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马年央视春晚中,四川歌手王铮亮的这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观众,也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热议。
有网友评价:时间去哪儿了?青春去哪儿了?我只知道,岁月磨砺过后,每一个人,都有一本满满的回忆。
也有网友感慨:时间真是个美丽的东西,带走了人的一生,却从来不问人愿不愿意。
更有网友在自己的微博上反思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忙得没时间打扮自己,忙得没时间买漂亮的衣服,忙得没时间陪父母,忙得没时间对自己好一点,到底在忙些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的问题,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参考角度:“时间都去哪儿了”可以多角度去理解,一是提醒我们“珍惜”,时间飞逝,父母易老,需要我们珍惜时间、珍惜亲情(父母);二是促使我们“反省”,反省过去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今后又将怎样对待时间;三是引发“追忆”,“满足”于现在,把时间都给了理想,奋斗在梦想的路上,满足于奉献,满足于充实等;四是“激励”,激励我们去奋斗,去抓住时间的尾巴,赢得生命的宽度;五是“启迪”,时光匆匆,需要规划人生,享受人生。文体适合写议论文,也适合记叙文。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不少高校留学生习惯在宿舍门上张贴写有自己名字的门牌,以便于交流沟通。但前些日子,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留学生宿舍门上写有自己中文名字拼音的门牌被撕毁,而中国留学生只写有英文名字的门牌则安然无恙。
有人认为这是一起“种族歧视”事件;有人认为,中文名字对外国人来说的确不好发音,不便于交流;还有人认为,每个中文名字都有美好的寓意,不能放弃;还有人认为……
请根据你对“撕门牌”事件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七、(60分)建议参考2016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
21、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还是经典注定孤独?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21、作文
经典注定孤独
日前,某大学出版社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众多中外名著赫然在目;而通俗文学则大受欢迎。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经典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可能有人会说,经典难道不是传世名作吗吗?怎么会注定孤独呢?诚然,经典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然而,经典的深邃性、穿透性与引领性注定曲高和寡。
从阅读内容上,与通俗文学的茶余饭后作比较,经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信息传递上,与通俗文学的哗众取宠作比较,经典不具备吊人胃口的噱头;从心灵洗礼来看,与通俗文学的碎片化填充作比较,深层次上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优势藏于庭院深深,那绝对优势也就成了绝对劣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它的随波逐流而在于它的超前性;经典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说出了我们内心深藏的隐秘,还在于说出了我们内心里难以抹去的、无法掩饰的真正恐惧——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生活和灵性寄托的毁灭性打击。而这些,潜藏于庭院深处而不为人知,就好比宝藏深藏于海底而游客只看到平静的水面一般。
当游客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谱看到朱耷遗留下来的不朽的作品时,有几人能从那枯枝、残叶、怪石、丑鸟等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去领悟那那倔强与顽强的生命?当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又有几人能从“黛玉之死”看到曹雪芹设计这一情节“上接屈原、下引王国维,昭示着一个难以穷尽的乱世的开启”?
而通俗文学则不然,它以时效性博人眼球,以趣味性吸引关注,以庸俗性迎合读者,以碎片化抢占空隙。不是读者不想向上向善,而是读者实在难以沉潜下心来仔细品读。如果经典的深邃与引领性能让读者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那经典必然会重新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如何让经典的精髓为大众接受,或许,我们能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论语心得》等著作中找到答案。当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如潮水般涌向书店购买上列书目时,经典已然走进了读者的心中。
经典本不过时,但若没有合适的走近读者的方式,死活读不下去的排行榜经典名列前茅的状况恐怕依然会继续。期冀有那么一天,经典不再孤独!
【作文审题立意】
此题任务驱动作文,要求阐述看法、就事论理。不能写成话题作文和无限制的材料作文。
可以写经典文学影响力不如通俗文学,并阐述其原因,进而分析用网络快阅读来解决问题;
也可谈通俗文学影响力不如经典文学,只是因其阅读的快捷而带来便利;
还可谈因读者(对象)不同影响力就不同,雅俗要求不一,进而谈解决办法等。
重点阐述运用网络阅读方式解决经典文学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也属符合题意的文章。其他只要是围绕材料中心的观点即可看到这样的社会现象,我们首先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此质疑、批判,或者赞同。但要学会多问自己,为何如此?
