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专项训练
有人说,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愁”;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忙”;你不上高三不知道什么是“苦”。也有人说,高三是催化剂,使你早早地体味酸、甜、苦、辣,人间百态,使你走向成熟。不经历高三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
对于高三生活,个中滋味,对已经上了高三的你,应是深有体会,也就最有发言权。请以“感受高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由这个话题引发出有关的内容都符合要求。
(2)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感受高三张水源
或许,对于我们十数载的寒窗苦读,高三有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避不开它。
自然,我们不只为了拥有一个摇曳多姿的七月,不只为了一段美好的前程。要不然,高三就无从达成对十几年的历程的归结,而只是一件冰冷的工具。
如果把高三还原为一段真实的生命历程,它所完成的对学习、人生的吐纳,很可能不只留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应该还会带来些别的什么,比如为我们续上一段光明的旅程。然而,中国教育的一大遗憾——应试教育,却在每年七月为莘莘学子界定了那么几天,这几天之后,学子们或走向大学,或走向社会,或走向荣耀,或走向屈辱……高考,如同判官大人手执的铁笔,一划,就划定了人生的不同走向。高三,就如转世台,完成某种归结之后,便把每个学子投向不同的“新生”,是龙是虫,为王为寇,就得看各人的造化了。正因为有着严肃的衡度功能,高三绞碎了无数学子如火的青春,揉作一团怪异的色光,在漫长的人生中只占据一次忽闪就消逝了。因为高三,年轻的生命不得不添上几分深沉,浮躁的青春不得不拴上沉重的枷锁,多彩的年华不得不划定思考的范畴,而把绝大部分的心思都倾注于公式、定理和考卷。更为严肃的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面临着文化定位、道德定位、职业定位……我们,不得不郑重其事,慎之又慎。
但是,如果只把高三看得如此沉重,如此严肃,无疑是欠缺思考的。历史是如此漫长,人生是如此短暂。短暂的人生如何面对无限的时空呢?除了发一两声感叹,我们能做的便只有积极进取,跟上时代的潮流,把握好自己的历史定位。余秋雨说:“连历史也不会否认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它增添声色和情趣。”那么,高三应该留下一段真切的人生回忆。真切,来自点点滴滴的感悟。感悟镌刻着人的灵魂,所以才见真切,而且深刻。没有感悟的高三是苍白的遗憾。仔细想想,十几年的人生历程里,可供反复回味的并不多,多的是需要交付给更成熟的年龄的疑问。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与不成熟之间,隔着不可或缺的一级台阶——高三。
高三,该站立着,回头看着走过的路,把过去的一切揉和到胸怀里,作一次盛大的交接作一次深沉的蕴酿。一位挚友曾对我说:“只有彻底地承认过去,才能坦然地面对未来。”我惊异于他这话的富于哲理性,原来,这就是他真切的人生感悟啊!
高三……
评点:这是一篇思辨色彩极浓的说理散文,作者把高三理解得全面、丰富而深刻。全文洋溢着深重的沉思和昂扬的希望。
例文二
黑色青春
青春,本当是灿烂骄人的,但这一切被笼罩在高考的阴影下时,便只剩下一片浓重的黑色。
How time flies!上届师兄师姐们无情地走了,留下我们直面高考的辐射,我们被它晒黑了,炙伤了,烤焦了。
封建社会,科举选人。于是乎无数范进孔乙己之类才子每天诵读“之乎者也”。今天,面对至尊的高考,无数学子被硫化氢熏得头晕眼花,被电流烧得焦头烂额,间或背两篇“对当时具有重要战斗意义”的文章。高考制度科举制度两家,可谓难分高下。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高考也是一条路,一条比其它路快捷一些的路。因为快捷一些,走的人便多了,其它的路便被遗弃,生草,行不通了,便再也不能称之为路。没别的路,人们也只好走高考之路,于是乎人头涌涌,挤得紧呢,这条唯一的路也越走越难走了。
我们可以不走这条路,我们也不愿意走这条路,我们太弱小,容易被人潮挤伤压扁。我们可以依鲁迅先生所说,另外走出一条路来。
可是我们会吗?我们自六岁起便习惯于在题海中畅游,离开水生活的能力,已退化消失得一干二净。一旦离开赖以生存的水,我们很快便会缺氧而死,之后再成为一条鱼干。
我们只能做的,是选择将来的生活,即选择不同的专业。真的是我们在选择吗?问一下身边的任何一位同学:“你为什么选物理?”
