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一系列的难题也摆在了人类面前。克隆技术和转基因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祸还是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确切地告诉了我们打开潘多拉魔盒的危险;青霉素在挽救人类的同时,也锻炼了细菌;我们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环境恶化也在步步紧逼我们的生存空间。

请你以“科技进步带来的难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解析:

着重提示三点:1、写本题应辩证地看问题,从利与弊的角度谈当代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双重影响。当然应该明确,科技进步造福人类的主流是不会变的;不管怎样,科学的进步仍然所向披靡,它必服膺于自然与社会发展的法则,并越来越浸润着人类理性的光芒。2、可以在文中指出:对科学家而言,避免科技发展带来恶果的唯一办法就是谨慎,要抵御市场的__。3、如果写成议论文,一般应选取一个较小的切入点,以便把问题分析透彻。

[范文]  对 DNA 的思考

    如果说格雷的第一张人体解剖图解开了人体结构之迷,奠定了近代医学的基础,那么人类基因组图谱就是第二张解剖图,它给人类医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女娲造人之时,上天便赐于我们眼睛。有一天人们用它第一次在水中惊喜地看见了自己的倒影,而后人们通过镜子看自己,直到现在,人们又通过基因这一特殊的镜子,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由此审视世界。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基因研究利用的广阔前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水仙的基因已被植入水稻,使之含铁量明显增高;随着人们对基因的了解,克隆技术应运而生,第一只克隆羊多利活生生地站在了人们面前;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人类器官可以被克隆,有望用新器官接替人们已老损的器官……如此种种让人觉得人类似乎已可充当第二个上帝,或者说第二个女娲了。

    有人说上帝总是一手拿着答案,一手握着问号。当瑞士科学家对转基因水稻惊叹不已的时候,人们发现几年来水稻经自然筛选的基因被污染了;当克隆羊多利刚出生不久,人们发现克隆动物会未老先衰。更令人担忧的是克隆引发的伦理问题。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这必将导致社会关系的混乱;另一方面,克隆技术如果被利用在人身上,很容易引发“人口优化论”,导致种族歧视。由这些引发的灾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可能成为第二个撒旦。

    现今上海很流行一种“克隆人”的行业,只要顾客把想要克隆的部位浸入一种特殊的液体,五分钟后取出,经过特殊处理,就可做成与被克隆部分一模一样的晶莹剔透的模本了。这种模本可以是任何颜色,任何形状,一切全由顾客作主。或许有一天,我期望人类也能够像控制这种被“克隆”出来的玩偶一样控制基因技术的弊端。

    但无论基因技术的前景如何,无论基因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无论它会把我们推向希望还是死亡,能进一步地认识自己,认识真实,逼视真理,这总是令人欣喜的进步。

    况且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生与死、利与弊、美与丑、高尚与卑下,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正是这种多元构成这世界的丰富多彩,因此对于基因技术所带来的利与弊,我们何不用一种更宽容、更客观的姿态去面对?不必惊惶失措,更不必因噎废食。

    再者,矛盾本身其实并不可怕。无数次大爆炸造就了现在的宇宙;80亿年前一次偶然的大爆炸创造了地球;人类也是在与自身、与环境的矛盾斗争中走出丛林,成为今天的万物灵长的。因此在基因技术的利弊的抉择中,在矛盾的碰撞中,也许会撞出一片新的空间,产生一种新的生机,实现人类的新进步。

[点评]这篇习作通过丰富的信息和活泼的语言,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视野与对世界科技热点的关切,分析全面、客观,具有一种辩证的力量。

英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之后,威灵顿总司令统率部下凯旋返回伦敦。为此,当时举行了一个异常隆重而盛大的庆祝晚宴。参加这次宴会的有各界社会名流、贵族绅士,还有许多参战的军官和士兵。晚宴的菜肴十分丰盛,末了,在每一个人面前摆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竞大大方方地将这碗水端起来喝了几口,见此情景,在场的贵宾都窃笑不已。因为这碗水是在吃点心之前专门用来洗手的。而那个农家出身的士兵哪里会懂得宫廷里的规矩呢?顿时,那位士兵羞得满脸通红。就在这时候,成灵顿总司令也将自己面前的那破清水端起来,并站起来说:“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共同举杯为这位英勇的战士干杯吧!”说完,他一饮而尽。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大家一齐起身举碗痛饮。