立意角度产生:
拒绝阅读经典,原因大多是世事浮躁,人们更愿意接纳“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干脆“读图”;本质原因是当下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一个追求“成功”的时代,像《红楼梦》这样缺少“实用价值”,缺少“谋取实际利益”功能,同时又缺少快速获取娱乐“快感”的作品,被阅读者驱逐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些承载着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的“经典”,被我们以“不实用”而拒绝的时候,我们是否忽视了人类沉重的肉身恰是因“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的。这样写作可围绕“有用与无用”“与经典同行”等展开。
我们也可勇敢质疑,曾经的“经典”是否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有些依托社会背景生成的“深邃”的经典是否有足够理由要求不同生活阅历的人去阅读、热爱并读出“意义”?这样写作可就“何为经典”“人类经典演变过程”等展开。
【作文参考拟题】
A.经典注定“孤独”
B.亲近经典,提升灵魂
C.经典虽无价,传播应有方
D.别让经典湮没于“通俗年代”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 (尼采)
同情是你所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马尔登)
对不幸的人寄予同情,是一种德行。(薄伽丘)
请以“同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略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未来,即将到来的时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登陆未来呢?可以从书房登陆未来,让读书成为登陆未来的载体;可以从网络登陆未来,让网络成为登陆未来的载体;可以从梦想登陆未来,让梦想成为登陆未来的载体……
请以“从这里登陆未来”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体特征鲜明。
23.《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请评卷时参考)
七、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60分)
在一块糕点里,在一方酥糖里,在一碗米酒里……散发着袅袅清香,那些丢在风里的香呀,缠绕着我们的鼻息,温暖着我们的味蕾,在尘世中,和我们永远相伴。
————熊荟蓉《那些丢在风里的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七、作文(60分)19.(60分)评分说明:⑴评分以45分为基准分切入。
⑵好作文总分要打在54分以上乃至满分;差作文总分可打在36分以下直至0分。
⑶缺题目扣2分。⑷每一病句扣1分。⑸每个错别字扣1分。⑹字数不足,在结构完整时,每少20字扣1分。⑺要写出自己的见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⑻要让语言表达能力强、阅读知识面广、思想深刻的学生得高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出头的瑶族姑娘小卜,是瑶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卜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卜有录用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卜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卜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面对小卜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符合文体特征;(2)字数不少于800字,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得抄袭。
22.立意示例:①勇敢追梦,不怕失败;②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努力拼搏;③传播希望,成就辉煌人生;④心系故乡,奉献的人生最美;⑤发挥特长,利己利人;⑥面对选择应审时度势,量力而行;⑦人生道路不是唯一的,要听从内心的追求。
美文
一所大学120年的长征---浙江大学
“大不自多 海纳江河 惟学无际 际于天地 形上谓道兮 形下谓器 礼主别异兮 乐主和同”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课堂上 59岁的数学教授苏德矿轻声唱起了校歌
台下的青年学生们应声而和 夏日微风吹进教室, 墙上树影斑驳
远处,一些师生正在布置校庆120年的活动展台
古雅的歌词
来自抗战时期,浙大西迁途中 竺可桢校长邀请一代儒宗马一浮撰写 此时正是1938年
抗日的烽火燃遍了中国大地
杭州失守后,浙大师生踏上“西迁”之路 期间,马一浮与竺可桢达成讲学之议
跟随浙大一路西行,沿途开办国学讲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以此告诫青年学子 “树起脊梁,猛着精彩,依此立旨。”
两年多时间
浙大师生穿越六省2600公里路途 抵达贵州 物理系的玻璃仪器、米尺,无恙
运送的140箱文澜阁《四库全书》,无恙 而竺可桢 失去了结发18载的妻子张侠魂与幼子
张侠魂与竺可桢感情甚笃 一位出身望族的新女性,正直而有侠义之气
西迁途中因得痢疾,幼子与她先后不治 在浙大师生中,张侠魂享有很高的声望
为支援抗战,她甚至捐出了结婚戒指 竺可桢曾送给张侠魂一支自来水钢笔
张侠魂很是喜欢 入殓时,竺可桢亲手将这支钢笔放入棺内 全场呜咽
