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读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有句古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人们对于“玉”和“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选择。譬如屈原“宁赴常流葬乎鱼腹中”,也不”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司马迁却选择了“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陶渊明则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生活……
你对此又如何认识?请联系实际以“玉与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略
这是一道比喻类的话题作文,又是一道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给“玉”和“瓦”一个具体的含义。其实,试题的材料不厌其烦的列举历史上屈原等对其得不同理解就是一个提示。参考思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舍生取义赞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玉”是“瓦”的载体,哪一个都不能丢
迂回人生
曲线人生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五岁的女儿上了公共汽车,母亲谢绝了为女儿让座的人:“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
请以“让我们站起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800字以上。
无
小孩子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那么我们也是到了可以独立的年龄了。我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是否逐渐减少了对他人(父母,师长)的依赖心理?我们的父母、师长是否像这位年轻的母亲那 样,让可以独立的我们站立起来?如果父母、师长像这位年轻的母亲一样“无情”地让我们独立起来,我们能够站立起来吗?我们都“站立起来”的意义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站立起来”呢?回答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来。
请以“胜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 ②自定立意;③自选体裁;④不少于800字。
【例文一】 赢得漂亮,输得糟彩
世上万物都有两面。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满地黄花堆积”,有春必有秋:从“生于毫末”到“合抱之木”,有大必有小;从“蟪蛄不知春秋”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有短暂必有长久。同样的,
有胜必有负。以失败来衬托成功的荣耀,或以成功来对比失败的落寞。但秋天源于春天,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以一
分一秒来积累天长地久。这些对立面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因此,胜与负,并非绝对。
负乃胜之基本。简单的说,即“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者陷于困苦中,必定以十倍的努力来争取一次胜利。越王勾践为吴国俘虏,堂堂—国之君,瞬间成了阶下囚,苦痛可想而知。最终,他却凭着卧薪尝胆的坚毅,反败为胜。越王正是在穷乏中磨砺了自我,催生了成功,完成复国大业。因此,在灾害与困难的煎熬中,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的人,最后便是由于这困苦,走向成功。
胜乃负之祸根。胜利常冲昏胜利者的头脑,使他们不思进取,结果日积月累的原地踏步,与别人的不停进步,让成功者沦为失败者。书云“内则无法家拂士,外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惠而死于安乐者矣。”国家在“安乐”后,便失去了一种奋斗与警戒的意识.骄傲自满,目光短浅的它们,终究会输得彻彻底底,一败涂地。就如龟兔赛跑中那只自以为是的兔子,在美梦中让乌龟打破了他的美梦。因此,在安逸和舒话的享乐中,让人一再堕落,不思进取,最后便是由于这安乐,走向失败。
为此,在胜与负相互转化中,唯有抓住了一个重点,才可不至于由天堂跌落地狱。这个重点,便是胜不骄,败不馁。这每话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跳水皇后郭晶晶在夺得雅典奥运会跳水金牌后,依然坚持艰苦的训练,北京奥运会上再摘桂冠——郭晶晶教会了我们胜不骄。在同—届奥运会上,杜丽却发挥失准,与金牌失之交臂,然而短短几天后,在同一个赛场上,她却赢得了另—枚冠军金牌一一杜丽教会了我们败不馁。
人生数十载,风云变幻,胜负无常。唯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让我们赢得漂亮,输了之后赢得更精彩。
【点评】这个作文题,在审题上没有设置过高的难度,目的是考察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关联性思考和辩证思考的能力,这—篇文章从胜负互相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得出了我们面对胜负时应该采取的态度:胜不骄败不馁。论证结构清晰严整,行文语言流畅自然,能够灵活运用中学语文教材的材抖入文是—个亮点,文中大量古诗文的合理引用说明作者操纵语言的能力较强。“负乃胜之基本”和“胜乃负之祸根”这两个观点稍显绝对,如加上“常常”等词语进行限制更严密。
