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作文 (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西番国有两个仙人在山中树下对弈,一老猴每日在树上观看,最终懂得了运思置子之法。仙人离开后,它就下树和人对弈,整个国家没有人胜过它。国王认为它很奇异,把它进献给中国,皇帝下诏让朝中高手与之对弈,又寻求四方高人与之对弈,都失败了。有人说杨靖善弈,皇帝派人找到他,让他与猴子对弈。杨靖请求放一盘鲜桃在桌边,然后再与猴子对弈。猴子心系于桃,于是接连失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22、【作文解析】猴子的弈术天下无双,很多人与之对弈都失败了。但杨靖抓住了猴子的弱点,用一盘鲜桃__它,使之在对弈的时候心思不能集中,最终获得了胜利。从杨靖的角度可立意为:面对困难,只要善于开动脑筋,就能找到应对之策;要打败对手,应做认真的分析,从而找到对手的弱点,对症下药 ,方能成功。从猴子的角度也可以立意,比如要注意消除自身的弱点、做事时须心无旁骛、越是胜利就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等。
五、写作(60分)
24.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__、邓稼先(你心中的英雄也许还有烛之武、荆轲、项羽等)……,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不少于800字。
24.(60分)对于命题“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考生首先要明确写哪位英雄,例如题目既提示了岳飞、林则徐、邓世昌、__等战场英雄,也提示了邓稼先等可被称作“英雄”的杰出人才;第二要选择适合展现英雄形象的“一天”,例如岳飞在朱仙镇大破金兵时,与在__亭含冤而死时,显然对应着不同的风貌,这与考生的选择有关;第三要在这“一天”中,通过再现历史事件或虚构“我”与英雄的交流,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其中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不可缺少。此外,还要体现“我”与英雄的关系,例如思想境界的相同与不同、英雄人物对“我”的感召,“我”对英雄人物的钦敬之情和效仿之志等。
三、写作(共60分)
24.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晒”,字典上的解释为“太阳把光和热照射到物体上”“在阳光下吸收光和热”“比喻置之不理,慢待”。现实生活中,在应用时,“晒”有“炫耀”的意思,如晒命(向别人吹嘘自己的身世);“晒”也有“公开”的意思,如权力必须晒在阳光下,晒福利等;“晒”,在网络上流行,有与人分享、展示自己的资源的意思,如晒心情、晒房子、晒摄影作品、晒旅游心得等。当然也有一些人把他人的隐私晒到网上,美其名曰“光明磊落地暴露”。
一个“晒”字,内涵丰富,能够引发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请你以“晒”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
24. 写作提示: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题目提示语中列举的“晒”的几种解释(①吸收阳光②炫耀③公开④展示⑤暴露并监督),为考生审题立意提供了多种选择。考生既可以以其中一种理解作为立意方向,但要注意立意的集中,所写内容必须在“晒”的范围内。晒是轻松随意的,也可以是庄重严肃的;可以是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感悟,也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可以是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真知灼见,也可以是对现实、网络世界的激浊扬清…… 作文时,学生有可能就“晒”的表层含意写作,而没有由表面现象深入实质(引发对公开、公平、公正、民主、监督等的思考)。优秀作文要在深刻这一点上下功夫。
七、写作(4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40分)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触目”才能“惊心”。当然,也欢迎大家提出更加完善的建议。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如果你是该校学生,也参与这场讨论,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或者对此有什么具体建议?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审题】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备这类作文目的针对性、角色定位性、隐形比较性和文体明确性等写作特征。
范围:关于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宣传画引发的争论。
核心:主张‘温馨提示’好还是主张的‘触目惊心’好。
角色:你的立场是什么?选‘温馨提示’ ,要么选‘触目惊心”。 也可以有其他具体建议?