3个月后,西迁至广西宜山 竺可桢又送走了一位浙大校友——蒋百里
中午还在长谈,晚上心脏病突发而逝 战时从简
这位中国近代军事学的开创者被就地敛葬 1947年迁葬杭州,竺扶棺大哭
“百里,百里,有所待乎? 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蒋百里病逝后半月 1938年11月19日 竺可桢在校务会议上提出浙大校训“求是”
求是,就是“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1943年秋考取浙江大学的李政道曾说
“‘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细推物理之乐。得益匪浅。”
在宜山 日军发动专门针对浙江大学的大轰炸 在浙大任教的丰子恺在日记中记载
有时一天就遇到空袭三次 找空旷地躲避,连饭都吃不上
“但大部分学生并不离校,皆卧倒在沟壑中。”
数学家苏步青 为避轰炸,在山洞里为学生举办数学讨论班
他说:“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是广阔的。” 西迁至贵州湄潭后
为了增加口粮,苏步青开了半亩荒地 每天光脚挑粪施肥,人称“菜农教授”
同事王淦昌,一家七口 见此景也开始饲养奶羊 每天从家把奶羊牵出,拴在双修寺外草地上
然后走进设在寺内的物理实验室 做完一天的实验,再牵着羊回家
1941年, “羊倌教授”王淦昌 在国际权威杂志《物理评论》上
发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 由于战乱,没有条件用实验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在美国,物理学家艾伦据此开展了实验 实验名为“王淦昌--艾伦”
美国科学家莱茵斯和考恩“接棒”后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里 谈家桢建起了生物实验室 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
竹管作导管、瓦盆做蒸发皿,挖地窖代替冰箱 只有在作细微镜观察标本和染色体时
才舍得用一用煤油灯,提高分辨率 这样的条件下 他在国际权威杂志《遗传学》上发表论文
《异色瓢虫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理论》 引起极大震动
1944年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李约瑟两次访问浙江大学 深感佩服 称浙大为“东方剑桥”
为国为民 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和使命 浙江大学的历史上
走出过无数胸怀救国理想的志士仁人 在沉沉长夜中 试图为国家民族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第一个翻译《__宣言》的陈望道 第一个将《资本论》传入中国的马一浮
还有陈独秀、马叙伦、章炳麟……
1942年,浙大学生在遵义“倒孔(孔祥熙)” 竺可桢阻止学生游行无果
最后自己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竺可桢的回答是:
绝不在于造就多少工程师和科学家 而是“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不分昼夜作业在仪器旁,困了和衣随地打个吨, 饿了用晚餐留剩的食物充饥。难忘的1966年12月28日,晴空万里, 一声惊雷, 一朵灰褐色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腾空而起, 全场欢呼雀跃。两天以后,我们在百公里外的试验基地研究所大本营实验室,亲眼看到了核爆炸现场取回的高速胶卷的冲印结果,紧绷了几十天的神经才慢慢放松下来。”
——浙大教师赵田冬
(1960年考入浙大,1965年留校)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共享单车逐步普及,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乱停乱走、交通拥堵、恶意破坏,甚至占为己有等现象。“共”享单车,难以“共”享。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七、(60分)
23.材料为共享单车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乱停乱走、交通拥堵、恶意破坏,甚至占为己有等现象。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让考生就材料确定立意作文。
最佳立意:
◎人们在享受共享单车便利的同时,要文明使用,发挥其有利作用,减少负面作用。
◎可就共享单车使用中的乱象进行评论,指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对政府在提供共享单车的活动中,如果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包括让市民提高自己素质,共倡文明之风,加强共享单车管理等,提出看法。
如有其他立意,只要来自材料,符合要求即可。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鲤鱼们都想跃过龙门变为龙。可是龙门太高,只能望而兴叹。于是祈求fó zǔ 降低龙门高度。fó zǔ 被感动,降低了高度,每条鲤鱼都顺利跃过,实现了梦想。但它们很快发现自己没有了做龙的感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
对材料理解的几个注意点:
①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如仅谈“逆境、磨难造就人才”,原则上只能是四类卷;若兼谈“拼搏奋斗”能适度上浮。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 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尽管立意不准确,但语言功夫尚可,此类作文原则就会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如“目标适合自己才最好”。