“物理热门啊。”“热门你就选?”“父母说将来就业方便,机会大,便选了。”哦,原来是听父母说的。但又有哪一位不是在父母的忠告下选的呢?因此,准确地说,是父母在选择我们将来的生活。我们只不过十几岁,今后的生活便已经被别人定了下来,真可悲啊!但除了听父母的,你敢自己选吗?说对了,我们不敢,我们还不够成熟来对待这种大事。我们将来的生活,便在高考前定下了。
因为高考,同学们变得像机械运转的机器,每天在紧绷的脸下隐藏着一颗绷紧的心。教室里死气沉沉,生气已被高考勺光了。我和同学去探望一个神经衰弱的同学,看着他用被子捂紧头,流着虚汗说他很害怕。我不由得感到悲伤、恐惧、压抑,痛恨高考带来的这些。
多年之后再回首我们的青春,除了这一团看不清的阴影,我们还能怀念什么呢?
评点:这是一篇典型的借题发挥的文章。作者借对高三所面临的高考的思考,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抨击,偏激中不乏深度。文章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语言冷峻。
应该突出高三的学习、工作、生活,可以有所侧重,以某一方面为主,表现高三学习、生活的丰富多彩和酸甜苦辣的感受。文章不要面面俱到,而应该以某一方面的特色为主。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
话题作文:
伞
要求:
1、题目自拟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不低于800字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伞
小时候,在雨中,我穿着小雨鞋,打着一把小花伞和妈妈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长大后,在雨中,我独自撑着自己所喜爱的紫色的伞走在回家的路上。
雨天,总会有伞陪伴着我,为我撑起一片不被雨淋的天地。夏天,总会有伞陪伴着我,为我遮挡刺眼的阳光。有事无事之时,总爱留把伞放在自己身边。
伞的构造很简单,一根伞把,一把伞骨和一块防水布。然而这看似简单的用具,却是由一个个小部件拼凑成的。
我们生活在伞的遮蔽下,同时也生活在由父爱母爱编织成的伞下。父爱母爱的伞,为我提供了心灵的避风港,使我免受心酸之苦。
父爱母爱编织成的伞,构造也很简单,两个人,两颗心和两双充满爱的眼睛。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伞”却是由他们的汗水编织成的。
我喜爱躲在伞里,看着伞外那斜斜而过的小雨,我爱躲在伞里,看着刺眼的阳光照射到大地上。
我喜爱躲在父母的关怀下,去避开那些不开心的事,我喜爱躲在这样的伞下,去感受它的温暖。
然而,我们终究要离开父亲母亲,要离开伞,去感受外面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感受那雨滴打在脸颊上的感觉,感受那刺眼的阳光射入眼睛的感觉。我们不得不离开父爱母爱,去经历人生中的辛酸,去体会人间的真情。
但请记住,在家中还有一把“伞”,一把随时愿意为你撑开的“伞”。
考生要利用“伞”的多重含义来写。可以立意为:
(1)人生路上须要伞
(2)伞有时也会成为负担
(3)伞中窥情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距离”:有实的距离,有虚的距离;有空间距离,有时间距离;有的距离需要保持,有的距离需要改变。或许你有关于距离的刻骨铭心的故事,或许你有对距离的独特感受,或许你有对距离的深刻思考。
请以“距离”为话题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略
略
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范文:
春来草自青
题记:命里有时终须有 命里无时莫强求
每到那个季节,过了立春,心里就会感到一阵的悸动,总会觉得有些啥子事情要发生,可我就是等啊,整个春天过去了,好像还是没有发生什么,我这个时候就会特别的失落。电影《立春》的这段开篇语,在蒋雯丽的河南口音下说出来,有些搞笑,也有些戏谑,更多的是一种期待和失望后的无奈。
大家都在等自己的春天。春风拂动过后,杨柳絮飘满了天空,南来的鸟寻找着筑巢的屋檐,冰雪化作潺潺细水寻着它的路途,枯了一冬的草也抽出了新芽。那是怎样的一种新绿,让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春来草自青,青草的那种涩涩的味道,还有大地散发出来的芬芳,充满了心膛,沁心润肺。这样的季节里面怎么能让人不去期待着啥子事情要发生。
可整个春天都过去了,红的过了的花,绿的过了的叶,烦闹的知了躁动着天空,让人静不下心来去回味。我才发现我的春天就那么过了,白驹过隙,一闪念,就找不到春姑娘的影子了。只有那青青的草告诉我,春天来过这里。哦,春天已经过了,我等到了什么呢?是夏的绚烂吗?这个绚烂是我所期待的吗?
