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寄寓”话题作文

屈原将爱国的赤诚寄寓于“香草”,陶潜将孤傲的品性寄寓于“菊花”,于谦将正直的追求寄寓于“石灰”……一个有着积极追求的人,往往有着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物象。

这则材料谈到了“人生寄寓”的话题,它能引发你联想到什么呢?请以“人生寄寓”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等级作文1】

暗香

 夜凉如水。

我独自伫立院中,遥望浩瀚天空,黝黑的天空,黝黑的天幕一如我的心情。二十年寒窗,到头来却发现功名如浮云;宦海沉浮,纸醉金迷,唯唯诺诺地做人,小心翼翼地做事。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人生?我问夜空,夜空无语。

 辞官以后,我几乎夜夜难眠。我明白,以我的个性是无法在官场立足的,可离开官场,我又能做些什么,我的人生之路又在哪里?

寒风吹过,眼眶中有股热潮在涌动。诗仙,为什么你能如此洒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五柳,为什么你能如此淡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我,空有铮铮傲骨却不被人理解?我深吸一口气,想再次对天发问,却突然嗅到一丝幽幽的香气,虽淡,却沁人心脾。迎风望去,原来是墙角那几株矮小的梅花,竟然在冬夜独自绽放了,送来这缕缕暗香。

我笑了。它还是理解我、支持我的。众芳凋落,它独自娇妍;寒风凛冽,它寂寞地绚丽——不为与百花在春天争奇斗艳,只愿独守自己,在冰天雪地中为人间送上丝丝暗香。它失去了春天,却赢得了整个冬天。它清高而又执著地走着自己的路,绽放着自己的生命。

我欣赏着梅花,隐约间它仿佛变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与我融为一体。也许,我的性格正如梅,傲岸不羁,不与那繁盛的百花争艳又如何呢?哪怕零落成泥碾作尘,只要我的暗香还在,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我情不自禁地走了过去,抚摸着那虬曲的树干,仿佛是我生命的历程刻在了它的身上。任凭风吹雨打,它的心始终没有死去,而是在困境中延伸——烈火烧不尽,看看又是一年春风起。天空云卷云舒,大地花开花落,它能做的,只是在萧条的季节里孤独地精彩,寄一缕香魂于天地间。此生,亦足矣。我感到一种释然,一种别样的洒脱,我也可以这样选择声明:寄情天地,寄情梅花。

我久久倚着梅树,夜空仿佛也有了些许光亮。是的,黎明即将到来。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49+发展等级8=57分

【批阅意见】

本文切入点巧妙,以“我”之视角写出了爱国诗人陆游因不满官场__而辞官后内心的波动,细腻而真切地展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并将陆游寄情梅花的人生寄寓再现,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等级作文2】

栀子花开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心中的栀子,伸开了洁白的臂膀,暖暖地环抱着我。

那是一片白呀!是无声冷月中的波心荡漾,是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

徐志摩留恋着康桥,海子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狄金森想爬过篱笆摘取一颗甜甜的草莓,我愿意守着一株栀子,感受暗香浮动。

当春花烂漫、初夏伊始的时候,栀子花开,我静静地守着她,无言地亲近她。

 我们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被误解和鄙视下,像一面透亮的玻璃,反射着一缕缕好奇的目光。

栀子总是孤单的,她总是不登大雅之堂,总有些“孤芳自赏”。

我也是。

总喜欢在一日的繁华与喧嚣后,旋开昏黄的台灯,对着空白的的日记静默。

总喜欢在万人空巷的盛会中,守着夜空,伴着路灯,细数星光点点。

我一直向往栀子的洁净,不比菊花的超凡脱俗,却也活得自在。

有人说:“成熟意味着圆滑。”

栀子说:“成熟是在灯红酒绿中守住自己。”

我说:“成熟是做个简单的人。”

栀子就是那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花,单一的色调,微甜的香气,是最不起眼的。

 我也是那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我没有太多太多的奢望,只想拥有一个小小的阁楼,一扇小小的朝北的窗,让我能望见北斗星。

可怜的葛朗台,让我送你一朵栀子花,快乐幸福不是金子,而是栀子花纯纯的清香;

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让我送你一朵栀子花,爱情不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而是栀子花的幽芳。