读了以上这则材料,你肯定会有许多触发和思考,在你的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肯定也会不少。请你根据材料自拟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l)可以自定角度,目拟文题,自定文体;(2)不能少于800字。


解析:

这道话题作文题与近年来出现的话题作文并不完全一样,命题多了一步写作审题能力的检测,考生必须准确理解故事的丰富涵义,并从中提取有意义的话题,然后根据这一话题进行作文。

那么这则材料的丰富内涵主要是什么呢?当然允许有个性化的解读,不过这种解读也必须在故事本身所能有的范围之内,不能牵强附会。例如可以这样来解读:面对窘境的英雄,司令能够理解,能够尊重,且所有的人都能这样,生活中这种现象是常会遇到的。这则故事引人深思,什么是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从此,就可以引出“尊重”的话题,并据此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不久的将来,中学生都将走向社会,社会和校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有人说社会是复杂的,有人说社会上充满了机会。

请围绕社会与校园的不同点,以"我眼里的社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解析:

"我眼里的社会"强调发表个人的观点,观点可以是成熟的,也可以是幼稚的,关键是言之成理。 可以发表议论,编述故事,抒发情感,写法可以多种多样。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竟无人问津。于是,他便想了个办法。去找伯乐,要伯乐围绕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了,他付给伯乐“一朝”之工钱。伯乐照着这人的话做了。于是,人们都争着买这匹马。很快这匹马便卖出去了,而且价格提高了十倍。

赵国人借助名人效应,使马价倍增,很快将产品销出去了,这会让我们产生很多联想。请以“名人”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解析:

思路设计一:销售产品,不仅要注意产品质量,还应该研究顾客心理,搞好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赵国人能开动脑筋,分析市场,并找到相应的措施,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经营之道,对现在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就这一点,可以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分析现在许多地方能依托资源优势,利用名人效应这一无形资源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可以列举孔府家酒、咸亨酒店、小燕子系列产品、以及价值1008.9亿元的袁隆平品牌等实例来加以佐证。总之,文章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思路设计二:现在有一部分人对名家可谓是顶礼膜拜,趋之若鹜,名家干什么,便“一窝蜂”似的去追逐,尤其是前几年的“追星族”,对歌星、影星、球星崇拜得五体投地。针对这些现象可以写一篇议论文,先阐明观点:不要盲目崇拜名人,再列举生活中此类现象,如一部平庸之作请名人作序,便身价倍增;一件平常产品经名人“炒作”,便成为抢手贷;一位普通演员经导演“包装”,便炙手可热。对这种心理还应该深入剖析。最后,可以从反面加以论述,比如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通过比萨斜塔的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的学说。甚至还可以“掀起名人盖头来”,写部分名人摆架子,耍大腕派头,下海淘金,违法乱纪,如刘晓庆偷税案。

思路设计三:写一篇采访稿。比如,可以模仿电视栏目“艺术人生”或“面对面” 来采访刘德华、赵本山等人,追寻他们的奋斗历程,启迪人们:名人的成功之路并不都是用鲜花铺就。 还可以采访王选,用他调侃的语气来诠释名人和凡人的区别:名人酗酒称“豪饮”,凡人多喝叫“贪杯”; 名人强词夺理为“雄辩”,凡人据理力争叫“狡辩”; 名人的无稽之谈谓“名言”,凡人的谨慎之言叫“废话”; 名人蓬头垢面谓“艺术气质”;凡人不修边幅叫“邋里邋塌”。

思路设计四:围绕“名人”这个话题,编写一个故事。比如,自从《阿Q正传》搬上荧屏后,阿Q成了一个大红大紫的人物,他开记者招待会,给人签名,为商家做广告,并频频在媒体露面,出尽风头,通过故事来曲折的讽喻现实生活。也可以写名人的堕落、名人的苦恼,还可以就某个名人的轶事进一步加工,来展示名人的风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学者令人可敬可佩,因为他们有渊博的知识和学问。试问学者的治学秘诀何在?