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了望的视点;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要求:
请以“窗”位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无
这段话题材料没有确立相对的意义指向,只提供了供思维发散的点,可称之为定点型话题作文比定向型话题作文具有更加自由的发散性,它可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古今中外、四面八方。对本题而言,“窗”是一个特别的对象。一方面,从本身而言,它可以是有形的窗,也可以是无形的窗,如心灵之窗、文化之窗、社会之窗、国家之窗等;另一方面,从包容性而言,它可以装纳广泛的内容,“窗”内、外、自身,发生过多少故事,演绎过多少世理,出现过多少景色,这些,生活在“窗”下的人,都会有宽裕的选择。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郑国有一个人在一棵树下避暑,他随着阳光变化和树影移动,挪动自己的席子,以此来纳凉。等到黄昏时,他又把席子挪到树下。月亮出来了,他又按照月光和树影的移动,挪动席子来避免露水淋湿衣服。结果露水照样淋湿了他的衣服,他仍然随着月下的树影移动自己的席子,衣服越来越湿……
郑人用“纳凉”的办法“防露”历来被当作笑柄。其实生活当中,与郑人思维方式相同的人并不少见,当然也有许多人的做法正好与之相反。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到了哪些与“变”相关的人和事,你是怎样认识“变”的,请以“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无
“变”是材料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
思维品质和生活经验不同的考生可以分别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思考这一命题。
①生活型思路:写一个人的变化,可以写由“好”变“坏”,也可以写由“坏”变“好”,要揭示出这种变化的“根源”,给读者有益的启发;或者从一个小的视角写社会生活的变化,可以写物质生活,也可以写精神生活,要能够把握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正确方向,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
②哲理型思路:客观环境变了,郑人的主观意识和行动却不能随之变化,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淋湿衣服”是必然的。寓言本身的寓意在于提醒人们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思想观念,推进事业的发展。写作时从哲学的角度切入,文章会显得深刻,富有思想的张力。
③生活型思路大多是从纵向切入,如果换一种思路,从横向切入,从契诃夫的《变色龙》、蒋子龙的《看护》等小说中获得启发,描写某人或一些人面对领导与群众,或面对地位有变化的同一个人的前后态度的变化,针砭世相,解剖人生。这种写法能避开常规,容易写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1)人们拼命炒房地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大肆砍伐树木,破坏了森林资源;违规建造小工厂,废水污染了河流海洋,海洋生物受到侵害……这一切都造成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将会严重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
(2)经济活动在人们的生活和交往中,地位显得越来越显赫,人们整天在忙两件事,工作和消费,没有时间停下来关注自己的灵魂。一个迷失自我的群体,其未来会是光明的吗?
(3)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方便——飞机、可视电话、电脑、磁悬浮列车等等,缩小了空间的距离,使世界变得更小了。未来生活肯定与科技的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展望未来,关注明天,能给我们带来信心和希望,提醒我们完善现实的工作,请以“关注未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例文]
我有一个梦
我有一个梦,在梦中找不到饥饿与贫穷。
所有的农民不再为贫瘠的土地而哭泣,脸上不再写着悲伤与无奈,眼中不再流露愁苦与迷惘,让所有的土地都郁郁葱葱,让所有的荒山都硕果累累,让所有的农民都体味收获的喜悦,绽开淳朴的笑容。
我有一个梦,在梦中充满和谐与文明。
中东远离了战争与__;伊朗、朝鲜不再笼罩核危机的阴影;南亚远离禽流感、风牛病。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的人同唱一首歌,所有的人们都能享受现代教育,拥有美好明天。
我有一个梦,在梦中没有空虚和糜烂。
我将不再看到油头粉面、大腹便便、一颗肮脏的灵魂;我将不再看见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一个残缺的人格,我将不再看见醉生梦死、稀里糊涂、一个空空的外壳,……
所有的富豪都是管理奇才,都能运筹帷幄,都知道自己享受的是应得的报酬,奋斗是全人类的目标,所有的商界精英都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真正豪杰,全凭诚信致富,全有高贵的心灵,全有孝心与爱心。
我有一个梦,在梦中只有热诚和纯朴的感情。
在那里找不到爱的荒原,也没有情的沙漠。到处都被绿色覆盖着生机勃勃。人们都以真诚相待,都有助人的美德,溪水因人们的淳朴而清澈见底,鲜花因人们的关爱而永不凋零,阴霾不再,晴朗永生。
