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作文(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人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飞机上,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候机区的人几乎全在玩手机。
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呢?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为防止考试时考场外喧哗和提前交卷考生向考场内考生传递答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某校规定禁止考生考试期间去洗手间和提前交卷。许多老师都对这一改善考试环境的有力举措表示支持。然而,在监考过程中总有一些监考教师面对个别考生的软磨硬泡,忽视以上规定。这便一下引发了“多米诺效应”,导致一些遵守规定的监考老师在现实面前背负心理压力,不得已“随大流”了事。
请联系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得脱离材料含义范围,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21.立意
教师:一、坚守原则
二、对“随大流”的思考
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学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学生:规则并非无懈可击,但道德底线必须坚守
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③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__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 (钱钟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 (__)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材料作文中名言名句类作文的写作。先审题,明白每句意思,得出观点,然后组合。
第一句:“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时机。
关注点有二,一是“器”,二是“藏”。“藏器于身”固然重要,“待时而动”也十分关键。
对这句可作如下延伸理解(算是启迪,或者是作文要求中所说的“感触与思考”):1、俯下身子充实和提升自己,要有学问与能力;2、机会总是给有充分准备的人留着;3、懂得韬光养晦,隐忍待发。
第二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学业、事业与勤奋之间的联系。
第三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表明决心之坚、立志之远,并且预想未来,即使壮志难酬,捐躯东海,亦不愧为一英雄。强调志向远大的重要性。
第四句主旨显豁,这就是不能游戏人生,要学会主宰自己,不做奴隶。
第五句正确的理解是:不为门外的繁华与喧嚣所动,守住内心的宁静与充实,要能抵抗住__。
这里的六句,是否都可以配对叠合呢?我们来看一下:
1、最容易发现的是第一句和第五句,前者抓“藏器于身”,后者抓否定词“不是”,
其立意是:壮大并发展内在精神(包括思想、品德、才干),经得起外来__。
2、第一句与第六句,前者强调要“待时动”就得“藏其器”,后者抓“自身硬”,
其立意是:人要有过硬本领,胸中有学问、韬略与才干,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认可。
3、第四句和第五句同样可以叠合,其立意是:学会主宰自己,不为浮华和名利所__
5、第二句和第四句还是可以叠合,其立意是:人活在世上,不能游戏人生,要留下精彩就必须勤奋有为。
点睛: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此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诗歌表达的主题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诗句中心意,找出三句组合成逻辑关系,确定立意角度。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母亲带着三岁大的孩子从正在进行水管作业的工人们身边路过,边走边告诉孩子:“多亏了叔叔们辛苦地劳动,宝宝才能喝上甘甜的水哦。来跟叔叔们说句谢谢再走吧!”又有一位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孩从同一个地方经过,她这样对孩子说:“宝宝要是不学习,长大就只能干这种活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同的交往,会形成不同的“共同记忆”。角色不同,“共同记忆”的意义便不相同。例如:
【张爸爸】共同记忆是亲情的纽带。再忙,我都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见证孩子的成长。
【沈老师】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我要做一名千千有爱,修己达人的园丁。
【吴市长】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和魂。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
上述三位长辈关于“共同记忆”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对“共同记忆”的意义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从子女、学生、市民三种角色中任选其一,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几年的“双十一”,淘宝网成功掀起了全民购物狂欢活动。然而狂欢之后,很多消费者发现买来一大堆商品,但真正能用到的却少之又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崇尚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推崇物质极简,提倡不买不需要的物品;对确有必要的物品,买最好的,充分使用它。有人认为,购物有时也是舒缓我们生活压力的方式之一,如果保持物质极简的生活状态,反而会失去很多生活趣味。也有人认为,物质极简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经济环保而又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还有人认为,……
对于以上材料或看法,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安徽合肥有个叫刘涛的人,他的本职工作是抄表,每天重复着这简单枯燥的劳动。后来,他爱上了摄影,业余时间到街头拍摄,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点滴,用好奇心把整个城市变成靓丽的风景,成为“街拍大师”。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他说:“我不是大师,我是抄表工,工作养活了我。我觉得,除了工作之外,还应该有点精神追求。”刘涛出名后,法国一家画廊想买下他照片的版权,但被他拒绝了。刘涛说,如果拍卖了版权,就得按人家的要求拍照,我不想让金钱影响自由拍照。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立意探索】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是认真审读材料,从中提取关键词句,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爱上了摄影,业余时间到街头拍摄”(兴趣爱好)、“精神追求”、“自由”等。根据这三点内容可得出以下三个立意:
(1)精神之花,芳远益清。物质文明,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仅仅追求物质文明还不够,人必须有精神上的追求,才能走出利己的小圈子,趋于高雅、高尚。
(2)金钱诚可贵,自由价更高。我们不反对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金钱和尊重,但是,当金钱的获得影响到自己的精神自由、心灵追求的时候,金钱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相反,带来的是“约束”,是“痛苦”,这样的钱不要更好。
(3 )兴趣为桨,个性扬帆。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兴趣,就会有动力;有兴趣,就会有快乐。如果我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投入时间、精力,那么在快乐的付出中,可能会更快地接近成功。
五、作文。(60分)
25. 生活中,感动无处不在。可以是为着一次久别后的相聚,为着亲人温暖的关爱,为着一个陌生的微笑,为着一朵绽放的鲜花,为着每一天适时而至的阳光,为着我们美好的青春岁月,为着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题目自拟;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四、写作(60分)
2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材料一: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一文中写道:你问当下中国缺什么,我看最缺底线。这很可怕。一个人,没了底线,就什么都敢干……底线就是生命线。
材料二: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
材料三:8月15日闭幕的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传播正能量。
22 、综合三则材料,求同存异,可知:本次作文的主旨应该围绕“底线”二字展开,在肯定坚守底线的原则基础上,畅谈自己对“底线”的各种认识。学生在写作中,可以针对两位名人的言论发表看法,也可以表达自己对底线的独特认识;可以评论中国网民的底线问题,也可以针对生活中种种守住底线或放弃底线的行为,发表看法。
21.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做题。(6分)
《解放日报》10月17日刊登余秋雨关于 “上海世博会文化构想”的演讲及答问。在谈到世博会的中国元素时,余秋雨认为我们现在活着的每个人都是中国元素的当代的生命载体,我们每个人的高贵、自信、欢乐等就是中国元素的最佳体现。
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队伍后来成了“第一中国元素”。他们讲着流畅的外语,为外宾指路,帮助他们搬运行李,甚至帮助他们购物,给他们介绍国内的山川名胜、风物特产……他们热情,大方,彬彬有礼,以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感染着外宾,他们成了中国元素的体现者。
请你写出一种“中国元素”,并对这一“元素”的主要表现和它所体现出来精神风貌作简要说明。(100字左右)
21、答案:汶川大地震中的当事者和救援者是一大“中国元素”。在这次 抗震救灾中,他们与死神搏斗,他们互相鼓励、救助,他们舍己为人,无私无畏……在这里,中国元素表现得顽强,表现得高贵。这种中国元素表现了人类学上的最高原则,改变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