只要心中盛满了栀子,那么,它便是饥渴时的一杯清泉,劳累时的一缕清风,大雨中的一把伞。

我守着一株栀子。

栀子花,白花瓣,落在我蓝色的百褶裙上,我低下头,嗅到一阵芳香。

【模拟评分】

基础等级48+发展等级7=55分

【批阅意见】

随着何炅的《栀子花开》的广泛传唱,栀子花被人们广为熟悉。人们爱的是它高洁的品性、幽幽的清香。事实上歌声在大街小巷到处流走,开始让它走向了世俗化,“我”还是更爱不为大家熟悉的远离世俗喧嚣的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栀子花。本文小作者紧紧抓住了栀子花的特点,写了自身不凡的追求,语言颇为灵动,结尾有意味。

【等级作文3】

星星之火

 “啪”,电视关了,电灯熄了,风扇停了,周围一片漆黑。久违了停电感觉的我呆坐在无边的__中束手无策。

 我站起身来,沿墙摸索,在脑海中搜索那仅存的一点关于那根小蜡烛的记忆。从橱顶到箱底,从床头到桌尾,总算在抽屉的一角摸到了它。我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了桌子的正中央。这时我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麻烦:怎样点亮这支蜡烛?

想到了火柴,可当时我的大脑中似乎再也搜索不到一点儿关于火柴的信息。我已记不清上次见到火柴是什么时候,它的模样已是那样的模糊。

 我再次将自己置于那漫无目的的摸索中。最终,在桌角的废纸堆里我摸到了一个皱巴巴的小纸盒,它应该就是我印象中的火柴盒。我小心地抚平,推开,摸出了里面仅存的三根火柴,这是仅有的希望了。

 我拿稳火柴盒,小心翼翼地捏起一根火柴,深吸一口气,将火柴头照着那火柴盒擦了下去。我想象中的火光并没有出现,倒是传来一声沉闷的响声,我手中只剩下半截火柴梗。

我很后悔自己的鲁莽,于是将火柴盒摊平,又重新摸起了一根火柴,转了转它,调整好力度,轻轻滑了下去。“嗞——”一股青烟冒了出来,随着青烟的升起,一小团火苗也窜上了火柴头。我顿时欣喜不已,便将那火苗向蜡烛伸去,谁知,那火苗是那样微弱,那样弱不禁风,窗口的一缕清风,便将它化作了一缕青烟。

这时,我不由得紧张起来,小心掩上窗户后,用稍带颤抖的手指捏起了第三根火柴,也就是仅存的一根火柴。又是一缕青烟后,火苗小心地舐着火柴梗,艰难地向上爬行,我小心地用手捂着,移向蜡烛,直到火苗快窜到我手指的那一霎,蜡烛被点燃了,房间也一下子明亮起来了。那根已化为灰烬的火柴,静静地躺在蜡烛的旁边……

我静静地站在桌旁,蜡烛正热烈地燃烧着,赶走了室内的__。人们常说“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的精神确实是值得赞美的。然而看到蜡烛旁的一堆灰烬,我想到了火柴,如果说蜡烛是英雄,那火柴不正是英雄背后的英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倘若没有那星星之火,又何来燎原之势?

 面对熊熊烈火,我更愿做那点点的星星之火。

 【模拟评分】

基础等级47+发展等级6=53分

【批阅意见】

 作为记叙文本文较为引人注目,其取胜首先在于对三根火柴点燃过程的细腻描述,让人惊叹;其次在于与话题始终扣得很紧,描述过程中的暗点为后文作了重要铺垫。


解析:

 话题“人生寄寓”,含有文学色彩,我们应明确“寄寓”就是“寄托”。在一个信仰失落和精神不安的时代,人们生活却没有信仰,生存却没有信念;物质生活富足而精神生活贫乏。人生,应该淡于物质,重于精神,而人生寄寓则能让你高骛于这个信仰失落和精神不安的时代。因此,我们的态度不在于需要不需要,而在于思考“为什么需要寄寓?又需要怎样的寄寓?你有没有人生寄寓?寄寓物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它作寄寓物?”等这些问题。

此次作文的最佳构思应该是写作托物言志的散文。但是,无论选择那一种寄寓物,都应该写出物的特点(比如写水,应该写出水的灵动、洁净、包容),从而写出自己人生的积极追求。

【素材放送】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3、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

 4、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请以“母爱”为话题写一段文字,150-300字即可。


解析:

提示: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母爱”。

多少次,当我满脸沮丧时,您竟会猜透我的心事;多少次,您总是耐心地听我倾倒心中的苦水,与我促膝长谈;多少次,您帮我打理一切小事;多少次,面对我的失落,您总会送上关切的话语……

这就是母爱,它不论索取,只有付出。正是这爱,这浓浓的爱,滋润了我成长的道路。

一行人来到异国小岛旅游,见路旁高悬着的吊篮里艳异的花束,很是新奇和喜欢,但他们看不出是真花还是假花,如果是假花,就觉得没意思了。有两个人准备跳起来摸一摸。这时一位老者说:“这是真花。”接着他说出了理由:“它的叶子有的已经干枯,花朵边缘也有些凋谢的痕迹,真的东西都是有些瑕疵的。”大家再仔细一看,都很信服这位老者的睿智。这些花束为他们的旅途洒上了独特的异域芳香。

请以“瑕疵和真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


解析:

材料中的老者所说的“真的东西都是有些瑕疵的”这句话颇可拿来玩味一番,咀嚼出其中丰富的含义。

真实的东西难免有瑕疵,完美往往只存在于想象和虚拟之中。

虚假的东西往往没有瑕疵,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人受骗上当。生活的复杂便在于此。

不能容忍瑕疵,刻意追求完美乃是人的心理误区,所以要学会接纳有瑕疵的自我,有瑕疵的朋友,有瑕疵的事物。

路旁吊篮里的花束因为有干枯的叶子和凋谢的痕迹反而显示了它的生命活力。喜爱瑕疵,是因为它使人感到生命的个性和艰难,而看似完美的东西反而使人感到一种隔膜和距离。

与其掩饰瑕疵,不如真实地活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在月球上看到中国的长城”是一个骗局!月球离地球38万公里,而长城的宽度满打满算也不过5米,按比例算的话,在月球上看到长城就等于在384公里外看到一根冰棒。“在月球上看到中国的长城”只是外国人开的一个玩笑,而我们居然信以为真,还把它编进小学教材,哪知这只不过是老外的幽默而已。

②德国的《明镜周刊》曾经对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行分析,说这几个国家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或超级大国,而我们的报纸却说成:“德国的《明镜周刊》认为中国已慢超级大国”!

③国内有报纸报道,“有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研讨会结束时认为,各科学领域都是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启迪”,很多人看了都很自豪,但经瑞典皇家科学院官方资料显示,没听说过有这回事!

④我们喜欢牵强附会。火箭的发明硬是说外国人受到中国古代龙箭的启发,电脑的发明又说是外国人得到了算盘的启发,原子弹说是受到中国鞭炮的启发,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的发明说是受到中国古代风筝的启发,就连足球也说是有个外国人看中国小女孩踢毽子时得到灵感……

⑤有报道说,打海湾战争的时候,美军军官人手一本《孙子兵法》,据美军证实,根本没有这回事。

请以“自尊与狭隘”为话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解析:

当看到外国人对我们的“古文明”“古科技”等竖起大拇指时,我们总感到自豪和骄傲,真以为自已天下第一;当看到外国的科技、文化等方面比我们先进多了时,我们会千方百计去寻找这些东西在中国的“根源”,然后,又利用这些所谓的“根源”自我夸耀一番,感觉非常良好。用这种盲目的“自尊”来欺骗自已,到头来,只会使自已陷入“狭隘”的怪圈,成为别人的笑料。

全国高考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当土地供给你营养,让你不断攀向高处时,你得低下头来看看土地的面容和伤痕。人往高处走,高处有无尽的奇观;水往低处流,低处更多的是需要爱心浇灌的土地。人到了高处才觉得低处的广阔,但是人只有在低处,才可以看到山的高伟。

人生时时都要面对高处与低处。

请以“看高处与看低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内容应在话题范围之内,文题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大自然有晴天雨天,这是人所共知的。其实,你想过没有,不只是大自然有晴天雨天,一个人的生命里同样也会有晴天雨天……

请以“我的晴天雨天”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解析:

看到话题以后,我们首先要对话题进行审读、定位。“我的晴天雨天”这个话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自然景物,二是生命意义。如果从自然景物的层面去写,就很容易写成纯自然界的晴天雨天,那将意义不大,升华不出寓意深远的主旨,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而要努力地从第二个层面——生命意义去写作。把生命意义的晴天雨天写足写够,自然就有可能写出佳作。