我有一个梦,梦中只有慈善和分享愉悦。
在那里没有自私,所有的富豪都乐善好施,那里更没有损人利己,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标:分享。风度翩翩的绅士在与人为善之后快乐地叩问自己的灵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那是一片芬芳的世界。
是的,我总在做这样美好的梦,我相信既然人类能够创造如此高超的文明,那么人类就一定能够消灭饥饿和贫穷;既然人们能够享有这样充裕的物质世界,那么也一定可以洗尽铅华,遏止躁动,抛却虚荣,远离肮脏,一定可以拥有纯洁而高贵的灵魂,让精神的世界也鲜花盛开。
噢,我仍在做着那个梦。我也虔诚地相信,如果人人都有同样的梦,梦将不再仅仅是梦。
【点评】作者紧扣“关注未来”这个话题,以畅想的形式,抒写自己对人类美好前景的展望,表现了深广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现状与未来前途的关注,内容丰富,切合题意。文章以排比段的形式谋篇,如行云流水,气势流畅,词汇丰富,用词恰当,有文采斐然。
人生是一次充满希望的旅行,这希望便来自对前方美景的向往,这希望使我们不断地追求,并在不断的追求中感到幸福和满足。“关注未来”是一个动宾关系的短语,审题时“关注”与“未来”都要考虑到。从关注的角度思考,你可以尽展奇思妙想,描写未来人类生产生活的美好图景;也可以从“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关注中认识未来,随时调整现实的实践方式,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可以着眼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对未来社会的不良影响,提醒人们,在考虑现实发展的同时,关注未来,关注人类前途等。从“未来”角度思考,你要善于对“未来”这个中心词进行合理切分,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较小的角度来写,如“未来教育”“未来科技”“未来环境”“未来人才”“未来文学”“未来农业”等等。善于想像者,可以叙事类文章,将深邃的思想寓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之中;善于说理者,可以说理类文章,从一个小的角度角入,或表达对未来忧思,或昭示未来的美好等。从内容到形式都鼓励创新,倡导张扬个性。
阅读下列小诗,按照要求作文
浪
前浪:是你推着我前进吗?
后浪:我以为是紧随着你。
于是,前浪和后浪扬声大笑
向海
浪,每个人都见过;由浪联想到生活,联想到人生,却是诗人的独到发现。诗里的“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它给人一种怎样的人生启迪?请以“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与“浪”的意境有关。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无
前浪说后浪推着自己前进,后浪说自己是紧紧跟着前浪.前浪把功劳归于后浪,后浪由衷地赞许前浪.后浪和前浪彼此谦让、推功、称赞并感谢对方。这是一种豁达大度的胸襟,令人倾倒的品格。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胸怀和气度,才前浪连后浪,一浪又一浪,形成了一川奔流到海浩荡澎湃的巨浪。大海,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联系社会生活,可以写老一辈和新一代的人生接力;可以谈相互谦让的美好品德;可以讲团结互助形成合力的重要;可以说伟大目标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还可以由浪的团结想到和谐;也可以从反面入手,鞭挞争功邀宠、相互倾轧的陈规漏习,等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拿。晚上回来时,拿雨伞的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这样是由于你们过于依仗自己的优势。”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劣势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以“优势”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无
所谓优势是指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强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如果一个人善于扬长避短,学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则不仅可以使优势更优,而且可以化劣为优,变短为长,勇往直前,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如果以优势自居,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躺在优势上睡大觉,不能完善和充实自己,那么优势也就会变成劣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要善于扬长避短;没有永远不变的优势,也没有永远不变的劣势,优势和劣势可以互相转化。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有一个著名的“雾海航行”的例子。他说,如果海上出现大雾,就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乘客和水手慌张,担心安全;二是忘却了自身的危险,转而去欣赏海上大雾的朦胧景色,那远离尘世的沉寂给人以恬静的超然感觉。爱德华认为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人们把海雾和自身安危联系在一起,没有距离,所以无法体会美感;第二种情况是因为人们抛开了一切,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大雾,这时,人们与海雾之间产生了距离,他称之为“心理距离”。