惆怅,别一样的滋味记录了我的春。一去不回的春。
生如四季,春最美,亦给人无穷回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感受,唯一相同的,是你必然有过那个季节,可能你已经走过春天,或者正在春的怀抱里面呢喃,春天都不会忘记你,无一不把她的温柔和美丽赐福于你。而有的春,长的有些让你厌烦,春草无边,春花绚烂,春风细细,你就沐浴在这其中,陶醉在这其中,流连忘返。而春天来得早的那些人,总是会感叹春的短暂,如我。我去抓住它的尾巴,才发现它已经拉了我好远好远。我努力的去追都追不上,够不着。
我弯着腰,双手撑在膝盖上,嘴里喘着粗气,心想,你怎么就不等等我啊。可春会等谁呢?每年到这个时候,我就以为她又回来了,草绿了。可我才发现,来得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属于我的春了。春来草自青,每年的新绿都是相同的,每年看到新绿的人都是不同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青草无涯,嘲笑着我的轻狂,而已不年少。
该命题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第一点:把握“春来”和“草自青”两者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春天的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天,受到过摧残、伤害,经历过磨难,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春天一到,芳草碧天涯。
第二点:找到适当的本体。因为该命题是比喻式的,纯写春天和小草,文章会太浅,没有什么新意,缺乏深刻性。在选材上,可以根据“春天”和“小草”的因果关系,找到适当的能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本体,就能够写出较好的文章。例如:“功到自然成”“是爱使他重新走上正确道路”都是比较好的题目。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自己的感慨,可抒情、议论、叙事;大者可写
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变化,思考那些引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总之,强调好两者的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请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角度,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正文不少于700字。
开放性试题
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三毛说,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都在播种。
请以“播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略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
请以“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生命原本残缺
站在青春的末尾,无奈。生命原本残缺,生命怎会完美?它是上帝给人类最宝贵的馈赠。对于如此宝贵的东西,涉世未深的我们怎会明白如何使用?其实,无论我们如何度过宝贵的青春,都只能是浪掷。
是愿意用闪亮明媚的青春为自己原本渺茫的前途加上一枚可有可无的筹码吗?还是特立独行“唯心”地抛洒掉黯淡忧伤的花季雨季呢?告诉你吧,你面对的只是霍伯森的选择。选择与否,其实无关紧要。因为,选与不选的结果都一样。
自称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其实生命注定与其它动物不同,因为它们注定残缺不全。古代的哲人便对出世还是入世犹豫不定。出世便注定要抛弃功名利禄,一生穷困潦倒;入世便注定要舍弃自由本性,被世俗的樊笼困得严严实实,事事如履薄冰,畏首畏尾。生命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彷徨,因为它只能走向一侧。
且不说富可敌国的陶朱公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为本应完美的生命缔造了缺憾,也需看“圣人”被自己的政治主张缚得无所适从。既成了物质世界的骄子,那八成是精神世界的弃儿。富人如孑孓般多如牛毛,真正称得上快乐一生的又有几个?敢说生命完满无憾的更有几人呢?