比较:虽题面没有“权衡比较”,但说理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比较才能深刻。
文体:可以写成发言稿、辩论词、演讲词甚至给校方的书信。
【立意】
1、同意“给图给真相”才能敬畏生命,达到宣传警示的目的;
2、同意“温馨”提示为佳,内化文明修养,达到“适宜”教育。
【范文】
我看宣传图片中的智慧
某高中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文字的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的图片,其用意是警告同学们生命只有一次,通过“给图给真相”,用“触目”的方法让同学们“惊心”,而王同学则认为“触目惊心”的图片视觉冲击力太强,建议换为其他图片,如漫画等的“温馨提示”,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我看来,“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的确会起到警醒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据报道说,据统计,有不少学生因广告栏、宣传报上事故的惨烈图像,而导致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乘坐公交车,甚至不敢过马路。这样看来,在校园宣传橱窗中,放这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图片,实在不是最佳之举。
其次,又如小王同学所说,将“触目惊心”的照片换作如漫画的“温馨提示”虽然达到宣传作用,但其效果显然不佳。同学们可能只是一笑而过,并不会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也不认为这些事故,会产生在自己身上,不能给人多少触动。
最后,诚然,不管是“触目惊心”也好,“温馨提示”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同学们的安全着想,当然,不仅是肉体安全,还包括身心健康。因此,为何不将触目惊心与温馨提示相结合,使其取长补短,达到两美其美的效果?
对此,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为达到宣传效果,学校可在宣传橱窗的开头,先放温馨的漫画等,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及阅读兴趣,可让他们保持心情愉快;第二、在漫画的温馨提示之后,可放相关报道,其报道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身边事为主,在文字报等内容旁边可选用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但选择图片时,不要选择场景太惨烈图片,可以选取冲击力不太强的照片,减缓视觉冲击力。第三、为更好的做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校方可邀请相关人士,如交通指挥官,为同学们开一堂讲座。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性。这样既不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又能真正达到宣传的效果。
校园宣传总是需要智慧的,让我们一同用智慧的宣传方式来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安全等各方面的重要性,以上即我的看法。
【点评】这篇文章,结构清晰,逐层深入,先分析利弊,再提出建议。建议也切实可行,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和智慧。他的结构或许略显呆板和显豁,但十分值得借鉴。作者难得之处在于,行文措辞不夸大、不贬低。用语稳健,有理有据有节有度,全面公允。这是很难得的。结构易学,观点易学,行文中的冷静细腻、有条不紊,不易学。
NO.2(得分:56分 )
温馨的假象不如残酷的事实
一张惨烈的车祸照片,触目惊心,却正因其独特的震撼效果才能长驻人心,时时刻刻起到警钟的功效,相反,一张温馨甚至带点戏谑味道的漫画,轻松是轻松,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
安全教育是严肃的命题,诚如校长所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其宝贵,我们开不起玩笑。何妨用这“触目惊心”换得人人心中警钟长鸣?让这一幕永远只停留在宣传栏上。
车祸照片,惨烈归惨烈,毕竟是事实。在灾难当头,断然没有太多温情的假象,有的只是这样血淋林的真实。因为恐惧,我们妄想逃避,妄图用简单明快的漫画换得视觉上的轻松愉悦。然而,不能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的残酷,那照片上的一幕,会不会在我们生活中重现?