其实,人生恰如雾海航行,在时刻自警自省的同时,还应该悠然一些。如此,才能体味到人生的美妙境界。请以“人生的美妙境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悠然航海去
人生恰如雾海航行,在时刻自警自醒的同时还应该悠然一些,如此,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妙境界。
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雾海中,我们却很难做到悠然:总是害怕吃亏上当、被人利用,于是我们时刻防范他人,杯弓蛇影;总是担心有人不择手段,以不正当手段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于是我们时刻保持警觉,捕风捉影;总是提防有人设计圈套,以次充好,令自己血本无归,于是我们食不甘味,草木皆兵……我们太累了,为生活而累,为名利而累,为金钱而累。我们患得患失,在高度的警惕之中无法解脱,因而我们不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妙境界:自然的美好,亲情的温暖,人性的完美……到头来大家一片茫然:我们究竟是在为什么而活着?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拉开同这些“海雾”的心理距离,超脱一点,悠然一些?其实,有许多事物都给了我们良师般的暗示。
佛,一个高深莫测的神灵。它超然物外,笑对众生,淡泊宁静,可它仍然香火连绵,佛光万丈。
月,一个悠远空明的物体。它远离尘世喧嚣,不为处在地球的阴影下无法发光的__日子而忧虑,也不为被白日里阳光照射下黯然无光而感伤,千年万年,始终如一,悠然如斯。
它们之所以如此诗意玄奥,是因为它们悠然而超凡脱俗,我们又为何不悠然航海去呢?
悠然航海去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泊,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情。
历史上有这样两位悠然洒脱的老人值得我们表示敬意。身处乱世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以一种真正决绝的精神独立于官场之外,从此,他的世界中便只有一片可见“南山”的宁静淡泊的精神家园了;晚年再遭重大打击,谪居岭南的苏轼,依旧乐观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任凭政治风雨变幻,东坡依旧在悠然坦然的心态中体会到人生美妙的境界。
悠然航海去吧!在适度自警自醒的同时,还应该做到不为名利而苦心孤诣,不为误解而歇斯底里,不为冲突而失去理智。悠然航海去,妙境尽在其中。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的优点在于准确鲜明,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题准。全文论述了人生如雾海航行,面对人生雾海只有悠然超然,才能体会到人生美妙境界的论点;二是入题快,首段开门见山,根据作文材料主旨,用一句话概括出中心论点;三是扣题紧,先概述生活中的反面事例,指出其危害,然后以“佛”和“月”正面设喻,阐述悠然超然的意义,接下来引用古诗文来进一步诠释什么是悠然心态,再然后列举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正面事例,为读者提供了两个超脱悠然的范例,最后是点题,发出号召,收束全文。
评分:25+24+10=59分
【优秀例文二】
抵达生命的仙境
桃花源是古人对生命仙境的定义,空中楼阁是今人对生活仙境的向往。二十一世纪没有虚无的空想,但我们应该知道抵达生命仙境的路径。
没有大海的壮阔,没有高山的巍峨,但我们可以有清泉的闲适,岩石的坚韧;没有寒山寺铜钟的雄浑,没有金银珠宝的宝窟,但我们可以有驼铃的清新,精神的宝藏。生命可以剥夺你活得伟大,但不能剥夺你活得幸福。生命可以不给你天堂,但你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仙境。
正如雾海航行,迷雾不能给你安全的保障,但它能带给你朦胧美的欣赏;又如守望清高的陶潜,官场的险恶不能给他一方清静乐土,于是他胸怀一份悠然在南山下寻得生命的仙境。且听他的闲适之作,且看他的优雅生活,我们可以看到通向生命仙境的道路。
抵达生命的仙境,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淡泊的胸襟;抵达生命的仙境,我们需要保持一份悠然的心境;抵达生命的仙境,我们需要参透距离的玄机。
忆往昔,东坡仕途坎坷,被贬黄州,却通过雨中徐行,表现出其不同常人的人生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悠然豁达的心态,帮助他抵达了精神的的仙境。
看今朝,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云游四海,踏遍祖国河山,追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足迹。在常人看来,旅途的劳累与困顿是无法忍受的痛苦,但余秋雨先生怀着一份悠然的心境走完了这漫长的旅程,并且还用文字记录下了心灵的感悟和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他同样抵达了生命的仙境,这悠然的“文化苦旅”便是他通往仙境的通道。
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许多这样的人。桃花源是陶渊明乱世中用心灵构筑的生命仙境,愚溪是柳宗元逆境中用闲适构筑的生命仙境,空中楼阁是李乐薇在尘世中用悠然构筑的生命仙境。
朋友,你找到通往生命仙境的道路了吗?那就是与尘俗的“海雾”拉开一定的心理距离,悠然面对困境危难。
唯有心的闲适,心的淡泊,心的悠然,才能超脱世俗,抵达生命的仙境!