可怜的浮士德,学究天人,却不知道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过,都像一种浪费。生命有如一枚神话世界里的珍珠,出于沙砾,归于沙砾,晶莹光润的只是中间的一段。理想和现实的生命如双曲线的两支,他们不可能相交,所以注定残缺。
面对原本就残缺的生命,我们该如何选择?十七岁的我不可能会知道,因为在世的大师们也不知道。余秋雨看过了《迷城小藏》走过了《霜冰长河》发过了《千年一叹》却还在苦苦地求索着文明的源头、生命的支点。米兰??昆德拉,精神世界的漂泊者,比较了《灵与肉》领略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同样还在无垠的精神世界里无助地流浪。
既然在世的大师并未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就求助于已故的先哲吧。布莱尼兹说:“存在即是合理的。”福楼拜却说:“人类是愚昧的。”爱因斯坦答道:“宇宙是和谐的。”雷诺阿却领悟到:“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同样的米开朗基罗认为:“事情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梵高用生命证明的却是:“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前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
终于,我在车尔尼雪夫斯基那儿找到了答案:“在生活的任何领域里,寻求十足的完美都不过是抽象的、病态的或无聊的幻想而已。”是啊,生命原本残缺,何必苛求完美。正如经济学中的“二八原则”,起作用的不是全部,甚至不是那“八”,真正关键的是“二”!只要把握好了生命中的“二”便能为生命中的自己撑起一片永恒晴朗的蓝天。
【点评】
“生命原本残缺”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作者高屋建瓴,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给我们展示了先哲们探寻完美生命的历程。是的,“完美”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那么,怎样面对这生命中的残缺?作者也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把握好生命中的“二”,“为生命中的自己撑起一片永恒晴朗的蓝天”。深刻的哲理思辨、翔实的文史知识、严谨的论证思路使这篇文章显得超凡脱俗。
善待生命中的缺陷
如果月无阴晴圆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中秋之夜的温馨醉人。
如果当初米洛斯保留了美人如玉的双臂,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今天维纳斯的风情万种。
如果我们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蟾宫折桂,我不知道还有没有风雨途中披荆斩棘的大快人心。
……
因为缺月的多见,方有了圆月惊鸿一瞥的难忘。因为断臂残缺处的辉光,方有了维纳斯千古永存的风采。那么人生呢?它也会因为苦难的波折而显得壮美吗?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巨人们的回答吧。
面对宫刑这一飞来横祸,司马迁并没有因为这人为的缺陷而沉沦。他顶着身心的屈辱,顽强地活了下去。于是也才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诞生。
面对聋、哑、瞎这一系列上帝的恶意馈赠,海伦??凯勒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以意志来战胜不幸。于是也才有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情真意切的呼唤。
面对突然的耳聋眼瞎,作为酷爱音乐的人,这无异于灭顶之灾。然而贝多芬并没有被压垮,而是坚韧地抗争着。于是也才有了《第九交响曲》这震撼人心的天籁之间的问世。
……
看完这些,朋友,你明白了吗?
人生如月,人生不会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当被生命中那些无法避免的缺陷困扰时,你是否尝试过将它当作一种挑战,就像海伦一样去攻克呢?抑或是把它当作维纳斯的断臂,以别的方面去欣赏它潜在的美?
话又说回来,如果人生没有任何缺陷,就好比一江毫无涟漪的平静如镜的春水,没有激情,没有挑战。这样的生活,你不觉得单调乏味吗?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因为某种残缺而更能激起人们奋力追求的大志雄心。很多时候,也是因为缺陷的存在而导致了奇迹的诞生。
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善待生命中的缺陷呢?
