要合理。

26.(50分)

第①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突出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第②题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描写充分、细节典型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描写较充分、细节能表现主题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描写不充分、细节较少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没有描写、没有细节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错别字3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

四、作文(40分)

15.根据下面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请以“这就是我的奇思妙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套作。

扣住几个关键词:我的、奇妙、思考或梦想、想象。重点要写出“奇妙”及其意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直以来,行人和非机动车扎堆闯红灯是个长期以来困扰交警的难题,也是广受诟病的交通顽疾。近期,蚌埠交警部门在部分路口启用了人脸识别设备,在实现对交通违法人脸抓拍取证同时,还能识别并曝光违法者的身份信息。一时间,该事件引发群众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执行高考作文标准

四、写作( 60分 )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从小学到现在,同学们一定读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它们或思想深邃,或情感真挚,或文采斐然,在这些诗词或警句之中一定有你欣赏喜爱的句子。请选择你最欣赏喜爱的一句古诗词或名言警句,就你对它的感悟和体会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和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22. 参照2017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60分)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著名演员大陈在准备出演某话剧时,突发高烧并持续不退,剧院被迫临时取消演出。但大陈说:“这么冷的天,不演对观众来说太残酷了。”于是在导演的搀扶下,极度虚弱的大陈坚持着亲自登台向观众鞠躬致歉,险些跌倒。不少观众拥至台前喊道:“我们理解,快回去休息吧!”所有观众都毫无怨言且井然有序地退场。
事后,剧院表示将为持票观众现场办理退票或安排另一时间段的演出。除了有观众赶回外地等特殊情况退掉了 33张票,其余近900名观众均未退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22. 理解万岁
“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列夫•托尔斯泰如是说.的确,因为理解,因为尊重,所以相爱.理解万岁.
观众理解陈道明由于身体生病的原因而无法完成演出,用问候和有秩序地退场给了他力量和温暖.对于生病虚弱的陈道明来说,这种理解无疑就是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馨而暖心.
生活中处处有理解.“知己”一词便是最好的例子.《别董大》中云“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纵使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倘若连一个“知己”都没有,岂不悲哉?有了他人的理解,我们就能在黑夜中“不惮于前驱”!理解,让我们心里不孤独,即便这个世界都站在了我的对立面,但至少还有一个理解我支持我鼓励我的人.
网络上有这样一句流行语:“你懂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理解我的”.然而,我不禁要问,他真的理解你吗?
真正的理解,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一句“我懂的”,不是不着边际的猜测以后的似懂非懂,而是基于充分尊重和平等之上的情感交流,心有灵犀.
比如,钱钟书先生爱猫如痴.其邻居林徽因也养猫,并称家里的那只猫是她们一家“爱的焦点”.两家的猫又经常打架,钱家的猫太小,常常受邻居猫“欺负”.于是钱钟书便特备长竹竿一枝,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竟能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紧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可杨绛却不喜欢猫.尤其对钱钟书帮猫打架的做法极不苟同.但是当钱先生谈论过爱猫的原因之后,杨先生倒也能理解.我想,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式的理解吧.
也许有人会说,伟大的人常常不被他人理解.比如王国维,在学术生涯如日中天之时却选择在圆明园投湖弃世,给时人留下许多不解与唏嘘;又比如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一出版,不但不能博得别人喝彩,反遭人诟病.但是我想,他们并不是不给人理解,而恰恰是他们对于人生、对于学术、艺术的理解,以及完全超出了那个时代,因而,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法将自己定格.在若干年后,总会出现理解他们的人.这并非不理解,而是迟到的理解.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虽然她指的是爱情,但“懂得”、理解绝不仅囿于此.只要我们相互理解,总会认识到理解的能量不可限量.理解万岁!