不愿直面现实,对之加以粉饰是人的天性。然而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历史鲜血淋漓的一笔来教会我们不愿懂得的道理。多少次安全事故后,人们才在震惊和后悔中匆匆复习过往的教训,而在悲剧发生前彻底忘记了现实何其残忍,工地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否只是习以为常的横幅,“交通安全记心中”又是否只是失去意义的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已?大街上随意违章、“中国式过马路”的人们,一定记得自小受过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却正是忘记了曾经的血的教训,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用生命冒险”。
我们需要对事实更清醒的认识,才能避免那些自欺欺人的举动。将事实陈列于眼前,用深入人心的惨烈换后世的警醒。如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每一个伤亡、失踪人员的名字都被刻下,密密麻麻,容不得半点虚假;又如博物馆、纪念馆中一张张尸横遍野、人们瘦骨如柴的照片,正是对历史的揭露,才有更深刻的教训,容不得半分掩饰。让我们绝望的,或许正是为了让我们清醒。
鲁迅先生有言:“真正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鲜血,便是不加掩饰的事实。或许触目惊心,却自有发人深省的功效。何必要那温情的假象,不妨正视事实。看清了。我们的生命中,才会少一丝残忍。
【点评】开头作者将安全教育的两种做法的效果进行对比,顺势提出自己的倾向性主张: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第二段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角度,指出“触目惊心”的必要;接下来从人们的普遍心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漠视,来指出“触目惊心的”必要。最后用别人的做法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回到自己赞同的做法上来。文章层次清楚,气势贯通,说服力强。尤为难得的是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非常地自然,语言简洁,修饰性词语、限定词和关联词的使用非常生动、准确,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字驾驭力和较强的思辨力。“毕竟”“断然”“然而”等词汇使文章逻辑显得很严密,“妄想”“妄图”的使用,有力地表现出倾向于温馨类做法者的心态。不足之处在于权衡、取舍凸显得还不够。
NO.3(得分:56分)
用温和浇灌安全意识之花
近日,某高中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热议,这一事件中,拍手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不理解和质疑、支持和不赞同的杂音中,应该如何取舍,对此我表达我的看法。
我认为在学校这个公共教育场所公然贴示如此醒目的车祸现场图片不甚恰当,安全教育应该以更温和,更令人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效果更佳,(亮明观点,观点内容具体明确)出示此中触目惊心的图片来配以文字的安全教育缺少了些许温情并且不免残忍,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安全宣传教育目的没达到,甚至可能使学生心理产生阴影。
教育应当以更温和的方式和姿态来进行,学校是个温情和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如此“直接”的教育显得不合时宜,有惨烈车祸现场图片的宣传橱窗长此以往张贴使人感到心理压力的图片,会令同学们避开浏览,这样的安全教育,收效甚微。
如果是张贴更温馨的提示标志和配以能够被人接受的画面如漫画绘画等,用温情恰当甚至带点幽默的方式去进行安全的宣传教育,寓乐于趣,我想更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此来达到安全教育工作更能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仁”和“爱”。
用僵硬和不通人情的方式进行教育,只会令学生们厌烦于此。如中国式教育所推崇的“棍棒教育”我个人是极其不赞同的,同时其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如今学校橱窗里的“车祸照”,无非是安全教育上的“棍棒”,使人敬而远之,这样的宣传只是拘泥于形式,而难以达到效果的生硬教育。
形存而神不存的安全教育如同是给一朵花强硬地浇水施肥,这样的“爱护”不利于其成长,如果换作更为温和的方式,根据其所需,循序渐进,方能使其绽放、茁壮,“拔苗助长”式的安全教育弊大于利。
古时候有邹忌用幽默方式讽齐王纳谏,使齐威王有所启发并纳用。今我们为何不妨根据邹忌的思想,与时俱进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用学生易接纳的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循循善诱,从本质“安全”入手,我想此比直接贴示醒目照片或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更为有效。同时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所就,这对完善安全教育方式有更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提倡用温馨提示来代替“触目惊心”,用温和教灌安全意识之花,使安全意识真正深寓于心。