【点评】
作者以博大而豁达的胸襟向读者阐释着“缺”的深刻内涵:有“缺”,才有挑战;有“缺”,才有抗争;有“缺”,才会有激情,才会诞生奇迹。“圆”因为“缺”而显得可贵,人生因为“缺陷”而显得厚实。这不是阿Q式的自我精神安慰,而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面对失败”话题作文写作示例
无材料提示的话题作文是这两年出现的新类型,如上海高考卷去年的作文题为“杂”,今年的作文题为“忙”。因为无任何提示材料,乍一看让人感到茫然不知从何着手。不要慌,这类题目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同学们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拓展思路,构思行文。
一、就其本身进行探讨,如“缺”的存在的确令人遗憾,但它的积极意义更不能忽视:正是因为存在着“缺”,这个社会才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完善。如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寻,哲学家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不都是出于此吗? 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不正是人们不满足于“缺”的结果吗?
二、展开相关联想。由“缺”字我们很容易能够想到“缺点”、“缺憾”、“缺失”等等,我们生活中“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写作时可以选择其中某一点,落脚到某人某事上,完成一篇记叙文。
三、展开对比联想。我们可以由“缺”联想到“圆”,它们就好像黑与白,是缺憾与完美的对比,是生活的两极。在现实社会中,“圆”是相对的,“缺”是绝对的;“圆”是暂时的,“缺”是永恒的,“圆”是最终的梦想,“缺”是无法逃避的过程……世界永远充满缺憾,完美不可能永恒,因为当它变得完美的时候,就是它停滞不前的时候,此时也正是新的“缺”产生的时候。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
话题作文:
信念
要求:
1、题目自拟
2、立意自定
3、文体自选
4、不低于800字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信念
人的一生中,失败挫折是常事,有的人可以扛下来,有的人却受不了。能够扛下来的人不是他有什么神力,而是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给了他希望,让他向前看,看着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活在痛苦的失败里。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使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没倒的话。生活还得继续,就算为了可能的绽放,我们也不能放弃希望,有时候会感觉到,人生就是爬坡,放弃比选择更难。未来是美好的!
爱斯美拉达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对未来抱有无限的希望,她的信念很坚定,她相信总有一天光明会照满整个大地,所以她那短暂而又美丽的生命总是充满欢乐的。
有的人总是在失败或者受挫折后,心里乱乱的,把自己也搞得乱七八糟,六神无主,心根本静不下来,找不到自己的信念,看不到希望,那么,给自己一分钟,想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是要未知的未来,还是要痛苦的回忆。静下来的时候,信念会告诉你,去未来看看吧,因为未来是一张还没有写字画画的白纸,需要你去丰富它,既然已经过去了就无法挽回了,只有让时间去抚平它。之后,你会发现,选择前者是对的,因为只有走下去之后才发现,原来,路还很长,最痛苦的还没有经历,最灿烂的也还没有感受,突然感到有了目标,有了理想时,你的生活才真正开始。
信念还没成熟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一不小心它会从正确变为错误,会诱人走上歧途。在这时,想想自己希望什么,这样便可以纠正错误的,让自己真的有一个好的信念,一个可以支持自己的信念,一个给自己希望的信念。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都是用语言文字难以形容的,都是不亲自感受就不会知道的。看看未来吧!
坚定信念,抱着最大的希望走向未来!
有人说,人生是那参天的大树,信念就是那挺立的树干。树干一倒,大树则倾;信念一失,人生则危。
信念是根脊梁,支撑着一个不倒的灵魂;信念是盏明灯,照亮着一个期盼的心灵;信念是个路标,指引着一个前进的方向。.
