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年度汉字评选是选用一个汉字反映全年焦点的活动。2016年岁末,《人民日报》等评出的年度汉字是“规”,“规”即规矩,老规矩是民族的立身之本,新规矩是时代的新要求。《新周刊》评选的年度汉字则字“刷”,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外卖、刷存在感……我刷故我在!《赳赳说字》评选的年度汉字为“霾”,治霾进行时,为拯救美丽蓝天要使出“洪荒之力”!
你的2016年年度汉字是什么?请以这个为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最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写作(参照2017年高考评分标准)
这个作文题与1996年的作文题《我更喜欢漫画 》相似,典型的评论,可以或者应该抓的评论点有二:1、思想内涵,这是最重要的,2、艺术上(对联的角度)。当然就材料的叙述来看,只要写了思想内涵的评论就算扣住了题,如果以思想内涵为主,兼顾到艺术上的,算是很好的。评论中必须做比较,一副对联,三次变化成为四副对联,这比较有点复杂,会让学生难受,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22. 阅读下面一幅漫画,联系实际,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针对漫画《向右看齐》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作文参看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本命题属于典型的漫画作文,内容针砭时弊,批评了表面上重视德育,实际上只重视智体美教育的现象,可谓入木三分。漫画形象大于意义,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相应的联想,拓展思维,从而立意为文。
画中的人物分为两组:画面右边的三个人,依次代表“智”“体”“美”。中间的“体”体型最为肥大,体格健壮;其左边的“智”则戴着一副眼镜,略显斯文,体型稍逊之;其右边是苗条纤细的“美”。此三者身高大体相当,字体线条厚重清晰。它们并排站立,头一致扭向一边,向右看齐。它们的右边“德”,和它们并排站立,但身材矮小,字体模糊,不够强势,似乎有缺失之感。高大的“智”“体”“美”向低于其半截的“德”看齐,充分说明了它们的确把“德”当做了品行的标杆,行为的准则,也认识到了“德”的重要性,但“德”与它们的发展明显不协调;它们明显处于强势地位,而“德”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如此巨大的差距怎能看齐?“向右看齐”只是句空话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此漫画的核心不是让人们讨论道德重不重要,而是如何将德育落到实处,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最佳立意:重视德育,不要只停留在表面,要落到实处。也可议论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内容可以涉及教育及整个社会。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秦始皇、刘邦、唐太宗,屈原、烛之武、蔺相如、廉颇、苏武、孔子、庄子、司马迁、张衡、诸葛亮、苏轼等。这些名字“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人间的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要求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写作
胸怀祖国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胸怀祖国自有一股英雄气。
读屈原的名辞《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践约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
是的,胸怀祖国!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只念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胸怀天下,把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放在心上。恰恰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不能忘记,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霍去病“不灭匈奴不为家”的激昂豪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英雄气概!
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一代啊,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同学们,祖国在我们心中,我们就应该为之而付诸努力。努力学习吧,直到我们反躬自问时能问心无愧地说:“祖国在我心中!”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这些人物来源于课本,他们的事迹和品质是学生熟悉的。当然,学生可以跳出课本的限制,对人物有更深入的解读,但是一定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正因为如此,这次作文的立意是很丰富的。关于的“英雄气”参考解读: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敢为人先、革故鼎新,坚定忠贞、坚守信仰,果敢无畏、大公无私,激浊扬清、舍生取义等。
点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其用意就是通过对材料中的历史人物品质精神的解读考查学生对“英雄气”的理解,并且这种“英雄气”跨越时空,依然“有现实意义”。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解读人物,而是要挖掘不同人物精神品质的内在关联,并且呈现出“英雄气”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六、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许多人在中小学阶段,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有学体育的,也有学奥数、英语的,不一而足。不过近日,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引来家长圈一片唏嘘。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智能手机可以作为高中学生的学习用具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2 .(60分)略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国人之间几乎没有辩论,只有争吵。这是因为“中国式辩论”忽略了辩论的两个最基本要素:事实和逻辑,而专注于姿态与声势。“中国式辩论”中的常见问题如:偏理论点、情绪激动、攻击对方人品、滥用比喻、使用嘲笑和反问句等等。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作文(略)
26.写作(60分)
有人评价《滕王阁序》具有四美,即诗意之美,形式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
请就你感受最深的其中两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向同学推荐这篇文章。
26.要求选择两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并有推介之意(有对象感),即为符合题意。
八、作文。(共60分)
21.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痕迹
(英)约翰·罗斯金
把每一个黎明看做生命的开始
把每一个黄昏看做生命的小结
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
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
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痕迹。只是这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回想起来,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怅惘……那么,关于“痕迹”,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什么感悟呢?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