22. 材料分析与立意:
从大陈角度立意:(1)尊重观众,勇于担当,才能赢得尊重、理解.(2)真诚沟通,才能消除误解,获得理解.(3)敬业赢得敬重.(4)有艺更要有德.
从观众角度立意:(1)理智面对,多设身处地,才能理解别人.(2)做高素质的观众.
从剧院的角度立意:遇到问题,要人性化、真诚地处理,才能积极有效.
从观众与大陈的角度立意:真诚沟通,宽容,才能增进理解,促进和谐.
论据举例:
1.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主持朝政.他有一个属下叫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让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蒋琬的坦然一笑就是对杨戏的理解与尊重啊.
2.负荆请罪
…廉颇很是为自己缺乏对蔺相如的理解而羞愧,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3.仁义胡同
清朝年间,山东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子,为了一堵墙的地基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力出面解决此事.傅看后马上修家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六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或“六尺巷”.康熙帝南巡,路过聊城,知道此事,并得知傅在致仕回乡后做了许多有利于地方百姓的事,顿生褒奖之心,挥笔题写了“仁义胡同”四个字,现仍嵌立于傅斯年故居的墙中,傅以渐的诗也为后人勒石,嵌入墙中..没有傅以渐的理解和宽容,何来“仁义胡同”?
4.__来理发
朱师傅为周__理发 20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__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__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前没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的快噢!”朱师傅听了__的话深受感动.可见理解、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还反映出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和修养.
5.楚庄王摘缨
春秋时期,楚庄王熊羽在一天晚上,携爱妃举办烛光晚会,大宴群臣.酒至半酣,忽然一阵大风把蜡烛吹灭.一名武将欲乘黑非礼庄王一爱妃,被爱妃一把扯下盔上红缨,爱妃建议楚王即刻点灯,看看哪个家伙盔上红缨已失,严加惩办.朋友妻不可欺呀,更何况是领导之妻呢?岂料庄王大肚能容,特能理解武夫一时的激情之举.下令众将全都摘去盔上红缨,然后方可点灯.
不久,楚王御驾亲征与敌国开战,被困重围,手下兵将四散奔逃,楚王命悬一发,忽然窜出一将拼死力战,保楚王杀出重围,捡回一条性命.楚王激动地说:“别人都自逃性命,唯有爱卿肯舍命救驾,你叫什么?为王要重赏爱卿!”该将答曰:“俺就是那日烛光晚会上想非礼您媳妇的那个莽夫啊!”
6.类似事件
发生在演出中的类似突发事件并不鲜见.谢娜在出演《暗恋桃花源》时因飞机误点而迟到,谢幕时向观众下跪致歉;宋丹丹在出演《窝头会馆》时,也曾因身体不适坚持打点滴后上台,下场时几乎虚脱.演员受伤或带病坚持上场的事绝非个案,这是他们对艺术、对观众的尊重.

五、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800字左右。  

眼下在一些学校、公司和公开场所的宣传栏里,常常能见到一个大大的“赢”字,特别醒目。其实如何理解“赢”,如何对待“赢”,如何“赢”,为什么要“赢”……却令人深思。

请以“我说‘赢’”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8.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他的著作《新闻的骚动》中说:“查阅新闻就想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忧虑和疑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读《新闻的骚动》有感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 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一场饥荒,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一届下台的政府,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 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用他的生花妙 笔与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__至极。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分析立意时抓住关键句“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方寸前的忧虑和疑惑。” 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新闻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正确立意。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月1日上午9点45分,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站楼,某名校在读女博士张某带着孩子迟到,因自己的原因错过了法航的登机时间。在柜台值机员耐心解释,告知他们柜台已经截止办理手续,并建议他们改签或者退票时,女博士闯进柜台,当着孩子的面,朝着值机员的脸狠狠地打了两巴掌。6月2日,武汉机场有关部门透露,打人者张某被机场公安分局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天,同时法航决定将其列入黑名单,在全球范围拒绝承运,武汉机场地服亦向民航局申请,将其列入中国民航旅客黑名单。由于张某女博士的身份,该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关注。

对于这一事件,你怎么看?清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请敬畏规则

  敬畏规则,否则规则就将把你抛弃——题记

  规则无处不在,孟子曰:“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挣断线的风筝不仅不会得自由,反而会一头栽向大地,是规则就一定要遵守,不然就不能成以正果。