【点评】这篇文章总体而言,议论说理比较深刻,该考生亮明观点时,不仅仅是摆出自己的态度,而且还对自己的观点有比较充分的阐释,这就避免了观点仅仅是一枝没有长叶子的“光杆”。正文分析说理的时候从分析学校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这种做法的弊端、应该怎么做(提出建议)等角度切入,并且运用了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使文章主体内容既丰富,又深刻。当然,这篇文章的条理不是很清晰,要么就按照平时训练时老师所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架构,该考生言其弊端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后面又分析原因,建议考生在写作前最好能列一个提纲,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会避免。该考生标点符号的运用存在很大问题,一“逗”到底的低级错误贯穿全文,个别地方用词不当,甚至出现病句。
NO.4(得分:55.5分)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
近日,我校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学们有的认为温馨提示更好,安全教育不宜触目惊心。对此,我想说生命不是一场温馨的迷梦,与其温言软语,不如触目惊心。
从小到大,这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我们经历过多少次?所谓温馨提示,安全教育漫画,又被我们嘲笑过多少回,讥讽过多少次?温言软语常常被我们当做耳边风,那么为何不放上几张真实的照片,用严肃而认真的目光带领我们去审视一场车祸的残酷?我承认,看到这样的照片之后,我的确感觉太__,太难以接受。但因此,我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之前对安全的漠视态度,开始因生命的脆弱和现实的教训去反思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说教式、漫画式安全教育中那个温存的迷梦——生命之重,不是几幅轻飘飘的、以安全教育为名的漫画所能肩负的。
这一场争论,让我又想起了前几年盛行的“温室花朵”理论。中国的教育是温柔的,因为家长与学校生怕现实的污浊过早地侵染孩子的无邪的世界,因而我们批判童话中的毒苹果、残忍的猎人,因而我们惯用生涩的词句和温柔的漫画将生命转瞬即逝的残酷也多是镀上了一层以爱为名的愚钝保护膜。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想说我们再也不能固守之前家庭与社会给我们营造的迷梦,而是应以一个成年人的思维,以悲悯和审慎的目光去正视生命的易逝的悲欢,去直面这个触目惊心但真实的世界,由此,才能真正生出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它是幼时出国留学,饱受欺凌的三毛笔下那触目惊心卑劣的现实,它亦是马可波罗踏遍千山万水所阅尽的异国风光。安全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亦是一个小小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教育者畏于展现真实世界的胆怯,也是无用的温馨长久统治中国学生的现实映照。还给我们真实,无论这真实是如同丛林法则般的不近人情、__残酷,是如同秀丽的风光,都是我们即将经历的,需要与真实的角色参与的故事(不通顺)。生命不是一场迷梦,我更愿看见真实的图片,哪怕他触目惊心。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分析到位。首先,承认“触目惊心”的__,但也因此让人们反思生命之重。其次,合理类比,利用反例证明“温馨提示”的作用不大。最后,强调还原真实。分析层层递进,并且不乏精彩的句子。可惜过多使用长句,令语言有些单调,且影响阅读。
七、作文(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刚上车的小男孩请公交司机等一等他妈妈。过了一分钟,孩子妈妈还没到,车上乘客开始埋怨,说母子俩耽误了大家时间。这时,那位腿有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沉默了。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台湾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不足。”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作文
审题:窗子象征人的视野,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视野的。镜子象征自省,敢于揽镜自照、自我反省,才能成长。缺乏视野的人,没宽度,缺乏自省的人,难进步。人生就是不断自省不断进步。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算从冰面上钻回水里,被冻住了。他感到格外伤心:“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有能做到,就死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审题立意
1.对本次“材料作文”的基本认识
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青蛙和摄影师”材料的基本理解
从“青蛙”角度,可以这样理解:
①不能被表象迷惑,有如下表述:认清事物的本相;看清事物的变化,作出准确的判断;慎思之;克服片面的主观认识;独具慧眼;莫被浮云遮望眼;三思而后行;审时度势;反对经验主义;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可纵容自己的误判;对盲目行为说“不”……
②从揭示生命的本质这个角度出发,谈失败的悲剧美,对生命的敬畏、赞美。
从“摄影师”的角度,可以这样理解:①常怀悲悯之心;②善于发现美。
但要注意的是有些作文的题目乍一看似乎过于宽泛,然而他在文中是有具体对象与阐述的,例如:文章题目为“不可大意”,似乎不太准确,但是读文后却发现作文中写的是:对变幻莫测的形势不可大意。这样的主题、行文是符号题意的。再如抓住时机、等待时机,说到抓住正确的时机、准确地抓住时机都为正确的立意。反之,题目看似很准,但行文中却有游离材料的明显表现,这类作文应适当降档。
3.对材料理解的几种注意点
①立意偏差,但不是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例如:看清自己;全面考虑问题。 ②若即若离,立意不准确,但在行文过程中分析说理和原材料有某些联系,例如:勇于争先,此类作文在四类档考虑。