[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的优点在于审题准确,语言有文采。文章用“生命的仙境”来比喻话题“人生的美妙境界”,准确贴切新颖。全文激情飞扬地阐述了“唯有心的闲适,心的淡泊,心的悠然,才能超脱世俗,抵达生命的仙境”的人生哲理,与材料主旨和话题切合;全篇多处采用近似骈偶的句子和排比句,显示了作者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评分:24+25+10=59分
这是一道短语类话题作文。短语型的话题,审题应该重在抓住“题眼”,确定文章重点。如何抓“题眼”呢?八个字:分清类别,区别对待。
如果话题是主谓短语,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果话题是动宾短语,题眼也往往在动词上。 理想,心存理想,追求完美等。
如果话题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如本文例题“人生的美妙境界”,题眼应该是“美妙”。怎样达到美妙的境界呢?根据材料可知,途径是“在时刻自警自省的同时,还应该悠然一些”,这也是材料的主旨。抓话题的题眼重要,并不意味可以不管材料。有些同学脱离材料主旨,大谈立志成材,让知识改变命运,将来自己成为国家栋梁之日,正是达到了“人生的美妙境界”之时,这是典型的审题不符合题意——只扣话题没扣材料。
如果话题是并列短语,要注意把握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面对着优美的自然景观,你感动过吗?面对着精美的艺术品,你感动过吗?面对着崇高的精神和伟大人格,你感动过吗?面对着真挚的亲情、友情和浓浓的乡情,你感动过吗?面对这古今诗人的名篇大作,沉浸其中,你感动过吗?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 自拟题目 ②文体不限 ③800字左右
例文一 点点滴滴的感动
走在林荫路中,是棵棵花草点缀着你的路;走在小溪边,是朵朵浪花装饰着你的路;走在生活中,就会有一颗颗心、一份份爱充溢着你的路。你可曾满足?在每一件小事中,你是否学会了感动?
歌声中嘶声大户人间真情,电视剧中拼命演绎着海誓山盟,,我想,那不是因为缺乏真情,只怕是不懂得感动。或许有人认为“感动”当然要有那种“悲夫,壮哉”的惊人之举。这固然不错,我们为“风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苍凉悲壮而感动;我们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隔世之爱而感动;我们也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为国捐躯而感动。然而人生不会每天都会有惊心动魄的事件发生,难道就说生活空虚吗?非也,“看似平凡最奇崛”。往往真正的美存在于平凡之中,我们更因为此而感动。
罗丹曾经说过:“事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不应只重视结果,而不在意那组成生活的点点滴滴:川流不息的路口,盲人拐杖的另一端被牵起来,径直把他领过那片车笛声,随后又不留意自得消失在人海之中,此时,我的心在泛暖,那盲人呢?这份挂乃难道不会是她为之感动吗?萧瑟的秋风中,夕阳里走着一对老年夫妇,他们慢慢得停住,其中的一位手扶着膝盖,缓缓蹲下,为老伴拉好大衣的拉锁,在缓缓起身,相互搀扶着一同走在黄昏路上。此时,我的心头涌起一阵暖流。他们呢?在他们的心理,这也是一份难忘的感动把!这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难道不是足以让人感动的吗?………我们在这点点滴滴中走过人生,我们在这种感动中品味着生活。
记得有一位囚徒对生活绝望了,他在狱中想:“如果我能激起任何一句夸奖我的话,我就活下去。”冥思苦想了三天,才记起幼儿园时老师曾经说过,他捏的鸭子“虽然有点丑,但挺有新意。”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句话,曾深深感动了一个心灵,也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所以说,多一份感动,就多一份希望。路在脚下,希望在前方,收集好那点点滴滴的感动,将成为你毕生的财富。
真情相伴心共度,点点滴滴人生路,只要有心,就会发现世间的美。学会感动,美就会充溢你的生活。
【例文简评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具有以下特色:
一、构思巧,立意新,选材角度别出心裁。小作者善于化大为小,从宽广的生活中,巧妙地撷取了件件让人感动的事,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揭示了“学会感动,美就会充溢你的生活”这一深刻道理。