  家庭生活中有家庭生活的规则,如作息制度、卫生要求、礼貌习惯等;社会生活中有社会生活的规则,如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规则,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一次工作中,他需要看世界地图和一些书籍,工作人员给文化馆打电话,说有位领导要看世界地图和其他一些书籍。接电话的同志回答:“我们有规定,图书不外借,要看请自己来。”他便冒雨到图书馆借书。这位同志见眼前的正是周__,心里很懊悔,他便和蔼地说:“无论谁都要遵守制度。”

  生活中,我们赢遵守的规则很多,人之所以成熟,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进了“规则”当中,不论是谁,规则就是规则,雷打不动,伟大的周__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规则的重要性。

  在一次理发中,很多人都在等候理发,但是时间宝贵的他却没有接受别的同志让他先理发的请求,微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他说完后,就排到最后一位同志的后面,耐心等候理发了。

  正是有了像列宁这样遵守规则的人,才有了一幅幅和谐的画面,有了和谐的人们、有了我们今天和谐、美好的社会。

  一位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去钓鱼。河边的告示牌上写着:“钓鱼时间从上午九点至下午四点。”父子俩从上午,钓了很长时间终于钓起来一条大鱼。父子俩很高兴。突然,他看了一眼手表,严肃地对孩子说:“现在已经是四点十二分了,按规定我们只能钓到四点,因此我们必须把这条鱼放回河里去。虽然孩子很不情愿,但父亲最终毅然把鱼放了回去。

  规则本身无美感可言,但是有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才拥有和谐有序的美好景观,才能显示规则的好处与美丽。这位父亲用行动向教育了孩子:每个人要遵守规则!

  敬畏规则是一种态度;敬畏规则是一种方式,它使我们的生活和谐有序;使我们的世界和平美好;

  敬畏规则,就是敬畏自己!

与素质、自律与规则、敬畏规则、父母与孩子等,围绕着这几个关键词立意均可。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完成的任务是对这一事件有怎样的看法,同时要阐述自己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这一任务,从体裁上要求就是议论文。这则材料体现了2016年全国课标卷作文选材的特点,作文的入口小而含意深,立意角度多。

点睛: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

材料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学校文学社“最美的风景”评选中,有三则提案入围:一是最美的风景在远方,你可以默默地遥想它的美丽和神秘;二是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艰难跋涉的旅途中有无数的收获;三是最美的风景在心中,不在乎沿途的风景,而在于赏景时愉悦的心情,因为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如果从以上三则提案中选一则, 你认为那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那是最美的风景

记忆中你弯着略驼的背,在厨房忙碌着为我泡药的身影,那是最美的风景。

小时候,我很容易发高烧,于是,挂水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可我生性好动,刚刚插进去的针头还要再扎一次,我总哭闹着不愿再扎,你都紧锁着眉头:“医生你轻点!”每晚看着我因为挂水而又青又肿的手变成馒头一样,你便抹抹眼角,起身去冰箱拿毛巾裹着冰块给我擦手,满脸的心疼。头顶的白炽灯洒下了一片无言的温柔,恍惚间,你就有点美丽得不真实,即使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 

后来,你下定决心,不让我去挂水了,不到万不得已,就不去医院,自己拿了一大堆袋子装的药回来给我泡着喝。 

每天,伴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你便轻轻起身,为我掖好被角,下床为我做早饭和泡药。冬日的早上有点冷,但暖暖的阳光弥补了这一缺憾。偶尔,我和偷偷溜进房屋里的阳光一起出去,轻轻踮着脚尖,蹑手蹑脚地走到厨房门口,看你弯下腰尝着药的温度,脸上的一脸慈祥,让我看得痴了,你看见了我,总喝斥我回去穿衣服,不让我呆在外面。  

当我终于穿好衣服,你端着药走到我身旁,说:“来,宝宝,把这给喝了,你说喉咙疼的。”我尝完一口很惊奇:“外婆,怎么这么甜?”你摸摸我的头:“傻孩子,放了糖的啊!听话,快喝了吧!”我点头,一口气全喝了,我知道,这样你会很开心。 

记忆就像浪潮,汹涌而至的,不仅仅是关于你的回忆,还有你对我的爱与呵护,最近一次去看你,发现你真的老了很多。岁月如刀,一刀一刀的,把你原本的精力都剜去了。偶尔和你拉拉家常:“外婆,小时候我喝了多少药啊?”你总是很认真地数:“你喝了几乎有三年呢!”  