从“鲤鱼”角度看:①鲤鱼“向fó zǔ 祈求”,有如下表述:成功无捷径(做事不可一蹴而就,或“欲速则不达”);实现理想需自身努力。②鲤鱼终“无做龙的感觉”,有如下表述:没有高标准的梦想价值低下;拼搏成就精彩,凭借切实努力实现梦想更有成就感(梦想因汗水而美丽),追求卓越(坚持高标准)才能真正成为龙(取得真正的成功);理想的实现应追求实质。③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看,有如下表述:夯实过程方可收获丰硕成果。
从“fó zǔ ”的角度看:不能因个人情感而改变评价标准,不能随意降低评价标准,选拔人才要坚守尺度。
从“龙门”的角度看:降低了高度的龙门价值低下,真正的成功之门(人才选拔)不可能降低标准。
维护龙门的尊严
几十年前,教育事业不像如今这般蓬勃发展,只有佼佼者可以叩开大学之门。于是,人们形象地把高考比作跳龙门。一旦成功,便可“扶摇直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成为全村甚至全乡关注的焦点、羡慕的对象。然而,如今非但大学生不足为奇,就是学历更高的人,也有可能在求职路上举步维艰。于是,便有了“被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被生存的压力抹平棱角,曾经引以为豪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被丢弃在脑海尽头”的蚁族的尴尬与悲剧。究其原因,大学门槛的不断降低难辞其咎。
曾经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选拔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而如今,这种宁缺毋滥的原则被不断地弱化,而众多“粗制滥造”的大学也在为大学生价值的不断降低推波助澜。这么说,并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妄图颠覆人们公平地享有受教育权利这一不刊之论,也不是自不量力地要给所有的大学生贴上一个名不副实的标签。这正如鲤鱼跳龙门一样,每条鱼都可以竭尽所能地尝试,夜以继日地训练,这便是公平。超凡脱俗者跃过龙门,腾云驾雾,浩荡而去;芸芸众生则笑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平凡而幸福地度过自己身为鲤鱼的一生,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这便是公平。可怕的是,那些本没有能力成为龙,乃至心术不正者也在万众瞩目的龙的行列中鱼目混珠,乃至兴风作浪。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或许可以说,龙门之所以令众多鲤鱼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正是因为它没有让所有的鱼 “尽出之”,而是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选拔标准,让无法成龙的鱼心服口服,而让那些幸运儿更觉苦尽甘来的幸福和价值。
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大学生的数量,而在于是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于是否因材施教,各安其职。所以,请维护高考这一龙门的尊严,既不要让它成了有才者可望而不可及的遗憾与幻梦,也不要让它成了人人得而过之,不屑一顾的破门槛。惟有如此,高考方显其“高”,龙门方显其神。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进行感悟和联想,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情景一教师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讲得声情并茂,学生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捧回桔子的举动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情景二教师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让学生作文,结果发现作文大多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教师很不甘心,循循善诱道:“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场面一下活跃起来,大部分同学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有学生说:“这有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七、作文(60分)
23.参照2016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评分细则:
切入分45分。
一类卷,53~60分。内容符合题意,中心突出,立意深刻。
二类卷,46~52分。内容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三类卷,36~45分。内容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上有含混不明确之处。
四类卷,26~35分。内容偏离题意,宿构文章。
五类卷,O~25分。内容与材料完全脱离,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混乱散乱。
关于扣分:
缺题目扣2分;错别字1个扣1分,最多扣3分;不足字数,600字以上每缺50字扣1分,400~600字25分左右,400字以下酌情给分,只有题目得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