二、语言流畅,引文自然。在写作过程中,小作者连缀其幅幅浓缩人生意义的生活画面,并且巧妙的点缀名言,使文章朴素明朗,清新而又灵动。
【例文二 】: 最初的感动
我们一生之中最该深深感动的时刻恰恰不懂得感动是什么。当母亲给了我们到人间走一遭的机会时,我们还能说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动。也许婴儿的啼哭并不是毫无意识的吧,那些初次滴落的泪珠,我想是为母亲而流的。从那一刻起,我们每个人生命中便有了一个影子,跟随着你,让你永不孤独。
清早,影子长长的,清晰地伴在你的身后。扶着你学不,领着你学语,一起忘形的笑。这是所有人的童年,甚至是所有动物的童年。从生命开始,我们便有了一个不离不弃的伙伴。朝朝暮暮的相处,分分秒秒的相随中,我们或许忘了如何在感动,其实这感动已溶入习惯之中。有人说孩子小的时候像一只忠实的狗,你骂他,打他,他都跟着你,,依靠着你。张大写,就变成了狡猾的猫,只有饿了,才回来找你。成年了,却又变成了忠实的狗,保护着你,陪伴着你。而母亲扮演的角色,是站在原地日日夜夜等待狗和猫的归来。我不认为母爱是不求回报的,母爱是用爱来回报。
中午,影子便断了。当你如日中天的时候,母亲便不那样如影相随了。我们要离开母亲去闯外面的世界,我们才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祈盼,我们又含泪。我们封存多年的感动便在顷刻间释放。在我们遇到危难时,总会一下子想到母亲,这是人类寻求庇护的本能,而天下间所有慈母在此刻都显得无比高大和力量,仅仅是为了要保护自己的孩子。记得开过一则报道,一对母子外出旅游,母亲去打水途中跌倒,怀中的水果刀弹开刺中了心脏,而在三天后旅游结束归来,母亲才倒地死去。医生只说了一句:奇迹的名字叫母亲。我的心中骤然已发紧,原来爱不仅仅是生命之中的关怀。
夕阳西下,拉长了我们的影子。我们又回到母亲身边了,就像生命降临之初那份感动又袭来,我们竟觉得的任何回报都无法和母爱相提并论。只好说,如果有来世,让我做你的母亲,像你爱我那样在爱你一边吧!
【例文简评 】这篇文章虽说不上是极上乘的佳作,但亮点还是有的。《最初的感动》一文的亮点之一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感动”写得形象可感,似可触摸;用语也颇为凝练,言简意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一下子就攫住了读者的心。亮点之二是文章主体部分以记叙为主,以“时间”为线索,把人生浓缩为“清早—中午—夕阳西下”串起件件令人感动小事,同时也串起了点滴亲情,最终在心中汇成悠悠长河,朴实的语言中透着丝丝的感动。
人自生下来,情感、情绪就受到客观坏境的影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感动”就是人的感情受到冲击时的一种反应。
考生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就需要从材料出发,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人或事,景或情,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把它们组织到文章中来。此外在充分领会“感动”的内涵基础上,还要从全新的角度,选择一个新视角,去抒写真情。生活中处处涌动着令人感动的事情,只有善于用心捕捉,就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
内容上,我们即可以写伟人的壮举,也可以写凡人小事;还可以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切记,所写的这些都必须是令你感动的,能与读者用心交流的。要让读者感动,让生活感动,让世界感动。
写法上,既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但组织起来的材料作为文章主体框架必须都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理,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望而生厌。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都必须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调,以真情感人,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总之,只要文章内容能恰当地围绕话题,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就都符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