对于我的事,你总是那么清楚,时间就像沙漏,一点一点地流失。而岁月,终究会把人定格成一张张薄薄的黑白底片,可是,我知道,我们都不会忘记。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最美丽的风景,永远定格在你弯腰为我泡药的那个身影。它永不褪色,对你,对我,同样,我相信,那是最美丽的风景。

【解析】【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题的材料中给出了中心“最美的风景”,“风景”可以是具体的自然美景,可以是生动可感的事件,也可以是可亲可爱的人,也可以是赏美的心境……考生也可以抓住三则提案进行思考,“一是最美的风景在远方,你可以默默地遥想它的美丽和神秘;二是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艰难跋涉的旅途中有无数的收获;三是最美的风景在心中,不在乎沿途的风景,而在于赏景时愉悦的心情,因为月圆是画,月缺是诗”,第一则提案强调未知之美,因为未知,就拥有了神秘,你可以想象它的美丽;第二则一路的跋涉一路的收获,强调的是体验之美和收获之美;第三则强调的是心境,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无一处不美。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由自然美景入手,写生活中的人情之美、社会风尚之美等等。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雨果说: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__的也是人心,所以,这个世界的__和光明全取决于人心的指向。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你的经历以及感悟,按照要求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善良的魅力

善良犹如一股清泉,流过你我的心田,流过时间的交汇处,成为永恒。

不知大家是否记得永恒的“天使”奥黛丽·赫本,虽然她已经去世了,但人们永远都会记得她,是因为她的容貌吗?时间像一把无情刻刀,没有谁能青春永驻,晚年的赫本并不漂亮,是因为她精湛的演技吗?演技和她一样高超的人同样有很多,曾经看过一组照片,是赫本与一群非洲孩子的合影,照片上,那些皮肤黝黑的孩子笑是是那么天真无邪,没错,赫本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把善良和光明带给人们,这才是赫本成为永恒的“天使”的原因,这就是善良的魅力!

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造成了许多人的遇难,但有一个人他们不会忘记,在最危险的关头,她却镇定下来,用自己甜美的声音挽救了无数条生命,她,就是日本播音员远藤未希,一天,她如往常一样地去上班,正要录音时,忽然地动山摇,像坐在一辆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的卡车,她的心一沉,地震了,同事们早已冲出录音室,逃生了,她正要跨出门槛,却听到上级发来指示,让她马上疏散人员,“去还是留?怎么办?她犹豫着,”如果我留下来,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行!她竖毅地看着窗外海水翻腾着,卷毁了一切,水已涨到两层楼高了!于是,她从容地走向话筒,用甜美的声音疏散人们,当大家听到这声音,都震撼,这是心灵之音,是生命之音,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海水已经漫过来了,她闭上了又眼,沉入了海底,无论何时,人们都不会忘记她,这就是善良的魅力!

善良是个人行为的道德准线,2009年5月7日晚,25岁的浙江大学毕业生谭卓在过斑马线时被快速行驶的跑车撞死,肇事者胡斌是杭州某高校的学生,他在接受采访时竟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以前经常和朋友飙车,时隔不久,在8月4日晚,杭州莫干山路渐江广电集团门口,一辆保时捷夺走了17岁女孩芳芳的生命,和胡斌一样肇事者魏志刚同样是开着名贵的汽车在闹市内狂飙,这些富二代总是认为钱能够摆平一切,难道在他们眼中根本没有善良吗?

在危难时刻,吴菊萍用自己的双手接住了邻家的小女孩儿,这是母爱的力量,这是母亲的本能,这是善心的勇气,事后,网友们亲切地称吴菊英为“最美妈妈”,这就是善良的魅力!

善良的魅力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我们用心来寻找,用心去呵护吗!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名言的中心是“__和光明全取决于人心的指向”。由此注意从“人心”的角度立意行文。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此题注意抓住“人心的指向”的作用立意行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