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张中行先生说:“心在天上,脚在地上。”

范文澜先生有“天圆地方”之言,解曰:天圆是灵活的头脑,地方是钻研的精神。

此三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

请以“异想天开与实事求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解析:

材料是三位学者成功的秘诀,写作立意时要把此三者结合起来,要形象有力地说明“异想天开”与“实事求是”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对“异想天开”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要有辩证的理解。文章要有较丰富的联想,可联想自己,也可联想他人;可以是小事,也可是大事,等等。文章虽以议论为主,但适当地叙述或抒情也是需要的。

请以“窗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解析:

“窗外”的世界是五彩斑澜、纷繁复杂的。写“窗外”自然要写窗外的景象,窗外的人,窗外的世界。把窗外的这一切有机地联缀在一起,进行合理的安排,恰当的选材,巧妙的分析和议论,便构成了这篇文章的主体内容。要注意: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窗外的世界很精彩,也很复杂,要确定一个中心,围绕中心进行选材;要注意发现窗外世界的真善美或假恶丑,要给予赞扬或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的生活、学习、思维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保持,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打破,有的空间需要我们拓展,有的空间需要我们开创……

请以“我与空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③800字左右。


解析:

“我与空间”的话题要紧紧抓住“我”和“空间”的关系,二者不能偏废。不能仅仅写成“空间”“我了解的空间知识”或“我说空间”;也不能扩大或变更话题,写成“我们和空间”“人类和空间”等等。“空间”的含义也不止一种,有自然的空间,家庭的空间,社会的空间;也有物质的空间,精神的空间,心灵的空间;还有生活的空间、学习的空间,以及现实的空间和虚拟的空间等。

    写作话题只是规定了文章的范围或引出主旨的缘由,要针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集中表现了明确的主题,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或真知灼见,切忌文章散漫,贪多致滥。不要即说“有的空间需要保持”,又说“有的空间需要打破”,再说“有的空间需要拓展”,最后说“有的空间需要开创”。这样平行并列的结构极易造成话题的平铺直叙,缺少层递和深人。

审题中还要注意,应尽量写作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相联系的人或事,反映当代现实生活中的精神风貌或本质,主旨观点深入浅出,让读者有言近旨远之感。

据传,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股特别灵验的泉水,常会全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但穿着考究的退伍军人,一颠一颠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腿,我知道我的那条腿是永远也不可能再拥有了,我只是想告诉上帝,没有一条腿后,我的日子仍然充满了生机。”的确,人的一生中总会失去许多,但同时也会拥有许多。拥有许多,固然令人欣喜,而失去呢?面对失去的事实,你以怎样的态度采对待?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请以“面对失去的事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试题提供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解析:

话题作文的审题可以先看提示语和话题。提示语强调“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面对失去的事实”,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关键词有两个—“面对”和“失去”,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时不能只谈“失去”或仅议“失去与拥有”的关系。再读一读话题材料,材料中这位退伍军人是如何面对失去的事实的呢?“我知道我的那条腿是永远也不可能再拥有了”,意味着接纳失去的事实,而不是心存幻想;“没有一条腿后,我的日子仍然充满了生机”,意味着面对失去的事实,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亮丽的光彩,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经过上面一番审读与思考,可把作文立意确定为:1.要正视失去的事实,看到自己在失去某些东西的同时,拥有的更多;或者失去了,但仍可重新拥有。2.应以良好的心态直面失去,以顽强的意志笑对人生,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的希望和乐趣。3.一旦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事物,我们应当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具体的作文思路:1.可以写一篇议论文,确立如下几个分论点:首先,要敢于承认失去的事实,不自欺欺人;其次,要抖擞精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把握现实,避免不必要的失去;再次,要充满希望,放眼未来,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开创新天地。2.写一篇叙事文,先展示面对失去的事实,“我”曾经是如何消极对待的,后来受到一番启迪后,明确了应该如何化解悲伤和不成熟的心理。

参考拟题:假如我失去了……我将……;与生命抗挣。

有个盲人在夜晚行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明亮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路,同时也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倒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这话引起了大家的沉思。

是啊,人生在世,命运多舛,难免会遇到种种不幸,倘若人人都象这位盲人一样,在心中点亮一盏爱之灯,既照亮了别人精神家园的暗夜,又给自己的人生驿站带来成就与愉悦,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充满光明的温暖。

根据以上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请以“心中点亮一盏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解析:

     这是一道极富文学特质的形象性创意作文题。“灯”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实指”,而是字面意义背后的“虚指”。“虚指”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其实材料中已有揭示,如“在心中点亮一盏爱之灯,既照亮了别人精神家园的暗夜,又给自己的人生驿站带来成就与愉悦”,这便是命题的意义指向。因此只要你用哲学的见解或文学的眼光,弄清楚话题本身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灯”是喻体,“人们心灵上的某些精神特质”是本体,如真诚、宽容、关爱、谦让、自省等美好人性,然后诠释或描写出人们心灵上所需要的某种精神特质依靠,从而点出它的意蕴。至于文体的选择,因人而异。若你擅长记叙、描绘,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一个有关心灵之灯的故事,从而让情感震撼人们;若你擅长议论说理,可以写成议论文,从理性的角度辩证分析心灵上缺乏某类(如关爱之灯)美好人性之灯所受到的种种伤害,告诉人们应该搬掉心灵的石头,清除心灵的障碍物,点亮心灵之灯,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关注贫困”话题作文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原本是件好事情,可陕西榆林一中年男子面对随之而来的高额学费却不堪重负服毒自杀。服毒自杀的男子叫景统仕,今年53岁。1992年,为使家庭走出贫困,景统仕带着妻子和5个子女从老家子洲县来到了榆林南郊农场,租种这里的十几亩地,靠卖蔬菜维持生计。近几年,虽然大女儿和大儿子已成家,但景统仕的家庭负担仍然沉重。

去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景统仕的二女儿、今年19岁的景艳梅考出了理工类533分的好成绩,高出了重点分数线六七十分。可面对这样的好成绩,景家的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9月份女儿景艳梅要去上大学,还有两个孩子今年又都被保送进重点高中,至少上万元的学费和家里原本就欠下的3万多元的债,这让景统仕感到了巨大的压力。7月14日,趁家人去地里干活,景统仕在家中服下了大量的农药,虽经医院紧急抢救,但他还是在当晚离开了人世。

贫困酿就了一出血与泪的悲剧,对制造悲剧的贫困现象,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贫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考场佳作1】

听听那贫困

贫困时而向我们袭来,痛苦但又快乐,迷茫但又向往。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一段人生苦旅总会有贫困相伴,但坚强是医治我们心灵创伤的良药。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贫困正离我们远去。

灰蒙的抗争

史铁生说过,人是“上帝”的“消息”,你无法去问上帝为何发这个“消息”。他在灰蒙的角落里曾无数次向上天发问过,为何总让我处于贫困之中?上天无语,只给了他一把二胡。

从那以后,无锡街头漫溢着一首无助的人生之曲。是对贫困无力的抗争?抑或是给痛苦一个流淌的出口?但我们却分明听到了贫困中透露着几缕坚强。

唱片中刻录着你的《二泉映月》,刻录着你对贫困无助的抗争——软弱决不会属于你。

那一天,阿炳离去了,他摆脱了贫困,享受于曼妙的音乐中。贫困,不能阻止阿炳对音乐的追求。

淡黄的向往

“还有没有再高的?……”拍卖行今天正有一幅伟大的作品在拍卖。最后,《向日葵》拍得天价。我们看到,向日葵的前方分明有一轮火红的太阳。

 一个画家,一幅画,一辈子与贫困相伴。梵??高经历过饥寒交迫的境遇,他的眼中没有贫困的颜色,所以在他的画中我们发现不了有贫困的一丝颜色。

向日葵前方的太阳是画家永恒的向往;无论贫困还是其它,太阳总在那里。

深深的贫困,淡淡的痛苦,浓浓的向往。

 绿色的希望

是贫困让孩子无奈地离开课堂,是坚强让老师毅然地奔向寻找方向,是希望托起我们明天的太阳。大山中是绿色的海洋,一个小学老师决定要到县城中寻找离开的学生。无数次地张贴海报,无数次地打听询问,无数次的__伴随你,你不曾放弃,虽然生活贫困,但希望却不曾贫困过。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少不了。当孩子们纷纷拿起鲜艳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自己名字时,也就是对贫困说再见。

贫困,不能埋没了我们的希望。

听听那贫困,倾听贫困中的坚强。坚强是风,她驱散了贫困的阴云。

小心落叶,小心贫困吞噬了内心的希望。我们曾经贫困过,我们却没有放弃过。

用抗争、向往和希望谱写一曲挑战贫困的壮美篇章。

 【批阅意见】

面对灰蒙的天空,面对人生的阴云,面对前方的迷惘,我们应该干什么?作者以如诗一般的语言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抗争、向往和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厄运,托起太阳。文章以一种强有力的旋律,奏响了时代之音。写作上,作者以贫困为发端,以坚强为核心,从抗争、向往和希望三方面写人生态度,以三种颜色带出人的精神状态。构思精巧,气势充沛,情文并茂。