③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上不宜判为不及格。例如谈气候的,行文中告知是从材料的“当地气温突然回升”中得出的立意,那就视为及格,在及格线上3分内浮动。
④立意也是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但理解是偏差的。例如将青蛙“决定去湖对面去寻找伴侣”理解为“__”,从而立意为“抵制__”,此类作文为不及格作文。
⑤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属于“天外来客”型的,此类作文为不及格作文。
⑥图解材料,立意简单,构思幼稚可笑。例如一位老人以为春天到了,把棉袄卖了,然而天气又变冷了,结果老人被冻死了。此类作文视语言表达及谋篇情况在及格线上下浮动。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抢红包”是近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人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你对此有何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2.赞同“抢红包”的理由:
1、“抢红包”增强了新年的喜庆气氛,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参与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2、“抢红包”让人从相对疏离的关系中获得收益,这种惊喜带来的幸福感让人感受到更广泛的关爱和社会认同。
反对“抢红包”的理由:
1、淡了年味,让传统佳节成了“抢红包节”。 2、冷了亲情,“抢红包”成了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新隔阂”。
3、伤了身体,有人不分昼夜,机不离手,以致眼迷离、手抽筋。
【别让红包“抢"走真情】
达州一中 高三 51分
每当春风送暖,旧符换新之际,发一个红包,是对后辈的关切和期盼;每当喜事临门,欢天喜地之日,发一个红包,是对幸福的分享和传承。可现如今,无聊之人为了吸引眼球,不良商家为了牟取利益,让这一充满温情和祝愿的传统活动从现实延续到了网络。在每个人的掌上世界中,“抢红包"活动开始泛滥,但请不要掉以轻心,别让红包“抢"走真情。
不论是“谁言存草心,抱得三春晖,还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亦或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类朴实的感情总是诗人们吟诵不尽的题材,也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正沉迷于虚拟世界“抢红包"的你,是否有抬头看看白发渐生的父母,渐行渐远的朋友,独坐空院的爱人?与最爱的人相处的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若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无论如何也只剩追悔莫及了。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与亲人的相处时光。
总有那么多人守护着心灵的净土:诸葛亮坚守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信条;陶渊明证明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然正气;林清玄保持着“身如浮木,心有沉香"的深沉之心。而现如今也总有些人为了一己私欲,企图给社会增添几丝不正之风、利用“抢红包"骗取钱财,利用人们的好奇之心牟取暴利之类的事件早已屡见不鲜;而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己的本心,甚至有人因为“抢红包"与亲戚朋友心生怨恨,酿成惨剧。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的纯真初心。
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真实可感的现实世界才是最动人的。暮春之落英,暖夏之素莲,深秋之红叶,炎冬之飞雪,天天蜷缩在几平方米的狭小居室中“抢红包"的你,多久没有身处自然之中感受四季的变换,多久没有站在日光之下倾听清风的细语了?为了手机上几分几毫的单调数字那么多人竟然放弃了无穷无尽的自然之美,若是心系自然的古人知道了,也会唏嘘不已吧。因此,别让红包“抢"走你欣赏自然的眼睛。
“抢红包"只是这个信息时代的一段剪影。这个时代里,有太多东西混淆人们的视听,扰乱人们的心绪,只有珍惜时光,坚守本心,心向自然,才能留住真情,留住自我,留住红包内涵里的传统福韵。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成都有位家长在网络论坛发帖诉说烦恼:自家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几乎每天都要完成网上作业,仅数学就需要在网上做20多分钟,还不算改正错题的时间,前几天语文也布置了一次网上作业……为了完成网上作业,有的家长仅学习APP就下了好几个。对此,老师们说网上作业形式活泼,一个APP可以完成跟读、听写、听力训练、阅读等各项功能,老师和孩子还可以互动,监督孩子的学__程。
学生网上做作业是利还是弊?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一本书,深入阅读,方能得其精隨;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领会思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的阅读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而电子阅读成为当下阅读的主流,甚至存在着“听朗读录音、看朗读视频”等多种阅读现象,传统的纸质阅读越来越受到冲击。
对以上“阅读方式”,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生活体验,谈一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