人生之于信念,如同航船之于舵手。人生没有信念,就会在前进中迷失自我,生活就将变得黯淡无光,生命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人生之于信念,如同飞鸟之于羽翼。人生没有信念,就不能获得成功,就不能实现宿愿,生命也就变得毫无价值。
人生需要信念,坚定的信念。人生的道路难以一帆风顺,也许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总会看到希望,看到曙光。即使前路有再多的艰难困苦,也会执著追求,无怨无悔。人生价值并不在于成功后的荣光,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在于信念的树立与坚持的过程。
信念是什么?一般人的通常回答是“信心、思想”。这种回答虽然不错,但只留在字面含义上,未免肤浅。其实,生活中的信念,有时是一种理想,有时表现为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在于材料的新颖和故事的感人。以下几个角度是较为深刻的: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信仰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信仰能使弱者成为强者;
信仰使人充实,是生命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信仰绝不是知识,而是使知识有效的意志决断;
盲目信仰的人只能作茧自缚等。
在我们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注意:
1. 立意自定。2. 文体自选。3. 题目自拟。4. 不少于800字。
感动
翻书的时候,一片银杏叶悄然滑落。
我弯腰,拾起,惊觉这是初中毕业时同桌送给我的,背面上写着“珍重,朋友!”不记得当时是否有种想哭的冲动,只是现在,枯黄的叶片上早已是滴滴泪痕。想起,这世上还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我似乎已经忘了感动的滋味,是我的心已冷漠,还是我的心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充斥得没有了空间?
曾有朋友写给我这样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会擦肩而过,不是因为无缘,而是我们的生活中少了两个字——感动。”的确,我们的心因此不再敏感,我们不再用心收藏起身边的一丝一毫感动,当我们错过它,只有再回首时,才发现原来我们真的失去了很多。
总有人抱怨这世上可感动的事情越来越少。可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就会发现,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
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感动是什么?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但,无论是谁,都无法对一个毫无感情的人说出感动究竟是什么。因为感动不是用嘴说出来的,而是用心品出来的。
感动,如沁人心脾的甘泉。畅饮甘泉,我们的内心变得澄澈而又明亮。
感动,如熏人欲醉的海风。感受海风,我们的内心变得纯净而又宽敞。
感动,如令人心折的白雪。领略白雪,我们的内心变得安静而又平和。
当这个世上已无感动的足迹的时候,那它也就随之成了一个冰封的天地。冷酷,亦无情。
朋友,请把心从泥沼中拔出来吧!请腾出一点小小的空间来承载这足以让我们回味一生的感动吧!
【评语】
这是一篇人生感悟之文。文章从细腻处落笔:毕业时同桌送“我”的一片银杏叶书签而今已经变得枯黄,拾起它,让“我”感动。于是,作者由此引发出一通感慨:我们常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所纠缠,却似乎已经冷落了感动,变得冷漠、麻木起来。其实,“感动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章列举令我们感动的诸多事例之后,笔锋一转,提出“感动是什么”的设问,并在文章结尾处用一组排比句从正面做了回答。统观全文,脉络清晰,衔接紧凑,语言畅达,内蕴深厚。
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感动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感动”为话题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话题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话题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也可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有一点,即所写绝对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
说到让人感动的事,决不是让你去瞎虚构,胡编乱造。想起1999年高考题“坚韧——我所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有很多考生写自己的父母死去,写自己遭到车祸等等。以此来说明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坚韧、坚强。所写事情令人感动吗?能够赚得阅卷老师的一把同情泪水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
自然,上述材料在一篇文章里如何安排、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因文而异。以记叙为主,将上述材料写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上述材料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凝”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没有抒情或议论,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把玩,也未尝不可。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话题,阐发“感动”的深厚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就都合乎题意要求。
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一串钥匙
有时候钥匙在身上
有时候钥匙在心里
有钥匙的人
门,总在固定的地方等着
成为每一天的起点或者终点
我们不缺少钥匙
只是缺少门
没有钥匙的人
往往很迷茫
不知去向
请以“钥匙”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略