那么,什么是生命意义的晴天雨天呢?具体说来,生命意义的雨天,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坎坷、磨难、挫折、痛苦、打击、失败,等等。生活中,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呢?生命意义的晴天,又可以具体理解为高兴、快乐、顺利、上进、收获、成功等。再卑微的生命,也会有高兴、快乐、成功等。从第二个层面去挖掘、生发,是比较容易写出好作文来的。

此外,还必须注意的一点是,话题中还有一个“我”字,它限定了人物范围,暗示着写自己的亲历、亲受,而避免生拉硬扯,无情造文。

阅读下面材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以“父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日本人曾经调查了日本1303名高中生,美国1052名高中生,中国大陆1200名高中生。在回答“你最尊敬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日本学生的答案是,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星球,第三是母亲。可见,父亲在这两个国家孩子心目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崇高地位。而在我国学生的答案中,父亲竟连前10名都轮不上,母亲也是如此。


解析:

由材料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的家庭教育。

亲其师,信其道。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当孩子尊敬乃至于崇拜父亲的时候,父亲的教育作用才能够充分实现;否则,就不容易实现,甚至不能实现。

中国的家庭教育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父亲不是不负责任,不是没有爱心;而往往恰恰相反。物极必反,使得孩子不愿意甚至拒绝父亲的教育。当然,有的父亲的教育方法不够科学也是原因之一。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不能够正确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参考拟题:

父爱如山

父爱是如何贬值的

父亲赢得尊敬的秘诀

父爱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下面的作文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在国外旅行的时候,常常闹出这样的“笑话”:在斑马线上穿马路时,看见有拐弯的车辆过来,就习惯性地停下脚步,让车先行;不料,司机偏偏也习惯性地刹了车,要我先走,于是,双方就都停在了那里。但我“积习难改”,又习惯性地做个手势,还是要让车子先行通过,司机见状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不过,每每都是先摇下车窗,点头对我表示感谢。

不用说也知道,我那让车先行的习惯是在国内养成的。因为那些车子总是趾高气扬、神气活现、理所当然地从人身边呼啸而过。事实上,车与行人抢道的时候,有的驾车者在心态上就是傲慢的,轻视人,轻视生命。在这样的心态下,驾车者就会自我放大,连人都不怕,都不放在眼里,怎么会不开起“野蛮车”来?如果每个开车者都有尊重人、让人先行的意识,交通事故会直线下降。

我曾问国外的朋友,为何你们能做到让人先行呢?他们告诉我,那是交通法规规定的,必须是“人优先”。我一下子有点懵,难道我们这里的交通法规搞的竟是“车优先”?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明文规定:机动车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当停车让行。

请以“车让行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个字。


解析:

车让行人这是最起码的对人的尊重,是最基本的“以人为本”的表现。 我们无须再卑微地让车先行,而应理直气壮地让开车的人尊重人,尊重生命。 车不让人是和封建劣根性息息相关的。以往的官僚们欺压百姓,他们的车是身份气派、是蛮横的代名词,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视老百姓为下贱,当然不会尊重行人了。

阅读下面读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有句古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历史上,人们对于“玉”和“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选择。譬如屈原“宁赴常流葬乎鱼腹中”,也不”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司马迁却选择了“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陶渊明则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遁世生活……

你对此又如何认识?请联系实际以“玉与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这是一道比喻类的话题作文,又是一道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给“玉”和“瓦”一个具体的含义。其实,试题的材料不厌其烦的列举历史上屈原等对其得不同理解就是一个提示。参考思路: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舍生取义赞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玉”是“瓦”的载体,哪一个都不能丢

迂回人生

曲线人生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年轻的母亲领着五岁的女儿上了公共汽车,母亲谢绝了为女儿让座的人:“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

请以“让我们站起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800字以上。


解析:

小孩子到了可以站的年龄了,那么我们也是到了可以独立的年龄了。我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是否逐渐减少了对他人(父母,师长)的依赖心理?我们的父母、师长是否像这位年轻的母亲那 样,让可以独立的我们站立起来?如果父母、师长像这位年轻的母亲一样“无情”地让我们独立起来,我们能够站立起来吗?我们都“站立起来”的意义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站立起来”呢?回答了这些问题,就可以写出一篇很好的文章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