【考场佳作2】

真正的贫困

感恩吧,如果你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感恩吧,如果你在酷暑里有片刻的阴凉,如果你在冬日里有刹那的温暖。感恩吧,你是这世界上最幸运的十分之一。

“可赞美的上帝,我向您祷告,请您用无上的仁慈来拯救我这个穷人。在这个金元流淌的国度里,我是沉在河底的一块顽石,眼看着金碧辉煌的世界却无法伸手去触及。请您赐予我金钱与荣耀,我愿用我的一切来回报您的赐福,阿门!”

在那哥特式或是巴洛克式的屋顶下,在那无数烛光染出的一片华彩中,被缚在十字架上的那个圣人日复一日地聆听着相似的祈求,尽管他一丝不挂,尽管他的双手里只有空气。那些行色匆匆的祈求者来了又去,各种破旧的衣衫在大厅里拼成一片斑斓。耶稣空洞的双眼无法穿透世俗的高墙去看清整个世界。但如果他可以,他会明白,那些人不该来祈求,而是该感恩。

也许那位口袋里装着刀子的年轻人缺少几张大面额的纸币,但他拥有的不是贫困,而是罪恶与贪婪。也许那个肩膀上扛着锤子砸石头挣钱的先生有理由抱怨他肩负的沉重,但他依旧可以让破碎的石头通过几张纸币的传递变成啤酒杯里那破碎的泡沫。即使那个晃着帽子乞讨的老人可以咒骂人情的淡漠,但毕竟,上帝在他午睡时也曾为他披上阳光织成的锦被。在那川流不息的车潮人海中,耶稣看不清他的祈求者们都去了何处——是去那纸牌与轮盘铸就的坟墓,还是去那酒精的泡沫里建造出的梦中天堂?如果他看得清整个世界,他会让所有的祈求者回来感恩。

 无星,无月,无光,无声。在西风呼啸着穿透墙壁的窝棚里,他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在泥泞或是崎岖的山路上穿行,而后进入那深不见底的深渊。耶稣的目光到达不了这片崇山峻岭中的土地,更穿透不了那厚重的山壁去看清那些煤矿里的贫困。矿工们在漆黑的夜色里动身钻入那漆黑的通道,日复一日地看着纷飞的煤渣在脸上又覆盖上一层深黑,直到那不知何时但却注定会响起的爆炸声终结他们的生命。他们看着安全帽上的灯光逐渐和空气、和生命一起流逝。看着,然后死去。

他们的生活在那一片崇山峻岭中延续。有人问他们为什么明知是死还要下井,他们说:“如果不下井,我全家今天就要饿死。”这,才是真正的贫困!

 感恩吧,如果你生命无忧,头顶看得见天空;感恩吧,如果你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可以走第二条路;感恩吧,然后去帮助那些只有一条路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贫困。

【批阅意见】

作者的运思很有讲究。作者先花大量的篇幅写各种各样的人在上帝面前的祈求,并反复地述说那些人不应乞求,而应感恩。文中交织写上帝那深邃的目光,引起读者的悬想,直到后半部分才跌出煤矿工人劳作的一幕,撼人心魄。至此读者方明白作者前面的写作全是铺垫,目的只有一个——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借以强化文章的主旨。构思上,作者从感恩切入,引出真正的贫困;再以感恩结束,首尾浑然一体,文心曲折。内容的安排上,文章中间部分撷取几个镜头加以映照,深化中心,手法巧妙。语言上,作者的描写与比喻化平常为新奇,别出心裁,很具内在张力。


解析:

近几十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我们仍有几千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每年都有大量的孩子因贫困原因不能正常上学,因贫困而造成的自杀、抢劫、__事件有上扬的趋势。那么,贫困是怎样造成的?我们应怎样对待?“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当官不为民着想,不如回家办农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官员还需要做些什么工作?“眼前疾苦分明在,辜负掌中笔一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舆论是否应有所作为?这些,都可以摄入我们的笔端。对等贫困,我们应多些生活的尊重与关怀,多些悲天悯人的情怀。

审题上,本题不存在理解问题,但考生可能对“贫困”有关的素材比较短缺,生搬硬套些清贫、环境困厄之类的事例,这需要克服与避免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